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序言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文系79级校友聚会上的演讲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79级校友们:
  大家下午好!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我们迎来了华中师范大学110周年华诞,也恰逢79级毕业30年,大家回到这个共同生活、学习了四年的地方,为母校庆祝生日,同时拜见老师,共叙同窗情谊。在此,我谨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在华中师范大学百十年的办学历史中,从79年到现在30余年,尚占不到四分之一的时间。但是这30多年,却是我们国家和高等教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时期,在学校整个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都还记得,1977年,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同志主持教育和科技工作。面对十年文革的破坏,教育和科技领域百废待兴,他倾听民意,顺应时势,果断作出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那年冬天,从1966到1977年间毕业的570万考生参加了高考,最终27万余人被录取。录取率只有1:27。这次考试被称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的一次考试。可以说,邓小平当年恢复的不只是一场考试,而是国家和民族在十年动乱之后的信心与希望。从此,共和国逐步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观念,在人才选拔机制方面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为持续30多年的快速、稳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这场考试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众多学子的命运。作为新三届之一的79级,就是在这种承前启后的过渡与变革中来到学校,开启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如今,30多年过去了,大家与77、78级的学长一起,在各行各业形成了一个精英群体,以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撑起了一个时代,为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与新三届有着一些特别的联系。81年考入华师中文系,大学四年经历过三任辅导员,两位班主任,他们大都是新三届的,其中一位是大家的同学黄永林。在他手上,我和我的同学们毕业、留校或分配工作,由学生变为同事,见证了他和他的同学一步步变为校长、教授、作家、书记和老总,他们代表着79级,和其他老师一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了辛劳和汗水。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与所有华师人一起,在整个学校和文学院的发展历程中,在办学的一系列标志性的指标上实现了众多零的突破,承续着百年老系、百年老校的荣耀与辉煌。
  关于学校和学院的发展状况,学校和学院的展览中都作了很好的宣传,为了节省大家的宝贵时间,在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各位校友,母校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校友的关心和支持,校友是母校最为宝贵的财富。一所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为社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具有怎样的社会声望,往往是评价这所大学最重要的指标。从2009年到2011年,在分管校友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我先后有机会走访过北京、上海、香港、南宁、西藏、西安等地的一些校友。他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居何位,无论年龄大小、毕业早晚,无不表现出对母校割不断的血脉情怀,无不以自己的行为诠释着“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交流中他们总会深情回忆在母校度过的难忘岁月;会叙说身边发生过的一些故事;会告诉我们他(她)什么时候带着夫人(丈夫)、孩子回到母校拜见过恩师;还会在列举母校取得的成绩之后,提出今后值得改进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大到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小到学校的一条道路或一个景点的建设。总之,他们会说很多很多。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特别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感受到一个留守桂子山人的责任。希望大家借这个机会,多为母校今后的发展建言献策。
  学校借110周年校庆之际,认真总结办学经验,进一步发扬好的传统,正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启动华中师范大学章程的制定工作,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作,逐步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保障学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最后,祝愿中文79级同学重返母校聚会圆满成功!祝愿大家幸福安康、事业顺达!
  谢谢大家!
  2013年10月4日
  《乐探人生 苦耕学苑》序言
  中秋之前,文学院谭根稳同志嘱我为《乐探人生 苦耕学苑》一书写几句话。荣幸之余,感到这其实是一份不该推托的责任,于是不揣冒昧地接受下来。30位老教师或写老教师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书写他们走过的岁月,从中展示出一代教师的学术品格与精神风貌。一个时期以来,诟病大学的话题很多,关于大学教师的负面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大学是什么?大学的教师怎么样?从这本文集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对学问与人生的真谛孜孜以求的教师,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大学与大学教师的定义。
  百余年来,华中师范大学的众多学科,特别是传统的基础学科,几乎都经历过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有自己的故事,也都有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单就语言和文学而言,就曾经拥有过钱基博、包鹭宾、林之棠、方步瀛、高庆赐、胡雪、杨潜斋、石声淮等一大批知名学者。今天,邢福义、黄曼君、王先霈、刘守华等先生又成为杰出代表。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勤耕不辍,续写着属于大学和大学教师的荣耀与辉煌。不少教师凭着一股不断“往前拱”的精神,几十年紧紧抓住一个领域不松手,板凳肯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从小专题研究的自我训练,到尝试建立自己的学术根据地,再到树立学派意识,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在选定的领域凿出深井,进入学术的“有我”境界,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独有的韵味。中国语言和文学本是民族性、地域性非常强的学科,但老师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与海(境)内外学者交流、对话,不断拓宽视野,汲取养分,从多个角度彰显中国气派。专业、学科就这样从无到有,由弱而强,其中凝聚着他们持之以恒甚至穷尽毕生心血的不懈追求。由此,薪火代代相传,学脉绵延不断。
  书中30位教师从事的研究和工作各不相同,对学科、专业和管理工作的贡献也有大小之分,但是他们的精神品格和人生态度却令后学者景仰。他们中有的人是校内本学科公认的创始人,但在回顾历史时,却“顾左右而言他”,历数他人功绩,唯独不说自己。或者在写成绩的同时,反思不足与缺憾,彰显出严谨求是的学风,实现着对自我人生价值的完善与超越。有的老教师因组织需要多次被调动工作岗位,远离个人钟爱的专业领域,却也总是“服从需要”、“正面思维”,以同样认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管理工作,表现出积极健康、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老教师们“活到老、学到老”,退休以后,往往能够以更加从容、更加超然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研究,精益求精,整理、出版的著作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达到了更高的学术境界。有的不断学习新知识,在社会组织中兼职,为学校和社会继续贡献着自己的余热。俗话说:文如其人,其实读文更能知其人。“无我”与“有我”,是他们做人与治学的最高境界。
  从文章中我们还能够看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采取措施抓队伍建设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不少老教师在文章中深情回忆当年学校派他们到兄弟高校学习、进修的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对他们后来从事学术研究的深刻影响。有的老师虽然自己不曾享有这种条件,但也在回忆学科发展历史中屡有提及。选派大量教师外出进修,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在交流与合作中,逐渐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应该也是章开沅先生,张景龄先生和刘连寿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成长之路,值得我们今天在队伍建设工作中认真反思和借鉴。
  读这本书,就像有幸聆听老教师们的一次集体授课,内容丰富,异彩纷呈。从中获益多多,终身受用。我想这也是文学院编印此书的意义所在。
  2011年9月10日
  黄晓玫,教授,本刊顾问,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责任编校:晓 苏
其他文献
  利用观测站点的日最高气温、土壤湿度旬观测资料以及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华北一华东地区高温热浪次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960s以及19
会议
党史工作走与现实结合,为现实服务的路子.是保持其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党史工作者一直在积极探索的问题。如何才能走好和拓宽这条路子,下面,根据笔者从事党史工作
  按照2012年福建省气象局修订的寒朝标准,利用福州9个站196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的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新标准下福州寒潮气候特征及其变化.气候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
会议
  本文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和一种新的有效降水指数(IWAP),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法(OITREE)分别识别出1961~2010年中国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各174次和184次,从干旱演
会议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形成评价模式,改变传统“以结果论英雄”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多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交流和发展需求中制定多维度、开放性和激励性评价机制,不仅能有
期刊
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能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有效装置。依据催化剂的不同,可分为微生物燃料电池(MBFC)和酶生物燃料电池(EBFC)。MBFC主要是以微生物活体为催化剂,EBFC主要以提纯的酶为催化剂。近年来,由于EBFC的低成本、电解质无腐蚀性、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正成为国际生物电化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目前EBFC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输出功率低和使用寿命短,这是EBFC走向实际应用的瓶颈。这个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指数)是以标准化降水指数、湿润度指数及近期降水量为基础,同时考虑了降水和潜在蒸散两项因子而设计的干旱指标.本文通过对衡阳各区域1960~2012年逐日
会议
  本文利用我国1961-2013年661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以及亚洲夏季风指数,通过旋转正交分析(REOF)等方法,选择了华北河套干旱气候区的代表站,分析了华北河套地区气候干燥度不同时
会议
摘 要:英语阅读教学“碎片化”的现象限制了学生通过文本学习建构新的意义的能力,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片面设置、以及对语篇的单一处理。要规避阅读教学“碎片化”,教师需深入研读语篇,确定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并围绕单元主题语境整合语篇,梳理核心语言,设计指向教学目标,以核心任务牵引,高度融合文本内容、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多层次活动,开展深度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做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它细致地反映了我国四季交替的气候特征,含有时令顺序、物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标志性意义,是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