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振瓯:绘出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承载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rbr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到谢振瓯是在杭州钱塘江边他的寓所里。他正在专心勾勒着一幅西域人物牵着马匹行走的图画,见到我来访地并未立即停下手中的笔,而是边画边说:“请等我一下。”
  大约5分钟后,他才放下画笔,认认真真地俯视了画面的整体效果,接着小心翼翼地把画稿收叠了起来。做完这一切,他才抬头,对我露出一个微笑:“你好。”
  一丝不苟、有一种深厚的历史纵深感,这是很多人欣赏谢振瓯画作之后的感受。而在见到他本人后,我的印象便是“画如其人”。
  于是,在这种颇具历史感的氛围里,我和谢振瓯这位专注于丝绸之路题材四十余年的画家,开始了一场围绕着“丝绸之路”“画题”的访谈。
  丝路风情:繁盛的画面与内心的愿景
  为什么选择“丝绸之路”这个绘画的主题?
  这是我对谢振瓯绘画生涯最大的好奇,也是访谈之初抛出的第一个问题。
  “这个话题就说来话长了,最早勾起我对丝绸之路主题的兴趣,来自于20世纪70年代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几次行旅。那些茫茫荒漠、处处残迹,和我生活的南方有很大的不同,也引发了我的好奇。”谢振瓯这样说。
  谢振瓯是温州人。对比南北方的文化差距,谢振瓯觉得,南方是“文人”文化,而北方,特别是漫漫古丝绸之路,才是真正的“人文”。这种开放、多元、厚重的文化,擦亮了他的灵感火花。1979年,他动笔创作了第一幅作品——长卷《丝绸之路》。
  美术评论家程征曾以“繁”、“盛”二字精辟地概括了谢振瓯作品的审美特色。这种特色,在他最早的画作《丝绸之路》上就有了明晰的体现,而在稍晚之后创作的“长安篇”系列作品中更加明显。《长安西市图》《大唐伎乐图》,这些画作内容丰实、人物丰茂,画面上龙阁凤阙、玉辇金鞭、罗帷翠帐、碧树银花,一群又一群盛装的男男女女或赏花戏雀、行酒歌舞;或对弈击鞠、走马狩猎,都明晰地表现出了盛唐时代繁盛的场景。
  创作这些画之后,谢振瓯发现自己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兴趣越来越浓,于是,为了追寻唐代梦迹的便利,1984年,谢振瓯举家北迁古都西安,他本人也成为陕西国画院的专职画师,从而结束了15年的业余美术生涯。从温州迁至西安,从业余美术工作者转为职业画家,成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转折点。
  也是在这一年,他完成了“长安篇”中另一幅作品《大唐伎乐图》的创作,这幅作品后来获得了第六届全国美展的金奖。有人说,它表现了彼时谢振瓯内心巨大的张力和熟练的工笔画技巧。谢振瓯本人则认为,这个时期的作品,“更多是我借盛唐气象,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愿景。”
  丝路气质:深沉的人物与民族的精神
  和谢振瓯聊天是一件让大脑飞速运转的事,不经意间他会问你:“你知道最早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不是中国人么?”“坦罗斯战役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有什么地位?”“张骞和班超为什么从西域归国后不久就去世了?”……有些问题令我感到突然,因为尚未进入我的视域或思考范围,而它们又确实触及到谢振瓯选择丝绸之路题材作画的最原始出发点。
  也许,这是出自谢振瓯喜欢阅读的博学,但更大程度上,这些涉猎广博的话题也代表了画家洞察世相的人生积淀。
  来到西安工作后,谢振瓯第一次零距离接触汉唐文化的遗存。他说:“只有安家处地所带来的真切,才能让一个画家具备文化思考上由知转慧的可能。”
  事实上,在西安生活的那些年中,谢振瓯从未停止过对当地和周边民风民俗、历史遗存的走访。他触摸出土的汉代玉剑饰的虎螭纹、箭簇的锈斑,仰望那苍凉大漠深处的城垛、想象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阵列、考寻西海固塬上的古“萧关”、探迹古朔方所泛指的鄂尔多斯草原、惊异三千年不死的胡杨树,甚至考查一个鞍镫、一柄长戟、一件头盔、一个胡姬的灌饮浆壶,乃至一个匈奴的铜带扣……
  这些经历,奠定了他作为画家的历史文化基础,也给了他大量的创作素材。《佛教传来篇》和《西域风情篇》都是他这一时期的力作。
  但值得一提的是,翻看谢振瓯这个时期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画面逐渐深邃,不见了往日风和日丽的天都长街,取而代之的是风沙弥漫的大漠萧荒;奔走于丝绸之路上的戍将胡商取代了作乐于歌舞场上的红男绿女。作品由表面的奢华绮丽转向内在的深邃博大,并逐渐注入了一种更为深沉、悲壮的审美内涵。画面上那些总是朝着什么目标奔波的使者、商贾、兵士、役夫、工匠……仿佛是在命运的征途上永无休止地向前跋涉着,平淡寻常。然而正是这些寻常景象,使人体味到生命的坚毅和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丝路内涵:不灭的纹饰与文化的承载
  让人意外的是,谢振瓯对“绘画”这个词的评述。他说:“绘画只是一种技巧,真正的艺术在于画面内容所表达的画家思想和文化内涵。”
  确实,他的丝绸之路画作,积淀了这种内涵。
  在远游西域7年后,1991年,谢振瓯回到了南方,曾任福建省美协副主席、福州市文联副主席、福州画院院长等职。当被问及回归的原因时,他的回答耐人寻味:“画家最终还是要回到案头上来的。”
  谢振瓯认为,当有了一段对生活场景、生活意识和具体语境的蓄积,接下来就是对作品的体悟、把握和创作,“这是我创作欲望和精神力量的来源及依托。”
  上世纪90年代后,谢振瓯创作了两组画作“汉唐边塞诗篇”和“锦绣文章篇”。在这些作品里,少了许多早期画作具象的描述,变得越来越隐喻。
  这一点,在最新的“锦绣文章篇”中尤其明显。画家创作前,曾经抱着厚厚的《中国丝绸史》,很认真地品读那些出土的古代丝绸的纹饰。后来,又将这些纹饰自然应用到图画中的背景、天空、人物、风光当中。
  美术评论家胡敬德为此撰文说:“我们比较三代青铜的饕餮纹,再比较秦汉瓦当、吉金、玉器、刀剑等等的纹饰,通过它们所获得的感受总是深刻难忘的。”而谢振瓯本人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的系列画作题记中也说:“汉唐中原与西域,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交汇成人文佳话的丝绸之路。以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以及绿洲文化为经纬,以交会、对峙、生死、兴亡之绪为千丝万缕,比兴锦绣,织成系列图画二十五章。”
  如今,当我们重新审视丝绸之路的价值,发掘丝绸之路的文化、体验丝绸之路的审美之时,再来看看谢振瓯30余年始终如一的创作。不难发现,丝绸之路,也就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华章,深沉而富有内蕴是其中的气质;不灭的文化薪火传承则是最核心的所在。
  谢振瓯,一位非同寻常的画家,以他的画笔、他的人生经历记录了这一切,也以画作的形式,重现丝绸之路厚重的历史承载与文化轨迹。
其他文献
期刊
在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所涉及的讲话精神,等等一系列的要求,都表示了应不断地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应在
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政府积极进行各种尝试,试图通过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以实现“人人住有所居”的目标,公共租赁住房正是对住房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而我国目前对于公共租赁住房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政府政策或局部问题,缺乏对其运行机制的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当前经济适用房作用弱化,廉租房并轨公共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已成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善公共租赁住房运行机制
期刊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11月13日同墨西哥总统培尼亚共同出席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玛雅:美的语言”文化展开幕式并致辞,充分体现了中墨两国政府对这次展览、对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度重视和关心。“玛雅:美的语言”展示了玛雅文明的最新研究成果,展品以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和拟人化的神灵、动物、植物等形象为主,既展现了玛雅人的日常生活,又揭示他们与动物及神祇的联系。展览向我们传递——玛雅:一种独特文明的“美的语言
期刊
期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社交平台不断更新,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单向传播路径发生改变,话语权的平民时代到来。自媒体社交平台的更新发展和其特有的实时交互性,致使网络越来越成为民众政治参与、利益表达、娱乐宣泄的主要平台,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和海量化的情感意见在网络空间集聚和交锋。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时期,社会矛盾增加,利益冲突和突发事件频发。在众多的舆情事件中,自媒体也越来越成为主要信息源,舆
学位
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熟悉教材,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是最基本的。但是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中石化山东石油滨州分公司阳信9站,地处流坡坞镇北面的一个村子,约2年前改革为家庭站,由年轻的站长王永霞与丈夫马晓东负责经营.rn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临时,正好是挺着大肚子
期刊
丝绸之路经济带由陕西进入甘肃平凉、天水,经敦煌、嘉峪关、阳关后进入新疆。它在甘肃境内横贯东西1600多公里,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等一座座历史名城,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个狭长的地带上,历来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  在全国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之际,我忆起当年去丝绸之路经济带采访的经历。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我不禁要奋笔为古道的振兴、为亚太人民互联互通而鼓与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