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可夫斯基的美国女儿和她的母亲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l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雅可夫斯基的女儿名叫艾丽·帕特里齐娅·汤普森,是纽约城市大学的教授,家庭关系学家,俄文名字是叶莲娜.弗拉基米罗夫娜.马雅可夫斯卡娅。1993年,在马雅可夫斯基诞辰100周年时,她的《马雅可夫斯基在曼哈顿》——书在美国出版。
  在马雅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里,陈列着诗人的一个笔记本,在一处空白页上写有“女儿”两个字。也许,这是他当时无意识写下的,但多少年来却让马雅可夫斯基的研究者们伤透了脑筋,因为马雅可夫斯基哪来的女儿?直到马雅可夫斯基去世60年以后,一个自称是他女儿的美国人第一次向外界披露自己的身份,并称要在她即将出版的书中,描述他和她母亲伊丽莎白.西贝尔特的这段爱情生活,这段隐没了75年的爱情才被外界知晓。马雅可夫斯基女儿的名叫艾丽.帕特里齐娅.汤普森,是纽约城市大学的教授,家庭关系学家,俄文名字是叶莲娜.弗拉基米罗夫娜.马雅可夫斯卡娅。1993年,在马雅可夫斯基诞辰100周年时,她的《马雅可夫斯基在曼哈顿》一书在美国出版。
  伊丽莎白·西贝尔特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西贝尔特,1904年出生在离俄罗斯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首府乌法不远的一个名叫达夫列卡诺沃小城、一个讲德语的门诺派教徒的家庭。门诺派教徒当时只是这里的一小部分居民。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这些门诺派教徒的祖先从德国来到俄国开垦土地、兴建工厂。伊丽莎白的父亲彼得·亨利.西贝尔特一家人从事农业生产,9个孩子都在门诺派教会学校里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大女儿伊丽莎白不但俄语好,德语、英语、法语也一样很好。十月革命后的二十年代,伊丽莎白在乌法的美国救济署做翻译工作。1923年,她在那里同英国人乔治。琼斯相识并结婚,随后去了美国。
  1924年,西贝尔特一大家人也离开了俄罗斯,来到加拿大一个与达夫列卡诺沃十分相似的小城。这里有同巴什基尔一样的大草原,有同乌拉尔一样的陡峭山峰,一条穿过城边的铁路更是与俄罗斯的家乡没啥两样。在加拿大门诺派教徒的帮助下,西贝尔特一家获得了一处牧场。但运气不好,连续几年大旱,庄稼绝收,全家人只得靠伊丽莎白从美国寄来的一些钱度日。
  伊丽莎白与乔治.琼斯的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两人虽没有正式离婚,但已分开来生活,伊丽莎白在美国的居住权需要这个婚姻关系。凭着自己的容貌和身材,她做了一名时装模特。
  1925年夏天,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相识,改变了她的人生。
  1925年,纽约: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1925年7月,马雅可夫斯基来到美国纽约举行招贴画展,在纽约的一次诗歌晚会上,与伊丽莎白相识。马雅可夫斯基只会讲俄语,到了外面寸步难行。他把唯一会说的一句英文歉语写在小纸片上,放在自己的夹克口袋里。在他没有及时同别人握手时,这句话是要用的。他的俄侨朋友达维德.布尔柳克介绍伊丽莎白做他的翻译,伊丽莎白答应了。那张歉语小纸片再也不需要了。
  他们在纽约一起度过了三个月。在百老汇大街上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他们还一起出席了在哈莱姆(曼哈顿岛上的黑人区)的晚会,一起来到“不泄气”夏令营度假,一起在美国平民餐馆就餐,一起去美国左派作家迈克尔.高尔德家做客。
  马雅可夫斯基的这次美国之行,一直有伊丽莎白伴随在他身边。兴致勃勃的诗人在美国创作的10首诗歌,其中就有他的代表作《布鲁克林桥》。当他们确定亲密关系时,马雅可夫斯基问伊丽莎白,会不会害怕接下来的后果。伊丽莎白平静地说:“爱就意味着有孩子。”马雅可夫斯基离开美国时,已经知道他们有了孩子。
  秋天,到了该回国的时候,伊丽莎白知道马雅可夫斯基身上没有多少钱。当时他坐在写字台后面,看着伊丽莎白,说:“你总该添几件冬天的衣服。你又没有工作。毛料裙子、大衣和帽子得多少钱?”伊丽莎白说:“我自己买得起。”马雅可夫斯基坚持要同她一起去买裙子和大衣。他们去了布鲁明黛百货商店。马雅可夫斯基给伊丽莎白买了一条咖啡色毛料裙子,又找到一件最便宜的花呢大衣。最后又留给了伊丽莎白差不多50美元付房费用。
  10月28日,他们两人在码头告别。马雅可夫斯基吻着伊丽莎白的手,当着众人的面,他只用“您”和父名称呼她。“罗尚博将军号”轮船离岸了。轮船载着五等舱室里的马雅可夫斯基去了,他没有钱买别的舱室。伊丽莎白一个人回到家里。
  伊丽莎白在回忆中说道:“我想扑到床上大哭一场,为他,为俄罗斯,但我到不了床上。我的床上铺满了鲜花——勿忘我。他身上一点钱也没有。但他就是这样的人。谁能说他粗野、鲁莽、冷酷无情?我不知道,纽约十月底的‘勿忘我,他从哪里搞到的?”作为马雅可夫斯基离去的悲伤的标记,伊丽莎白剪掉了自己的发辫。女儿至今还保存着母亲当年的栗子色辫子。
  1928年,尼斯:女儿第一次见到父亲,也是唯一的一次
  1926年6月15日,伊丽莎白生下了女儿。琼斯大度地接纳了这个孩子,将马雅可夫斯基的孩子收为养女。女儿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她外祖母的名字艾丽,一个是她爱尔兰教母的名字帕特里齐娅,于是就有了艾丽.帕特里齐娅.琼斯这个名字。
  1928年10月,小艾丽两岁半了,马雅可夫斯基有了一个与这对母女见面的机会。艾丽母女两人来到法国尼斯处理移民问题。马雅可夫斯基正好在巴黎。伊丽莎白的一个朋友把母女两人的地址给了他,他立即赶到尼斯会面。小艾丽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我记得,父亲两条长到天上的腿,一双有力的大手。”马雅可夫斯基在尼斯停留了两天时间。临别,他带走了两个艾丽的吻和一张母女两人的照片,还有女儿送给父亲的礼物——一支派克牌钢笔。这支钢笔至今还保存在马雅可夫斯基博物馆里。
  “两个亲爱的艾丽!我的亲人!我多么想念你们。我真想同你们再待上一周。请告诉我,你还会热情欢迎我吗?我看,这不会是梦想。如果不出问题,我争取在周三、周四再来尼斯一趟。遗憾的是,我的到来是这样匆忙。下次我一定让你们得到更多的欢乐。快给我回信。吻遍两个四脚动物。你们的瓦洛佳。1928年10月26日。”马雅可夫斯基一回到巴黎就给尼斯的母女去了信。   伊丽莎白很快就回信了:“大灰狼,为你的到来高兴。那个四脚动物已经睡了……我们下一次也许会找一家更便宜的旅馆……如果你来不了,你可知道,尼斯的两个艾丽会十分伤心的,你要常写信来。你要把莫斯科的雪球寄给我们。我一想到莫斯科就激动得发狂。总是梦见你。”但是,法国尼斯之行是马雅可夫斯基唯一的一次。他再也没有机会看到两个艾丽。当时,马雅可夫斯基要求伊丽莎白同他回到俄罗斯去,但伊丽莎白不同意,两人在意识形态方面有分歧,发生了争执。
  1929年,斯大林50岁生日时,别的诗人都写了颂歌,但马雅可夫斯基没有动笔。他有一点神经过敏,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对观众的尖刻讽刺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给予迅速回应。他也许太累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完全绝望了。
  大西洋彼岸的伊丽莎白似乎也预感到了不祥。4月12日,伊丽莎白发出她的最后一封信。信的最后写道:“你要把这一地址记在笔记本首页,并这样标明:‘如果死亡,或者其他意外,请通知我们’。保重。”
  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自杀身亡。伊丽莎白是从报纸上得知这一消息的。几年以后,伊丽莎白再婚。1985年,伊丽莎白去世前,把记录自己人生秘密的6盘磁带留给了女儿,里面详细讲述了她与马雅可夫斯基的这一段生活。
  “遗书中为什么再没有提到我和母亲?”
  马雅可夫斯基在遗书中提到他的家属,包括母亲、姐妹、莉莉娅.布里克和韦罗妮卡.波隆斯卡娅,而且请求政府“关照他们的生活”,但却没有提到艾丽母女二人。这是为什么?1991年夏天,艾丽·帕特里齐娅和他的儿子罗杰尔应邀第一次回到俄罗斯,在莫斯科见到了马雅可夫斯基的亲属和他的朋友。面对这一问题,艾丽.帕特里齐娅是这样回答的:
  “在我1991年7月第一次到莫斯科时,见到韦罗妮卡·波隆斯卡娅之前,这是一个我无法满意回答的问题。波隆斯卡娅在她家的小客厅里热情地接待了我。她的书架上摆着马雅可夫斯基的塑像。我相信,她还爱着我父亲。波隆斯卡娅知道我。马雅可夫斯基曾经对她说过:‘这个女儿就是我的未来。’并且高兴地把那支在尼斯我送给父亲的派克钢笔给波隆斯卡娅看过。我当时间波隆斯卡娅:为什么遗书中没有提到我和母亲?她当着我的面说:‘他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我和你们母女。’她说得非常清楚。马雅可夫斯基如果不这样做,他死后无法保护我们。因为莉莉娅.布里克知道我和母亲在美国。父亲桌上立有我的照片。他死后,包括我的照片,以及与艾丽·琼斯相关的文字,都被莉莉娅毁掉了。我理解这一点,莉莉娅也会毫无怜悯地迫害我。”
  马雅可夫斯基的一个女友纳塔利娅.布留哈年科也写道:“马雅可夫斯基去世的几天后,我与莉莉娅一起去到马雅可夫斯基的家里。莉莉娅翻检了诗人留下的书信,毁掉了马雅可夫斯基女儿的照片,毁掉了塔季扬娜.雅科夫列娃的信,把我的信还给了我。”艾丽.琼斯一直对莉莉娅心怀恐惧。她永远不会忘记在马雅可夫斯基桌子上偶然看到的那份电报:“你去了哪里?把你的情况告我。你与谁在一起并不重要。我要去意大利。给我钱。”伊丽莎白替马雅可夫斯基感到难过。当时,伊丽莎白是在用自己的积蓄支撑着两人的生活,两人生活在自己搭造的临时密封舱里。
  莉莉娅·布里克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把最后一句话“给我钱”删去了。
  伊丽莎白在女儿9岁时,就已经告诉她父亲的事情,但作为家庭的秘密,必须在母亲死后才可以公开。伊丽莎白很清楚,为了她和女儿的安全,必须一生隐瞒自己与马雅可夫斯基的这一关系。
  1991年夏天,艾丽.帕特里齐娅和儿子罗杰尔去到新圣母公墓的马雅可夫斯基墓前,俯身吻着俄罗斯的土地,把母亲的骨灰埋在父亲墓碑一旁,了却夙愿。“母亲去世后,我一直希望有这样一天。生前,他们一起度过了幸福的三个月;死后,他们将永远相守。”
  据《博览群书》徐永平/文 整理
其他文献
讲规矩,历来是党的优秀传统之一,老一辈共产党人讲规矩的故事于今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948年1月7日,毛泽东给几个中央局和野战军的头头脑脑专门下达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以“帮助各地不犯或少犯错误”。毛泽东要求报告必须“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还特别给野战军与军区的“老大”们做了单独的要求:各野战军首长和军区首长,除作战方针必须随时报告和请示,并且照过去规定,每月作一次战绩报告、损耗报告
期刊
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和罗瑞卿到长影视察,厂里把《刘三姐》放给他们看。看过舞台戏的贺老总和罗瑞卿也觉得电影不如舞台戏好看。  《白毛女》、《刘三姐》、《平原游击队》、《冰山上的来客》、《保密局的枪声》……这些我们熟悉并喜爱的电影,都出自同一个地方——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影的影片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它已凝结为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  据说,当年在《刘三姐》外景地,苏里遇到的最大
期刊
古蜀大地,沃野千里,物华天宝,奇美多彩。这里不仅有秘境九寨、秀丽峨眉,文化古遗三星堆,也有激萌可爱的大熊猫,香辣酣畅的红油火锅。人与自然,和谐共美,幸福家园的美丽画卷就此展开。数不尽的上苍馈赠,品不够的历史人文。蜀地多俊杰,千古风流淘不尽。大禹治水、李冰兴堰,李白杜甫等文人巨匠燦若星辰,熠熠生辉,文化源泉滋养蜀地千里。“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启动实施,重拾川人文化记忆,重铸蜀地历史精魂。  栉
期刊
一首《忐忑》,让龚琳娜成为家喻户晓的“神曲女王”。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放弃了作推掉商演跟着她的德国老公老锣去搞“新音乐”,一度让母亲难以接受,再加上洋女婿与中国丈母娘思维上的冲突,导致母女产生隔阂,一度关系非常紧张。无论龚琳娜在德国生活、产子,还是后来她回到国内成为明星,一直无法得到母亲的谅解和认可。  直到2015年,母亲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十年里,这个中西合璧的家庭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呢?  
期刊
头条 蒂姆·库克·公开与FBI叫板  据央广《天下公司》报道,苹果公司正在跟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进行一场广受关注的对抗。他们发生对抗的原因是,FBI要求苹果解锁一部iPhone手机,而苹果以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为由,死活也不愿意。  这部手机型号为iPhone 5c,原本属于一名叫赛义德.法鲁克的犯罪嫌疑人。去年P2月,美国加州圣伯纳迪诺市发生一起枪击案件,赛义德和自己的妻子持枪血洗同事举办的节日
期刊
北京时间10月5日晚7:00,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荣获该奖项。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词评价:“他在小说中用伟大的情感力量,让我们跨越了虚幻与现实世界的深渊。”  1954年,石黑一雄出生于日本长崎,6岁时,父亲申请到英国国家海洋学研究所的工作,一家人移民英国。大约1983年,他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小夜曲》、《浮世画家》和长篇小说《被掩埋的巨人》等,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法
期刊
北京时间10月6日上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进行的体操世界锦标赛结束了男子全能决赛争夺。中国选手發挥出色,包揽冠亚军。肖若腾以86.933分获得冠军,中国队历史上第五次获得世界锦标赛男子全能冠军。林超攀以86.448分获得亚军,中国队历史上第一次包揽世锦赛男子全能冠亚军。  “‘王中王’是比较难拿的,男子要比赛六项,竞争比较激烈,付出也更多!”据中国体操队领队叶振南介绍,这也是中国体操历史上第一次世揽
期刊
“爸爸,做完手术后,我可以变回公主吗?”当面对女儿这个问题的时候;“孩子情况危急,庞大的手术费用怎么解决?”当面对现实而叉尖锐的困难的时候,这位一向坚强果敢的优秀警察,天安门分局巡警二大队副大队长孙博暗自落下泪来……  “我有一个可爱的小公主。她生病了”  孙博,有个可爱的女儿小名叫念恩,出生8个月后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地中海贫血症。北京、上海、广西、广东……6年来,我们不知道很少请假的孙博怎样把这个
期刊
2007年,张旗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通州公安分局科信处。最初,听到科技信息四字,张旗带着苦学四年的专业知识,斗志昂扬地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上班第一天他却傻眼了,他这个在领导看来科班出身、专业对口的大学生被安排负责他全然陌生的网络基础通信工作,面对这一行行复杂的网络交换命令和网络结构,张旗从做网线开始学习,三个月便熟悉了网络知识,并在当年年底考取了思科和华为的认证网络
期刊
北京话里的“老人儿”,并不是老年人的意思。尽管如今很多“老人儿”已经成了老年人。北京卫视正在热播的《情满四合院》,是一部足以令在北京生活过40年以上的“老人儿”看着特亲的戏。这部戏的服装、道具、化装注重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其所营造出的场景、氛围和典型环境,对塑造人物、推进剧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近些年鲜有的良心之作。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导演刘家成对于北京的情怀是浸透在骨子里的,他之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