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914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达到“自能”,必须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而质疑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是学生阅读的需要、是师生互动性原则的体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
  
  我们的学生很少有对所学的内容向老师质疑的。难道他们真的没有疑问吗?我想肯定不是,茫茫书海,知识无穷,怎会无疑可问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成绩差的甚至一般的同学不知问什么,成绩好的对语文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是认为,已经学会,没啥可问,还有的根本不敢问。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此不能质疑,何谈促使其更好的发展呢?
  中国历来讲究师道尊严,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吓到九霄云外去了。而“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因此,我努力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保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对此,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谁的答案与众不同?”“谁能把大家问倒?”“你真会想”“你的看法很独特”“你敢向名家名篇挑战,真了不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同时,我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或坐着发言、插话。此外,我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持之以恒,就培养了学生乐于质疑、勇于质疑的好习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质疑氛围。从学生七嘴八舌提出和回答问题的“嘈杂”声中,你会感到有一股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在涌动。我认为学生“出声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激活学生的即时思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扩大质疑的空间,培养质疑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乌申斯基也曾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如讲授《孔乙己》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寻找名字来源。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如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个善学的人,疑将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将其“疑”提出并加以解决,长久下去,学生质疑的兴趣会大大降低。那怎样保持学生质疑的兴趣呢?必须扩大质疑的空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质疑,课外也可以质疑,不仅可以对老师质疑,学生家长亲朋好友都可成为质疑的对象,不仅可以对语文所学内容质疑,而且可以对相关知识、相关学科质疑。扩大质疑空间,可以引发学习探索的内驱力,培养质疑的兴趣和能力。
  作为教师要追求新的语文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启迪学生灵性,使他们会思想,做到疑中有进,疑中有成。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无疑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孜孜不倦追求。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摆正教与学、训与练、文与道的诸多关系,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这就好比是在学生前面牵着线头,让他们走进知识的通道。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应过程,
期刊
公开课评教是一件非常常规的工作。多少年来,都是由听课者和指导专家对授课教师在“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的单轨中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即使有了许多变化,也没有突破这一单轨的限制。笔者曾在本地区的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对所指导的一堂课“一天的生活用水”进行了点评,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好评。大家纷纷说道:“这种评课方式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本质,突出了评教的主体,拓宽了评教的思路”。现将评教案例作一个简要介绍。  
期刊
学生上课走神问题在教育教学课堂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每位教师比较挠头的事。因此,也是我们教师关注的热点,我通过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有些教育专家的理论,从学生上课走神问题的成因:学生方面,社会家庭方面,教师方面找出原因。“盘活”课堂教学解决学生上课走神问题,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学生上课“走神”固
期刊
语文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构建课堂上的有效师生互动,关键在教师。具体地讲,教师在构建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两个要点。    一、教师要善于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人才的评价和判断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素质作为现代化人才的重要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手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渗透,无论对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还是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促进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信息素质教育是实施终身教育的前提  俗话
期刊
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这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小学生作文能力低下、水平不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笔者对如何打破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现状给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目的都应该是让学生喜欢作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织共振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
期刊
新课程标准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之配套的新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识字教学编排体系,把我们带进了识字教学的新天地。    一、拓宽识字渠道,倡导生活识字    學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向他们眨眼;看电视时,荧屏上的一个个字幕也在不停的闪烁……生活为孩子们营造了最好的识字环境。我们倡导在生活
期刊
所谓“激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应该说,这样的因素是很多的,而我们尤其要抓住这样几个方面:    一、发散处——讓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
期刊
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这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小学生作文能力低下、水平不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笔者对如何打破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现状给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目的都应该是让学生喜欢作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织共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