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究 实践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471151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线、射线和角》这一内容的教学存在多个很难突破的点,而这些点通常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切实存在的问题,细细研读教材,发现这一内容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问题一:首次渗透“无限”,如何建立?
  以往对平面图形的认识都是在有限,可度量的,能看到的范围内进行学习,而直线、射线的概念必须建立在无限延长的空间想象之上,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极限的数学思想,没有以往的学习经验的支撑,没有形象材料的依托,學生很难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
  问题二:形象——抽象,什么作为依托?
  直线,射线都太过抽象,是纯数学概念,学生对此无生活经验,应用型不强,因此学生较难形成表象,那从形象到抽象,我们要拿什么作为依托呢?
  问题三:“距离”的概念,如何在活动中体悟?
  我们发现“两点确定一直线”的生活应用,以及距离的概念的揭示,在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学生无法理解。
  问题四:内容杂而乱,如何有机整合?
  教过四年级内容的老师都知道,这部分内容太过杂乱。罗列一下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1、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2、知道它们的特征。3、了解线段、直线、射线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4、体会“两点确定一直线”,以及应用。5、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并建立“距离”的概念。6、有关角的初步概念。7、如何表示角。
  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总是埋怨来不及,教不完;即使完成了教学,也很仓促。那我们又改如何在解决呢?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期望在教学中寻找到突破点,逐一解决。
  一、借助想象,充分去感受“无限”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与线段不同的直线和射线的教学,从“有限长”到“无限长”是认识上的一次突破。因为生活中学生看见的直线是“有限的”,学生从小接触的都是把线段称作直的线,所以当他们抽象直线、射线时就需要打破原有的认知经验,借助形象,凭借想象和推理才能让学生体悟。只有这样,才能将“无限”的思想逐步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1、形象 想象,初步感受“无限”。
  在建立射线的表象时,可以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去想象,并且配上手的动作,一端不断的往外延长,突破屏幕,突破黑板,继续延伸,射得很远,看不到尽头,不断的想象,初步感受“无限”。
  在建立直线的表象时,则先让学生根据射线的特点来猜测直线会是怎样的,然后配上手部的动作去展开想象,两头都射的很远,没有阻挡,没有尽头,再次感受“无限”。
  紧接着就通过重播课件,唤起孩子们的想象,来比较线段、射线、直线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从而突出 “无限”与“有限”的区别,在对比中又一次的感悟“无限”。
  2、刻画 想象,逐步理解“无限”。
  当初步建立起直线和射线的表象以后,就让学生们讨论“直线能不能画”这个问题,学生在争论中去体会“无限”;紧接着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直线是无限长的,那我们怎么画下来呢?”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去画,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会把整张纸都画满,有的学生却只画了一小段,这时候,老师就把这些进行对比,并且指出因为是无限长,所以在画的时候只要做到两点:(1)我们画出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2)没有端点,就可以表示无限延长。并进一步推理到如何画射线——射线只要画一个端点,另一边没有端点就代表无限延长。通过这样的描述、操作、刻画、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建立了直线、射线的表象,更深的理解了“无限”。
  3、生活举例 想象,进一步认识“无限”。
  当直线、射线的表象建立出来以后,就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在学生的回答中结合着数学的概念来解释,进一步的巩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有意的提出“为什么在生活中找不到直线的例子”这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辨中明白直线是无限长的,所以在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的例子,让孩子进一步的认识了“无限”的含义。到此并没有结束,想象依旧在继续着。
  4、操作 想象,丰富“无限”体验。
  让孩子先猜测通过一个点能画几条直线,在规定时间内让孩子去画,通过尝试发现能画好多。在此基础上,又带着孩子们去想象,从而得到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又一次的渗透了“无限”;接着迁移到从一点出发能画多少条射线,孩子们通过推理得到结论还是无数条。孩子们从数量、长度等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刻画“无限”。
  二、寻找形象的依托,让形象到抽象的过程顺利成章
  教材上是以城市夜景为情境,灯光自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配以图形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试图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光线来感受射线的特征。但教材紧接着又出示了一段文字,我们又可以认为教材的目的是想通过线段与射线、直线的联系引入直线射线的概念。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这样的引入还是太抽象,一张张教学的图片和单一的线条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是空洞的,并且图与文字也是割裂的。怎样解决呢?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熟悉的物体入手,找到一种生活中的载体,为他们认识抽象图形提供直观的支撑。既能将它抽象成直线和射线,又能通过它的变化来把线段、直线、射线联系起来。
  由此就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金箍棒”。金箍棒有什么特点?它是神话中孙悟空的宝贝,特点就是要多长就多长,可以无限的长下去。通过它的变化,既能抽象成直线、射线,又能把三线有机结合。其实,“无限长下去”——这种想象力学生在认识金箍棒时已经具备了,这也为他们体悟“无限延长”搭建了平台。
  在具体的操作中是先把平放的金箍棒看作是一条线段,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带着孩子们回顾了线段的特点,然后金箍棒的一端不断的往外延长、延伸,让学生不断的想象去感受“无限”,从而体会射线的特点。又通过把金箍棒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依旧让学生去想象,再次感受“无限”,从而得到一条直线,并体会直线的特征。通过金箍棒的变化来突出三种线的联系,并在联系中感悟三种线的特点。
  三、合理调整教材,层次安排清晰可见
  在设计的时候笔者试图用三个活动来把所有的知识点糅合在一起。
  第一板块用金箍棒这个活动,把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联系在一起,由线段的变化来建立直线、射线的表象,通过三线的比较和联系来凸显他们的特征。
  第二板块则是对教材进行了调整,跳过通过一点来画直线,先让孩子尝试经过两点画直线,通过画的过程让学生感悟 “两点确定一直线”,紧接着带着学生理解“两点间线段最短”从而建立起 “距离”的概念,一气呵成。
  然后通过一点画无数条直线迁移到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射线,从而引到第三板块的角的教学。角的教学在第一学段中已经接触过,因此,在这里这部分的重点是如何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孩子加深对角的理解。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带着孩子们一起回顾了角的相关旧知:如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类型以及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等等,在回顾中进行提升,从而发现角的各部分名称,与角的大小相关的知识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并让孩子尝试说一说,让孩子不仅仅是初步感受,更是从理论层面上来理解了,从而建立了新的有关角的知识系统。
其他文献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知识、文章内容、写作鉴赏是文言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往往难以面面俱到,亦无法割裂开来。我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我把它概括为:“分化汉语知识,聚焦重点内容,突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还要培养社会责任感意识。所谓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感意识呢?
小学生学数学,有的思维敏捷、思路宽阔,有的却思维呆板、思路狭窄,这是学生学数学的能力差异。对此,可借助多媒体,发挥多媒体有形、有声、有色的优势,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
编者按:rn一所学校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是教学改革的意识与精神.rn一所学校精彩的故事是什么?是教学改革的经历与收获.
古 人 说 :“凡 事 预 则 立 ,不 预 则废 。 ”智 力 相 同 的 两 个 学 生 有 无 学习 计 划 , 将 产 生 不 同 的 学 习 效 果 。同 时 ,学 习 缺 乏 计 划 是 成 绩 难
人生价值观影响着人的一生,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正确的人生观会使人一生受益。什么样的人生观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才能为走向社会后打下
不断提高初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力倡导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学校开始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来检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并倡导有利于培
学习动机是学习动力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学生学习动力系统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低成就感学生之所以成绩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他们没有动机、动机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
小学生对一种新语言的学习往往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注意力较易分散,唯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集中注意,并能持久。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要使他们喜欢这种场所,教师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