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诵读教学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76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的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笔者自幼热爱朗读,也长期将朗读法运用在语文教学之中,深深感受到朗读的巨大作用,虽不能说朗读万能,然而它那潜移默化的威力真是“妙不可言”。然而,因为目前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等诸多原因,朗读教学得不到重视,且问题多多: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课堂朗读的参与面窄;朗读指导简单机械:重形式,轻实效,少范读。
  据调查,一般一节课依照环节安排朗读三至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实效,课堂中极少运用范读。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一分钟,教师大手一挥声音戛然而止,表面看来,步调一致,秩序井然,实质上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摆设,师者范、生者范未能得到有效的张扬。
  那么该怎样优化朗读教学呢?(1)要确保读书时间。教师可根据年龄、学情、教材等特点规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适度。(2)语文课堂教学,应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排练场,不是少数学生表演的小舞台。朗读训练,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也可以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缺少理解的所谓朗读,充其量只能算是念读。反过来讲,通过朗读可促进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和品味,朗读与理解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4)精选训练点,下锤必有声,声美情更真。对课文这种书面语言,必须通过朗读这种声音的媒介,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增加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它。(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诵读即背诵,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我们可以用现代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子诵读以新的解释,并把加强诵读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以解决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问题。
  (1)加强诵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根深才能叶茂。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相当程度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如何积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还是——读书,尤其要诵读。
  (2)诵读是培养整体把握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手段。诵读典范作品,是注意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去领悟语用规律。用诵读打下的语文基础去进行语言交际,又进一步消化了读的记的,并在运用中提高了使用语文的技能。
  (3)加强规范语言的诵读,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平时生活中交流的口语,多数与准确、规范、流利、生动、得体的语言有相当大的距离。特别是方言区的农村中小学生,从小听的说的几乎都是方言。方言与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相比,不但语音相去甚远,在词汇、语序等方面也有巨大的差别。
  (4)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第二,凡工具,必须操作熟练,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效力。要学生多获取语言材料,就不仅要靠多读,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至背诵,背得‘烂熟’,这些材料才能真正为他所用。
  但是,传统的诵读教学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问题,(1)要求学生读的内容,大多脱离社会生活,脱离社会实际,与语言实际运用的需要距离甚大。(2)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过分强调学生直觉体验,缺乏科学的指导,缺乏系统有序的、合乎教学规律的训练体系。(3)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窒息学生的创造精神,忽视口头语言训练和多样化语文活动。(4)未能形成一套语文教学的理论,并据此产生出一套或几套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
  扬弃我国语文教学传统,改造创新传统教学。我们之所以把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就是要有别于传统的仅仅作为一种方法的诵读,把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点。由是看来,新时代的朗读诵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抓好养成教育。好读书,勤诵读,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诵读教学成功的关键。二是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要加强诵读训练,每课必读,培养语感。不同类型的课文,诵读应该有不同的具体安排和方法。三是借助新媒体手段拓展学习途径。从传统的有声广播,到音诗画结合的电视诗歌散文,如今的朗读诵读教学手段和形式不断拓宽,能听能看的媒体随处可得。
  值得欣喜的是,时代跨越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迷茫和失落,朗读诵读教学又迎来了扑面春色风。举国上下正掀起了诵读中华经典的热潮,各级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和激励经典诵读教学,广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朗读诵读培训和比赛活动。我们坚信,朗读经典。诵读经典,教学春风,大势必然!
其他文献
3W/8Y 喷药、喷灌机是江西省农科院农机鉴定站1979年试制成功的一机多用小型农业机械,其一、二代样机连续三年在省农科院作物所、绿化队使用了十八个班次,用于水稻的叶面施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一个民族惟有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关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正如有的人所说,一个没有创新思维的人,就像一头拉磨的驴,只能沿着磨道转,永远走不出新路,永远不能像千里马那样显示出力与美的神韵,总是低着头走路的人,总也享受不到秀色。
1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    经过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是语文教学仍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等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主宰。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是,这两种课型仍被广泛采用,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导致语文课型单调、机械,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2语
1981年,市农科院作物所粮食栽培室、市农业局技术推广站会同各县技术推广部门和部分公社农科站,在过去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以原丰早为主的高产联合试验,编写了“原丰早增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广播电视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全面革新的新时期。近几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技术通过国外经验的借鉴和自身素质的提升,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技
每年高考,都是媒体按捺不住寂寞的时节。与往年不同,今年泉州晚报在高考期间的报道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为不干扰考生,本社媒体高考结束前不对考题进行分析点评。”此举赢得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作为语文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引导督促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让课外阅读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把孩子从教材这一方小得可怜的“水池”引到广阔无垠的大海里。  根据我校近几年开展的振兴阅读活动的情况,本人在安排好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有如下的体会。  
当前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但思品课的长期灌输说教使教师教得“枯燥无味”,学生也学得“索然无趣”。而多媒体的出现“为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那在思品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呢?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际作以下尝试。   
“M112”是我所于1974年秋,用晚籼矮秆品种“5450”作母本,高秆品种“印尼水田谷”作父本进行杂交,当代种子再用钻~(60)γ射线3万伦琴、28.2伦/分的剂量率进行辐照,经过六代
目的:  本研究旨在论证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衔接的可行性,为制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范化培养方案提供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清晰明确,规范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