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网编织”中的红岛渔猎史

来源 :青岛画报·今日青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4788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對於“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村民來說,想要“吃海”,好的工具必不可少,從“木杆網”、“石窟網”、“蒲網”到漁網,織漁網、曬漁網一度成為沿海漁村處處可見的生活圖景,同時從生產工具的變革中,可以一窺紅島漁獵史的演變和發展。
  從“木杆網”“石窟網”到漁網
  傳說在5000年前的炎黃時代,“漁祖”郎君,也就是伏羲氏,從南洋來到膠州灣北岸(今紅島後韓家村一帶),發現這裡地域遼闊,水產資源豐富,就在此居住下來,並教會人們使用“木叉”、“魚鰾”、“木桿網”、“蒲網”等在灘頭捕魚。後來,他又發明了木筏和紡織麻繩圓網進行近海捕撈,還有運用潮起潮落把魚圈起來的“石窟網”。漁祖郞君教人們出海捕魚、結網造船的傳說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為了紀念郞君,人們把他出海捕魚的那條港叫“郞君港”,在他住過的地方修建了郎君廟。
  史料記載,明代初年,紅島當地人善食末貨等海貨,卻苦於沒有捕撈的器械,於是就用葦草或高粱稈插成細密的圍擋作為工具,漲潮再落潮後,就有魚蝦被困,這就是葦擋捕魚法,相當於漁網的前身。
  明清時期,紅島各村漁民捕魚,基本上沿用古老的捕魚工具,利用當地資源、就地取材加工而成,捕撈產量很低。德日侵佔青島後,一些比較先進的漁具隨外國漁船進入青島,比如“圓網”、“流網”、“抄網”等。
  建國後,隨著漁船機械化作業程度的提高,捕撈工具的種類大幅度增加,極大地促進了漁業生產。捕魚工具的發展變化,促使漁網的材質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最初漁網是用水草繩編制而成的,後來用絲、棉線、棉紗人工編織而成。到上世紀70年代,棉織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尼龍線,漁民們也不用再“三日打魚,兩日曬網(補網)”。20世紀80年代至今,漁民出近海,用“幢網”捕小蝦,用抄網撈小雜魚等,還是使用手工編織的漁網,補網也全部採用織網工藝進行手工操作,這是機械織網永遠無法替代的。
  紅島當地,50歲以上的人幾乎都會編織和修補漁網。男下海,女織網,成了當地漁民生活的常態。
  種類不一而足 技藝行雲流水
  一張漁網需要經過“備料—織網—紮網泡—打網鉛—裝網”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左手拿竹板,右手拿梭子,拿穩後右手引線一轉一彎,用指頭摁著,再把線扣進去就織好了一個小網。”紅島村民劉宗款為我們展示著漁網的編織技法,一雙手行雲流水般地在網繩之間穿來穿去,下手又快又准,動作十分嫺熟。
  據介紹,手工織網主要採取打結法。打結法,是一種傳統而古老的製作方法。主要工具是梭子和織板,輔助工具是線撐子。梭子是用竹片製成,其上有一個過線的小孔。一頭尖,另一頭有兩個擋線腳。織網時,用梭子帶線,在網上往來穿梭,拉線系結,形成棱形的網格。梭子有大小之分,但形狀是一樣的。織大眼網用大號的梭子,織小眼網用小號的梭子。漁網用經線和梭子裡的緯線套結而成,結節大小是網繩直徑的4倍,突出於網衣平面。
  “以前家家打漁,男人們出海,女人們就在家織網或者補網。”劉宗款說,製作漁網的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長期以來,漁網製作技藝全靠師徒傳承,世代相傳。如今,雖然有關機械漁網的工藝流程已經很完善,但手工的漁網加工技藝仍然像千餘年來那樣,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還要憑悟性和長期實踐的體會才能掌握。
  據介紹,過去膠州灣內有280多種魚類,漁民會根據不同的時節、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水域和不同使用方法,來編織和使用不同類型的漁網,提高捕撈效率。常見的漁網有木杆網、石窟網、蒲網、圓網、流網、抄網、旋網、插網、幢網,還有錨流網、鯧魚流網、蝦網、三層網、圈網、岸拉網、推小蝦網、閘網、海螺網、滾鉤、趟鉤、蛤蜊抓子、鰻鱺籠子等。據統計,紅島地區不同類型的網具超過50種。最具當地捕撈特色的當屬末貨網、旮旯網和蝦皮網。
  目前漁網製作技藝已經被列為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部分文圖參考《紅島文化記憶》
其他文献
盛夏的榮成路,綠樹如蔭,街道兩旁老法桐低垂枝葉,形成天然的清涼走廊,漫步其中頓感心曠神怡。午後時光,安靜得能聽到小鳥叫,一棟棟年代久遠的老建築藏身矮牆後,模樣古樸卻一塵不染,優雅得仿佛紳士。  榮成路,是老建築保護最好的街道之一,北起香港西路,東到正陽關路。雖不是青島知名旅遊景點“八大關”其中的“一關”,但走在這條路上,同樣能夠感受到多國建築博覽的味道。街道兩側,數十棟歐式別墅,讓這裡充滿異域風情
期刊
9月3 0日至1 0月3日,4天,96小時,2018國際極限帆船賽青島站“瑪澤潤杯”比賽激情上演。來自法國、西班牙、德國、新西蘭、中國及中國香港等6個國家和地區的12支參賽隊伍駕駛“飛行幽靈”水翼雙體船在浮山灣水域精彩角逐,為青島奉獻了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無論是浮山灣內精彩的賽事比拼,還是陸地上豐富的體驗活動,都成為這個十一的靚麗風景線。  全新賽船東方首秀  國際極限帆船系列賽是與沃爾沃、美洲杯
期刊
揭露豪奢官员周久耕、追问“躲猫猫”事件真相、曝光公款天价账单、展开人肉搜索伸张正义……草根的网络监督效力及草根的群体力量在最近被炒得很热。事实上,网络监督的力量十分有限,草根的这种监督离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民主还很远,但相比而言,今时今日的草根网民的确具备了一种群体能量,他们身上体现了社会民主的进步。  “自视甚高”——草根们这种不输现实的倔强的理想正是他们“有成”的驱动力。放眼看去,“草根英雄”、“
期刊
日式花道,總有一種獨特的美感。一枝一葉,一花一木,就能延伸出無盡的美與禪意。徐琳,一個兼具柔美與剛毅的文藝青年,在嶗山一處別墅內,成立了“清和花道”工作室,每日與花為伴,追尋獨屬於自己內心的清雅與平和。  她,曾經一個人浪跡大半個中國,去到中國最偏僻的地方旅行,將新疆西藏地區等人跡罕至之處的美景盡收眼底;她,曾經去到海拔接近五千米色達佛學院做義工,幫助僧人護理因高原強烈陽光對眼睛的傷害。在珠峰腳下
期刊
10月20 日晚19時,山東省第24屆運動會閉幕式在青島市民健身中心舉行。建築面積達7萬平方米、目前全國最大的下凹式穹頂結構體育館“雲之貝”體育館燈火輝煌、氣氛熱烈。  青島力壓群雄奪七項第一  與往屆省運會相比,本屆青島省運會決賽階段歷時四個多月,賽程的整體跨度最大。本屆省運會共設26個競技大項、810個小項,1130枚金牌。東道主青島代表團此次共派出了1365名運動員,參加25個大項、623個
期刊
海军潜艇学院是培养国家战略军事力量的院校,也是潜艇部队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摇篮。这所军校承担着中国军队潜水、援潜救生、水下脱险、水下爆破等应急性、高危性的专业教学训练任务;这里有全国最大的60米水下饱和氧舱实验室,举世瞩目的神舟七号航天员的负压训练也曾在这里进行。  然而,在这个略带神秘色彩的军校中,却时常见到一队队不同肤色的外国军人在接受中国教官的训练。10年前开始的“外训”工作,是中国军校的特
期刊
“天涼好個秋”,一年之中最美的時光,莫過於此時楓紅銀杏黃的季節。日光溫潤,滿目繽紛,天高和爽,桂花馥鬱,真想把所有美好的詞語都拿來形容秋天。  風乍起,空氣清新舒暢,秋天總是來的靜謐,來的安詳。村上春樹在《有餐車多好》中寫道,“秋天的陽光醇厚柔潤,在建築物頂端閃閃發光。河流、樹林、軟綿綿的草地,雲絮從上面緩緩飄移。”似乎秋日裡的天空多出一份柔和。太陽沒有了夏日的焦燥,卻依然燦爛明媚。在這裡時常可以
期刊
與宗教有關的事物總帶著些許神秘色彩,也帶著些許讓人心懷敬畏的神聖。在夏末還未全然褪去的潮濕空氣中邂逅青島的教堂,擇一塊被太陽烤得溫暖的石階而坐,或是走進其中,凝望著牧師肅穆的神情,安靜的聆聽唱詩班莊嚴卻不失優美的歌聲,這樣孤獨又溫柔的情緒,怕是難以在其他任何一處景色裡尋覓。  教堂是進行宗教活動和宗教傳播的重要場所,是基督教三大流派(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舉行彌撒禮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在青島較
期刊
即墨以齊魯名城載入史冊,有悠久的歷史,更有燦爛的文明,話滄桑,數風流,這座千年古城留存的輝煌過往、傳奇典章,鼎盛人文,數不勝數……其中位於即墨田橫鎮的雄崖所古城穿越歷史的硝煙,古韻猶存,成為歷史的見證,是山東省保護最為完好、青島市唯一的明代抗倭歷史遺存。  昔日海防要地 抗倭寇  雄崖守禦千戶所設立於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因其東北部白馬島上有雄偉赭色斷崖而得名。雄崖所位於青島即墨市田橫鎮最
期刊
一個喚醒城市記憶的地方,一座品味經典、科普充電、對話國際時尚潮流的藝術殿堂——依託原國棉五廠物理空間打造的青島紡織博物館,讓人無端想起金色陽光漫撒的錦緞絲綢,充滿巧奪天工的神秘感。  一座天然的紡織遺址公園  記者走進青島紡織博物館,仿佛進入了一個天然的紡織遺址公園。因其是在老紡織廠遺址上開發建設,從進入園區的那一刻,便即刻開啟了美妙的參觀旅程。園區內的每一棟建築、每一臺設備乃至每一棵綠植、每一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