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并且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数学新教材,犹如一缕清风,向我们迎面吹来。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形式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感觉到犹如春深之日进入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满目的缤纷绚烂,沁人心脾。每每谈及情境化设计这一话题,我认为其在课程中的必要性体现于以下三点: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二是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主动经历学习过程;三是能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课程学习的实践性。从课堂教学的客观效果看,上述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仅从这些方面去认识数学课程情境化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显然又是片面的。我们在数学情境化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避免哪些问题呢?
一、注重形式而对教学没有实质帮助的数学情境化设计
情境的设计应该是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体现数学问题本质,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为前提,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是其明显的特点。如“日常经济生活问题”类中就涉及定期储蓄、还本销售、商品折扣、股市走势图、购房贷款的偿还、世界人口增长、如何获得最大利润、有奖销售等方面的问题;在“实际情境的模型和应用题”中,题材更加广泛,如快车与慢车、开发区的面积、飞机间的距离、篮球的轨迹、食物搭配、竞猜抽奖、供应站的位置、红绿灯概率等,数学问题富有趣味性和生动的情境性,而不是那些脱离学生实际的或远离数学本质的东西。根据我近几年所接触到的一些情况看,那些贴标签式的、主观生造与实际相悖的情境设计不是数学课堂需要的。此外,以现实背景为素材的情境设置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例如,我曾见过几个“负数乘以负数为正数”的教学情境设计,每个情境中都要表示较多的量,且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无一例外都很牵强甚至繁琐,根本就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与其如此,又何须强加一个“情境”呢?
二、注重情景的运用而忽视情境的创设的数学情境化设计
情境与情景,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还是有较大的区别。从内涵看,情境与情景,情境是宏观世界的有利于数学教学的现实素材,情景是微观世界中数学问题的现实生活素材;前者容量较大,内涵更丰富,常常处于动态,具有过程性,而后者仅仅是问题的一个背景素材。就来源看,前者除了可以来源于现实生活外,还可以来源于数学自身和探究中引发的新的情境,即数学情境并不局限于现实生活素材。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应该是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能融数学的教与学为一体,具有数学教学活动的内驱力,并使数学课堂转化成为提供学生汲取数学知识、自我生长、自我发展的良性环境。例如,我有幸聆听了一节《生活中的平移》的数学公开课。一上课,教师就出示了大约十五张生活中的物体图片。图片很漂亮,说明教师准备得比较充分,但是,学生不知道这些图片与本节内容的关系,所以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缺乏目的性,这样的图片只是一种情景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境,没有数学内涵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意义。
三、注重生活化而忽视数学知识系统化的数学情境化设计
当前,在大量生活化、情景化的素材进入数学课堂之后,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一味强调生活化素材是否会消减课程所应该具有的“数学味”?过于突出情境设置是否会弱化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系统性?前述种种形式主义的作法表明这种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我们在当前推进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应该认真总结与反思我们在数学情境化设计在实施中的经验与教训,处理好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之间的关系。俗话说:“一堂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新授课内容,遵循教学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识规律,创设良好的新课导入情境,因材施教,使新课教学开好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第一印象,对提高课堂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情境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才能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但有的数学知识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显然要高于生活。只有恰当地处理好数学情境生活化和数学知识系统化的关系,以合适的生活情境作催化剂,才能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和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数学情境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同其他一切艺术一样,它执著地追求真、善、美,它要求教育者所设计的教学情境要真实自然,以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应用;要情境交融,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要富有新意,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这要求教师必须进行不懈的探索与追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学习经验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
一、注重形式而对教学没有实质帮助的数学情境化设计
情境的设计应该是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体现数学问题本质,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为前提,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是其明显的特点。如“日常经济生活问题”类中就涉及定期储蓄、还本销售、商品折扣、股市走势图、购房贷款的偿还、世界人口增长、如何获得最大利润、有奖销售等方面的问题;在“实际情境的模型和应用题”中,题材更加广泛,如快车与慢车、开发区的面积、飞机间的距离、篮球的轨迹、食物搭配、竞猜抽奖、供应站的位置、红绿灯概率等,数学问题富有趣味性和生动的情境性,而不是那些脱离学生实际的或远离数学本质的东西。根据我近几年所接触到的一些情况看,那些贴标签式的、主观生造与实际相悖的情境设计不是数学课堂需要的。此外,以现实背景为素材的情境设置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例如,我曾见过几个“负数乘以负数为正数”的教学情境设计,每个情境中都要表示较多的量,且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无一例外都很牵强甚至繁琐,根本就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与其如此,又何须强加一个“情境”呢?
二、注重情景的运用而忽视情境的创设的数学情境化设计
情境与情景,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还是有较大的区别。从内涵看,情境与情景,情境是宏观世界的有利于数学教学的现实素材,情景是微观世界中数学问题的现实生活素材;前者容量较大,内涵更丰富,常常处于动态,具有过程性,而后者仅仅是问题的一个背景素材。就来源看,前者除了可以来源于现实生活外,还可以来源于数学自身和探究中引发的新的情境,即数学情境并不局限于现实生活素材。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应该是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能融数学的教与学为一体,具有数学教学活动的内驱力,并使数学课堂转化成为提供学生汲取数学知识、自我生长、自我发展的良性环境。例如,我有幸聆听了一节《生活中的平移》的数学公开课。一上课,教师就出示了大约十五张生活中的物体图片。图片很漂亮,说明教师准备得比较充分,但是,学生不知道这些图片与本节内容的关系,所以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缺乏目的性,这样的图片只是一种情景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境,没有数学内涵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意义。
三、注重生活化而忽视数学知识系统化的数学情境化设计
当前,在大量生活化、情景化的素材进入数学课堂之后,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一味强调生活化素材是否会消减课程所应该具有的“数学味”?过于突出情境设置是否会弱化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系统性?前述种种形式主义的作法表明这种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我们在当前推进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应该认真总结与反思我们在数学情境化设计在实施中的经验与教训,处理好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之间的关系。俗话说:“一堂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新授课内容,遵循教学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识规律,创设良好的新课导入情境,因材施教,使新课教学开好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第一印象,对提高课堂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情境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才能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但有的数学知识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显然要高于生活。只有恰当地处理好数学情境生活化和数学知识系统化的关系,以合适的生活情境作催化剂,才能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和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数学情境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同其他一切艺术一样,它执著地追求真、善、美,它要求教育者所设计的教学情境要真实自然,以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应用;要情境交融,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要富有新意,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这要求教师必须进行不懈的探索与追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学习经验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