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采用自拟中药汤剂结合柳氮磺吡啶(SASP)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病分为大肠湿热、脾虚夹湿、脾肾阳虚、肝郁脾虚,分别给予中药内服,同时佐以柳氮磺吡啶(SASP)保留灌肠。结果:总有效率94%。结论:采用中药内服加西药灌肠法,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中药内服与西药灌肠 观察
资料与方法
按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拟定的诊断标准,1995~2008年确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5例。其中男34例,女51例,年龄20~76岁,以20~45岁居多;病程05~30年,其中1~5年30例。
临床症状以黏液稀便为主,大便次数每天3~10余次,其中脓血便分别为38例和30例;腹痛者分别为32例和21例;肛门下坠者分别为18例和8例。
常规结肠镜检查,发病部位局限在直肠的分别为26例、20例,累及乙状结肠的分别为20例、11例,乙状结肠以上者分别为7例、4例。
中药内服方:①大肠湿热:治以清化湿热,调和气血。方拟:黄芩10g,白头翁18g,当归10g,白芍15g,木香10g,玉片10g,大黄6g,甘草6g。②脾虚夹湿:治以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方拟:党参18g,白术12g,茯苓12g,砂仁10g,陈皮12g,桔梗10g,桂枝10g,苡仁15g,扁豆12g,甘草6g,焦三味各12g。③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方拟:补骨脂12g,肉蔻12g,吴萸12g,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赤石脂12g,炙草10g。③肝郁脾虚:治以健脾化湿,疏肝理气。方拟:白芍18g,白术12g,陈皮12g,防风10g,柴胡10g,香附10g,神曲15g,麦芽10g,甘草5g。
灌肠法:均直肠给药。将柳氮磺吡啶(SASP)研成粉末,过120目筛,加生理盐水配成0025g/ml的混悬液。每次取150ml加入地塞米松10mg保留灌肠。灌肠前加温至38~39℃。治疗过程中,均停用治疗UC的其他药物。睡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取膝胸卧位,导尿管插入深度,直肠部位病变以10~15cm为宜,乙状结肠以上15~30cm,然后将混匀药液保留灌肠。左侧与右侧卧位各15分钟交替,病变部位在乙状结肠以上者宜抬高臀部。3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配合营养支持疗法,禁食辛辣生冷及不易消化之品;注意休息,调节情绪。
结 果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1992年第四届全国学术交流会疗效标准,分为临床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恶化。经2个疗程的治疗,痊愈58例,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每日2次以下,肠镜等检查,肠黏膜查恢复正常,并随访1~2年未复发。好转22例,即临床症状减轻,大便较稀,每日3次以下,肠镜等检查,肠黏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无效5例:即临床症状和肠镜等检查,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4%。1~4个疗程。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下痢”、“肠辟”、“赤沃”等范畴,病位在肠,涉及肝、肾,病理因素与湿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以健脾益气,温阳补肾治本,清热化湿、疏肝、调气行血治标。
在生理状态下(除排便时和排便前),直肠一段总是空的。将肛管插入长度增至20~25cm,其肛管所达位置在乙状结肠内。因其容量较大,单位时间内灌肠药液流入直肠容量减少,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明显延长,增加了药液吸收,达到更好临床效果。这与存留时间愈长疗效愈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选用15号硅胶胃管代替肛管灌肠,因其比肛管细,插入时减少了对肛门括约肌的机械刺激。患者灌肠时取左侧卧位,拔出肛管后嘱病人平卧并垫高臀部10~20cm,保持10分钟,然后再右卧1小时后可以下床活动,更有利于药液在肠内保留吸收。结果显示,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长、有效率高、住院时间短。由此表明,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方法有利肠道吸收药液,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保留灌肠的优点:①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且有效浓度高;②药物通过直肠中下静脉丛吸收,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发生化学变化;③不经过胃与肠,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的影响,既解决了患者的服药困难,又提高药物的利用度,减少对上消化道的刺激。
治疗期间禁食生冷瓜果、油腻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劳逸适度,提高疗效。
总之,中西药配合是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最佳途径,简便、经济、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分会.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标准.中国肛肠病志,1998,8(3):42.
2 陈治水,李乃民,聂志伟,等.结肠炎与大肠癌.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1:48.
3 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标准.中华消化杂志,2000,21(4):236-237.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中药内服与西药灌肠 观察
资料与方法
按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拟定的诊断标准,1995~2008年确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5例。其中男34例,女51例,年龄20~76岁,以20~45岁居多;病程05~30年,其中1~5年30例。
临床症状以黏液稀便为主,大便次数每天3~10余次,其中脓血便分别为38例和30例;腹痛者分别为32例和21例;肛门下坠者分别为18例和8例。
常规结肠镜检查,发病部位局限在直肠的分别为26例、20例,累及乙状结肠的分别为20例、11例,乙状结肠以上者分别为7例、4例。
中药内服方:①大肠湿热:治以清化湿热,调和气血。方拟:黄芩10g,白头翁18g,当归10g,白芍15g,木香10g,玉片10g,大黄6g,甘草6g。②脾虚夹湿:治以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方拟:党参18g,白术12g,茯苓12g,砂仁10g,陈皮12g,桔梗10g,桂枝10g,苡仁15g,扁豆12g,甘草6g,焦三味各12g。③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方拟:补骨脂12g,肉蔻12g,吴萸12g,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赤石脂12g,炙草10g。③肝郁脾虚:治以健脾化湿,疏肝理气。方拟:白芍18g,白术12g,陈皮12g,防风10g,柴胡10g,香附10g,神曲15g,麦芽10g,甘草5g。
灌肠法:均直肠给药。将柳氮磺吡啶(SASP)研成粉末,过120目筛,加生理盐水配成0025g/ml的混悬液。每次取150ml加入地塞米松10mg保留灌肠。灌肠前加温至38~39℃。治疗过程中,均停用治疗UC的其他药物。睡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取膝胸卧位,导尿管插入深度,直肠部位病变以10~15cm为宜,乙状结肠以上15~30cm,然后将混匀药液保留灌肠。左侧与右侧卧位各15分钟交替,病变部位在乙状结肠以上者宜抬高臀部。3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配合营养支持疗法,禁食辛辣生冷及不易消化之品;注意休息,调节情绪。
结 果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1992年第四届全国学术交流会疗效标准,分为临床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恶化。经2个疗程的治疗,痊愈58例,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每日2次以下,肠镜等检查,肠黏膜查恢复正常,并随访1~2年未复发。好转22例,即临床症状减轻,大便较稀,每日3次以下,肠镜等检查,肠黏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无效5例:即临床症状和肠镜等检查,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4%。1~4个疗程。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下痢”、“肠辟”、“赤沃”等范畴,病位在肠,涉及肝、肾,病理因素与湿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以健脾益气,温阳补肾治本,清热化湿、疏肝、调气行血治标。
在生理状态下(除排便时和排便前),直肠一段总是空的。将肛管插入长度增至20~25cm,其肛管所达位置在乙状结肠内。因其容量较大,单位时间内灌肠药液流入直肠容量减少,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明显延长,增加了药液吸收,达到更好临床效果。这与存留时间愈长疗效愈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选用15号硅胶胃管代替肛管灌肠,因其比肛管细,插入时减少了对肛门括约肌的机械刺激。患者灌肠时取左侧卧位,拔出肛管后嘱病人平卧并垫高臀部10~20cm,保持10分钟,然后再右卧1小时后可以下床活动,更有利于药液在肠内保留吸收。结果显示,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长、有效率高、住院时间短。由此表明,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方法有利肠道吸收药液,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保留灌肠的优点:①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且有效浓度高;②药物通过直肠中下静脉丛吸收,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发生化学变化;③不经过胃与肠,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的影响,既解决了患者的服药困难,又提高药物的利用度,减少对上消化道的刺激。
治疗期间禁食生冷瓜果、油腻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劳逸适度,提高疗效。
总之,中西药配合是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最佳途径,简便、经济、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分会.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标准.中国肛肠病志,1998,8(3):42.
2 陈治水,李乃民,聂志伟,等.结肠炎与大肠癌.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1:48.
3 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标准.中华消化杂志,2000,21(4):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