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开始,教育行业,这个曾经一度处于不温不火的行业瞬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活跃因素,风投、IPO、上市,这些炙手可热的资本活动一次次出现在这个行业。根据Ezcapital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行业33家企业共获得了3.64亿美元。其中以2007年10月麦格理银行、华威科创投资有限公司、美国艾威基金管理公司和思科等四家公司联合投资安博教育集团5400万美元居首,2004年年底,老虎基金、Captital Riber Guoup、PeakIdea International和ForthrightTraining向新东方投资了5000万美元次之。
中国有13亿人口,为教育培训机构上了一份巨额保单,无论是学生、在职人士、学习型组织,还是学习型企业这些数额巨大的消费群,更使人们无法不看好这个行业。在发展的快车道中,教育行业的两个问题尤其值得人们关注。
窥探未来行业的发展模式
纵观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成为当前发展的两大形式。顾名思义,“线下教育”是指实体课堂教育,而“线上教育”则指互联网远程教育。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飞龙网中,传统线下培训在教育培训市场中占了很大的主导地位,95%甚至更多比例的人是报名传统学校。由此可见传统的实体课堂教育比较符合国人的教育习惯,“小班教课”、“一对一授课”受到了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可。历数新东方的发展,线下教育是其发展的关键内容,如现在持续升温的线下TOFEL、GRE、GMAT等辅导课程,若想进入新东方学习,提前一学期预订的现象屡见不鲜。
而线上教育近两年表现出的发展势头同样不能小觑,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07-2008年中国网络教育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已达到1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7%;中国网络教育用户规模达到1220万,同比增长25.1%。以正保远程为例,2000年成立时最早运营的是中华会计网校,其后几年时间将网络教育拓展到其它领域。截至2008年,正保远程旗下拥有13家远程教育网站,线上教育占据了整个远程教育市场的70%左右。
于是人们不禁发出疑问:究竟什么类型的机构适合做线上抑或是线下?
戈壁合伙人有限公司合伙人徐晨向记者分析道:“线上线下更多的是要看能否满足更多的需求和情况,比如互动性、娱乐性,这是在教育学习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毫无疑问,双方谁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便会得到更多的认可。”
鼎晖创业投资基金助理副总裁王屏却认为:“在衡量教育产业的商业模式时,应特别注意哪些因素带有学历性的东西、带有稀缺性资源。当稀缺性是自身最关键的竞争壁垒时,如若搬到线上,可能会把长远的饭碗给砸了。当北大、清华全部改成网校的时候,这种稀缺变成普遍时,那么学生将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危险。所以以稀缺性为竞争核心的企业,不应该考虑当前社会上的主流发展模式,而应该坚持做线下。”
从此不难看出,所谓的线上或者线下,只是产业的一种表现形式,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而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商业模式与内容能不能比较快地低成本复制,并在市场中大规模推广,较快凸显商业价值。
政策的限制与支持?
谁都没有想到,民办中学的学生也能被清华大学作为保送生录取,但这恰恰在上海东方世纪学校高三女孩郭爽身上发生了。一个看似偶然的奇迹,却有着不寻常的意味:一度沉寂的民办教育不仅重回公众视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激起了人们对于民办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
然而早在2005年,中国教育界对教育政策、教育价值的模糊让整个行业陷入了迷茫的发展态势。最突出的表现便是教育部领导批评教育产业化,公众在对“教育产业化”进行严厉指责的同时,有的甚至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产业化的产物”———民办教育。在这种气候下,培训机构开始担忧起来:既然反对教育产业化,哪里还有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
于是那时人们惊叹于政策与产业的紧密关系。
对于上述担心,人们在北京理工大学前不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给出了答案。报告指出,公众所指“教育产业化”主要是不满于近年来教育高收费、乱收费,以及各种教育腐败现象。这与民办教育并无关联,这让关注民办教育的人们如释重负。
而近年来,从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看,政府似乎放宽了对教育的支持。上海市教委每年拨款4000万元作为民办教育的专项发展基金;而广东省也预备在5年内,每年对民办教育提供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在杭州,所有民办学校的教师将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虽然出台了一些优惠条件,可是很多政策依旧限制了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
“比如学历教育一般来说都统计得很严,消费者没有太多的投资机会,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话,虽然说教育产业化,但是目前国家没有任何相关的政策。在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里面,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是职业大学?政府未能把职业大学作为一个典型。我不知道这是一个阵痛还是产业化的一个悲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投资者这样说道,教育产业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把在职教育做成一个行业的长期出路时,便会发现国家在政策方面存在众多的不平衡。
而其中所言恰恰道出了目前教育产业在发展中的忧思。政府资源不松口,行业资源稀缺、发展潜质不大,反过来又制约了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尽管眼前有巨大的发展需求和空间,但基于对大环境的担忧、对自身竞争实力的担忧,民办教育办学者始终摆脱不了“看得见够不着”的忧虑。
面对这一话题,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在接受采访中深有感触地表示,“在我国民办教育和整个教育体制都面临重大历史转型的背景下,政府唯一需要做的是真正建立一个以市场、服务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解除垄断、减少管制、下放权力和规范化,确立自主性原则,从而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事业的氛围。对民办教育来说,这是最大的政策支持。”
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已被公认为“朝阳产业”和2008年最具“钱景”的市场之一,业内预测的产业规模已达上千亿元。专家在呼吁,市场在验证。而政策始终是不能忽视的一环。
中国有13亿人口,为教育培训机构上了一份巨额保单,无论是学生、在职人士、学习型组织,还是学习型企业这些数额巨大的消费群,更使人们无法不看好这个行业。在发展的快车道中,教育行业的两个问题尤其值得人们关注。
窥探未来行业的发展模式
纵观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成为当前发展的两大形式。顾名思义,“线下教育”是指实体课堂教育,而“线上教育”则指互联网远程教育。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飞龙网中,传统线下培训在教育培训市场中占了很大的主导地位,95%甚至更多比例的人是报名传统学校。由此可见传统的实体课堂教育比较符合国人的教育习惯,“小班教课”、“一对一授课”受到了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可。历数新东方的发展,线下教育是其发展的关键内容,如现在持续升温的线下TOFEL、GRE、GMAT等辅导课程,若想进入新东方学习,提前一学期预订的现象屡见不鲜。
而线上教育近两年表现出的发展势头同样不能小觑,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07-2008年中国网络教育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已达到1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7%;中国网络教育用户规模达到1220万,同比增长25.1%。以正保远程为例,2000年成立时最早运营的是中华会计网校,其后几年时间将网络教育拓展到其它领域。截至2008年,正保远程旗下拥有13家远程教育网站,线上教育占据了整个远程教育市场的70%左右。
于是人们不禁发出疑问:究竟什么类型的机构适合做线上抑或是线下?
戈壁合伙人有限公司合伙人徐晨向记者分析道:“线上线下更多的是要看能否满足更多的需求和情况,比如互动性、娱乐性,这是在教育学习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毫无疑问,双方谁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便会得到更多的认可。”
鼎晖创业投资基金助理副总裁王屏却认为:“在衡量教育产业的商业模式时,应特别注意哪些因素带有学历性的东西、带有稀缺性资源。当稀缺性是自身最关键的竞争壁垒时,如若搬到线上,可能会把长远的饭碗给砸了。当北大、清华全部改成网校的时候,这种稀缺变成普遍时,那么学生将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危险。所以以稀缺性为竞争核心的企业,不应该考虑当前社会上的主流发展模式,而应该坚持做线下。”
从此不难看出,所谓的线上或者线下,只是产业的一种表现形式,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而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商业模式与内容能不能比较快地低成本复制,并在市场中大规模推广,较快凸显商业价值。
政策的限制与支持?
谁都没有想到,民办中学的学生也能被清华大学作为保送生录取,但这恰恰在上海东方世纪学校高三女孩郭爽身上发生了。一个看似偶然的奇迹,却有着不寻常的意味:一度沉寂的民办教育不仅重回公众视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激起了人们对于民办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
然而早在2005年,中国教育界对教育政策、教育价值的模糊让整个行业陷入了迷茫的发展态势。最突出的表现便是教育部领导批评教育产业化,公众在对“教育产业化”进行严厉指责的同时,有的甚至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产业化的产物”———民办教育。在这种气候下,培训机构开始担忧起来:既然反对教育产业化,哪里还有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
于是那时人们惊叹于政策与产业的紧密关系。
对于上述担心,人们在北京理工大学前不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给出了答案。报告指出,公众所指“教育产业化”主要是不满于近年来教育高收费、乱收费,以及各种教育腐败现象。这与民办教育并无关联,这让关注民办教育的人们如释重负。
而近年来,从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看,政府似乎放宽了对教育的支持。上海市教委每年拨款4000万元作为民办教育的专项发展基金;而广东省也预备在5年内,每年对民办教育提供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在杭州,所有民办学校的教师将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虽然出台了一些优惠条件,可是很多政策依旧限制了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
“比如学历教育一般来说都统计得很严,消费者没有太多的投资机会,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话,虽然说教育产业化,但是目前国家没有任何相关的政策。在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里面,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是职业大学?政府未能把职业大学作为一个典型。我不知道这是一个阵痛还是产业化的一个悲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投资者这样说道,教育产业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把在职教育做成一个行业的长期出路时,便会发现国家在政策方面存在众多的不平衡。
而其中所言恰恰道出了目前教育产业在发展中的忧思。政府资源不松口,行业资源稀缺、发展潜质不大,反过来又制约了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尽管眼前有巨大的发展需求和空间,但基于对大环境的担忧、对自身竞争实力的担忧,民办教育办学者始终摆脱不了“看得见够不着”的忧虑。
面对这一话题,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在接受采访中深有感触地表示,“在我国民办教育和整个教育体制都面临重大历史转型的背景下,政府唯一需要做的是真正建立一个以市场、服务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解除垄断、减少管制、下放权力和规范化,确立自主性原则,从而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事业的氛围。对民办教育来说,这是最大的政策支持。”
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已被公认为“朝阳产业”和2008年最具“钱景”的市场之一,业内预测的产业规模已达上千亿元。专家在呼吁,市场在验证。而政策始终是不能忽视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