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们在一起,才最幸福”

来源 :青岛画报·今日青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hi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鄉情是什麼?是離家47年後重新踏上故土的那一刻的心安,是尋著記憶能一下找到回家的路,是將祖祖輩輩的姓氏、來源整理出來,尋找飄散在各地的親人……從臺灣回來的藍孝惠老人,用他的經歷書寫著“鄉情”,用他的心血踐行著“尋根”。
  月是故鄉明
  那是一棟非常特別的石頭樓,花崗岩外牆、歐式紅色尖頂,院子裡種滿了花花草草……記者在青島市嶗山區藍家莊社區見到了今年82歲的藍孝惠老人。“我就是出生在這個村兒,12歲那年跟著父母離開家鄉去了臺灣,沒想到這一分別就是46年。1994年我退休後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飛回了家鄉,從村頭下車自己一路就找到了家,太熟悉了……” 藍孝惠老人講著一口地道的嶗山話,“這個鄉音怎麼能忘呢,是在血液裡的,一見到家鄉人就講家鄉話了。”
  藍孝惠老人回憶說,自己在臺灣的時候,總是一遍遍的重溫小時候的事情,“那時候家裡也有地,我的三個姑姑常在菜地裡捉蟲子,一棵菜一棵菜扒拉著菜葉捉蟲子,我在旁邊捉螞蚱……”童年田地的歡樂閃著陽光的顏色,溫暖又明亮。“還是這個家,還是這片土,我是在這裡出生的,就像這個苗是從這個土裡長出來的,對這個家、這片土格外的親切。”如今藍孝惠家裡種了三四畝地、院子裡種的牡丹、菊花、月季、櫻桃……“我平時就除除草,澆澆水,我就是家裡的園丁,這些花花草草都是我的朋友,每天我都要把他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對於家鄉,無論走到哪裡,藍孝惠總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那麼多名山大川,我們嶗山是離海最近的,話說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看那個月亮從山頭那兒冒出來,特別美!”在臺灣的時候,藍孝惠也秉承著傳統,“每到八月十五的時候,我們一家人就聚在一起,一起吃飯,一起賞月,那個時候就更想念家鄉了,我們會拿著香向家鄉的方向拜一拜……”
  如今,藍孝惠和老伴徐維生在嶗山藍家莊擁有一個熱鬧的大家庭,“我住在這裡很自在,我們全村人跟我都是一家子,一出門叫叔叔、大爺、爺爺的一大堆……人活一輩子,最重要的還是一家人,住在這個充滿了親情的環境裡,這就是最幸福的!”
  追尋與傳承
  人有小家,也有大家,自從2003年族上的一位老人提議讓藍孝惠編制家譜以來,他在尋找“大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藍家莊北靠嶗山水庫和著名的華樓山,空氣清新,風景宜人。史書上記載:明弘治年間,進士藍章從乳山遷至即墨藍家檯子,後遷此地,葬藍家莊父于此並居住,因傳說曾有鳳凰在此落過,故名棲鳳莊。明嘉靖年間,藍章之子藍田又中進士,藍家名聲大振,遂改為藍家莊。
  所謂尋根,就是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借著編寫家譜,藍孝惠也開始了一段尋根和尋找家人的艱辛的旅程。
  “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修家譜”,為了編寫家譜,藍孝惠和老伴徐維生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到處尋訪藍姓家人,一個一個落實,一個一個錄入,一遍一遍修改完善,這期間耗費的精力和心血無法用數字衡量。
  “我們不僅在大陸找,還回臺灣找,不僅在國內找,還去國外找……” 徐維生講到,她在臺灣用“最笨的辦法”,看到電話本上姓藍的一個一個打過去,問他們是不是青島即墨那邊的,“有的真是啊,就很高興,很親切,告訴我們他家是哪裡哪裡的,還有什麼家人在哪裡哪裡……有的家人在美國我們就打電話去美國,一個個落實。”藍孝惠分享到,有一次在英國旅遊,遇到一個同輩的藍姓同胞,聊起來發現他也是即墨這一支的。“這樣的故事太多了,通過修家譜,我們有找到了很多的親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老兩口歷經七年的搜集和整理,花費了上百萬元,終於在2011年修好了這厚厚的一套四卷本《即墨藍氏族譜》,裡面共收錄了2萬餘人,印刷了300冊,捐贈給即墨市檔案館一套,大部分免費分發給了鄉親們。
  “我們家現在成為了家人們的聯絡點,隨時準備迎接來自天南海北、海內外的親人們,我們的家人們能夠凝聚在一起,親情的味道更濃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藍孝惠發現家譜裡還有遺漏,於是又開始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修訂,“我們的修訂版會比之前的再增加2000多人,計畫2019年再出一版。”他們嚴謹的態度,孜孜不倦的精神令人敬佩。
  如今細細算來,藍孝惠一家在青島已經生活了24年。“如今各項政策越來越便利,我們在家鄉長居的日子也越來越多……” 藍孝惠談到,這些年來當地臺辦給與了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我們遇到什麼困難就給台辦打電話,他們都幫我們去跑,去辦理,辦好了送上門來,不讓我們跑。每年過年過節,還過來看望我們,真得很好,很感謝。”
  “在臺灣生活了一輩子,沒覺得那裡是家,嶗山藍家莊才是我的家,我就是要在這兒度過我幸福自在的晚年生活。” 藍孝惠臉上掛滿了幸福的笑容。
其他文献
10月20 日晚19時,山東省第24屆運動會閉幕式在青島市民健身中心舉行。建築面積達7萬平方米、目前全國最大的下凹式穹頂結構體育館“雲之貝”體育館燈火輝煌、氣氛熱烈。  青島力壓群雄奪七項第一  與往屆省運會相比,本屆青島省運會決賽階段歷時四個多月,賽程的整體跨度最大。本屆省運會共設26個競技大項、810個小項,1130枚金牌。東道主青島代表團此次共派出了1365名運動員,參加25個大項、623個
期刊
海军潜艇学院是培养国家战略军事力量的院校,也是潜艇部队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摇篮。这所军校承担着中国军队潜水、援潜救生、水下脱险、水下爆破等应急性、高危性的专业教学训练任务;这里有全国最大的60米水下饱和氧舱实验室,举世瞩目的神舟七号航天员的负压训练也曾在这里进行。  然而,在这个略带神秘色彩的军校中,却时常见到一队队不同肤色的外国军人在接受中国教官的训练。10年前开始的“外训”工作,是中国军校的特
期刊
“天涼好個秋”,一年之中最美的時光,莫過於此時楓紅銀杏黃的季節。日光溫潤,滿目繽紛,天高和爽,桂花馥鬱,真想把所有美好的詞語都拿來形容秋天。  風乍起,空氣清新舒暢,秋天總是來的靜謐,來的安詳。村上春樹在《有餐車多好》中寫道,“秋天的陽光醇厚柔潤,在建築物頂端閃閃發光。河流、樹林、軟綿綿的草地,雲絮從上面緩緩飄移。”似乎秋日裡的天空多出一份柔和。太陽沒有了夏日的焦燥,卻依然燦爛明媚。在這裡時常可以
期刊
與宗教有關的事物總帶著些許神秘色彩,也帶著些許讓人心懷敬畏的神聖。在夏末還未全然褪去的潮濕空氣中邂逅青島的教堂,擇一塊被太陽烤得溫暖的石階而坐,或是走進其中,凝望著牧師肅穆的神情,安靜的聆聽唱詩班莊嚴卻不失優美的歌聲,這樣孤獨又溫柔的情緒,怕是難以在其他任何一處景色裡尋覓。  教堂是進行宗教活動和宗教傳播的重要場所,是基督教三大流派(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舉行彌撒禮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在青島較
期刊
即墨以齊魯名城載入史冊,有悠久的歷史,更有燦爛的文明,話滄桑,數風流,這座千年古城留存的輝煌過往、傳奇典章,鼎盛人文,數不勝數……其中位於即墨田橫鎮的雄崖所古城穿越歷史的硝煙,古韻猶存,成為歷史的見證,是山東省保護最為完好、青島市唯一的明代抗倭歷史遺存。  昔日海防要地 抗倭寇  雄崖守禦千戶所設立於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因其東北部白馬島上有雄偉赭色斷崖而得名。雄崖所位於青島即墨市田橫鎮最
期刊
一個喚醒城市記憶的地方,一座品味經典、科普充電、對話國際時尚潮流的藝術殿堂——依託原國棉五廠物理空間打造的青島紡織博物館,讓人無端想起金色陽光漫撒的錦緞絲綢,充滿巧奪天工的神秘感。  一座天然的紡織遺址公園  記者走進青島紡織博物館,仿佛進入了一個天然的紡織遺址公園。因其是在老紡織廠遺址上開發建設,從進入園區的那一刻,便即刻開啟了美妙的參觀旅程。園區內的每一棟建築、每一臺設備乃至每一棵綠植、每一處
期刊
對於“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村民來說,想要“吃海”,好的工具必不可少,從“木杆網”、“石窟網”、“蒲網”到漁網,織漁網、曬漁網一度成為沿海漁村處處可見的生活圖景,同時從生產工具的變革中,可以一窺紅島漁獵史的演變和發展。  從“木杆網”“石窟網”到漁網  傳說在5000年前的炎黃時代,“漁祖”郎君,也就是伏羲氏,從南洋來到膠州灣北岸(今紅島後韓家村一帶),發現這裡地域遼闊,水產資源豐富,就在此居住下
期刊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門類,是傳統文化核心、深邃、精妙的組成部分,也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獨特創造力與哲學意韻的藝術形式之一。在青島這片土地上,歷經幾千年傳承發展,孕育了膠南瑯琊台秦刻石、平度天柱山北魏刻石、嶗山道教刻石及明清書法名家群、近現代康有為等歷史文化名人等人文遺跡,歷代書法的基因串起青島“山、海、城”的文化密碼,形成了源遠流長、開放包容的書法文化。尤其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近現代歷史文化名人為青
期刊
景在變,家不變。在路上,時間變得很慢,生命變得很厚實,每一眼風景、每一公里,每一次停靠,都成為生命丈量的單位,每一次日出日落都變得新鮮而生動。是車也是家,是流動的風景,也是溫暖的歸宿,作為一種浪漫、輕奢的旅行方式,房車旅行在中國正從夢想變成現實!  老約翰:開著房車三赴歐亞大陸  房車旅遊在歐美已經風行了一個世紀之久,如今早就形成了產業,據說,遊艇、私人飛機、房車並稱為歐美三大休閒工具。老約翰名叫
期刊
10月1日上午8点半,在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楼广场前举行了盛大地升国旗仪式。全市3000多名各界代表、人民群众满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升旗仪式,表达了对祖国60华诞的祝福。全市宣传文化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题,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精心组织了五大板块600余项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2009年以来在岛城广泛开展的“颂歌献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