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香港历史之先驱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国健博士是一名研究香港历史的香港地方史专家,精通地方史、族谱学、方誌学、明清史等,尤其对香港历史、古物古跡有着深入的研究。几十年来,他抱着“不问收穫,只求耕耘”的信念,参与多项与香港史有关的政府研究工作,於香港回归后大力号召全民了解香港历史,获颁荣誉勳章,並不断跳出原有研究圈子,参与了香港海防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的成立工作,出版有《香港地方史研究》、《香港的历史与文物》等三十多本著作,贡献颇多。
  於历史中寻找乐趣
  在香港成长的萧国健博士,自小即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时代在香港攻读中国历史,拿下学士学位之後,又攻下中国(香港)历史专业的博士学位,毕业之後走向了历史研究之路。
  最初,萧国健博士专门研究汉代士人在朝廷的发展情况,因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太大,只能从图书馆里的正史、野史、传说、文学等内容的相辅解读人物,工作内容相对来说有些单一,其研究方式在之後发生了转变。80年代,他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在此转至研究华南一带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由於当时的香港历史研究工作仍处於空白状态,从而引起他的注意,一门心思钻了进去,专攻香港历史。与此同时,1982年中英谈判开始,1983年《中英联合声明》签定,从而相关部门也将整理香港历史提上日程。由於当时多种因素,在《中英联合声明》签定以前,没有学者对香港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由此正步入此领域的萧国健博士受政府聘请,负责起相关方面的历史整理、归纳和研究,成为最早研究香港历史队伍中的一员。
  据萧国健博士回忆,在研究香港历史之时,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进入该领域之初,所有的资料都需从零开始整理,能取得的资料大多为英文且数量极少,“香港历史主要集中於明清时期,在清代时属新安县管辖,与深圳、东莞等地紧密联繫。”於是萧国健博士便配合深圳、东莞历史发展的角度,以理清香港的发展脈络。
  1990年4月4日,《香港基本法》正式通过,象徵主权移交後的“小宪法”得到落实,萧国健博士转变思路,“研究工作不单是从文献上看香港发展,而是从考古学角度来看香港发展。”他认为97香港回归之时,更应当提出香港与中国之间的关係,以配合庆祝香港回归之契机,加深香港市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在当时,《香港新界乡村之历史与风貌》即编著成册,与市民见面。
  1993年至1995年间,萧国健博士开始转至考古式研究。喜欢在专业领域中有所突破的他,有着这样的理念:研究历史不只是查资料这一单线条发展,而应是立体式的研究方式,从坟墓、庙宇、铭刻文等历史痕跡中找到答案。从而,萧国健博士从一般的普通历史研究的条条框框中跳出来,走到了更宽的领域之中。当时内地的考古学仍处於起步阶段,深圳还未曾设立文化局和博物馆,萧国健博士便利用靠近内地的优势,与深圳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繫,互相交流,共同下乡做文物考古等调查工作,同时还参与了深圳博物馆从零到有的建设工作。
  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回归以後,香港人当家作主,更有必要了解本港及与中国之间的历史。”在此期间,萧国健博士推行香港本土化历史教学……2009年,政府颁授萧国健博士荣誉勳章MH,以表彰他多年来在推广香港历史领域里所做的贡献,並称之为“研究、推广香港历史之先驱者”。
  香港从来不是独立体
  在研究的过程中,萧国健博士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香港不是一个独立体,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紧紧关联。“在港英时代,对香港的历史不太重视,就因为不重视,我们才更应该研究,保存我们自己的文化。”自1993年开始,他将自己的论点置於:香港的发展与中国发生的重大事项有什麼关係呢?围绕这一问题,他展开了深入的探索,最後得出结论:假如没有中国自古以来的战事纷扰、政局变动,就没有今日之香港!
  为此,萧国健博士述说了几大事项:如果不是辽、夏、金、蒙古等之入侵,就没有中原人士後裔流落香港;如果不是1911辛亥革命後之军阀混战,就没有广东等地大量的富人逃亡香港,聚集起最初的香港财富;之後新中国成立时期、内地“四清运动”、“文革”、天安门事件等等,使得文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人才的涌入,推动了香港的发展;至1995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直接促使了香港回归的落地成音。回到现在,香港的楼市亦受到内地资金的推动,“如果没有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香港房地产没有今天的繁荣,特别是近几年的香港发展,更是论证了这个论点,当然不排除香港人自身的奋斗拼搏。”他期望香港所背靠的祖国,能相辅相承,共同兴盛发展。
  在历史的版图里行走,萧国健博士许多年坚持下来,愈来愈觉得香港市民了解历史的重要,於2000年间提出了通识教育,这与当时一些人的想法不谋而同。最初,香港的各学校虽设有香港史,但未单独设科,而是融入西方史,合称为世界史。萧国健博士认为,各大中小学都应设有香港史,但如何设立香港史仍处於摸索当中,“香港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思想。在我做研究的三十年内,不停有新的东西在发展,因此在未来,香港史的设立还需从多方面进行考究。”
  不问收穫 只求耕耘
  “我喜欢各国美丽的风景,最喜欢欣赏各地的古跡。”喜欢旅行的萧国健博士,常带着对世界各地古跡的好奇心,遊览了多个国家。例如他曾前往神秘的以色列,探究以经商而闻名世界的民族——犹太人族群,“犹太人的国家为何一度消亡又复而建立,其中必定有他们的原因。分久再合,合久再分,我们中国、希腊也有同样的问题。”对类似问题的探索,萧国健博士从来不失发自内心的热情。
  抱以一种“不问收穫,只求耕耘”的态度,萧国健博士对探讨人文的脚步从不因外界而停止过,还曾跟两位外国学者合作研究印尼华人在印尼的生存状况。“我与一名德国学者、一名法国学者三人,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研究印尼华人为何在多次排华之後仍在那片土地繁衍生息等多方面的生活情况,编成《印尼华文碑铭彙篇》。”十年寒暑光阴,萧国健博士在为获取资料期间,曾冒着生命危险於排华时期进行研究,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他们的研究成果於新加坡顺利出版。虽说这套书籍现时不能在香港及印尼发行,但是他相信在将来五十年甚至一百年,这套书籍会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再重现当时印尼华人的生存状况。
  与研究历史同步的是,萧国健博士亦一直从事着历史教学,是香港珠海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教授、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珠海学院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他陆续出版了《香港之海防历史与军事遗跡》、《香港古代史(修订版)》、《香港地方史研究》、《九龙城史论集》、《香港的历史与文物》、《香港市区文化之旅》等三十多部著作,还发表了六十多篇论文。因对香港历史、古物古跡有着深入的研究,萧国健博士多次获香港各大电台、报社的採访,向本土乃至世界传达香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奋斗故事。
  有人认为历史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在萧国健博士看来,历史是一门充满无穷魅力的学科,它有着鲜活的语言材料、丰富的人文精神,因而探索在五光十色的时光隧道里,他研究历史,发现历史,並以协助建立博物馆的方法使历史重现,不知不觉,走在了研究香港历史的前列,肩任起研究、记录和推广香港历史的先驱之一!
  【萧国健博士,MH,香港珠海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暨中文系教授、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名誉研究员、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博物馆专家顾问(本地史/军事史)、深圳博物馆名誉顾问、香港珠海学院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皇家亚洲学会名誉研究员、香港历史博物馆名誉顾问、香港海防博物馆名誉顾问、深圳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名誉顾问,於2006年荣获民政事务局嘉许奖状。】
其他文献
华人科学家章向华再获法兰西科学院年度大奖  法兰西学院科学院在巴黎法兰西学院举行院士全体会议,对2012年度的法兰西科学院各项科学大奖获得者进行颁奖。旅法华人科学家章向华博士及他的同事获得了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基金大奖。这是章向华博士继2004年获得法兰西科学院Ivan Peyches奖后第二次获得法兰西科学院科学大奖。  现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玻璃与陶瓷实验室主任、主任研究员的章向华,长期从事非氧化物
期刊
林建强PMSM先生是一名身担正义、胸怀社会之人。年少时的他,在玩兵匪游戏时则喜爱扮演正义警察的角色,长大之后成功将志愿转换成职业,成为了一位身肩社众安全、时常出入危险之境的警察,维护社会治安长达三十多年,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警察荣誉奖章”勋功。同时他热衷警察文化研究,成为于香港、湖北、贵州等地举办中国警察历史文物藏品展览的历史第一人。现今退休的他在退下火线之后加入狮子会禁毒先锋队,担任参赞
期刊
商若贤女士是一位入行已久的珠宝设计师,从最初一个人独挑大樑,创立麟宝有限公司,到如今独秀一枝,拥有两大自主品牌,她在二十年里,把创造美与风格的事业逐步扩大、盘活。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是她的巧手和妙思,赋予了珠宝耀眼夺目的灵魂,同时,又是珠宝的问世和风靡,铺就了她前途宽广的未来!  创业: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如何与珠宝共舞?求教商若贤小姐,从拿到一件原材,绘图、设计到打磨、製作,成为一件成品
期刊
金志伟,男,1962年生于安徽庐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多年来,在《人民日报》、《儿童文学》、《青春》、《星星诗刊》、《中国教师报》、《教师报》、《语文报》、《学语文》、《阅读与鉴赏》、《安徽日报》、《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和教学论文四百多篇,获省内外文学奖二十多次,作品被选入多种选集出版。有中篇小说收入安徽美术出版社中篇小说集《十个女囚》一书。曾两次荣获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
期刊
林贵昌先生 BBS,亦是目前行业内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他早年加入爱国社团组织,70年代起全职服务於贩商界,昌业惠群,是港九新界贩商社团联合会创会成员之一,连续三届担任该会主席,长期为爭取贩商利益而不懈努力,於政府与贩商界搭建了一座畅通桥樑,亦积极参与香港事务,注重引导和壮大爱国爱港力量,为香港回归、平稳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源起於“走鬼”时代  在社会上,人们对流动摊贩总是抱以又喜又忧的态
期刊
李金钟先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首届毕业生,曾师承一代国学大师、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门下。在千禧年以前,教学、办学,串联了他所有的奉献事业,爱才、育才,贯穿了他全部的职业生涯。如今,他是一位退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更是一位推广社会文明的有心人。十二年里,他鉴古知今,以身作则,引导青年,投身服务,让人们看到了“香港傑出第三龄人士”的实至名归!  情繫教育 不曾真正退休  唐代李世民曾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期刊
面试不仅是一个部门挑选员工的一种重要方法,还是应试者的知识、能力、经验等素质表露的最好时机,因此自古至今,不论主考方还是应试方都对面试非常重视。而一些古人的面试遭遇,也印证了面试能影响一个人命运走向的重要作用。  最主动的面试是姜子牙的创意。姜子牙大半生穷困潦倒,80多岁时老婆又和他离了婚。得知文王姬昌正在广揽人才的消息后,才离开商朝,不辞劳苦来到周的领地渭水之滨,主动向应试方靠拢。到渭水后,先是
期刊
谭慧贞女士是一位拥有二十多年丰富陪月经验的陪月专家。从陪月者到陪月专家再到陪月导师,她用爱将其凝聚,用心将其托起。她优雅沉静,每次面对粉嘟嘟的孩子的时候,她的心总是无比柔软;她善解人意,总能深深地了解到妈妈们的需要,给她们以最好的关怀和帮助;她情繫陪月,常透过培训与陪月者分享经验以及专业的知识,教学相长,提高彼此间的专业水平,务求让妈妈们安心,宝宝健康成长。  陪月者背後的故事  与谭慧贞女士见面
期刊
袁兆英先生 是一名爱港爱乡人士,在家乡社团中身居要职,现为香港中山社团联合会永远会长、香港中山古镇镇同乡会首席永远会长。在过去数十年内,他参政议政,心繫家乡发展,在香港与中山之间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沟通桥樑,亦延续了其父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热爱。年少时,他即跟随父亲经营鱼翅业,至今已逾半个多世纪,素有“鱼翅王子”之称,是一位真正的鱼翅专家,在香港饮食业闯下一段传奇。现他将与父亲共同打造、声名卓越的“新同乐
期刊
黄伟忠先生的人生如同一本厚重的智慧典籍,里面写满了耐人寻味的故事,永春、信佛、行善、自由是书中的关键词。在五十多年的岁月洗礼中,他成为了澳门博彩业中的武林高手,同时亦是澳门武林高手中的博彩业专家,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在他的身上卻体现得恰到好处,使其犹如奇葩,绽放於世人瞩目的澳门,熠熠生辉。同时他一心向善,向各种社会公益事业频频伸出援手,並以善传善,在倡导建立一个平和的世界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