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更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灵魂。为扎实有效的做好德育工作,我校坚持以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出发点,以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与管理机制,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近年来,课题组认真进行调研、探讨,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各项德育活动,取得一些微小的成效。现将我校德育课题组在德育工作方面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为保障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全面工作。中心学校率先成立了“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有效途径”为德育课题的实验组织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运行机制,制定了《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有效途径的实施方案》,健全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成立了校园学生心里咨询辅导员,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教育网络的作用,积极动员全员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实践工作,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挥学校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题研究前期准备阶段,课题组对辖区内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各学校都能较为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首位,积极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讲文明、有礼貌,学校德育工作从整体上看做得很有成效。但是,各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活动,“应试教育”导致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师对未成年人教育的认识还存在有一定的偏差,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课题组自始至终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辖区内德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健全了学习制度,把教育理论学习纳入中心学校、中心小学周工作例会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教师每月集中学习两次;函授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促使全体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过渡;教导处对教师的学习笔记、学习内容、心得体会进行定期检查、归纳整理以学校简报的形式在教师中学习交流,取长补短。组织骨干教师去县实验中学参观学习,回校后上好汇报课,撰写好学习心得。通过学习和交流,全体教师提高了认识,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育能力,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教师能力提高之后,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落到了实处,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
三、优化育人环境,拓宽了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途径
事实上,环境影响(家庭、社会)大于学校教育。逐步推动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化进程,让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营造一个与学生成长和谐一致的外部环境,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培养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对此,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加强联系,勤于指导,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
课题组根据农村人口稀散,家长素质偏低,因外出打工所致家庭教育薄弱等实际问题,对如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进行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并做出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要求每学期开学对辖区的所有学生进行全员实地走访,把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反映给家长,告知学校的相关政策及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要求,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环境,在家自觉学习的情况,在家孝敬父母及家庭老人的情况等;充分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工作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家长实际。家访教师根据家访掌握的情况认真撰写家访手记,回学校后由班主任根据家访教师收集的资料加以归纳和整理,形成学校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创建家长学校,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期家长会,让家长们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与体会,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改进方法。三是,赠发《中小学家长读本》,组织家长进行自学,帮助家长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正确的教子方法。四是,课题组组织留守学生在传统节日给自己在外打工的父母打一次亲情电话,每学期末写一封在校成长汇报信,每周放假回家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等系列活动。活动增加了学生、教师与家长三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了学生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空间。五是,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编好《家长通讯录》,校讯通网络平台,随时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实,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起色,实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的高度统一。
2.联系实际、综合开发,挖掘本土德育资源。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德育资源极其丰富。课题组着眼于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着力挖掘本土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农民、热爱农村、热爱农业劳动,即“爱三农”的高尚品质。同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让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开展走访老农民、给“五保”老人打柴、洗衣等活动;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有困难的事情帮助做。探索出加强农村未成年人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了吃苦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遵循教育规律,优化了适宜于农村未成年人成长的德育途径
在历时两年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注意紧扣农村中小学校和农村中小学生的特点,严格遵循教育规律,提出中小学生文明礼仪、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争做十好学生等德育途径。下面简单介绍其中三种途径的实施及其产生的成效。
1.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为落实德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题组根据学校实际调整学校的作息时间,确定中小学生以《弟子规》的践行为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每天的大课间操有原来的15分钟调整为现在的25分钟,课题组要求所有学生有特色背诵《弟子规》,每周班级定时交流学生学习《弟子规》的体会和心得,定时、不定时对学生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践行《弟子规》的情况,了解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后的变化;课题组组织各班音乐教师教学生唱《弟子规》歌,在大课间操时由学校团支部书记组织有个性和特色的演唱,如学生独唱、班级合唱、全校大合唱等形式;每天校园之声广播室定时播出学生学习和践行《弟子规》的优秀稿件,宣传学生的优秀事迹,并通过半期总结和学期末总结进行表彰。这样的典型事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看得见,学得快,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2.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落实德育目标的一个主要环节
课题组根据的学生的实际讨论研究确定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践行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课题组在广泛争取教师和家长的基础上确定以“以三别四带五无”做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内容。“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文明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具体表现在:尊敬老师,见到老师要问好;讲究环境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校门口看到任何废纸杂物都有责任和义务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同学间团结友爱,不打架骂人;自觉遵守就餐纪律,不浪费;推广礼貌用语与普通话,“对不起、您好、谢谢、没关系、老师好、同学们好”是师生、学生之间交流的主题词汇。
通过近两年的学习践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完善,不断发现自己,改正自己,提高自己,使中小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争做“十好学生”为落实德育目标的又一重要环节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为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取得实效,课题组确定争做“十好学生”的践行作为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即“一流好品德、一身好习惯、一副好口才、一手好书法、一项好才艺、一生好体魄、一方好人气、一个好成绩、一股好精神、一种好能力”。制订了争做“十好学生”每一项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制订了“十好学生”以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班级评价,学校评价为一体的评价表。同时在每晚的政训中班主任根据“十好学生”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和行为习惯的不足,寻找自己的闪光点,自我激励,勇往直前;每学期期末各班进行评选,根据争做“十好学生”达到的要求和目标,给自己打分(标准是一定的),让学生在评价中参与,在参与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学校对达到“十好学生”的进行表彰,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通过一学期的活动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净化心灵,升华认识,端正品行。
总之,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一线德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利用鲜活而丰富的社会德育资源,使德育工作富有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