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之际的巴蜀学术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p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晋之际的巴蜀学术,以地方志的撰述为洋洋大观。据刘琳先生《华阳国志校注》的统计,在常璩之前,其成书者即达三十余种。时全国方志亦不过百余种,巴蜀方志(分属历史、地理、人物三类)就占去约l/5的江山。其中有八种《蜀本纪》(作者分别为扬雄、司马相如、严遵、阳城衡、郑廑、尹贡、谯周、任熙),三种《巴蜀耆旧传》,二种《益部耆旧传》(陈术、陈寿),二种《蜀书》(陈寿、王崇)以及来敏《本蜀论》,李尤《蜀纪》,常宽《蜀后志》,谯周《益州记》《三巴记》,黄容《梁州巴记》,祝龟《汉中耆旧传》。
  迨常璩(系江原即今崇州人)《华阳国志》出,巴蜀地方志终成一时之盛。常璩在成汉政权时即掌著作,编纂有《梁益宁三州地志》及《汉之书》(入晋后称《蜀李书》或《蜀汉书》),时人孙盛誉之为“蜀史”。桓温伐蜀后,常璩在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为官,郁郁不得志,遂以将近六年之功裒削旧作,改写成十二卷本的《华阳国志》。其记自远古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间的巴蜀事,创造出一种包含历史、地理、人物三大内容,融汇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为一体的新体裁,为以后“千六百年来地方志所取则”(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任乃强先生还以中华文化大融合的眼光论之曰:
  巴、蜀、南中,即今所谓大西南者,开化虽与中原同时,而以地形险阻,僻在边方,文化发育则不与中原一致。尤以古代巴蜀,自有其独特的经济基础,文物有独具之特色,其与中原文化,尺短寸长,各有所适。汉魏以降,虽已互相融合,仍各有所偏重。分途异致,世乱则离。中原人物,留心此隅者甚希。例如李冰治水,瑰然为人类创造奇迹,而马、班之书仅在《河渠》《沟洫》篇中记以数言。天文历数,《易》理医方,从未推蜀士最精究,而《史》《汉》诸书亦未明确苌弘、洛下闳、任文公、涪翁等身世。蜀士既多见轻,述作亦遂罕能传于中原者。相如、扬雄之赋,乃得狗监与侍臣推荐而显。是故蜀士多怀宝自述,肥遁不出。此巴蜀与中原古代隔阂之实际情形也。常璩此书,纯用中原文化之精神,驰骛于地方一隅之掌故,通其痞隔,畅其流灌,使中土不复以蜀士见轻,而蜀人亦不复以中土为远。唐宋以降,蜀与中原融为一体,此书盖有力焉。(《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
  在常璩以外,以史学影响全国的学术大师还有陈寿(233-297,安汉即今南充人)。他于西晋初年在首都洛阳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先前在蜀汉时为史学家谯周弟子,蜀未亡时即留心蜀国史事,入晋后便撰成《蜀书》。至北宋,该书与他另撰的《魏书》《吴书》合为《三国志》。时人因其取材严谨、文笔简洁、记事比较真实而誉为“良史”。以后将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汉晋之际的蜀中文学也很有名。文学史上所称的“汉赋(大赋)四大家”,蜀中就占了三家,即司马相如(成都人)、王褒(资阳人)与杨雄。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以扬雄、司马相如并称“扬马”。钟嵘《诗品序》则以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并称“王扬枚马”。《文心雕龙·诠赋》还说:“汉初词人,……陆贾叩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后人又将司马相如和写《史记》的司马迁同颂为“文章西汉两司马”。
  汉晋间,蜀中科学技术亦令人称羡,成绩最大者当数天文。其理论大家扬雄、谯周各有著述名世。扬雄的《太玄》不仅是哲学文本,同时也可视为天文学著作。扬雄原来相信盖天论,后来成为浑天说的坚定拥护者。(《隋书·天文志》即有扬雄“难盖天八事,以通浑天”的记载。)东汉科学家张衡从《太玄》里面学到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他所著《太玄经注解》《太玄图》,便是这方面的体会。
  蜀汉时期的谯周(201- 270,西充国即今阆中人)则撰有《天文志》《灾异志》等著作,用天星讲经纬度,还记录了有关哈雷彗星和日中黑子的情况。
  这一时期在天文学方面贡献最突出的是阆中人落下闳(公元前140—前87)。他在汉武帝时期由同乡谯隆推荐进京(长安),参与对旧历——自秦统一以来用至汉初的“颛顼历”的改造,承担新历的运算工作。他创制出浑天仪来观测天象,又造出浑天象(即天球仪)去再现天体的运行。(盛唐开元年间,蜀人梁令瓒与僧一行先铸黄道游仪,继而改进落下闳的浑天仪,造出“水运浑天俯视图”。其中的计时机械,当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装置。)经过长期的观察测量,落下闳和邓平、唐都等最终确定以“八十一寸”为“一日之分”,即所谓“八十一分律历”。这个成果实际将一月的时间定为 29天,即 29.53086日,则一年为365.250162日;又以1539年为一统,4617年为一元(三统),以135个朔望月为交食周期;还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对二十四节气的系统进行了改革。
  由于新历初用夏正,以正月朔日为岁首,汉武帝便将它定名为“太初历”,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这距离落下闳去蜀入京(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已有六个年头。
  以落下闳为代表的西汉初年的科学家创制的太初历是中国历法史上首部有完整文字和数字记载、比较系统科学的历法。它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依春、夏、秋、冬顺序至阴历十二月为岁终,使农事与四季顺序相吻合,从而方便了劳动人民安排生产和生活。
  落下闳在创制太初历过程中提出的浑天说,为他稍后的扬雄及东汉的张衡发明新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综观汉晋间的哲学、史学、文学、科学诸大家(如扬雄、司马相如、陈寿、常璩、落下闳),他们的最终成就虽然都在巴蜀之外的地方(中原和江左)完成,但是,其学术根基却是在巴蜀地域奠定的。他们后来到中原、江左将巴蜀学术、巴蜀文化发扬光大,并与中原和江左的学术文化相结合,这才有了那些足以震烁千古的卓越成果。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巴蜀学人之所以能勇敢地走出巴蜀,去放眼看外面的世界,则是与自秦汉三国两晋间源源涌进的外乡人及其学术文化的砥砺鼓动密切相关的。
其他文献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清代碑学无疑是一座重镇。它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视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以往时期的书法发展不同,清代碑学有着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把唐以前的实用性为主的文字(金文、大小篆、汉碑、北碑等)转化成了观赏性为主的书法艺术;以‘不失篆分遗意’的审美观,进行碑帖融合,给行草书带来了崭新的生命。”[1]碑学家的视野主要是集中于金石碑版,注重对金文、大小篆、汉碑、北
期刊
燕双飞,画栏人静晚风微。记得去年门巷风景依稀:绿庑庭院,细雨湿苍苔;雕梁尘冷春如梦,且衔得芹泥,重筑新巢傍翠帏,栖相稳,软语呢喃话夕晖。参差双剪,掠水穿帘去复回。魂萦杨柳弱,梦逗杏花肥,天涯草色正芳菲!楼台静,帘幕垂。烟似织,月如眉。其奈流光速,莺花老,雨风摧,景物全非。杜宇声声唤道:不如归!  这是民国21年(1932年)在成都少城公园内大光明电影院上映的早期国产电影片《芸兰姑娘》的插曲(高天栖
期刊
2014年6月2日晚,CCTV—4“中文国际”播出《文明之旅》特别奉献《纪连海:状元那些事儿》。该期节目,可谓错谬连连。本以为“特别奉献”是一顿文化大餐,可里边却含有一只只死苍蝇,实在败人胃口。下面摘录纪先生的一段讲话,略作分析,俾众周知。  纪连海:中国的科举考试呢,是这个隋朝有的。当时呢,考得比较简单,政治的、国家的、皇上的法律诏令,这是一部分;然后呢,这个策论,(刘芳菲:策论)黄河怎么治理啊
期刊
2009年7月11日辞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出自吴宓门墙,生前评价吴宓(1894—1978)“古貌古心”,晚年还深情地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师而已。”季老名高仍不忘恩师,深深感动着我这个吴宓晚期的学生,早就想写一点纪念宓师的文字而未能动笔。最近读到母校西南大学《校友通讯》总第4期上孙法理教授为吴宓写的小传《亦狂亦侠亦
期刊
文史专家王定璋先生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社科联资深学人,勤于治学而成绩斐然。2009年,他出版了一部55万字的论文集《学海蠡测——文史思辨录》(巴蜀书社出版),博得学界好评。2013年,他再接再厉,又推出几乎同等篇幅的姊妹篇《学海问津——文史沉思录》(巴蜀书社出版),颇获学人首肯。王定璋虽说是文史兼修,但更擅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尤以治唐诗见长。这部《学海问津》,71%的篇什谈的都是唐诗;
期刊
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从维也纳出发西行三个多小时,就到达边境城市、世界文化遗产萨尔茨堡古城。这里因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莫扎特的故乡而名扬四海;而建于中世纪的萨尔茨堡更使古城锦上添花,吸引着八方游客。  因吃饭车停两小时。我们狼吞虎咽速战速决后即往城里跑。古城很小,一条清澈的小河把它一分为二。旧城在左岸。青石板路铺成的街头很窄,两旁是古老的宫殿、教堂、城堡、浮雕、花园、喷泉。哥特式的华美圆顶,方型城堡伸出的
期刊
印象中,关于国人阅读情况的调查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见诸媒体,而每一次的结果都不那么乐观。国人每年的阅读时间、阅读量,较之欧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甚至还出现了不断下滑的趋势。从阅读对象的选择来看,也以那些内容浅显、容易咀嚼的“快餐”为主,表现出一种短、平、快的阅读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快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挤占了人们的阅读时间,电子媒体的崛起并一统天下,使得信息接受的来源变得更加多样,其
期刊
继农历己丑年春节期间钱文忠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三字经》之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也于2009年2月与4月分别出版了该社重点图书《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上下册。接着视屏、纸媒、名人力推不衰,2012年4月出了《钱说〈三字经〉》签名珍藏版;2013年4月,中国盲文出版社还推出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大字版。  钱文忠先生在《解读〈三字经〉》(第一集)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时说: 
期刊
瓦屋山平均海拔2830米,属高山台地,突兀在四川西南部青衣江流域的群山之中,与雅安市接壤,属眉山市洪雅县所辖。山下有面积达14 平方公里的高山湖泊——雅女胡。环湖地带海拔近1200米左右,湖光潋滟,林海莽莽,气候凉爽,民风淳朴,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不过,这里还有一件事情值得关注——那就是居住在雅女湖周围的农民使用着一种外观很特殊的农具(见图),让人颇感讶异。这里曾是古蜀“青衣羌国”属地,至今还有羌
期刊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怪诡雄浑空前绝后的奇作,读之铿锵有节,感之问势逼人,与屈原的《离骚》之类赋作的语调凄怆,哀婉动人大不一样。《天问》所牵涉的问题极为广大,对宇宙起源、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人事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对于这篇奇文作于何时,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早期楚怀王时屈原流放汉北时所作,与作《离骚》相近;一种是顷襄王时流放江南之初所作。对于屈原为什么要作《天问》,历史上各家研究者的说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