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美 无意之境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zi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作为一档“文化情感类”朗读节目,节目以人动情,以文传情,把定位的重点放在嘉宾的经历上,重拾中国文化传统力,在让观众“共情”的同时,力求把各阶层的观众囊括进来。为了反拨当下社会的浮躁风气,节目还在节奏上做足了“慢”工夫。此外,节目也十分注重意境的表达,在有意的营造中,尽显极具意境的“人文之美”、无意之境。如此种种,成为《朗读者》全面成功的有力因素。
  一、 人文经历中重拾“缘情”的传统情怀
  《朗读者》作为“文化情感类”節目,重点并非朗读什么作品,或教你怎样读书,而是在于朗读者的“者”,也就是人,以此引起观众们的情感共鸣,如果说《见字如面》重视由演员演绎的历史情景重现,《百家讲坛》强调知识性文化传播,《朗读者》则更侧重人文的情怀,选择的作品往往与嘉宾真实经历互证,通过文字而表达出相似的感情力量。节目以“朗读”为表、“者”为里,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一个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经历千变万化,但情感却能够相通,总有一部作品、一段文字、一首诗篇,能够道尽千头万绪。如此,相比其他以年龄、身份、职业等为受众定位目标的综艺节目,《朗读者》以其人文情怀几乎覆盖不同层次的受众。
  此外,本节目以其对嘉宾和作品的把控力,满足了观众的两大期待。
  其一,《朗读者》选择的嘉宾有素人也有名人,涵盖领域之广,满足了观众对于嘉宾的期待。很大程度上观众不是来听读书的,而是好奇与这些作品联通的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因此,《朗读者》把节目的热点,几乎都放在了人物讲述的经历当中:濮存昕“改变命运的人和事”的故事中,不仅有引人入胜的“濮瘸子”和“荣大夫”,朗读时以热点名人大家老舍先生与宗月大师的关系,与自身经历形成穿越式的互文;从阿富汗战火中走来的无国界医生,戳中的是民众心中“战争与和平”的那根弦;恋人的鲜花山谷简直犹如偶像剧情般让人向往这完美的爱情力量;老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介绍他所翻译的第一首诗《别丢掉》中,更有“民国热”中永远绕不开的热点林徽因……人物与人物经历都成为观众潜在的某种情感期待。
  其二,是对于文学作品的期待。近年来,在层出不穷的真人秀综艺当中,静下心来传播人文的节目本就匮乏,但安静、缓慢的“朗读”还只是节目表面的形式,内里则是文字与经历背后的“情”。与同类型文化节目相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以承继、传播古代优秀诗词为宗旨,其有意向大众靠扰的平民姿态故然存在,但受众面以知识分子为主,“情”的内质依旧古典;再如《见字如面》则以书信为线,以铺衍情境的戏剧化场景为面,历史情境的重现与情感的再现交融,其受众性明显多样化,但在择选对象与情感表达上则相对受限;而《朗读者》选择的作品则比诗词、比书信更加自由更加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是直接转接自原作者,也不是由演员演绎的充沛和饱满,而是结合了嘉宾的亲身经历。原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嘉宾经历故事中的情感,再加上朗读当下的情感,不仅更加真实、自由,更加亲近、贴心,而且三者合一,让观众深深地沉浸在感动之中。
  在当今社会已经接受了“为娱乐”的观点时,《朗读者》重提“文字的力量”,唤起了观众对于人文情怀的无限向往。《朗读者》更体贴又接地气地以嘉宾讲述的方式,重新“教”观众如何把个人的亲身经历代入到本不相干的文学作品当中,就像以歌词传情一般,把私人化的微妙情感嫁接到大师作品中,完成与经典穿越时空的对话。这种亲身的示范形式,轻易的就把观众带回那个“诗言志”“诗缘情”的时空当中,重拾切身的对他人情感经历的理解和关怀,强劲有力地回应了当今提倡传统文化的热潮。
  二、 文化综艺对浮躁社会的反叛
  《朗读者》占齐了“国学热”以及观众向往的“乐活”“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以安静的音乐、优美的作品、缓慢的朗读及娓娓道来的故事,攻克这个快节奏的浮躁社会。但作为一档时间短小的节目,再怎么“慢”,仍然在非常有限的时间之内满足了观众汲取精神养分的需求。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引导观众去“感受”——感受当下、感受文学、感受他人的情感。
  首先,与“悬空式”的心灵鸡汤相比,《朗读者》以“落地式”的一个个真实的经历故事,加深了观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拓深了文学以及背后的情感对于观众的影响,并且叩问着观众内心及过往的经历,以其持续不间断的加深对于观众生活泛起的涟漪,成功地击中观众的软肋,深受大众的喜爱。这也是《朗读者》极为重要的一个美学尚求,即对“真实性”故事与“饱满性”情感的诉求,以此为根基,促成节目与观众之间实现共鸣。
  其次,与传递“扁平型”情感的综艺节目相比,《朗读者》以“立体型”的情感表达,将文本作者与朗读者的情绪打通,彼人生与此人生进行精神勾连,传达的并非感叹式的干瘪情感,而是具有跨时空感染力的丰富情愫。节目设置的每期主题可谓是神来之笔,它紧紧贴合着嘉宾的故事与所选的作品,但同时每个围绕同一主题的故事之间又那么的不同,形成了非常丰富且多层次的滚雪球作用,不仅深化了主题、指导了观众的理解,更把观众的情感聚焦到了同一个点上,大大加深了观众的个人感悟以及震撼的程度。
  再次,与呈现“单一”指向性的节目相比,《朗读者》以“丰富性”的指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同的观众。《朗读者》每段嘉宾经历与作品背后,隐藏了非常明确而且有指向性的观点。如商界精英柳传志以文表志,饱含深情亲笔写下的《写给儿子的信》,指向父子情感;无国界医生蒋励朗诵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指向孩子与和平;还有世界小姐张梓琳朗诵刘瑜散文《愿你慢慢长大》,指向母爱……这些情感的多维空间正切实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
  三、“无意”营造的“有意”之美
  《朗读者》在节目整体与细节、意象与情愫的营造看似“无意”,实则颇费心力,于“无意”中创造出了极具意境的“人文之美”。
  首先,日常中的人文,人文中的日常。
  《朗读者》满足了我们对不同嘉宾不同人生的好奇心,但“千篇一律”的平淡人生必定不会成为受众的关注点,可被讲述的价值,可成为热点的启发,成为节目必然触及的一个因素,即使不具有戏剧性的矛盾。《朗读者》以巧妙的方式将热点安插在了人物的经历当中。这故事中的矛盾,以及看似平淡实则仍然存在热点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是节目体现矛盾的方式。有矛盾就是有多样性的体现,而矛盾性与多样性一样,都是创造力的体现。能创造出全新的东西固然是好,但把旧的东西能重新组合变化、重新组成矛盾的一体两面,也是另一种更普遍常见的创新力。
其他文献
作为著名导演罗伯特·奥特曼的代表作品之一,《纳什维尔》自从1975年上映之后便受到了广泛赞誉,一举获得了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三项提名,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的奖项,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影中的佳作代表。影片以美国乡村音乐的发源地纳什维尔为名,将音乐与美国的社会生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以影像的形式进行了展现。作为电影群戏大师的罗伯特·奥特曼导演再次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他的
影片《无法触碰》改编自法国富豪菲利普·波佐·迪·博尔戈的自传体小说《第二次呼吸》。小说试图于矛盾日益尖锐的多视角下,旨在将波瀾壮阔的法国社会全景中的种种世相尽皆纳入其中。而改编自原著的影片则提纲契领地截取了人性为主题的关键线索,将两个阶层、两段人生、两种文化进行了基于观众大他者视角下的阶层沟通、人生交汇、文化认同的艺术化映现。  一、 基于表象化的初级文化认同  (一)落差之下的异文化趣味性  影
美国拍摄的动画电影旨在追求高额的商业价值并通过电影这种形式传播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以及他们的价值观,而非给儿童观众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和对其进行启迪教育。由于动画电影的观众多为儿童,所以在传播西方价值观时也更为隐秘,使得西方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根植于我国儿童幼小的心里。因此,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从事中国本土文化的各类工作者要提高警惕,以批判的目光看待美国推出的动画电影里所隐蔽的西方文化,并积极发展具有本
电影《地心引力》海报  2013年11月20日,美国3D影片《地心引力》在国内上映,中国观众惊喜地发现中国太空站“天宫一号”在影片后半段闪亮登场,成为女主角回到地球的唯一希望。一时间,“中国的科技成果客观上拯救了美国航天员”,“俄罗斯惹祸,美国遭殃,靠中国救人,……中国航天器最终成功帮助美国宇航员脱险。”[1]的说法遍布网络,令国人小小的兴奋了一下。  但是,《地心引力》对“天宫一号”的表现也引起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是李睿珺自编自导的一部电影,于2015年10月23日上映。相较国内某些商业片来说,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提名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便是很好的证明。影片讲述的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导演却采用久远的历史叙述来引入。反之,影片在进行现实叙述时,又偶尔插入简短却极为重要的历史元素。这就使得该片讲述的现实主题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同时,通过大量的今昔对比,展示了裕固族人们传统生
封建社会晚期的男权文化与女性命运主题是影视文学创作的宝库,它积聚了长久以来的压迫,也产生了女性意识觉醒的新质。小说《伏羲伏羲》、《妻妾成群》和《银饰》的共同主题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男权文化对女性命运的掌控和摧残。封建社会晚期,作为不安其分的“僭越者”,女性意识的萌芽势必被男权文化扼杀。在时空背景,色彩与意象,矛盾冲突等方面,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银饰》对三部小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 
作为一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被称作民族脊梁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经典文学作品为20世纪初叶那个近乎暗无天日的时代带来了穿透黑暗的一束耀眼的光明。毛泽东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更盛赞其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一、 大众传播过程中鲁迅作品的文学性  (一)鲁迅生平与人生历程  鲁迅先生出生于19世纪末叶的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乳名阿樟,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第一次以“鲁迅”
2014年国庆节前期、2015年春节过后,相继上映了两部同题材电影——香港导演陈可辛的电影《亲爱的》与大陆著名编剧彭三源执导的影片《失孤》。作为中小成本现实题材文艺片,两部电影可以说不辱使命,均以极其强劲的逆袭之势收获极高票房,《亲爱的》最终票房3.43亿元;《失孤》票房为2.18亿元。而且,这两部题材独特的影片一经上映便引起巨大话题,获取高额票房的同时也赢得了观众极佳的口碑,实现了令诸多国内电影
电影《草坪狗》是1997年上映的剧情电影,讲述了一个富家女孩和一个贫穷青年之间的纯洁友情。富有想象力的女孩德文随同父母搬进风景宜人的小镇Camelot,她违背母亲不要走出小镇大门的警告,与居住在森林里的青年特伦相遇。两个天真善良的灵魂,互相吸引,逐渐成为了无话不说的朋友。但因为小镇居民对青年不断加深的偏见和误会,青年在女孩的帮助下被迫逃离小镇。  一、 无知与伪善——残酷童话的隐喻  故事发生在一
2015年度至2016年上半年的香港电影,从产业数据方面看,本土市场票房攀升、整体回暖,本土电影增势也较为明显,但类型方面未见明显突破;香港电影在内地市场表现优秀、本土风格受欢迎。  一、 香港本土市场票房攀升,整体回暖  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香港电影市场整体回暖。比较近三年香港电影本土电影市场电影数量和票房数据,不难发现,香港电影市场整体票房逐呈上升趋势。2014年的总票房与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