崂山“充州小东门董师父赠云岩子《酹江月》”词刻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g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崂山华楼宫外凌烟崮上全真道士词《酹江月》石刻因刻写者水平、风化残损和道教术语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在不同文献中于词作断句、辨字方面具有较大差异,而在词义阐述等方面更无详细研究。考据该词创作时间、作者身份,辨析词作断句、格律和用字,进而阐述全真道教修行求道的观念精神和法门途径,对了解元代崂山道教的内外交流、门派归属和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完善崂山区域金石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丰富崂山人文历史文化极具价值。
  关键词:崂山;《酹江月》;全真道教;巩道岩
  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1)04-0083-07
  “充州小东门董师父赠云岩子《酹江月》”[1]116石刻位于崂山景区华楼山上凌烟崮巨石,全文自右往左竖向分布十四列:前两列为小序“充州小东门董师父赠云岩子”[1]116;第三列为词牌《酹江月》;第四到十三列为百字正文,中有明显隔开分上下两片;最后一列为刻石时间“大德四年三月初三日”[1]116;作者为元代全真道士“董师父”。比较其与邻近“充州小董师父赠云岩子《上丹宵》”石刻,字形、笔画、结构和布局等方面相似性极高,应为同人所刻,时间相近。根据“充州小董师父赠云岩子《上丹宵》”石刻落款署名,“充州小东门董师父赠云岩子《酹江月》”石刻亦为云岩子主持上石,由刘志德、朱志成刻写。但该石刻中的充州、董师父、小东门和词作正文的断句,以及该词的创作时间、内容含义等皆缺乏研究。
  一、“充州”与“兖州”
  《酹江月》石刻前有“充州小东门董师傅赠云岩子”。查阅元代史志,并无“充州”之地,应为“兖州”之误。“充”与“兖”字形相似,仅差一撇一点。今见之“充”或因千年风化所致,“兖”之撇和点刻痕模糊消失。或因当时刻写道士和石匠文化水平误刻。但根据石刻“充”字上半部分结构匀称(见图1),无笔画遗漏或风化迹象,故应为误刻。《说文解字》中未收录“兖”;《康熙字典》中仅收“兗”字。《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皆收“充”。由此可见,“兖”和“兗”为后起之新字。元代,“兖”应为“兗”之异体字,或俗体字。因此,“兖”与“充”才具有因字形相似而刻写错误或风化模糊现象的可能性。
  二、“小东门”处的全真道观
  查阅兖州方志史料未见“小东门”。今兖州尚有“老东门”和“东关”之说法,实指元明兖州古城东门和东门外之地。由此,“小东门”应为元代兖州城市民对正东门两侧的侧门称呼,或因其位置不正,或因其不如正东门宏伟,故而称之为“小东门”。今与兖州相邻的曲阜古城东门一正两副,有大小之分,当地人亦称之为“东门”和“小东门”。根据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兖州府志·图考》可知,“小东门”位于兖州府东北隅和东南隅(见图2)。
  在兖州古城图中,“小东门”之地涉及四座寺观:东北隅的天仙庙、兴隆寺、万寿观和东南隅的文昌阁。在四座寺观中,仅天仙庙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兖州府志·祠祀志》中收录,“在北门内之东,兴隆寺左,州县俱有,或称天仙行宫,祀天仙元君。”[2]2“天仙元君”为明清之际在山东鲁中、鲁西南地区民间信仰中影响重大的碧霞元君,即“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天仙庙修建时间不得而知。但据研究碧霞元君在明代成化以后开始进入大肆崇拜阶段,天仙庙大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 《滋阳县志》记载兖州城外天仙行宫:“明鲁王府建,香火云集。”[3]9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滋阳县志》:“建在城外东北隅,神路长有五里,四月朔日起,至十八日止,南北商贾多辐辏焉。” [4]50由此可见,明代开始,祭祀碧霞元君的道观数量之大、规格之高。
  兴隆寺为一处佛教庙宇。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滋阳县志》兴隆寺“在北门内,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初名普乐寺。宋太平兴国七年改名兴隆宝塔,峥嵘高数里。岁时兴仪习礼之处,内设僧网司,有宋王禹偁碑记入艺文志。”[4]51
  文昌阁是祭祀掌管科举文运、文风昌盛的一种建筑,与道教无关。
  万寿观为一处道观。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滋阳县志》万寿观“在兴隆寺前,建元至正间,内有五祖七真祠”[4]55。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滋阳县志》万寿观“在兴隆寺迤南,元至正间建”[4]9。万寿观供奉“五祖七真”,为全真道观无疑。
  综上所述,兖州小东门处的元代全真道观只有万寿观。万寿观应是“董师父”出家修行的道观。
  三、“董师父”与巩道岩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滋阳县志》中“巩道岩,万寿观道士,受箓于真人刘长春……道岩以老病殁。后十余年,兖人在淮阳,见之谈旧事,殊殷勤也。殆以尸解去卸,明成化间人。”[3]1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滋阳县志》:“巩道岩,本县人,长春刘真人弟子也,世居三清万寿观。”[4]61由此可知,“长春刘真人”与“真人刘长春”为同人,是万寿观道士巩道岩的师傅。但查阅全真道教史料,在元代到明代成化年间,未见“真人刘长春”。期间,只有丘处机,号长春子,封为丘长春真人。因此,该处的“真人刘长春”应为“真人丘长春”。《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收录一方《长春子武官黎花诗词石刻》,署名为“刘长春撰”。青岛平度市大泽山今存泰和七年中秋刊《长春子道士谷春日登览诗刻》署名亦为“刘长春撰”。两块石刻在《金元全真教书法家及其作品辑研》中皆被作者标注为“误,当为丘长春”。因此,该处应该也是误刻。丘长春于正大四年(1227年)去世。因此,其弟子巩道岩也应主要活动于公元13世纪,而非县志中的“成化年间”。丘处机最初传道受徒并无字辈。《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了随丘处机西行的弟子有十八人“赵道坚,宋道安,尹志平,孙志坚,夏志诚,宋德方,王志明,于志可,张志素,鞠志圆,李志常,郑志修,张志远,孟志稳,綦志清,何志清,杨志静,潘德冲。”[5]501因此,巩道岩或为丘处机亲传弟子,或为元末明初全真龙门派百字辈中“道”字辈第一代弟子。《上丹宵》石刻下还刻有刘志坚的一首七言绝句:“先生有志不须愁,劳擒意马锁猿猴。白牛常在金栏里,免了伦回贩骨头。”[1]113其内容与《上丹宵》中“炼神丹,凭志气,要坚牢。先锁下劣马猿猱”相答相应。一般认为,这是刘志坚回赠董师父的诗篇。该诗中“先生”即表明巩道岩为刘志坚的长辈,即丘处机亲传弟子。道场即在兖州城内小东门万寿观,主要活动于公元13世纪。兖州城内的万寿观也并非元代至正年间所建,应为至元年间或更早所建。   根据《元代崂山道士刘志坚交游考》可知,崂山刘志坚为郭志仙的弟子,但“云岩子”道号却是宋德方的弟子祁志诚所赐。祁志诚和郭志仙皆为丘处机再传弟子。故巩道岩为刘志坚的师爷辈分,但年龄差距可能不大。崂山华楼山凌烟崮上《酹江月》刻石中的“充州小东门董师父”应该就是兖州小东门万寿观的巩道岩。云岩子之口述,加之刻石道士和匠人文化水平极为有限,受到当时上古汉语音向中古汉语音演变的历史背景和方音音系的差异影响,把“巩师父”刻成了“董师父”。
  巩道岩与刘志坚的相识并无明确记载,但从《元泰定二年云岩子道行碑》中或见一斑。该碑中:“(云岩子)就东平仙天观郭尊师,往摄衣席下,执礼甚卑,服劳维谨。郭师盻之曰:‘闻汝善养鹰,学道亦不异是。锻去生犷野性,屏去一切尘念,久之调服,自然入道。’言下有省,乃祓性除情,减膳祛睡,志一而笃行之。东平密迩博州,亲友沓至,劝挽归俗。郭曰:‘我固知汝心坚确不移,奈处此不宜。’遂辞去,历邹、滕、沂、莒之郊,寻访云朋,讲明心要。”[6]215刘志坚辞别郭尊师和家人亲朋,从东平到邹城、滕州、临沂、莒县等地访学问道。刘志坚由东平东南行过兖州才能到达邹城。后刘志坚继续南行到滕州,东行到临沂,东北到莒县,进而东北到过五莲、胶州到即墨,最终来到崂山。据其门生黄道盈的《云岩子道行碑》可知,刘志坚到崂山后苦修十年,度化弟子,至仙逝并未出过崂山。因此,巩道岩与刘志坚的相识即在刘志坚辞别师父去邹、滕求道问学路过兖州之际。根据碑文中刘志坚(1239—1305)所作七言绝句“三十二上抛家计,纵横自在无拘系。来到鳌山下死功,十年得个真气力。”6[215]可知,刘志坚决心弃家入道时已经32岁,时间在1271年。由此可见,巩道岩至少在1271年时仍然活动于世,未参悟真道。丘处机的弟子大部分都在13世纪上半叶先后去世,巩道岩应该属于邱门小弟子或者寿长者。
  崂山的董师父《酹江月》极有可能就是刘志坚在兖州与巩道岩谈道论修之时相互赠送之作。因云岩子“雅不识书,言出理会”,该词可能并无书面记录,长期以来口头流传。后于大德年间上石之时,由云岩子口述而文。再加之刻石道人与石匠文化水平极为有限。故而,《酹江月》与邻近《上丹宵》和《云岩子作》石刻中出现了很多刻字争议之处:“伦回”与“轮回”、“白牛”与“白中”和“白午”、“重头”与“重投”、“常在”与“常立”、“牢牵”与“牢拴”和“劳擒”、“兖州”与“充州”等。此也佐证了石刻过程中“巩师傅”误刻为“董师傅”的可能性。
  四、《酹江月》石刻
  《酹江月》石刻位于崂山华楼景区华楼宫外的凌烟崮巨石南侧,刻文如下:
  清虚至道,愿同流,客客俱达真理。识破幻缘终久假,物外参寻知己。幽止山林,喧居市,动净常明尔。纵横妙用,湛然消息无比。真空渺邈难量,微来不见,透骨穿觔髓。表里灵光无曲委,道在先天而矣。这些功夫,真实做就,暗合先师指。他时若解, 顿然心上欢喜。[1]117
  董师父赠云岩子的《酹江月》石刻在王集钦的《崂山碑碣与刻石》、王瑞竹的《崂山诗刻今存》和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的《崂山志》,以及崂山风景区管理局与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编写出版的《崂山摩崖集萃——华楼篇》等,均有收录。其中不同之处主要在个别字和断句两方面。
  (一)《酹江月》字差异
  《崂山诗刻今存》中为“喧居市”。《崂山摩崖集萃——华楼篇》中则为“喧居市”。“”与“”都与原碑文字相似,但后者“里”下缺少“灬”。根据前文“幽止山林”中“幽”对应“山林”,此处“喧”应该与“市”相对应,但查阅字典书籍未见“市”前两字。《崂山碑碣与刻石》中则写为“喧居廛市”。 根据其字形与词义,该处应为“廛”之异体字“鄽”之误写或当时之俗体字。
  《崂山石刻今存》和《崂山摩崖集萃——华楼篇》中为“动净常明尔”。《崂山碑碣与刻石》中为“动静常明”。根据前文,“幽止山林”对应静,“喧居鄽市”对应动,此处当应为“动静”。
  (二)《酹江月》断句差异
  关于《酹江月》的断句,在各版本收录中差距较大。《崂山志》中未断句,《崂山诗刻今存》中断句如前文。《崂山摩崖集萃——华楼篇》中首句为“清虚至道, 愿同流客客, 俱达真理”,其他与《崂山诗刻今存》相同。《崂山碑碣与刻石》中断句差异最大,其文如下:
  清虚至道,愿同流客,客俱达真理。识破幻缘终久,假物外参寻知己。幽上山林,喧居廛市,动静常明,示纵横妙用,湛然消息无比。真空渺邈难量,微来不见透骨穿筋髓。表里灵光无曲委,道在先天而矣。这些功夫真实做就,暗合先师指。他时若解,顿然心上欢喜。[7]132
  《酹江月》出自词牌《念奴娇》,由两宋之际词人周紫芝取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樽还酹江月”所创。“在《念奴娇》一调中,《壶中天》、《酹江月》、《百字令》等,可被视为《念奴娇》的同调异名,因为这些词调符合《念奴娇》的音乐格律特征……仅《酹江月》一調就达103首之多。”8[16]《酹江月》与《念奴娇》为“同调异名”,则词格应该相同。
  《词律》中载《念奴娇》四体,以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双调100字为正格,上片10句49字,句式为454/76/445/46,下片10句51字,句式为645/76/445/46,仄韵。《钦定词谱》记载《念奴娇》12体,而《词律词典》在《钦定词谱》基础上增加1体。
  《崂山诗刻今存》中《酹江月》为双调100字,上片10句49字,句式436/76/445/46,下片10句51字,句式645/76/445/46,上下4仄韵。
  《崂山摩崖集萃——华楼篇》中《酹江月》为双调100字,上片10句49字,句式454/76/445/46,下片10句51字,句式645/76/445/46,上下4仄韵。
  《崂山碑碣与刻石》中《酹江月》为双调100字,上片10句49字,句式445/67/44456,3仄韵;下片8句51字,句式69/76/85/46,4仄韵。   《宋代金曲〈念奴娇〉词研究》中对古代620首《念奴娇》进行了格律分类统计,其中双调100字共267首43种体式,上片首句没有445句式,仅存葛郯一首《念奴娇·蓬莱一岛》上片3仄韵,下片4仄韵,但句式为454/76445/46,645/76/445/46。因此,从格律句式上来看,《崂山碑碣与刻石》中《酹江月》断句存在明显错误。
  《宋代金曲〈念奴娇〉词研究》中:“《念奴娇》以入声韵最适宜,但也有偶用平、上、去……《念奴娇》仄韵正体250首,因断句稍有变化而自成一体的词作有达上百首之多。”[8]15由此可见,仄声韵是《念奴娇》的主要格律。《酹江月》为《念奴娇》之“同调异名”,则应也为仄声韵为主。崂山华楼《酹江月》为正体,即上下片各四仄韵,韵脚分别为:理、己、尔、比;髓、矣、指、喜。此处“尔”不读“ěr”,在《集韵》和《韵会》中为“忍氏切,音邇。”“氏”在《韵会》中为“上纸切”,在《唐韵》中为“承旨切”。“纸”在《韵会》中为“掌氏切”,在《唐韵》中为“诸氏切”。可见“纸”与“氏”同为上声。除了“入派三声”外,在中古汉语向近古汉语演变过程中,上声也大量向去声演变。中古音中上声“氏”后演变为近古音和现代音中的去声。故而,该处的“尔”读音应为“rǐ”。
  综上所述,《酹江月》为《念奴娇》正体双调100字上声仄韵,上片10句49字4仄韵,句式436/76/445/46,下片为下片10句51字4仄韵,句式645/76/445/46。
  《崂山石刻今存》和《崂山摩崖集萃——华楼篇》中首句的句式在古代皆有收录。从音乐格律上来讲,《酹江月》首句454与436皆可。虽然《词律》中认为首句454位正格,但是从词的内容和意义上来讲,笔者认为436更好。
  (三)《酹江月》内容析解
  首句“清虚至道, 愿同流,客客俱达真理。”其中,“真理”即为“清虚至道”。清净虚无是古往今来道士追求的最高之道。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和新(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寇谦之皆有“大道清虚”的表述。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参清净景虚无之妙诣而得道。《晋真人语录》:“夫全真者, 是大道之清虚无为潇洒之门户, 乃纯正之家风, 是重阳之活计。”[9]298因此,首句的意思:希望同门修行的全真弟子都能够最终达到“清虚”的大道真理。
  道士经常被称为“羽流”“羽客”,但未曾见“客客”或者“流客”之称。根据词义,“客客”应为误刻。“客”与“各”声调、韵母相同。声母皆为舌根音,区别为送气与否。受到方音和古音影响,该处应为“各各”。如此,则该句应为“清虚至道,愿同流,各各俱达真理。”词义明了,平仄不变。用“各各”泛指全真弟子,勉励其修行的全真词作甚多。丘处机《青莲池上客》中:“各各勤修生觉悟。”[10]354马钰《添字丑奴儿》:“莱州道众修黄箓,各各虔诚。”[11]195马钰《满庭芳·蒙师傅训诲》:“万种千般锻炼,赖予懑,各各志確心坚。”[11]186马钰弟子王丹桂《忆王孙·因王孙二旧友同日不期而会》:“各各勤修精气神。行功臻。”[11]186由此可见,无论从词句意义,还是传统用法来看,此处皆应为“各各俱达真理”。
  二句“识破幻缘终久假,物外参寻知己”。“幻缘”即人间世界。《红楼梦》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12]6“终久”即“终究”。《红楼梦》:“他只顾把这些‘出世离群’的话当作一件正经事,终久不妥!”“物外”与“幻缘”相对,即人间世界之外,道家所谓的仙境。崂山《元华楼诸真人丹诀散刻各崖石上》中“纵学长生寻外物,算来至道未尝闻”[6]199和“他年物外相逢处,自是神仙别有期”皆表明“物外”即神仙所居之地。“知音”即为修真得道之道友。崂山《元华楼诸真人丹诀散刻各崖石上》中“出世只须餐一粒,昆仑蓬岛尽知音”即可表明。“悟虚幻”是丘处机证悟的途径法门。丘处机晚年曾总结:“我与丹阳悟道有浅深, 是以得道有迟速。丹阳便悟死, 故得道速;我悟万有皆虚幻, 所以得道迟。悟死者, 当下以死自处, 谓如强梁人既至于死, 又岂复有强梁哉;悟虚幻则未至于死, 犹有经营为作, 是差迟也。”[13]157这也表明了“董师父”为丘处机亲传弟子,修行悟证法门一脉相传。崂山《元华楼诸真人丹诀散刻各崖石上》中“世间最重堪珍重,除却人身总是空”亦为全真丘祖龙门派“悟虚幻”证悟修行的法门体现。
  三句“幽止山林,喧居市,动净常明尔”。全真教与其他道教在修行环境选择上有所不同。其他教派修行环境往往选择深山幽林,隔绝尘世。但全真道教修行环境却不避俗尘,随缘入俗。马钰《苏幕遮》词云:“穿茶坊, 入酒店。后巷前街, 日日常游遍。”[11]198丘处机“城中信士往来多, 物外交朋意气和。”[10]46因而,山林幽静,廛市喧闹,都是全真修行之处。这种修行不避俗尘的思想“不仅使他们更加深入世间、更深刻地体悟尘俗, 而且也拉近了他们与世人的心灵距离, 使得全真教在创立之初, 便广为世人所接纳, 并迅速发展壮大。”[14]131全真修行虽然不避俗尘,但是身在俗尘却不为俗,即外在行迹在俗尘之中,内心世界却在俗尘之外。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论离凡世》指出:“离凡世者, 非身离也, 言心地也。身如藕根, 心似莲花, 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9]279故而,身处幽林的静寂和廛市的动闹之中反复修炼内心的境界,方能始终不为外境干扰,与物无争,清净自然。李道纯《水调歌头》中:“在俗心不俗, 尘里不沾尘。处身中正, 何妨闹市与山林。”[15]1234 “尔”为代词,“这样,如此”之义。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动静常明尔”即要经常记着在俗不为俗这个修行的思想。
  四句“纵横妙用,湛然消息无比”。“纵横妙用”为随意巧妙运用,比如娴熟掌握,融会贯通。“湛然”即内心淡泊清静。韩偓《地炉》:“禅客钓翁徒自好,那知此际湛然心。”苏轼 《观妙堂记》:“我所居室,汝知之乎?沉寂湛然,无有喧争。”“消息”即诀窍、秘密。《水浒传》:“左来右去,只走了死路,又不晓的白杨树转湾抹角的消息。”该句承接第三句,随意巧妙运用修真求道之法,没有什么比内心清静无为更大的诀窍,表明寻求内心的清静自然,与物无争,恬淡无为是修炼大道的最重要秘密。崂山《元华楼诸真人丹诀散刻各崖石上》中也有相似表达“不求世上无穷物,只向寰中觅个人。悟得已知消息大,内丹常遗溯流津。”   五句“真空渺茫难量,微来不见,透骨穿觔髓。”“真空”即道家所谓的“无”。《性命圭旨·真空炼形图》:“太虚是我,先空其身。其身既空,天地亦空。天地既空,太空亦空。空无所空,乃是真空。”全真修道的第一阶段是“悟虚幻”,即世界一切构成都是虚无空假的。第二阶段是参悟到“空”也是不存在的,即达到了“无”的境界。如参悟“无”也不存在了,即达到了“真无”的境界,心灵空灵澄明,为“修心”之最高境界。但该过程是渺茫难见的,但修行者能够自我体悟。《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身中验证》:“上下通红,周天火发,遍身疼痛,透骨穿筋,四肢八脉,遍体流行,脑如斧劈,骨如破碎。”即在修炼的过程中,身体会发生一些来验证修行阶段的痛苦变化。“透骨穿觔髓”即为表象之一。
  六句“表里虚光无曲委,道在先天而已”即为“与道合真”的最高境界。“表里”即形神外内。“虚光”为灵光,慧光。“无曲委”为透彻通达。《性命圭旨·真空炼形图》:“炼之千日,则四大一身,俨如水晶塔干,表里玲珑,内外洞彻,心华灿然,灵光显现。灵光者,慧光也,故曰惹光生处觉花开。盖慧觉花开非炼形入微与道冥一者不能有此。”“虚光”也称为天光、神光。《重阳祖师心传清虚语录》:“天光者神光也。”笔者认为,这种“光”即修行者之“阳神”。《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阳神出演口诀》:“自古仙圣出神,别无妙诀。即我之元神,得金液点化,温养十月,气足神灵,脱胎自出,身外有身,光烛九天,聚则成形,散则成气,阴神不能分身化形,阳神可以万亿化身,隐显莫测,变化无穷,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千里万里,顷刻即至,过去未来,一一皆知,所谓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也。”[16]805此与《重阳祖师心传清虚语录》中:“工夫久静,神光照烛,静则神灵,表里透彻,发现于外色象不能碍,爱欲不能障,自然隔墙见物,预知前世矣”相吻合。据《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阳神出演口诀》:“专以一意守定阳神金光为主,其前景象,隐隐自退。”[16]805 这种“光”的颜色为金色。“先天”即为天道无为,自然而然。修行者“获得清静的心境之后, 在神气归虚、体证仙道的过程中无需刻意, 只需顺任自然便可”[14]134。《重阳祖师心传清虚语录》:“炼心不动即离宫修定。定则气和,和则身安,安则精气充满,满则铅汞凝结,结则造化自有。玄珠成象,太乙含真,金液炼形,骨散寒琼,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皆自然也。”其后全真门徒谨记,在词作中多有体现。马钰:“清净无为须悟彻, 自然云步到蓬宫。”[11]82和“无为做, 自然成道, 决上大罗天”[11]149。丘处机:“忘伎巧, 任淳风坦坦, 圣道平平。”[13]71于道显:“学人莫事苦熬煎, 大道元来本自然。”[17]14
  七、八句“這些功夫,真实做就,暗合先师指。他时若解,顿然心上欢喜”是对上边二到六句修行法门要义的总结,修行如真能够做到其上功夫,那么与全真道祖的指点就暗自吻合了,便能够与道合真,修成正果。
  综上所述,崂山华楼凌烟崮《酹江月》约创作于1271年左右,石刻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三月初三,由云岩子主持上石,弟子刘志德和朱志成负责凿石刻写,是兖州小东门万寿观巩道岩赠送云岩子刘志坚之词作,为《念奴娇》正体双调100字上声仄韵,上片10句49字4仄韵,句式436/76/445/46,下片为下片10句51字4仄韵,句式645/76/445/46。其内容主要为全真炼心修真之丹诀心要,是对王重阳、丘处机修道心得的提炼总结,属于全真修行之“真功”部分,表达了巩道岩对同道门人的关心和勉励之情。同时,该词也体现出了元代至元和大德年间崂山全真道教的兴盛和对外的互动交流,对完善崂山区域金石研究和挖掘崂山人文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瑞竹.崂山诗刻今存[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
  [2]〔清〕张鹏翮.兖州府志(卷十九)[M]//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13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3]〔清〕李兆霖,周衍恩.滋阳县志(卷六、十四)[M].清光绪十四年刻本(10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4]〔清〕李潆.滋阳县志(卷一、四)[M].清康熙十一年刻本(5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5]〔南宋〕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M]//道藏(第34册). 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6]周至元.崂山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
  [7]王集钦. 崂山碑碣与刻石[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8]周丹.宋代金曲《念奴娇》词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9]〔南宋〕王重阳.王重阳集[M].白如祥,辑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
  [10]〔南宋〕丘处机.丘处机集[M]. 赵卫东,辑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
  [11]〔南宋〕马钰.马钰集[M]. 赵卫东,辑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
  [12]〔清〕曹雪芹.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15.
  [13]〔南宋〕段志坚.《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一[M]//道藏(第3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14]郭中华.论金元全真诗词和合文化的思想内涵[J].中华文化论坛,2018.
  [15]唐圭璋.全金元词[M].北京:中华书局,2018.
  [16]李一岷.藏外道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7]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编辑:邹蕊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充满了节奏性的动感,极富韵味.这种节奏性的动感极大地呈现于古人的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对“势”的解释和运用之中.具体而言,它包括画面章法布局的虚实相交、
哲尔吉·康拉德是匈牙利犹太人,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客居己乡》是一部关于战争、政治与生活的回忆录.基于此,从记忆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和探讨康拉德对个体记忆、家
人工智能何以成为近些年来伦理道德反思的焦点?我想,可能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人工智能是深刻改变世界、有远大前途、应用前景广泛的基础性技术。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专用的智能系统表现优异,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和深深的震撼。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是一个具有革命性、颠覆性的“新事物”,它目前远未成熟,尚难准确地预料其后果。
许缵曾是清初西学东渐思潮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以许缵曾诗文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思想构成及治学风格,以观传统文化、西学交织背景下清初部分文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儒
人工智能的意义问题诚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人工智能最主要的挑战是它正在整个地摧毁我们现有的意义世界。这个问题涵盖很广,不限于就业、创造方面的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机器问题时,就提出了“铁人反对有血有肉的人”这一论断。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度淘汰我们,使我们成为“多余的人”。如果人最引以为傲的创造性活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们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茅盾对匈牙利文学的译介既继承了周氏兄弟开创的译介弱国文学传统,也与他自身“为人生”的文学观念有关。茅盾对匈牙利文学的译介包括小说、诗歌、戏剧和文学批评等多种体裁,基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双重译介标准,茅盾对所译匈牙利文学评价甚高。茅盾的匈牙利文学译介也影响了《小说月报》周边的沈泽民、胡愈之、郑振铎和巴金等人。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中,屯垦戍边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琳琅满目,这是兵团精神和军垦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那段历史的凝聚和浓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历史文物愈加珍贵.柳条筐、
期刊
“新虚构”电影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围绕美国科伦拜恩高中校园枪击案,以实地体验、真人采访和现实材料追溯等新视角探寻社会悲剧背后的“枪支痼疾”.结合此纪录片文本,
摘 要:《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著作,其对南北朝及以前的重要文学作品和文章做了系统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从学术传承的角度上看,刘勰吸收了挚虞等前人“文体论”的学术成果,继承了向、歆、班固的“目录学”思想;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文心雕龙》以文章分类学和文体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以“圣言”为第一层次,以经书、纬书、骚体为第二层次,以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等二十余种文类文体为第三层次的“金字塔”式分
我们都知道:电的发明,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巨大变化——之前城市是一片黑暗。有了电以后,我们整个城市都不一样。然而技术一旦成熟,立即退隐到社会背景中,不再被看到,除非它出问题了,譬如停电,大家突然意识到技术是那么重要。当代人工智能技术有点反常,因为它很容易就被看到、很受关注——尽管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它都一直处于边缘状态。除了从业者之外,没有多少人关注。那么,为什么最近人工智能突然就被看到了呢?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为什么没有退隐、消失在背景中呢?这个问题和标题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