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摘要:文章的本质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思考、感悟和表达。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这个基础学生“难为无米之炊”。阅读是获取间接生活经验的有力途径,是写作之流。语文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架起生活与作文的桥梁,广开生活之源,泛引阅读之流,搞活作文教学。
【关键词】文章本质;生活 ;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作文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作文作为反映客观世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形式和手段,它的产品即为文章。
现代学生,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应继承与学习祖国优秀文化,同时适应新的时代,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张志公先生的一段论述对老师和学生都有所启发,指明了当今作文教学努力的方向。他在《关于改革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一文中谈及下一代需要的语文能力时说:“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如历史上描写智力超常的才子们那种出口成章的能力,因为他们要用自然的口头语言处理工作,指挥机器干活;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的时间很珍贵,必须尽可能在短的时间里写出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写的东西。那时候社会上还需要有低吟长啸的诗人,斟词酌句反复推敲的作家,或婉约或豪放或典雅或诙谐的语言大师,人们还需要文学。”
然而,现在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把作文看成是学生的负担,写作速度慢,写出来的东西枯燥无味、虚假做作,有的学生甚至感觉无东西可写,一堂作文课下来,最多憋出几十个字;严重时整个学习阶段,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成为文学家,但是如果学了十几年语文却不具备基本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能写出文从字顺表意清楚的文章,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时代精神。
作文能力的培养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就笔者看来,作文教学应先解决一个有东西可写的问题。“有写”是“能写”、“会写”的基础与前提。文章的本质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思考、感悟和表达,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这个基础学生“难为无米之炊”。阅读是获取间接生活经验的有力途径,是写作之流。语文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架起生活与作文的桥梁,广开生活之源,泛引阅读之流,搞活作文教学。
1.生活是作文之源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教学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的“鸟兽草木”实际上就是泛指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它们构成文章的基本内容,是文章表情达意的基础,就是说没有具体的生活内容,思想和情感就无所附丽,“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也就无法实现。
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说,能洞察明白世间事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能熟悉通达人的感情就会写文章,揭示了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的道理。
我国著名作家高晓声在《生活•目的和技巧》一文中有一段对他中学教学生活的回忆:“过去我教学生作文,我不许他们写小说,编故事,不让他们搞文艺创作,而是教他们写报告文学。有的学生文章写得不错,我就让他们请有关单位的人物盖章证明,他们就承认里面有假的,因为他们以为文章是瞎编故事,可以搞主观随意性,这是不会有进步的,学画有句老话,叫作'画鬼容易画人难',你若画个鬼,谁也说不出画得像不像。若要画人却不同了,画的什么人总有人见过,画的不像马上就有人指出,指出了你就修改,就会画得像,就有进步了,有了写实的本领,方才懂得虚构和写实的关系,才会懂得虚构不是瞎编,而是比写实更高的文艺真实。
美国教育家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状况,如做工的、务农的、当兵的、教书的等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还包括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恶、欲;还包括为人类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科学发现、创造发明、相对论、电子计算机、宇宙飞船等等。语文工具的交际功能,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语文,从生活入手增进理解;运用语文,以生活为内容;离开了生活,语文工具的交际功能就不复存在。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读和听,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写和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多数教师都有深切感受:在批阅作文时最不愿看千篇一律的文章。为何?因为在客观世界中,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是生活本身所固有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的魅力表现在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虚假的千篇一律的东西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最使人反感。放眼文学世界,那些经久不衰永放艺术光芒的文学珍品必定是再现了真实生活的作品。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地开掘生活这个写作的源泉呢?
首先,应该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加强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其次,教师应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引起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关注。作文命题时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作文指导时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开学生尘封的记忆仓库。
2.阅读是写作之流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仓库,阅读书籍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文明的社会,人们认识生活,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亲身实践,通过投入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形成知识;二是借助书本获得间接的生活和间接知识,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就是这个意思。据测定: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占20%,而80%的知识是靠阅读得来的。书籍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它极大地浓缩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时空,是人类积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最主要载体,在人類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中起着传播文化、传递精神遗产、孕育文明的重要作用。这样人们通过阅读,能够博古通今,联系四海,吸取经验,获得知识。又因为书籍是前人彼时彼地生活的客观反映,通过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苏霍姆林斯基语),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重视。
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是传统的主要方法,已为大量的实践所证明。
古代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要求学生读书作文,但从不讲写作理论,只要学生写。怎么写?学生只有以书为师,通过形式上的摹仿去学写诗文,尤其是揣摹名家的作品,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比方说:作文学庄子,学韩俞,学司马迁,学欧阳修;作诗学李白,学杜甫,学李商隐,学苏轼,学黄庭坚……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和写作大家。
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只有勤奋阅读书籍,写起文章来就能运用自如,好像有神来之笔一样。他以杰出的诗章证明了这观点的正确性。古人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文选烂,秀才半。”
宋代的苏轼说,写文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仅从生活中获取是远远不够的。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不应该那么写》中强调要学写文章,就要“多看大作家的作品”,他说“凡是有定评的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
我国台湾学者陈品卿把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书籍归纳为十二类:
(1)本国名人传记。(2)外国名人传记。(3)中国文学名著。(4)外国文学名著。(5)历史故事。(6)古今名人书信。(7)社会学科论著。(8)自然学科论著。(9)学术思想性论著。(10)名人札记。(11)名人言论。(12)其他学科论著。
这一分类是很有见地的。如果能指导学生阅读这十二类书籍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视野定然开阔,所得甚多,作文也就不会难于上青天了。
美国教育中相当重视中学生的阅读。请看美国老师给中学生留的作业:
写一篇“公民权利”研究论文。要求:在3至5页纸之间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布克•华盛顿、杜伯依斯、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X。在你的论文里应该控制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我不想读传记。但是,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在你的论文中。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引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
要做好这个题目非得读几十本关于美国历史、总统列传的书不可。学生感到头痛的也许不是憋不出东西而是要写的东西太多。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阅读,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
2.1 教师给出阅读推荐书目或范围,鼓励学生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引导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思想是学生学习的引航灯,是旗帜,是路标。为了真正达到阅读的效果,教师应先向学生讲明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习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给出阅读推荐书目或范围。
2.2 指导读书,提倡精读。
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写作,首先要利用我们的语文教材。通过几度修订,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质量和品位高了,更要充分利用。
中学生没有太多的课外阅读时间,可以以精读为主。选择一些名篇佳作来读,反复吟诵,最好能背下来。笔者听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杨叔子先生作报告时,对经史子集是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他这是得益于读书时期背下了很多東西,因此报告很精彩,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他带理工科的博士生,先不开课,把《老子》、《论语》背下来再说,博士生们认为,有了传统文化垫底,做起学问来确实不一样。背诵是精读的方法,但背下来的东西不一定当时都能理解,尤其对阅世较浅的中学生来说,不理解的更多。但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就会不断上升层次。精读作为一种结果,就是要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透彻地理解。
2.3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经常介绍一点名家名品名风。例如周作人“平和冲淡”的美文小品,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北京的茶食、鸟声……无所不谈,周作人也因此确立了他作为现代中国的最大散文家之一的声名。通过我在理论上阐述,学生认识到了华丽是美,朴素也是美,美来源于生活。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沈从文、朱自清、田间、冯文炳、孙犁等这些作家他们都喜欢,学生自己也进行创作,写写散文和小说。
经过教师的多方引导,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必定有提高。记得我有一位初一的学生,本来作文不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有了进步,她的一篇作文《“乡巴佬”花》深深地打动了我。她说的“乡巴佬”花是油菜花,她这样写道:我是在乡下长大的,是个乡下姑娘,讲得难听一点就是“乡巴佬”。在没开过眼界的“乡巴佬”眼里,最常见的花就是油菜花了……你瞧,那大海似的田野里,一簇簇,一丛丛,哪一朵花儿都离不开伴儿。近处、远处、这儿、那儿、左边、右边、前方、后方到处都是一片金黄……大家都说万物的金黄是春阿姨给抹的,但我看来,春天是油菜花给映黄的……选一块种满油菜花的大稻田,越大越好,田里的泥土要越烂越好,油菜要越高越好……游戏开始了,躲着的人不能动,一动那烂泥就像放屁似的叫,只要叫声一响,你就暴露了自己……最刺激的是菜主赶来的时候,大伙又紧张又兴奋,有的往油菜花里钻,有的索性在烂泥里打两个滚“躲”进了烂泥里,与菜主玩起了“捉猫猫”,菜主捉不到,站在田埂上就骂,骂什么我们可听不清,因为菜田这么大,再则我们不怕亿,知道他骂几声就没事了……我们这些泥巴孩子玩累了要回家了,油菜已被我们弄得东倒西歪,不过只需一个晚上它们又会恢复它们的美丽……
多么清新的文字,多么真实的感受!如果她不是学会了观察和感受生活,如果她不是知道了生活的点滴就是好的写作素材,如果她不是经过阅读后知道名家的文章也是生活素材的提炼,她怎么会有这样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2] 潘新和. 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3] 段继扬. 创造性教学通论[M].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4] 李志宏郭元祥. 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收稿日期:2010-11-23
【关键词】文章本质;生活 ;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作文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作文作为反映客观世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形式和手段,它的产品即为文章。
现代学生,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应继承与学习祖国优秀文化,同时适应新的时代,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张志公先生的一段论述对老师和学生都有所启发,指明了当今作文教学努力的方向。他在《关于改革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一文中谈及下一代需要的语文能力时说:“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如历史上描写智力超常的才子们那种出口成章的能力,因为他们要用自然的口头语言处理工作,指挥机器干活;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的时间很珍贵,必须尽可能在短的时间里写出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写的东西。那时候社会上还需要有低吟长啸的诗人,斟词酌句反复推敲的作家,或婉约或豪放或典雅或诙谐的语言大师,人们还需要文学。”
然而,现在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把作文看成是学生的负担,写作速度慢,写出来的东西枯燥无味、虚假做作,有的学生甚至感觉无东西可写,一堂作文课下来,最多憋出几十个字;严重时整个学习阶段,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成为文学家,但是如果学了十几年语文却不具备基本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能写出文从字顺表意清楚的文章,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时代精神。
作文能力的培养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就笔者看来,作文教学应先解决一个有东西可写的问题。“有写”是“能写”、“会写”的基础与前提。文章的本质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思考、感悟和表达,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这个基础学生“难为无米之炊”。阅读是获取间接生活经验的有力途径,是写作之流。语文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架起生活与作文的桥梁,广开生活之源,泛引阅读之流,搞活作文教学。
1.生活是作文之源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教学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的“鸟兽草木”实际上就是泛指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它们构成文章的基本内容,是文章表情达意的基础,就是说没有具体的生活内容,思想和情感就无所附丽,“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也就无法实现。
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说,能洞察明白世间事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能熟悉通达人的感情就会写文章,揭示了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的道理。
我国著名作家高晓声在《生活•目的和技巧》一文中有一段对他中学教学生活的回忆:“过去我教学生作文,我不许他们写小说,编故事,不让他们搞文艺创作,而是教他们写报告文学。有的学生文章写得不错,我就让他们请有关单位的人物盖章证明,他们就承认里面有假的,因为他们以为文章是瞎编故事,可以搞主观随意性,这是不会有进步的,学画有句老话,叫作'画鬼容易画人难',你若画个鬼,谁也说不出画得像不像。若要画人却不同了,画的什么人总有人见过,画的不像马上就有人指出,指出了你就修改,就会画得像,就有进步了,有了写实的本领,方才懂得虚构和写实的关系,才会懂得虚构不是瞎编,而是比写实更高的文艺真实。
美国教育家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状况,如做工的、务农的、当兵的、教书的等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还包括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恶、欲;还包括为人类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科学发现、创造发明、相对论、电子计算机、宇宙飞船等等。语文工具的交际功能,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语文,从生活入手增进理解;运用语文,以生活为内容;离开了生活,语文工具的交际功能就不复存在。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读和听,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写和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多数教师都有深切感受:在批阅作文时最不愿看千篇一律的文章。为何?因为在客观世界中,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是生活本身所固有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的魅力表现在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虚假的千篇一律的东西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最使人反感。放眼文学世界,那些经久不衰永放艺术光芒的文学珍品必定是再现了真实生活的作品。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地开掘生活这个写作的源泉呢?
首先,应该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加强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其次,教师应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引起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关注。作文命题时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作文指导时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开学生尘封的记忆仓库。
2.阅读是写作之流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仓库,阅读书籍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文明的社会,人们认识生活,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亲身实践,通过投入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形成知识;二是借助书本获得间接的生活和间接知识,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就是这个意思。据测定: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占20%,而80%的知识是靠阅读得来的。书籍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它极大地浓缩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时空,是人类积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最主要载体,在人類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中起着传播文化、传递精神遗产、孕育文明的重要作用。这样人们通过阅读,能够博古通今,联系四海,吸取经验,获得知识。又因为书籍是前人彼时彼地生活的客观反映,通过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苏霍姆林斯基语),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重视。
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是传统的主要方法,已为大量的实践所证明。
古代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要求学生读书作文,但从不讲写作理论,只要学生写。怎么写?学生只有以书为师,通过形式上的摹仿去学写诗文,尤其是揣摹名家的作品,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比方说:作文学庄子,学韩俞,学司马迁,学欧阳修;作诗学李白,学杜甫,学李商隐,学苏轼,学黄庭坚……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和写作大家。
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只有勤奋阅读书籍,写起文章来就能运用自如,好像有神来之笔一样。他以杰出的诗章证明了这观点的正确性。古人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文选烂,秀才半。”
宋代的苏轼说,写文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仅从生活中获取是远远不够的。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不应该那么写》中强调要学写文章,就要“多看大作家的作品”,他说“凡是有定评的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
我国台湾学者陈品卿把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书籍归纳为十二类:
(1)本国名人传记。(2)外国名人传记。(3)中国文学名著。(4)外国文学名著。(5)历史故事。(6)古今名人书信。(7)社会学科论著。(8)自然学科论著。(9)学术思想性论著。(10)名人札记。(11)名人言论。(12)其他学科论著。
这一分类是很有见地的。如果能指导学生阅读这十二类书籍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视野定然开阔,所得甚多,作文也就不会难于上青天了。
美国教育中相当重视中学生的阅读。请看美国老师给中学生留的作业:
写一篇“公民权利”研究论文。要求:在3至5页纸之间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布克•华盛顿、杜伯依斯、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X。在你的论文里应该控制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我不想读传记。但是,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在你的论文中。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引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
要做好这个题目非得读几十本关于美国历史、总统列传的书不可。学生感到头痛的也许不是憋不出东西而是要写的东西太多。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阅读,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
2.1 教师给出阅读推荐书目或范围,鼓励学生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引导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思想是学生学习的引航灯,是旗帜,是路标。为了真正达到阅读的效果,教师应先向学生讲明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习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给出阅读推荐书目或范围。
2.2 指导读书,提倡精读。
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写作,首先要利用我们的语文教材。通过几度修订,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质量和品位高了,更要充分利用。
中学生没有太多的课外阅读时间,可以以精读为主。选择一些名篇佳作来读,反复吟诵,最好能背下来。笔者听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杨叔子先生作报告时,对经史子集是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他这是得益于读书时期背下了很多東西,因此报告很精彩,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他带理工科的博士生,先不开课,把《老子》、《论语》背下来再说,博士生们认为,有了传统文化垫底,做起学问来确实不一样。背诵是精读的方法,但背下来的东西不一定当时都能理解,尤其对阅世较浅的中学生来说,不理解的更多。但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就会不断上升层次。精读作为一种结果,就是要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透彻地理解。
2.3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经常介绍一点名家名品名风。例如周作人“平和冲淡”的美文小品,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北京的茶食、鸟声……无所不谈,周作人也因此确立了他作为现代中国的最大散文家之一的声名。通过我在理论上阐述,学生认识到了华丽是美,朴素也是美,美来源于生活。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沈从文、朱自清、田间、冯文炳、孙犁等这些作家他们都喜欢,学生自己也进行创作,写写散文和小说。
经过教师的多方引导,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必定有提高。记得我有一位初一的学生,本来作文不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有了进步,她的一篇作文《“乡巴佬”花》深深地打动了我。她说的“乡巴佬”花是油菜花,她这样写道:我是在乡下长大的,是个乡下姑娘,讲得难听一点就是“乡巴佬”。在没开过眼界的“乡巴佬”眼里,最常见的花就是油菜花了……你瞧,那大海似的田野里,一簇簇,一丛丛,哪一朵花儿都离不开伴儿。近处、远处、这儿、那儿、左边、右边、前方、后方到处都是一片金黄……大家都说万物的金黄是春阿姨给抹的,但我看来,春天是油菜花给映黄的……选一块种满油菜花的大稻田,越大越好,田里的泥土要越烂越好,油菜要越高越好……游戏开始了,躲着的人不能动,一动那烂泥就像放屁似的叫,只要叫声一响,你就暴露了自己……最刺激的是菜主赶来的时候,大伙又紧张又兴奋,有的往油菜花里钻,有的索性在烂泥里打两个滚“躲”进了烂泥里,与菜主玩起了“捉猫猫”,菜主捉不到,站在田埂上就骂,骂什么我们可听不清,因为菜田这么大,再则我们不怕亿,知道他骂几声就没事了……我们这些泥巴孩子玩累了要回家了,油菜已被我们弄得东倒西歪,不过只需一个晚上它们又会恢复它们的美丽……
多么清新的文字,多么真实的感受!如果她不是学会了观察和感受生活,如果她不是知道了生活的点滴就是好的写作素材,如果她不是经过阅读后知道名家的文章也是生活素材的提炼,她怎么会有这样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2] 潘新和. 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3] 段继扬. 创造性教学通论[M].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4] 李志宏郭元祥. 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收稿日期:201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