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培养,应该实现专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该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操作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注重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校企合作育人的根本。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12-0114-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这种需求。各高校也都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其中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是一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补充、提高等,促进了应用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近年来,我国校企合作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实现高效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值得各界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
1 地方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是解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国内,虽然有不同的学者对校企合作有不同的解释,但对其内涵的认识基本一致,即一种整合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高等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知识的结合,有利于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融合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模式,它不仅有利于实践知识的传授,也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重构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安徽三联学院作为安徽省第一所民办高校,办学之初就开始依托集团办学的内部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联合企业培养人才。在高职办学期间,有着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平台,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很好的就业的渠道。2008年升本科院校后,学校办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过程中,力求打造符合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学校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与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经过5年的合作,在师资培养、学生实习、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在企业就业,得到企业多方面好评。
2 安徽三联学院校企合作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2.1 校企合作核心在课程改革
由于高校是按照学科体系培养人才,企业是按照岗位需求招聘人才,在一般的校企合作中往往容易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脱节的矛盾。因此,课程是校企合作活动中的核心和根本。如何把高校的理论课程和企业的实践课程结合,是校企合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校企合作内容上紧抓课程合作,在教学环节加大企业人员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
安徽三联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老牌专业,要培养和提升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必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势在必行。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就业企业有效对接,采取“校企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行业背景及人力资源,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企业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根据校企合作中行业需求,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专业内的每个方向按照以学生为本,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构建课程教学体系,突出能力本位,并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更应注重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落实能力培养。所以,课程体系中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4个模块组成。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块与企业协同完成,学生也从纯粹的在校大学生,转变为企业生产的参与者,切身感受企业生产和创新创造实际。
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本位,深化课程层面改革,使学校与企业合作呈现良性发展。学校重视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课程从理论知识为主逐渐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使学生把所学的课堂知识转变为直接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快速转变角色。
2.2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制订了一套较完整的适合安徽三联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由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实训、毕业实习、创新创业活动4个部分组成。专业课程模块对应的是基础实验模块,基础实验模块包括认知性、理解性、验证性实验。此部分实验主要是由学校专业教师指导完成,并通过学科大赛和科技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科专业实践包括随课进行的实验、实践、专业综合训练、工程训练、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在此过程中,所有实验、实习均与企业有效对接,学生能在運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企业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技术人才。
岗位群课程模块对应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实训模块,主要是由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实训场地及行业知识,学校学生输送至企业职场中,真实体验工艺项目及真实企业生产、文化氛围,达到由学生至“职业人”的前移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主要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校内提供的各类学科竞赛、项目孵化等平台,瞄准市场的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2.3 校企合作定制班的实践
为推进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效果,学院和企业组建了“惠而浦班”冠名班,针对行业企业的需求,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1)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院与惠而浦企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选择学生,制订教学计划和实习指导方案,联合组建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师资队伍,开展前移式的实践活动。
(2)共建“惠而浦班”冠名班,联合培养时间为当年的11月至次年3月,主要在于最终形成学院实践教育落地、企业储备人才,为今后深入开展冠名班建设打好基础。
(3)“惠而浦班”组建后,由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结合学院教学课程实际安排“惠而浦班”企业方实习内容,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学生论文课题,安排相关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论文指导,同时学院向“惠而浦班”派驻实习指导老师和管理辅导员,配合企业对“惠而浦班”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管理。同时,要完善实习指导记录表、实习管理记录表、实习巡查记录表等材料。
3 校企实践合作的成效
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徽三联学院重点实习就业基地,学校和学院高度重视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它具有实习教学基地与就业基地的双重身份,在实习教学与就业方面加强资源共建,资源共享。
在合作中,校企双方从符合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以及切合企业实际、适应企业方生产周期的角度出发,共同制订了学生实践实习期间的切实可行的实习工作计划,保证了实践实习期间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企业为实习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轮岗计划,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校方加强对学生的岗前思想教育,指导教师、辅导员老师必须定期到企业协助做好实习学生的各项工作。
3.1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为深入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培养和“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学院与重点示范实训基地合作双方互赢发展。近几年到惠而浦公司实习学生人数达200余人,学校专门针对“惠而浦班”学生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相关课程,企业方将提供场地,便于学院派教师前往企业集中授课和指导。根据企业要求,“惠而浦班”学生需到企业方边完成后续课程边进行实习,进入到“联合培养及学生实习”阶段。实习结束后,每年约20%的实习生在该公司就业。
3.2 促进了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进入企业后,剩余课程采取实习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因“惠而浦班”学生全部是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组成,便于统一管理和教学。管理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驻厂管理和指导,使实践教学落在实处,实习学生感到学以致用。通过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使安徽三联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实际操作,会嵌入式系统应用与开发,并实现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与维护。
学校依托惠而浦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习实践场所,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由过去的参观实习变为驻地实习,使学生接触到实际的生产,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实习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明确了今后的专业学习目标。
3.3 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与能力。安徽三联学院在与惠而浦公司的合作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近年来,该专业有许多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学科专业大赛,申报的国家和省级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比例逐年提升。学生在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组织的科技竞赛中,获奖学生人数逐年递增。
多年的校企合作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例如:如何以行业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如何进一步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中的管理等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需要一大批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充实到行业、企业的第一线,特别是区域性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育人对人才培养的特殊作用,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把准市场需求的脉搏,紧密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为,从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确定等各方面與企业对接,打通校企合作育人的通道,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参 考 文 献
[1]邵雪航,宋龙宾.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4):158.
[2]许弢.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改革[J].当代经济,2015(30):128-129.
[3]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108-109.
[责任编辑:陈泽琦]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12-0114-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这种需求。各高校也都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其中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是一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补充、提高等,促进了应用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近年来,我国校企合作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实现高效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值得各界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
1 地方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是解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国内,虽然有不同的学者对校企合作有不同的解释,但对其内涵的认识基本一致,即一种整合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高等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知识的结合,有利于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融合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模式,它不仅有利于实践知识的传授,也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重构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安徽三联学院作为安徽省第一所民办高校,办学之初就开始依托集团办学的内部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联合企业培养人才。在高职办学期间,有着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平台,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很好的就业的渠道。2008年升本科院校后,学校办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过程中,力求打造符合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学校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与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经过5年的合作,在师资培养、学生实习、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在企业就业,得到企业多方面好评。
2 安徽三联学院校企合作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2.1 校企合作核心在课程改革
由于高校是按照学科体系培养人才,企业是按照岗位需求招聘人才,在一般的校企合作中往往容易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脱节的矛盾。因此,课程是校企合作活动中的核心和根本。如何把高校的理论课程和企业的实践课程结合,是校企合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校企合作内容上紧抓课程合作,在教学环节加大企业人员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
安徽三联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老牌专业,要培养和提升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必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势在必行。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就业企业有效对接,采取“校企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行业背景及人力资源,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企业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根据校企合作中行业需求,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专业内的每个方向按照以学生为本,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构建课程教学体系,突出能力本位,并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更应注重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落实能力培养。所以,课程体系中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4个模块组成。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块与企业协同完成,学生也从纯粹的在校大学生,转变为企业生产的参与者,切身感受企业生产和创新创造实际。
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本位,深化课程层面改革,使学校与企业合作呈现良性发展。学校重视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课程从理论知识为主逐渐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使学生把所学的课堂知识转变为直接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快速转变角色。
2.2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制订了一套较完整的适合安徽三联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由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实训、毕业实习、创新创业活动4个部分组成。专业课程模块对应的是基础实验模块,基础实验模块包括认知性、理解性、验证性实验。此部分实验主要是由学校专业教师指导完成,并通过学科大赛和科技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科专业实践包括随课进行的实验、实践、专业综合训练、工程训练、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在此过程中,所有实验、实习均与企业有效对接,学生能在運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企业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技术人才。
岗位群课程模块对应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实训模块,主要是由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实训场地及行业知识,学校学生输送至企业职场中,真实体验工艺项目及真实企业生产、文化氛围,达到由学生至“职业人”的前移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主要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校内提供的各类学科竞赛、项目孵化等平台,瞄准市场的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2.3 校企合作定制班的实践
为推进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效果,学院和企业组建了“惠而浦班”冠名班,针对行业企业的需求,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1)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院与惠而浦企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选择学生,制订教学计划和实习指导方案,联合组建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师资队伍,开展前移式的实践活动。
(2)共建“惠而浦班”冠名班,联合培养时间为当年的11月至次年3月,主要在于最终形成学院实践教育落地、企业储备人才,为今后深入开展冠名班建设打好基础。
(3)“惠而浦班”组建后,由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结合学院教学课程实际安排“惠而浦班”企业方实习内容,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学生论文课题,安排相关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论文指导,同时学院向“惠而浦班”派驻实习指导老师和管理辅导员,配合企业对“惠而浦班”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管理。同时,要完善实习指导记录表、实习管理记录表、实习巡查记录表等材料。
3 校企实践合作的成效
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徽三联学院重点实习就业基地,学校和学院高度重视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它具有实习教学基地与就业基地的双重身份,在实习教学与就业方面加强资源共建,资源共享。
在合作中,校企双方从符合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以及切合企业实际、适应企业方生产周期的角度出发,共同制订了学生实践实习期间的切实可行的实习工作计划,保证了实践实习期间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企业为实习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轮岗计划,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校方加强对学生的岗前思想教育,指导教师、辅导员老师必须定期到企业协助做好实习学生的各项工作。
3.1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为深入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培养和“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学院与重点示范实训基地合作双方互赢发展。近几年到惠而浦公司实习学生人数达200余人,学校专门针对“惠而浦班”学生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相关课程,企业方将提供场地,便于学院派教师前往企业集中授课和指导。根据企业要求,“惠而浦班”学生需到企业方边完成后续课程边进行实习,进入到“联合培养及学生实习”阶段。实习结束后,每年约20%的实习生在该公司就业。
3.2 促进了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进入企业后,剩余课程采取实习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因“惠而浦班”学生全部是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组成,便于统一管理和教学。管理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驻厂管理和指导,使实践教学落在实处,实习学生感到学以致用。通过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使安徽三联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实际操作,会嵌入式系统应用与开发,并实现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与维护。
学校依托惠而浦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习实践场所,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由过去的参观实习变为驻地实习,使学生接触到实际的生产,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实习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明确了今后的专业学习目标。
3.3 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与能力。安徽三联学院在与惠而浦公司的合作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近年来,该专业有许多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学科专业大赛,申报的国家和省级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比例逐年提升。学生在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组织的科技竞赛中,获奖学生人数逐年递增。
多年的校企合作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例如:如何以行业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如何进一步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中的管理等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需要一大批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充实到行业、企业的第一线,特别是区域性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育人对人才培养的特殊作用,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把准市场需求的脉搏,紧密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为,从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确定等各方面與企业对接,打通校企合作育人的通道,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参 考 文 献
[1]邵雪航,宋龙宾.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4):158.
[2]许弢.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改革[J].当代经济,2015(30):128-129.
[3]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108-109.
[责任编辑:陈泽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