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的掌握与运用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99222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史实,一般是指人类历史上存在和发生过的客观事实。它主要包括历史人物与活动事迹、历史时空、历史事件(事态)、历史现象、历史遗迹与遗址、历史上的组织与机构、历史上的典章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历史上的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这些史实,既是我们感知和认识历史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历史考试成绩的前提条件。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对史实的感知与掌握,也就无法认识历史与提升考试成绩。
  一、如何掌握史实
  就历史学习而言,掌握史实主要是通过感知历史教科书和相关辅助资料中的史实,再到识记这些史实的过程。其中,感知史实,我们一般可以通过看、听与触摸等途径进行,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难度不大。同学们感到最困难的是对大量史实的识记。于是,不少历史教师与学生不断探索识记史实的方法与窍门,用以识记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史实。如:
  字头记忆法。即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如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可识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又如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可识记为“广厦福宁上”。
  歌谣记忆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辙押韵的顺口溜(此方法最适于记年代)。如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长征,可编为“34.10(念壹零)36.10(念壹零),红军长征,翻山越岭”。又如“文革”爆发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的标志可编为“一个导火线,两会两文件”。再如1984年我国确定的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可编成这样的诗句:“沿海开放十四城,经济政策有优先,大秦连北上青天,南宁福广湛温烟”。
  如上历史识记方法笔者还可以列举很多,但要真正系统地记忆大量史实,则必须注意下列原则:
  第一,兴趣性原则。从心理学角度讲,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学习过程中),人们对于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符合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活动目的的事物,以及能引起人们情绪活动(如激动、兴奋、愤怒、悲伤)的事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就很容易记住它。反之,就会成为“过眼云烟”。历史教材本身所特有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以及特有的叙述问题的方法,为激发我们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你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就很难识记史实和学好历史。因此,请注意培养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勤奋性原则。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史知识的积累,要踏踏实实、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即使是对历史记忆方法的掌握,也要根据主客观条件、复习的阶段和目的、记忆的任务和规律,反复琢磨,循序渐进。这就是说,无论是知识的积累或记忆方法的掌握,都必须下决心花大气力才能实现。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或抱着侥幸心理希冀寻找“捷径”与“窍门”,都是不可行和无效的。离开下苦功,则一切无从谈起。所谓记忆方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的原则。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切忌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内突击完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在学习后的24小时之内,而每天坚持不断地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第四,主动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的原则。记忆实际上也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机械地诵读教材内容,通过不变的重复形成的记忆是被动的,往往记忆速度慢、遗忘速度快,很难通过这样的记忆方法取得理想的成绩。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所谓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就是我们要在学习中去区分教材中的这些不同的成分——知识成分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采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而语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自由度的,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连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
  第五,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的原则。复述知识要点的方法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再认、再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尤其在高三复习的后期,它是克服学习效率递减和记忆死角的有效手段。复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复述的依据,以此为提纲,逐条回忆和落实。在这一过程中,尽量不要去翻看教材,遇到实在难以回忆起来的知识点,再通过教材来解决问题。
  二、如何运用史实
  史实是解决历史问题的基础。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的解答,都离不开相关史实的支撑。
  历史选择题是历史高考中的主体题型,也是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和文科学生关注的重点。经过命题专家和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长期研讨,历史选择题的考查目标日益明确,命题技术也日臻成熟。历史选择题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型。目前,我们常提到的历史选择题类型不是按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主要有最佳选择题、因果选择题、否定选择题、推理选择题、排序选择题、组合选择题、比较选择题、材料选择题等。在解题方法上,不同类型的选择题自然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历史选择题可以说是一题一貌、百题百问,任何人都没有包解百题的良策。如果硬要寻找一种解答历史选择题的通用法则的话,笔者认为,除了在审题上下工夫外,“史实证明法”应是解答历史选择题的一种较好的通用法则。
  所谓“史实证明法”,就是利用所掌握的史实来说明历史现象或论证历史结论,它是一种分析、判断、论证的思维方法。从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角度来说,它属于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方法。不少学生由于史实功底不扎实,对一些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似是而非,因而在考试中屡屡失误。
  例1 (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分析和判断四个选项中的史实是否真实,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哪一史实最能证明题干中的“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一历史结论。
  本题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为“公元前453年”、“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依据材料所提供的时空条件,我们可以发现: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此时的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A项明显与“独裁”意旨相左;B、C两项是从两个不同侧面提示其“独裁”本质,但不全面。故D项正确。
  【反思】“历史结论”类选择题的基本特点就是选择题的题干和选项所叙述的内容在历史上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存在着必然联系,两者缺一不可。适宜运用此法解答的历史试题,其呈现方式主要有“主要论据是”、“主要表现是”、“文中所说的……是指”、“所说的制度(政策、方针)是”、“能论证(佐证、说明、表明、反映)或符合、属于……的是”、“图中的信息(事件、现象)是指”、“历史时期(阶段)是”、“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是”、“正确或错误的是”等。因此,我们在历史学习与复习中仅识记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理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内容,分析其因果关系,揭示其本质。就古代希腊、罗马史而言,我们不仅要知晓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及演变过程,更要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与演变的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辩证地认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对其自身兴衰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罗马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例2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卷)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史实论证相关历史结论的能力,当然也包括考查学生是否正确掌握和理解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解答本题,学生应首先明白“叛国”、“叛郡”和“秦制”的内涵。“叛国”即封国叛乱;“叛郡”即地方郡县叛乱;“秦制”这里是指地方郡县制。然后,运用相关史实判定秦朝、西汉、南北朝和唐朝是否出现过叛国与叛郡现象。历史发展表明,秦朝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而亡;西汉因分封导致了七国之乱,即“叛国”问题,严重威胁到西汉王朝统治,历经文帝、景帝,到汉武帝才基本解除封国对汉王朝统治的威胁;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处于国家分裂、士族与军事将领控制国家的局面;唐朝因设制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即“叛郡”。因此,本题四个备选项中,只有“西汉”的政治发展史能证明“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这一历史结论。正确答案为B。
  例3 (2007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解析】题干“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明确规定了帝王“谥号”产生的方法。也就是说,题干下四个选项所列历史人物,首先应是中国历史上真实的帝王,其次这些帝王的名号是死后才有的,最后这些名号必须符合其生前的行为。毫无疑问,选项中的“秦始皇”、“清康熙帝”是其生前就有的说法,这在教材中都有明确表述,因而不支持题干。唐太宗是死后确定的“庙号”,教材虽没有明确表述,但“太”字本意是“大”或“极大”,我们回顾唐太宗生前行为自然不能用“太”即“大”或“极大”来界定,从而与题干不构成必然联系。汉武帝的“武”字,就是“武力”、“武器”之意,可引申为军队、征战,或用军队建功立业,这是对汉武帝生前用武力反击匈奴、开疆拓土的高度概括,因而支持题干“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并构成必然联系。正确答案为B。
  当今高考非选择题,主要以材料题形式出现,试题答案也多源于材料中的信息。但这并不等于说,做材料题就不需要所学史实作支撑。实际上,以材料题为主的非选择题,其答案来源无非为三个方面: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信息;教科书中的相关历史知识;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与教科书中的相关历史知识的结合。
  例4 (2009年高考广东历史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贵贱的社会差别。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制订了哪些纲领和政策?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析】我们从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设问可以看出,本题所提供的材料是美国史学家费正清认识中国革命的两个观点;试题就是围绕这两个观点,从民族独立、对外政策、农民地位的变迁三个角度设计问题,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理解和归纳历史知识(包括史实)的能力。因此,考生所要做的,就是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包括史实)说明或论证试题所设计的相关问题。第(1)问实际上是对中国人民抗争史的归纳,解答过程中不要忽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大事件;第(2)问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归纳近现代史上不同阶级处理农民问题的不同政策;第(3)问注意落脚点是“国际组织”,不能只是罗列所有的重大外交成就。
  【参考答案】(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资产阶级:平均地权。无产阶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倡导并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例5 (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关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 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虽为材料解析题,但要完整解答试题所设计的问题,就离不开试题提供的材料(史实)和“结合所学知识(包括史实)”这一基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也就是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其中自然包括相关史实。如本题答案中的“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等就是基本史实,不仅试题材料提供了一些相关描述,现行历史教科书中也有明确叙述。“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是史实研究者依据相关史实分析所得出的历史结论,现行教材也有比较明确的叙述。如果学生不依据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史实)和教科书所提供的相关历史知识(史实或依据史实得出的相关结论),自然无法正确解答本题所设计的问题。特别是第(3)问,要正确阐述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更离不开史实的支撑。
  【参考答案】(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3)答案略。[L]
其他文献
一、引言 由于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日趋短缺,因此发展核能成了能源供应的大趋势。我国的长期能源发展战略也是要以核能逐步取代日渐枯竭的常规能源。因此,从现在起加
“老师,我们为什么不捐款呀?”“老师,我们也‘罚款’吧,四川地震了,很多小朋友没有吃的,也不能上幼儿园了,我们给他们点钱吧。”……今天一入园,孩子们就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要
由于种种客观、主观原因,不少新市民子女对学习不感兴趣,不适应初中的学习,特别是初中数学这门学科。本文根据调查和研究,综合分析了新市民子女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方面的问题
科学课程的实施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必须以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为指导。科学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多样性、生成性、替代性等特点。科学教师开发、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全部的感官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高中生数学概念学习的情况以及概念的掌握情况对后续解题的影响程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几条重要方法。 By means of em
假期,田妈妈带我和何晨妹妹到北京旅游,途中那两桩小事一直堵在我的心头。那天,我们在故宫参观,一个告示牌引起了我和何晨的好奇。牌上画着有趣的路线 Holidays, Tian mothe
互动探究既是一种科学学习的方法,又是一种重要的课程内容,高中化学学习必须重视学生互动探究能力的培养。能力的获得和知识的学习不完全一样,能力形成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让学
谁是2006年网络上最火的明星,我想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喊出他的名字——小胖!没错,这个胖胖的小男生,用他可爱的形象,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小胖是在学校参加一次交通
例1 设x/(x2+x+1)=a,其中a≠0,则 x2/(x4+x2+1)的值为_.(96年黄冈初中竞赛) 解对条件中的等式取倒数,得 (x2+x+1)/x=1/a, 即对被求式取倒数,得 Example 1 Let x/(x2+x+1)=a,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