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该说,在诸多的扶贫举措当中,“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最富于人本主义精神的一种;“雨露”这颇具诗意的名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爱心的普及与播撒。就像那清甜润泽的甘霖遍洒绿野芳郊,默默地滋润、无声地培育,终迎来翠色欲流、一碧千里一样;“雨露计划”的实施,让爱心成为了一道永恒的闪电,它将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由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阶段,引领到了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并举的新阶段。
一、双桥落彩虹:完美对接培训与就业
在美丽的九江,我们围绕“雨露计划”的实施与开展,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采访。为了对该市“雨露计划”的实施状况先有一个概貌式的总体把握,我们首先采访了该市扶贫办副主任林显莲女士。林副主任介绍说,九江市扶贫办为了使“雨露计划”更好地实施开展,专门成立了以该市扶贫办主任冯孔茂为组长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培训基地的认定、经费管理、劳动力招生培训、转移、跟踪服务及数据统计工作等。
冯孔茂主任历任乡长、乡党委书记、常务副县长、副书记,2004年始担任九江市扶贫办主任。多年乡县基层的工作经历,让冯主任对基层工作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把握,更与基层群众建立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在与我们的交谈中,冯主任提到“雨露计划”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群众素质、破解农民贫困的根本之策,因为相较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扶贫举措而言,“雨露计划”的实施完成了治穷先治愚、提高软实力的核心使命,而九江的“雨露计划”正是在这样一种基调之下大力开展的。
九江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在很大程度上皆按企业的用工需求来统筹安排,该市“雨露计划”在着力加大培训工作力度的同时,也在积极加强与用工企业的互动联系,以便使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企业园区的用工需求实现完美对接,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此外,该市的“雨露计划”还十分重视对学员进行就业维权的跟踪服务——对贫困学员就业后的劳动合同签订、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基本收入、保险待遇等有关事项进行回访调查。
2008年,九江的“雨露计划”依托省、市级各大培训基地,共完成了培训贫困劳动力6185人,完成了年度任务的101%,实现了转移就业5698人,其中前往省外企业务工3273人,在当地工业园区就业2425人。据调查,通过培训后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月平均收入达1100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其生活条件,提高了其生活水平。
二、两水夹明镜:灵活驾驭“走出去”与“引进来”
1.都昌——“走出去”,闯出新天地
我们就都昌实施“雨露计划”的情况采访该县副县长石和平及该县扶贫办主任姜英汉时,深刻体验到都昌实施“雨露计划”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走出去”,闯出新天地!
据姜主任介绍,九江市扶贫办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推动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有效对接,经多方努力,于今年6月15日与广东省内首家获中央财政支持并获准承担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的技工院校,并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深圳高级技工学校。正式签定了合作协议——今年9月,该校将首次在九江的修水和都昌两大贫困县招收30名贫困生作为试点,今后将逐步扩大招生数量,并在全市各大贫困地区展开招生。学校承诺,对这30名贫困子女学校将集中办班,并选派优秀的教职工进行教育管理,尽可能地在学习和生活上予其最大限度的照顾。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费由市、县扶贫办和学校三方共同承担,本人只需负担生活费。学生经两年的在校学习,成绩合格者即可获高级技工证书;学校将负责安排就业,学生可申请深圳户口。
在都昌,我们还先后走访了当地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都昌电脑学校和与基地相对接的工业园区企业——永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电脑学校,我们欣喜地看到,几乎所有的教室里都挤挤地坐满了年龄层次不一的大小学生,小的年仅十八九岁,大的年逾不惑,几乎是“两代人”成为了同一战壕的战友,在同窗学艺。该校副校长谢彬霞向我们介绍说,2007-2008学年度都昌县扶贫办分配给该校的培训任务为757人,而该校全年共举办了8期培训班,总计培训793人,超额完成了任务。谢校长说,都昌电脑学校一直秉承着“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转移率高”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技能培训,他们的学员通过学习培训,有的办了门店经营,有的被推荐到了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存日力环球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九江市三兴纺织厂等单位就业,就业率在80%以上。
余茶珍(39岁)与陈丹(19岁)两位年龄差距足有20岁的学员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皆一致地对谢校长的说法表示了认同;她们均充分肯定了校领导和老师对工作与学生的敬业和爱心,更不失时机地表达了她们之于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因为对她们而言,这样的免费培训机会实在太难得、太来之不易了!在永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对占朝阳经理与经过培训后转移至该公司的一名女生——19岁的冯桂英进行了采访。占经理向我们殷切表达了他对于经过培训的熟练工人的由衷期待与渴求,冯桂英则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向我们诉说了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深切感激及对此份工作的珍惜。
2.星子——“引进来”,近水建楼台
当我们从美丽的都昌转战星子这个峡谷、泉眼、瀑布、丛林星罗棋布的清幽灵谧之地时,我们发现地域予人的感觉真的完全两样——星子似无都昌的粗犷与大气,却也依凭其独到的魅力与风情聚贤纳才、珊瑚在网,喊出了“投资在星子,收获的是金子”的自信与豪情!该县扶贫办副主任詹清滚在向我们介绍“雨露计划”实施状况时,简要地勾勒整体概貌之后(2008年星子全年完成了劳动力转移培训396人,其中县本级250人,省市基地41人,短期培训105人,超额完成了市下达该县的任务——380人),首推的就是一位星子县依据招商引资政策“引回来”的青年才俊——殷建平。
殷建平于1977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岁半时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由于那时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及殷家经济窘困,最终导致了他身体残疾。殷建平克服万难,坚持上完了初中。1992年初中毕业的他为减轻家庭负担,选择了拜师从业——学习并从事服装设计与缝纫行业。他起早贪黑、兢兢业业,付出了惊人的艰辛与巨大的努力,终使自己在当地所属行业内有口皆碑。
2005年,殷建平参加了星子县扶贫办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通过听取服装与缝纫专业的培训讲授,他更为系统地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殷建平心中一直有一个夙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家乡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一来追求一个身残志坚者的自我实现;二来他也想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打工时,有心的殷建平就已在默默酝酿、积极准备——产品开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等,一点一滴、一丝一缕的经验都累积在了他的眼里、他的心中。
当星子县扶贫办依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安排,着力在扶贫开发重点村培养和扶持一批能人回家或在家创业时,殷建平欣喜地意识到自己实现夙愿的绝好时机终于来了。他谢绝了广东老板的再三挽留,于2007年底辞去了广东某企业的职务,回到了灵谧的星子着手创业。2008年春,殷建平在历经多方考察之后终决定发挥一技之长,在县工业园区内创办一家台球皮具企业——华悦台球皮具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殷建平也曾如绝大多数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者一样,面临着厂房、资金、销路和技术力量等诸多困难,但他不等不靠,凡事亲力亲为,千方百计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各种问题,星子县扶贫办亦竭其所能地协助他做了多方面协调工作,给予了他大力支持。在诸方共同的努力之下,“华悦”历经短短的不到两年的发展,已安置劳动力80余人;公司产品价廉物美、畅销海外,深受消费者青睐;2008年“华悦”实现了年产值500万元,利润在100万以上。
三、“雨露”聚焦:农民工返乡不返贫
九江市共拥有35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涉及人口79.5万,其中劳动力31.2万。据统计,至2007年底,在外务工人员22.26万,占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的27%。截至2009年3月底,返乡农民工达18.56万人,占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83%。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的返乡农民工有2.2万,占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9.8%。而就在已失去工作的2.2万返乡农民工中,在家务农及自主创业或准备创业的有8856人,还有13144人处在观望状态当中。如何做好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工作,为其搭建适宜的舞台,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扶贫部门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2008年因受金融危机影响,星子县1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外出打工的7486人中就有1150余人返回了家乡。该县扶贫办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确定了2009年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突出二个重点,搞好三个建设”,即突出一村一品产业开发,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突出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返乡农民工掌握创业就业技能;搞好村级组织建设;按照“一大四小”要求搞好自然村的三清三改环境整治的新农村建设;搞好村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
缺乏技术技能是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原因,因此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搞好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有力举措。星子县扶贫办采取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措施,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大力输送劳动力至省职业大学、市职业中专就读;二是在县培训基地大量培训职业技工,尤其在县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实行岗前和岗位培训;三是在乡村实行多层次、多类型的搞好农、林、牧和水产专业的科技培训。
此外,星子县扶贫办对自主创业的农民工还给予了产业资金上的重点扶持,并予之立项以争取上级部门的帮扶支助;同时还在厂房、征地、工商、税收等方面竭其所能地积极协调。对返乡农民工中规模较小的个体开发,各村均视其情况给予了一定补助;对返乡农民工中想到县工业园区就业的,该县扶贫办也都出面帮助联络,力争实现全体就业。
四、将爱心传递到底: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方
应该说,九江的“雨露计划”是细密如织而润物如酥的。我们透过该市近三年来由各种铭刻着爱心的“工程”与“行动”连缀而成的“雨露计划”的丝丝缕缕,就不难发现,九江在着力地将“雨露”泼洒四野,将爱心传递到底!
2007年4月,“一村一名中专生”免费培训工程:这是针对九江的扶贫开发重点村,采取每村招收一名贫困户或享受民政常年救济的低收入户、计划生育贫困纯女户子女的办法,为每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免费培养1名中专生的爱心工程。培训对象将进行为期三年的专业学习,修业期满且成绩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的中专毕业证书和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由学校负责推荐安排到全国发达地区就业。特别优秀的毕业生,可根据学生所属行政村的需要,经学校推荐、组织部门考核,由当地乡镇党委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和使用范围。录取对象在校学习期间学杂费全免,所有开支由政府负担。
2007年6月,“零缴费上学、零距离就业”双零行动:双零行动是九江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升学和就业,惠及百姓脱贫致富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双零行动”前来就读的学生,上学一律不交学杂费,只交生活费,到学校校企合作的教育基地接受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的教育,由校企合作单位给学生支付报酬,用于学生缴纳学杂费。“双零行动”实现了“学生不交一分钱,学校收入不少一分钱,企业不额外增加开支一分钱”而诸方满意的共赢效果。
2008年10月,“过来人现身说法”激励行动:九江市扶贫办为调动和激励贫困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就业创业信心,于2008年10月邀请了若干曾经在该市培训基地培训,如今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创业成功的过来人前来基地现身说法,并将这些成功人士的创业历程制成光盘下发各培训基地,组织学生观看。
2009年5月,“送岗位下乡”活动:为推动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市内各工业园区缺工企业的有效对接,九江市扶贫办于今年5月集中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全市10个县(市)的扶贫开发重点乡开展了“送岗位下乡”活动。其间,于都昌县徐埠乡开展的一次最具代表性。在此次“送岗位下乡”活动中,共有11家单位参与了现场招聘,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电子、服装、厨师、保安等岗位1260个。现场工作人员还向前来求职的群众讲解了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其解答了维权问题,免费发放了800余份以用工信息、优惠政策与维权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单,接受了农民工的政策咨询、求职登记500余人次,活动结束时有86人与招聘单位达成了工作意向。
雨露洒芳郊,绿遍赣鄱草!真希望九江、赣鄱以至全国的“雨露”都能如“上善若水”中的水一般泽被万物,让慈善与爱心尽可能地覆盖并温暖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万众承雨露,雨露恩泽长!
[责任编辑:王建平]
一、双桥落彩虹:完美对接培训与就业
在美丽的九江,我们围绕“雨露计划”的实施与开展,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采访。为了对该市“雨露计划”的实施状况先有一个概貌式的总体把握,我们首先采访了该市扶贫办副主任林显莲女士。林副主任介绍说,九江市扶贫办为了使“雨露计划”更好地实施开展,专门成立了以该市扶贫办主任冯孔茂为组长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培训基地的认定、经费管理、劳动力招生培训、转移、跟踪服务及数据统计工作等。
冯孔茂主任历任乡长、乡党委书记、常务副县长、副书记,2004年始担任九江市扶贫办主任。多年乡县基层的工作经历,让冯主任对基层工作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把握,更与基层群众建立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在与我们的交谈中,冯主任提到“雨露计划”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群众素质、破解农民贫困的根本之策,因为相较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扶贫举措而言,“雨露计划”的实施完成了治穷先治愚、提高软实力的核心使命,而九江的“雨露计划”正是在这样一种基调之下大力开展的。
九江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在很大程度上皆按企业的用工需求来统筹安排,该市“雨露计划”在着力加大培训工作力度的同时,也在积极加强与用工企业的互动联系,以便使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企业园区的用工需求实现完美对接,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此外,该市的“雨露计划”还十分重视对学员进行就业维权的跟踪服务——对贫困学员就业后的劳动合同签订、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基本收入、保险待遇等有关事项进行回访调查。
2008年,九江的“雨露计划”依托省、市级各大培训基地,共完成了培训贫困劳动力6185人,完成了年度任务的101%,实现了转移就业5698人,其中前往省外企业务工3273人,在当地工业园区就业2425人。据调查,通过培训后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月平均收入达1100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其生活条件,提高了其生活水平。
二、两水夹明镜:灵活驾驭“走出去”与“引进来”
1.都昌——“走出去”,闯出新天地
我们就都昌实施“雨露计划”的情况采访该县副县长石和平及该县扶贫办主任姜英汉时,深刻体验到都昌实施“雨露计划”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走出去”,闯出新天地!
据姜主任介绍,九江市扶贫办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推动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有效对接,经多方努力,于今年6月15日与广东省内首家获中央财政支持并获准承担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的技工院校,并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深圳高级技工学校。正式签定了合作协议——今年9月,该校将首次在九江的修水和都昌两大贫困县招收30名贫困生作为试点,今后将逐步扩大招生数量,并在全市各大贫困地区展开招生。学校承诺,对这30名贫困子女学校将集中办班,并选派优秀的教职工进行教育管理,尽可能地在学习和生活上予其最大限度的照顾。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费由市、县扶贫办和学校三方共同承担,本人只需负担生活费。学生经两年的在校学习,成绩合格者即可获高级技工证书;学校将负责安排就业,学生可申请深圳户口。
在都昌,我们还先后走访了当地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都昌电脑学校和与基地相对接的工业园区企业——永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电脑学校,我们欣喜地看到,几乎所有的教室里都挤挤地坐满了年龄层次不一的大小学生,小的年仅十八九岁,大的年逾不惑,几乎是“两代人”成为了同一战壕的战友,在同窗学艺。该校副校长谢彬霞向我们介绍说,2007-2008学年度都昌县扶贫办分配给该校的培训任务为757人,而该校全年共举办了8期培训班,总计培训793人,超额完成了任务。谢校长说,都昌电脑学校一直秉承着“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转移率高”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技能培训,他们的学员通过学习培训,有的办了门店经营,有的被推荐到了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存日力环球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九江市三兴纺织厂等单位就业,就业率在80%以上。
余茶珍(39岁)与陈丹(19岁)两位年龄差距足有20岁的学员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皆一致地对谢校长的说法表示了认同;她们均充分肯定了校领导和老师对工作与学生的敬业和爱心,更不失时机地表达了她们之于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因为对她们而言,这样的免费培训机会实在太难得、太来之不易了!在永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对占朝阳经理与经过培训后转移至该公司的一名女生——19岁的冯桂英进行了采访。占经理向我们殷切表达了他对于经过培训的熟练工人的由衷期待与渴求,冯桂英则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向我们诉说了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深切感激及对此份工作的珍惜。
2.星子——“引进来”,近水建楼台
当我们从美丽的都昌转战星子这个峡谷、泉眼、瀑布、丛林星罗棋布的清幽灵谧之地时,我们发现地域予人的感觉真的完全两样——星子似无都昌的粗犷与大气,却也依凭其独到的魅力与风情聚贤纳才、珊瑚在网,喊出了“投资在星子,收获的是金子”的自信与豪情!该县扶贫办副主任詹清滚在向我们介绍“雨露计划”实施状况时,简要地勾勒整体概貌之后(2008年星子全年完成了劳动力转移培训396人,其中县本级250人,省市基地41人,短期培训105人,超额完成了市下达该县的任务——380人),首推的就是一位星子县依据招商引资政策“引回来”的青年才俊——殷建平。
殷建平于1977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岁半时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由于那时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及殷家经济窘困,最终导致了他身体残疾。殷建平克服万难,坚持上完了初中。1992年初中毕业的他为减轻家庭负担,选择了拜师从业——学习并从事服装设计与缝纫行业。他起早贪黑、兢兢业业,付出了惊人的艰辛与巨大的努力,终使自己在当地所属行业内有口皆碑。
2005年,殷建平参加了星子县扶贫办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通过听取服装与缝纫专业的培训讲授,他更为系统地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殷建平心中一直有一个夙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家乡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一来追求一个身残志坚者的自我实现;二来他也想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打工时,有心的殷建平就已在默默酝酿、积极准备——产品开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等,一点一滴、一丝一缕的经验都累积在了他的眼里、他的心中。
当星子县扶贫办依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安排,着力在扶贫开发重点村培养和扶持一批能人回家或在家创业时,殷建平欣喜地意识到自己实现夙愿的绝好时机终于来了。他谢绝了广东老板的再三挽留,于2007年底辞去了广东某企业的职务,回到了灵谧的星子着手创业。2008年春,殷建平在历经多方考察之后终决定发挥一技之长,在县工业园区内创办一家台球皮具企业——华悦台球皮具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殷建平也曾如绝大多数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者一样,面临着厂房、资金、销路和技术力量等诸多困难,但他不等不靠,凡事亲力亲为,千方百计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各种问题,星子县扶贫办亦竭其所能地协助他做了多方面协调工作,给予了他大力支持。在诸方共同的努力之下,“华悦”历经短短的不到两年的发展,已安置劳动力80余人;公司产品价廉物美、畅销海外,深受消费者青睐;2008年“华悦”实现了年产值500万元,利润在100万以上。
三、“雨露”聚焦:农民工返乡不返贫
九江市共拥有35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涉及人口79.5万,其中劳动力31.2万。据统计,至2007年底,在外务工人员22.26万,占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的27%。截至2009年3月底,返乡农民工达18.56万人,占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83%。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的返乡农民工有2.2万,占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9.8%。而就在已失去工作的2.2万返乡农民工中,在家务农及自主创业或准备创业的有8856人,还有13144人处在观望状态当中。如何做好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工作,为其搭建适宜的舞台,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扶贫部门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2008年因受金融危机影响,星子县1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外出打工的7486人中就有1150余人返回了家乡。该县扶贫办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确定了2009年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突出二个重点,搞好三个建设”,即突出一村一品产业开发,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突出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返乡农民工掌握创业就业技能;搞好村级组织建设;按照“一大四小”要求搞好自然村的三清三改环境整治的新农村建设;搞好村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
缺乏技术技能是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原因,因此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搞好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有力举措。星子县扶贫办采取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措施,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大力输送劳动力至省职业大学、市职业中专就读;二是在县培训基地大量培训职业技工,尤其在县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实行岗前和岗位培训;三是在乡村实行多层次、多类型的搞好农、林、牧和水产专业的科技培训。
此外,星子县扶贫办对自主创业的农民工还给予了产业资金上的重点扶持,并予之立项以争取上级部门的帮扶支助;同时还在厂房、征地、工商、税收等方面竭其所能地积极协调。对返乡农民工中规模较小的个体开发,各村均视其情况给予了一定补助;对返乡农民工中想到县工业园区就业的,该县扶贫办也都出面帮助联络,力争实现全体就业。
四、将爱心传递到底: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方
应该说,九江的“雨露计划”是细密如织而润物如酥的。我们透过该市近三年来由各种铭刻着爱心的“工程”与“行动”连缀而成的“雨露计划”的丝丝缕缕,就不难发现,九江在着力地将“雨露”泼洒四野,将爱心传递到底!
2007年4月,“一村一名中专生”免费培训工程:这是针对九江的扶贫开发重点村,采取每村招收一名贫困户或享受民政常年救济的低收入户、计划生育贫困纯女户子女的办法,为每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免费培养1名中专生的爱心工程。培训对象将进行为期三年的专业学习,修业期满且成绩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的中专毕业证书和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由学校负责推荐安排到全国发达地区就业。特别优秀的毕业生,可根据学生所属行政村的需要,经学校推荐、组织部门考核,由当地乡镇党委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和使用范围。录取对象在校学习期间学杂费全免,所有开支由政府负担。
2007年6月,“零缴费上学、零距离就业”双零行动:双零行动是九江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升学和就业,惠及百姓脱贫致富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双零行动”前来就读的学生,上学一律不交学杂费,只交生活费,到学校校企合作的教育基地接受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的教育,由校企合作单位给学生支付报酬,用于学生缴纳学杂费。“双零行动”实现了“学生不交一分钱,学校收入不少一分钱,企业不额外增加开支一分钱”而诸方满意的共赢效果。
2008年10月,“过来人现身说法”激励行动:九江市扶贫办为调动和激励贫困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就业创业信心,于2008年10月邀请了若干曾经在该市培训基地培训,如今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创业成功的过来人前来基地现身说法,并将这些成功人士的创业历程制成光盘下发各培训基地,组织学生观看。
2009年5月,“送岗位下乡”活动:为推动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市内各工业园区缺工企业的有效对接,九江市扶贫办于今年5月集中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全市10个县(市)的扶贫开发重点乡开展了“送岗位下乡”活动。其间,于都昌县徐埠乡开展的一次最具代表性。在此次“送岗位下乡”活动中,共有11家单位参与了现场招聘,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电子、服装、厨师、保安等岗位1260个。现场工作人员还向前来求职的群众讲解了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其解答了维权问题,免费发放了800余份以用工信息、优惠政策与维权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单,接受了农民工的政策咨询、求职登记500余人次,活动结束时有86人与招聘单位达成了工作意向。
雨露洒芳郊,绿遍赣鄱草!真希望九江、赣鄱以至全国的“雨露”都能如“上善若水”中的水一般泽被万物,让慈善与爱心尽可能地覆盖并温暖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万众承雨露,雨露恩泽长!
[责任编辑: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