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的树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y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集中看了文河的一些作品,感触良多,是我乐意接触的写作者。我原来在上海作协工作,参加了“思南读书会”的策划,当时我有一个感想,是不是认可一个写作者,就看想不想邀请他到上海来参加“思南读书会”。如果想,那就是喜欢和认可,愿意让更多的人读到他的作品。现在我转行成了出版社的编辑,就看想不想出版他的书。无论是想邀请他参加活动,或者是想编他的书,原因很简单,就是喜欢这个作者和他的作品。
  阅读文河的作品,我有两个很清晰的感受。第一是他的文字让我想起一些书和作家。比如文河的散文《城西之书》,让我想起了梭罗的经典名篇《瓦尔登湖》,还让我想起了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这种联想是我的阅读记忆被唤醒的时刻,文河作品重要的是流动的空间感,能让读者进入并停留,同时能感触到。就是说写作者有能力用文字建立一个空间。有能力想象一座城并完成它,关于这个空间的物质存在与精神气息,都值得信赖。之所以说随笔中的空间感很重要,因为这事关写作者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尤其是对细节的捕捉,空间不是空的,它也有时间、形状和气味,还有流动的风和声音。一个正常真实的空间是生活的,却又能独立于生活的河流,这取决于观看者心头之念和理解。散文是观看的艺术,观看之道内在于观看者,不只与观看的能力有关,还与观看者的心境有关。
  第二个印象,我觉得文河写树写得特别好。文河把树与时间、空间和人进行对照着写,很有匠心,你会发现树太具有生命力了,超越了很多东西。这部作品让我想起一句诗,复旦大学张新颖老师的诗句——“冬天的树和春天的树是同一棵树”。经历春夏秋冬,是同一棵树。树的生命力可以超越时间,或者说与时间长河同步。如果不止于言说人的变化,直接在树上生发下去,可能感觉会更为深邃。我生长于有很多山和很多树的地方,我个人很喜欢树,尤其是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令人敬畏,也令人欢喜,所以会对一个写树的作家,很有好感,我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写作者对某种不变之物的理解,对能努力顺应时间之物的赞叹。这是我最初的两点阅读感觉。
  散文写作现在确实遇到了很多困境,比如会不小心陷入做文章的陷阱。做的痕迹一重,会让写作的最初心思被稀释掉,直白地说,就是会有一些刻意,显得不够自然。不自然是随笔写作的敌人。其次,涉及到哲思的文章,会在接受方那遭遇一些误解。文章哲思的深度更多的不是文字本身怎么样,而是通过文字传达出来的一些思索,这些思索可能只有几句话,但是这几句话是经过漫长的磨砺之后形成的类似结晶的东西,会有一个变化提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缺少。文河的散文有诗性,比如他在作品中将种子和写作联系起来,贴切自然,令人惊喜。但是这样也让我觉得有点空荡荡,它的叙事性少了。虽说完成抵达已经不容易,好的文章同样讲究抵达的过程,或者说好的写作者不会错过抵达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上升和变化。一句话无法独自抵达,必然有一个穿过迷雾的过程和一群随之而来的伙伴。我们写评论文章的时候,需要通过逻辑的推演,让思路变得清晰,让观念来得合理清晰。
  散文写作,尤其是长篇散文,情感抵达的过程本来就缓慢,如果叙事性再弱一些,整体将会变得凝滞。虽说在叙事性这一点,文河已经做得有模有样,但如果再往前推一点的话,会让文本更加松弛。具体来说,我在文章里面看到了很多内容,看到了树,看到了河,看到了村庄,也看到了文河对这个空间的塑造;但是我很少看到人,我只看到了作者自己,看到作者在漫步、在行走,偶尔会看到几个老人在一块聊天。除此之外,人被隐藏在空间里,人的生活、人的言语、人和人之间的对话,以及人面对这个城市和这种空间的生存感相对缺少。这些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流动的真实的生活。缺少人就是缺少活的生活,所以散文里的那个老人面对自己的老去,他会有一种悲悯的状态,但我觉得这悲悯的状态是文河自己给他的,至于这个老人的状态是不是真的悲悯,可能未必有。我说了这么多,看似说了很多批评的话,其实不是,而是对作品和作者的一种同等的敬意。因为在叙事性的散文中,比較难处理的就是诗意,这对于作者的写作经验、阅读体量文字的赋形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文河做到了。
  如果说建议的话,我从出版或者从宣传的角度,提一条建议:文河需要用文字绘制一张清晰的地图。当一个人踏上城西的时候,需要清晰地告诉读者,从城西走过去会遇到什么地方,再往前走又是什么地方,有几棵树、有几条河、有几个村子,路过的村子是什么情况,遇见的人是什么样子,回来的时候又是什么状态。如果有这样的描述,会清晰地建立一张大地图,其中会有河的地图、树的地图和人的地图,那会是非常绝妙的事情,那才会真正让我体会到,当一个人说我只有种子和写作的时候,那是怎样饱满的灵魂。
  (根据“全国知名文艺评论家看安徽”活动发言稿整理)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一  “呼”的一下,月光把一座大山给包围了。这样的速度快得无药可救,连时间也没反应过来。紧接着,又将一幢木物和一个人的影子急速推出。刹那间,有了光与影相互照应的效果。  木物站在山腰上,恍若时间里的侧影。  等到靠近,你才看清是个凉亭——一座实打实的木物:四根柱子撑着一敞茅草顶儿,坚定地立着,仿佛站在坚强的意志里。大概木柱受不了月光沐照,干脆把壮实、挺拔的姿态展示出来,算是一种回应。左看右看,这模
期刊
在年过半百时,谢五终于回到了他的家乡绿城。现在这个城市同他小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他上一次回家还是父亲去世时。后来他家的公馆拆迁,他工作忙回不来,就委托孀居的姑母处理了房产事务。公馆的原址上盖起了九层的公寓楼,谢五在公寓楼里要了两套两居室的单元房。姑母在信中这样写道:“……谢五,你该回来看看。我经常听到你爹爹在这栋楼里说话,可见他是常回来看看的。”他知道姑母对他不满,但他就是没有产生回乡的冲动。  
期刊
A  洪威学术纪念馆的开馆仪式已延期了两次。  第一次原定在去年十一月,邀请各路嘉宾的请柬已发出去了,但洪威先生突然打来电话,说他刚患了脑梗阻。尽管是轻微的,并不影响洪威先生的生活与行动,征兆也只是洪威先生前几天感觉自己有些嗜睡,睡不够。这便奇怪了,一个老年人怎么会比年轻人还贪睡呢?洪威先生去医院做了一次检查。结果,经过脑CT扫描,医生发现洪威先生的片子上有微乎其微的毛细血管破裂。这一来,医院便紧
期刊
1  经过大沙塘时,清香觉得更渴了,她轻轻地叹了口气,弯腰将菜篮子放到了塘埂上,迈着小碎步朝水塘边走去。  白花花的沙滩上,有三只灰鸭和一只老鹅正在打瞌睡,清香的突然闯入,惊得它们一哄而散,飞快地朝水中央游去,其中一只灰鸭在慌乱中还丢下了两根羽毛,池塘边的水立刻被搅得浑浊起来。  “讨厌,明明知道我口渴,还把水弄浑了。”清香怏怏不乐地望着水塘,嘟囔道。  “清香,你不怕水鬼吗?”背后响起了熟悉的说
期刊
北京青年作家方磊的短篇小说《悬垂》是一个意味繁复、隐喻多元的小说文本,万字左右笔锋夺目的短篇,貌似信笔走马实是苦心经营,文瘦气腴,颇具张力和延展性。写作技法圆熟,一虚一实两线交错,意味悠长,足见方磊于小说之术颇有领会。品读之余,提出几点想法,与作家方磊商榷。  其一,文本之眼稍显抽象、虚幻、混沌。  小说由一幅题为《幻想先生》的画猝然打开,又由这幅画错愕收束。这幅挂在陌生房间惨白墙壁上的画,上面有
期刊
一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刘访渠,但模模糊糊,不是很清楚。长大了以后,才搞清楚他是我曾祖的大哥,合肥人称曾祖为“太太”,因此我应该称呼他为“大太太”。  相比于天祖和高祖,有关刘访渠的文字资料是比较多的,但是由于他去世得早,之后又迭遭战争和动乱,还是有太多的东西丢失了,包括他几乎所有的收藏和书法作品,而特别让我感觉难受的,是竟然没有一张他的照片或者画像留下来。为此,我查了许多资料,也找过不少亲戚,
期刊
腊八这天,大掌柜任德修赶戏回来了,他直接去了玉池宫。  任老爷是个戏迷,尤迷天兴戏班田茂的戏。这田茂,扮相轩昂,行腔清越,人称“活唐王”。唐王演多了,田茂就戏里戏外都端起了唐王的架儿,昂首方步,睥睨众生,连任老爷都难得他一个正眼儿。任老爷却不怪:唐王嘛,就该是这个派儿!  田茂登台,任老爷必捧场,外地演出,就套上马车去赶戏。  任老爷钱多朋广,走哪儿食宿到哪儿,顺便到各地分号、煤场转转,盘点生意,
期刊
老徐看了看时间,说,不好意思,这一圈打不完了,我得走了,儿子快到了。  几个麻友心有不甘,但知道挽留没用,只好无奈起身。老祁咂巴着嘴说,你儿子真孝顺,三天两头来看你。我儿子可好,不到过年不回来。  老徐想说,回来多了也麻烦,但终于没说,怕反惹得老祁不高兴。雷打不动的,儿子一个星期来看他两次,麻友们都嫉妒呢,不能让他们说自己得便宜卖乖。  老祁又问,儿子还给你做饭?  老徐点点头。儿子对他的饮食特别
期刊
一  太穷了,太穷了,穷得家里的几只猫都嫌弃,先后离家出走。  女人对男人说,你看家里除了我们一家三口还有什么?  男人闷头不语,逼急了就挠挠头,说再等等,再等等看。也难怪,男人当了11年的兵退役回家,镇上说根据文件不能安排在镇政府工作,让村里安排就业。村里说你看书记和村长都还在位,也没有适合你的位置,要不你先过来打打杂,有合适的机会再推荐你去镇里上班。男人就老老实实在村委会待着。每天出门腋下夹个
期刊
初中毕业后,学江跟着村里在外打工的人去了早已向往的城市。  在深圳劳务市场,学江看到许多人排队,就跟着站到队尾,进了当时非常火爆的电子厂,成为一名工人。  学江珍惜这拣来的机会,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研究电子元件。没想到他在电子方面还真有悟性,一点一滴地积累,渐渐就成了车间的技术骨干。  三年后,学江一咬牙,报名竞争主管职位。一轮轮竞争下来,他虽然在实际操作方面出类拔萃,却在学历上完败,眼睁睁失去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