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动治疗是将动作用于心理治疗中,以促进个体在情感、认知、肢体、灵性和社交上的整合的一种创造性艺术治疗形式。本文介绍了舞动治疗的定义和“身心交互”的核心理论及独特优势,并结合舞动治疗在高中团体心理辅导和个案中的具体应用,阐述舞动治疗在促进高中生自我觉察中的作用,以拓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丰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更好地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关键词:舞动治疗 自我觉察 成长 高中生
一、舞动治疗及核心理论
舞动治疗于20世纪40年代在欧美逐渐兴起,90年代传入中国。美国舞动治疗协会对它如此定义:“舞动治疗是一个促进个体情绪、社会、认知和生理整合的过程,聚焦于治疗关系中呈现出的动作行为。”其核心理论是身、心紧密相连——心智层面的体验也会被身体感知到,而身体层面的变化则会带来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变化。来自社会心理学基于身体的新研究——社会具身效应,进一步验证和支持了舞动治疗身体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基本假定,即“身心交互”这一观点。
二、在团体辅导中利用舞动促进高中生自我觉察和成长的尝试
1.探索自己从“走路”开始
我在校园里观察到不少学生走路时身体僵硬、低头含胸、缩手缩脚。这样的学生是父母和老师眼里的乖孩子、好学生,一般都是从小被家庭和学校管得过多过死,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很难感受到学习和生活中的乐趣,缺乏青少年身上本该有的那种蓬勃朝气。
我在团体辅导时让他们从步态的觉察开始:先两人一组相互观察、模仿对方的走路姿势,然后反馈给对方看。不少同学从来不知道自己走起路来是这个样子,也不喜欢这种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的状态。这种觉察是可喜的开始。那接下来怎么改變呢?舞动治疗认为,动作反映人格,不同的动作其实是由动作者内在的冲动、愿望、意图、情绪决定的,在舞动治疗里体现为力量、时间、空间关系、流动等内驱力要素,改变了这些要素就会带来心理上的相应改变。因此接下来我带领同学们探索不同内驱力元素:加入“力量”这一元素,体会强有力时虎虎生风和轻柔时飘飘洒洒的不同感觉;加入“时间”元素,体会加快速度、大步流星和慢慢悠悠、闲庭信步的不同感觉;加入“空间”元素,体会聚焦时直奔目标和面面俱到又有点漫无目的的不同感觉;加入“流动”的元素,体会身体僵硬、紧张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不同感觉。在这样的探索中,同学们对身体和动作对自己的影响有了切身的感受。随着动作的不同,情绪也随之变化,身心的交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走、停、撤”中的玄机
两人一组,确定A、B,所有的A站在一边,所有的B远远地在对面站着。A朝对面的B走去,B想象A是自己设定的某个或某类人。B有三个选择:可以让A朝着自己一直走,也可以让A停下来,还可以让A撤回去。反馈发现:同学们最喜欢设想的A的身份是“老师”,当看到自己可以让“老师”停下来和撤回去的时候,他们特别开心。这个活动让学生对“老师”代表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有了清晰的觉察。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在压力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时候,他们是有叫“停”的权利的。停一下,放松一下,劳逸结合;或者停一下,想想自己学习的初心。这时候往往就会有更坚定的选择。
3.“扎根”中的动作隐喻
动作隐喻是压缩在动作或姿势中的象征意义。它是舞动治疗的主要工具。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我经常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棵树。身体挺拔地站立着,像树干,积聚着满满的能量;脚稳稳地站在大地上,像树根,不断地向大地的深处扎根;双手向上,伸向天空,像树枝,吸收阳光雨露。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深地呼吸,静静地感受。然后再把自己感受到的画面画出来。所有活动结束以后再分享。很多学生感觉像充了电一样,很舒服、很有力量,觉得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自己。再次看着自己画的树,觉得它还在源源不断地给自己带来力量。这样通过动作意象的象征性意义,内在的感受得到表达,情绪得到转化,潜意识意识化,显示了创造性艺术疗法的独特魅力。经常做一做这样的“扎根练习”,学生对自己会有更多的觉察,进而激发内在的能量,逐渐养成用身体的改变来调节情绪和认知的习惯。
三、在个案中利用舞动治疗促进学生的自我觉察和成长
1.离我四米远的女生
一个主动来求助的女生进到心理咨询室,却低着头不敢抬眼看我。我让她自己选择:离我多远她觉得自在,就停在那里。听到我的话,她开始后退,最后在离我大约四米远的地方停住了。从霍尔的动觉领域的区域划分来看,这样的距离已经远远超出了亲密区域、私人区域的范围,也超出了日常互动的社交区域,属于没有什么互动的公共区域了。由此可见她对于人际交往的恐惧。人际关系的源头往往来自和母亲的关系。一问,果然,她有一个重男轻女的妈妈。这个十五六岁的女孩,“懂事”地一个人在学校旁边租房住,好让妈妈安心在家带弟弟,爸爸安心在外跑出租车。在班里她总是微笑着为同学服务,为别人排忧解难。可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经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她的孤独抑郁却没有任何人可以排解。我让她先从和自己的身体链接开始: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放松,一点点舒展、打开自己的身体,学着去倾听身体的声音。平时也坚持这样去和身体链接,和自己的心链接。在咨询室里,尝试着抬眼看我。和同学在一起时,尝试着距离拉近一点点。学着和母亲提一些小小的要求,比如和妈妈说自己喜欢吃什么菜。这看起来只是小小的放松、眼神的交流、距离的拉近、要求的提出,其心理意义却是对自己的关爱,对他人的信任的修复。半年以后,当她笑盈盈地站在我面前时,我差点没认出来:这个大大方方主动和我打招呼的女生,就是以前那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女孩!
2.找到“发声的感觉”
一个高三学生来咨询,这个男生壮壮实实的,可说话的声音却特别轻、特别小。一问才知道,他的父亲大学毕业后,总觉得怀才不遇,对社会有很多的抱怨和不满。在家庭中,这个父亲极为强势,儿子做什么都要听父亲的,根本没有话语权。他被强势的父亲压得喘不过气来。对这样的求助者,我从他说话的声音着手,让他先试着说话声音大一点,可是他努力了半天,依然没什么改变。征求他的同意后,我站在他身后,先将双手的手掌贴在他的后背上,静静地给他以支持,然后由轻到重用空心掌拍打他的后背,让他随着我拍打的轻重发出相应的声音。一开始他不敢发出哪怕大一点点的声音,后来随着我的力度的慢慢加大,他的声音开始大了起来,后来越来越有底气,最后发出了浑厚的男中音。分享的时候他的感觉是“痛快!酣畅淋漓”。通过支持性的动作,借助于发声,他压抑的心情得到了释放,并且感受到了自己身上蕴含的力量。我让他回去后继续尝试大声、有力地说话,学会在声音里加入“强力”的力量元素,再辅以“扎根练习”,找到自己的核心能量,让改变一点点发生。不要小看这样的训练,习惯的力量累积起来是很强大的。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有其隐喻的意义,能更迅速地抵达内心,促进觉察,带来成长。这就是舞动的魅力!
四、结语
高中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期,通过身体和动作来工作的舞动治疗特别有助于他们进行直观的自我觉察,并用简单易行的动作促进他们的改变。舞动中融合的音乐、绘画、声音、诗歌、戏剧等艺术的元素,又特别受学生的欢迎,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创造力,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更能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发现自己、善待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宗芹.倾听身体之歌——舞蹈治疗的发展与内涵[M].台北:心灵工坊出版社,2001.
[2]MEEKUMS.舞动治疗[M].肖颖,柳岚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李微笑主编.中德舞动在中国的应用(2017)[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4]李微笑主编.舞动治疗入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关键词:舞动治疗 自我觉察 成长 高中生
一、舞动治疗及核心理论
舞动治疗于20世纪40年代在欧美逐渐兴起,90年代传入中国。美国舞动治疗协会对它如此定义:“舞动治疗是一个促进个体情绪、社会、认知和生理整合的过程,聚焦于治疗关系中呈现出的动作行为。”其核心理论是身、心紧密相连——心智层面的体验也会被身体感知到,而身体层面的变化则会带来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变化。来自社会心理学基于身体的新研究——社会具身效应,进一步验证和支持了舞动治疗身体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基本假定,即“身心交互”这一观点。
二、在团体辅导中利用舞动促进高中生自我觉察和成长的尝试
1.探索自己从“走路”开始
我在校园里观察到不少学生走路时身体僵硬、低头含胸、缩手缩脚。这样的学生是父母和老师眼里的乖孩子、好学生,一般都是从小被家庭和学校管得过多过死,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很难感受到学习和生活中的乐趣,缺乏青少年身上本该有的那种蓬勃朝气。
我在团体辅导时让他们从步态的觉察开始:先两人一组相互观察、模仿对方的走路姿势,然后反馈给对方看。不少同学从来不知道自己走起路来是这个样子,也不喜欢这种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的状态。这种觉察是可喜的开始。那接下来怎么改變呢?舞动治疗认为,动作反映人格,不同的动作其实是由动作者内在的冲动、愿望、意图、情绪决定的,在舞动治疗里体现为力量、时间、空间关系、流动等内驱力要素,改变了这些要素就会带来心理上的相应改变。因此接下来我带领同学们探索不同内驱力元素:加入“力量”这一元素,体会强有力时虎虎生风和轻柔时飘飘洒洒的不同感觉;加入“时间”元素,体会加快速度、大步流星和慢慢悠悠、闲庭信步的不同感觉;加入“空间”元素,体会聚焦时直奔目标和面面俱到又有点漫无目的的不同感觉;加入“流动”的元素,体会身体僵硬、紧张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不同感觉。在这样的探索中,同学们对身体和动作对自己的影响有了切身的感受。随着动作的不同,情绪也随之变化,身心的交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走、停、撤”中的玄机
两人一组,确定A、B,所有的A站在一边,所有的B远远地在对面站着。A朝对面的B走去,B想象A是自己设定的某个或某类人。B有三个选择:可以让A朝着自己一直走,也可以让A停下来,还可以让A撤回去。反馈发现:同学们最喜欢设想的A的身份是“老师”,当看到自己可以让“老师”停下来和撤回去的时候,他们特别开心。这个活动让学生对“老师”代表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有了清晰的觉察。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在压力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时候,他们是有叫“停”的权利的。停一下,放松一下,劳逸结合;或者停一下,想想自己学习的初心。这时候往往就会有更坚定的选择。
3.“扎根”中的动作隐喻
动作隐喻是压缩在动作或姿势中的象征意义。它是舞动治疗的主要工具。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我经常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棵树。身体挺拔地站立着,像树干,积聚着满满的能量;脚稳稳地站在大地上,像树根,不断地向大地的深处扎根;双手向上,伸向天空,像树枝,吸收阳光雨露。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深地呼吸,静静地感受。然后再把自己感受到的画面画出来。所有活动结束以后再分享。很多学生感觉像充了电一样,很舒服、很有力量,觉得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自己。再次看着自己画的树,觉得它还在源源不断地给自己带来力量。这样通过动作意象的象征性意义,内在的感受得到表达,情绪得到转化,潜意识意识化,显示了创造性艺术疗法的独特魅力。经常做一做这样的“扎根练习”,学生对自己会有更多的觉察,进而激发内在的能量,逐渐养成用身体的改变来调节情绪和认知的习惯。
三、在个案中利用舞动治疗促进学生的自我觉察和成长
1.离我四米远的女生
一个主动来求助的女生进到心理咨询室,却低着头不敢抬眼看我。我让她自己选择:离我多远她觉得自在,就停在那里。听到我的话,她开始后退,最后在离我大约四米远的地方停住了。从霍尔的动觉领域的区域划分来看,这样的距离已经远远超出了亲密区域、私人区域的范围,也超出了日常互动的社交区域,属于没有什么互动的公共区域了。由此可见她对于人际交往的恐惧。人际关系的源头往往来自和母亲的关系。一问,果然,她有一个重男轻女的妈妈。这个十五六岁的女孩,“懂事”地一个人在学校旁边租房住,好让妈妈安心在家带弟弟,爸爸安心在外跑出租车。在班里她总是微笑着为同学服务,为别人排忧解难。可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经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她的孤独抑郁却没有任何人可以排解。我让她先从和自己的身体链接开始: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放松,一点点舒展、打开自己的身体,学着去倾听身体的声音。平时也坚持这样去和身体链接,和自己的心链接。在咨询室里,尝试着抬眼看我。和同学在一起时,尝试着距离拉近一点点。学着和母亲提一些小小的要求,比如和妈妈说自己喜欢吃什么菜。这看起来只是小小的放松、眼神的交流、距离的拉近、要求的提出,其心理意义却是对自己的关爱,对他人的信任的修复。半年以后,当她笑盈盈地站在我面前时,我差点没认出来:这个大大方方主动和我打招呼的女生,就是以前那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女孩!
2.找到“发声的感觉”
一个高三学生来咨询,这个男生壮壮实实的,可说话的声音却特别轻、特别小。一问才知道,他的父亲大学毕业后,总觉得怀才不遇,对社会有很多的抱怨和不满。在家庭中,这个父亲极为强势,儿子做什么都要听父亲的,根本没有话语权。他被强势的父亲压得喘不过气来。对这样的求助者,我从他说话的声音着手,让他先试着说话声音大一点,可是他努力了半天,依然没什么改变。征求他的同意后,我站在他身后,先将双手的手掌贴在他的后背上,静静地给他以支持,然后由轻到重用空心掌拍打他的后背,让他随着我拍打的轻重发出相应的声音。一开始他不敢发出哪怕大一点点的声音,后来随着我的力度的慢慢加大,他的声音开始大了起来,后来越来越有底气,最后发出了浑厚的男中音。分享的时候他的感觉是“痛快!酣畅淋漓”。通过支持性的动作,借助于发声,他压抑的心情得到了释放,并且感受到了自己身上蕴含的力量。我让他回去后继续尝试大声、有力地说话,学会在声音里加入“强力”的力量元素,再辅以“扎根练习”,找到自己的核心能量,让改变一点点发生。不要小看这样的训练,习惯的力量累积起来是很强大的。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有其隐喻的意义,能更迅速地抵达内心,促进觉察,带来成长。这就是舞动的魅力!
四、结语
高中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期,通过身体和动作来工作的舞动治疗特别有助于他们进行直观的自我觉察,并用简单易行的动作促进他们的改变。舞动中融合的音乐、绘画、声音、诗歌、戏剧等艺术的元素,又特别受学生的欢迎,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创造力,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更能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发现自己、善待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宗芹.倾听身体之歌——舞蹈治疗的发展与内涵[M].台北:心灵工坊出版社,2001.
[2]MEEKUMS.舞动治疗[M].肖颖,柳岚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李微笑主编.中德舞动在中国的应用(2017)[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4]李微笑主编.舞动治疗入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