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k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门话题,而择业观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不良择业观的表现,提出解决大学生不良择业观的对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关键词 大学生 择业观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
  择业观是指对职业选择的基本观点,是择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兴趣和价值观倾向等。择业观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是人们对职业选择的认识与理解。
  大学生择业观是指大学生在特定人生阶段面临职业选择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引下,基于对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兴趣和价值倾向,所具有的职业选择观念,包括:第一,择业态度,指一个人对待职业选择的重视程度和职业选择过程中认真程度,这对能否成功选择一份有发展潜力的职业有重要影响;第二,择业意识,它是择业主体在择业活动过程中所持有的各种思想意识,如效率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信用意识等;第三,择业动机,它是个体的成功动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而成功动机是一种社会动机,它意味着人们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第四,择业标准,它是择业主体在选择职业时所遵循的尺度和标准,也是择业主体选择职业的评价依据。
  二、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高校的逐年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形势也随之发生了很多变化。
  (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职位竞争不断加剧。
  由于高校的扩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 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有280万,2005年大学毕业生增加到338万,2006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有 413万,2007年大学毕业生增加到495万,2008年全国大学有毕业生559万,2009年是610万,2010年增加到631万,2011年将增加到666万,从这些数字来看,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幅巨大,而企事业单位能提供给学生的职位偏少。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稳定性职位越来越少。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职能相应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因而它要求政府机构必须以精简机构和高效运作为原则。过去的那种因为职业稳定而导致整个单位工作效率不高的现象越来越少,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使得私人企业中的职位将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流向,大学生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将不复存在,这就需要部分希望一次就业能够解决一辈子工作问题的大学生调整好心态。
  (三)部分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处境。
  近几年,毕业生人数在急剧增加,而且有部分经验丰富的人士也在重新选择岗位,使得整个就业形势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更加不利,所以他们中有部分人畢业时只能暂时待业。当然,也有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来缓解这种就业压力,政府也在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促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但这依旧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
  三、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意义
  择业观是处在人生过渡时期的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引导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一个人发展事业的基础。
  (一)正确的择业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前提。
  当前,全社会都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但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大学生有业不就的情况,究其原因,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这主要是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造成的。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学会选择一份既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的职业,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前提。
  (二)正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前系统的准备阶段,正确的择业观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知自我、认知职业环境、确立职业目标和职业路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从而去发展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职业能力,把知识学习、素质拓展、能力提升和职业价值观调适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自觉、主动做好职业准备,这些都需要正确的择业观作为指导。
  (三)正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实现职业发展关键。
  择业对大学生来说,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都会面临择业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职业人获得、保持和发展一份职业时,都需要择业观来指导,尤其是面临第一次择业大学毕业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职业目标模糊,面临职业选择时,如何正确分析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如何选择一份适合自己、实现职业发展的工作,需要有正确的择业观为指导。
  四、当代大学生不良择业观的表现
  不良择业观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消极择业观,制约了学生的择业。当前大学生不良择业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吃不得苦,受不得累。
  很多学生在面试时都问到以下一些问题,工作时间长不长,是否很累,住宿条件好不好,里面有哪些设施等,而不是询问工作环境能否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之类的信息。这些学生以“轻松舒适”、“劳动条件好”、“自由自在的岗位”作为自己向往的职业。即使他们进了单位,也有很多人觉得太辛苦,干不了多久就 “另谋高就”了。
  (二)过分注重工作的稳定性。
  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就业,毕业生的职业相对稳定,不存在下岗、人才流动的问题,职业相对稳定观念深入人心。但市场经济时代出现了下岗职工、人才流动,出现了民营企业、个体企业、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情况,职业的稳定性存在一定问题,使大学生认为就业存在一定的风险,加重了毕业生在择业时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其次,工作的稳定性是以单位的稳定性为前提的,这就使得大学生不敢轻易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职业和单位,竞相选择稳定性较高的大机关和大的企事业单位。
  (三)一味追求专业对口。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所学的专业,但专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部分大学生片面地理解专业的涵义,在择业时极其强调所选择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强调“专业对口”,而非专业领域的工作不去选择,导致对大量工作机会的冷漠相对、漠不关心导至失之交臂。
  (四)有业不就。
  有业不就主要是指部分毕业生有能力就业、有机会就业而不想就业的观念。在毕业生中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主动不就业,选择继续深造的机会;二是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就业岗位过于挑剔,不满意目前的就业机会,还要寻找更好用人单位、更好的发展空间。
  (五)消极等待。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统招统分”的招生分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没有自主权,只有等待就业。这种观念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定势,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还有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依然认为学校、社会甚至家长给自己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是理所当然事,在择业时不争取主动,不敢面对竞争,只有消极等待。
  (六)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就业观念是指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别人找什么样的工作,自己也找什么样的工作,什么工作热门就找什么工作,别人说什么工作好,就选择什么工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没有为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五、引导大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呈现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此,社会和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对积极健康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择业观要鼓励和倡导,对消极的、不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择业观要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加强社会舆论导向作用。
  政府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要大力宣传社会责任意识、弘扬奉献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的消极影响,能够更多地从社会、人民的需要出发去选择,而不仅仅是从工作条件、 待遇、薪金出发去选择职业;能够在择业活动中做到实事求是, 诚实守信;能够以服务人民的择业态度为荣,自觉克服急功近利、爱慕虚荣、眼高手低、贪图安逸等不正确的择业态度。把为社会尽义务、做贡献放在首位,以寻找到建功立业的最佳位置。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政策指导。
  高校加强政策指导,一是要把国家的就业政策及学校的实施办法向大学生宣传,使大学生掌握就业政策,根据就业政策做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帮助大学生区分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内涵。双向选择是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以学校为主导,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自主择业主要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进行的。由于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均不是自由择业,因此,学校要引导大学生走出自由择业的误区,使大学生明确在就业工作中学校、用人单位和自身的责任、权利义务,提高他们按照政策进行双向选择的自觉性和配合意识。
  (三)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要开设大学生生涯辅导课,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技巧;要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体系,在了解大学生择业倾向性的基础上,进而确定其专业方向,以达到更大化挖掘其潜力的目的,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导和方向。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智能型、复合型人才,从而使学生朝着既符合个人特质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迈进。
  (四)鼓励、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学校可以利用實习期和假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社会、感受职场气氛、学会吃苦、学会协作等。组织大学生做社会调查并从事多种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与社会的直接接触中了解社会,从而调整自我认识,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另外,大学生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够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培养敬业精神。
  (五)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不管是针对即将创业者还是针对暂时不想创业者,均从转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出发,以强化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培养为先导。通过举办创业专题讲座、创业形势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自强、创业光荣的时代精神;通过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和在校园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使学生克服创业的畏惧心理,重点培养其独立性、敢为性、合作性等优秀的创业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努力拚搏为明天创业而准备的意识。
  总之,不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让当代大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增强自主创业的意识。通过引导,积极有效地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相应的职业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永才,万清祥等.高校就业指导方法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陈清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及其引导,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
  [4]罗毅华.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现状及其成因分析,企业家天地,2007.
其他文献
身处西南,雪是稀罕之物。它融化之时,便是又一次漫长的期盼——明年的今日,你是否依旧来临?南方下雪,不像北方来得那么自然,它需要酝酿,如人的情感一样,不到某一个点它是不会
摘 要 两级传播理论作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对传播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传播环境的变化以及理论本身的局限,两级传播理论自问世以来,不断受到批评和修正。  关键词 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1940年,作为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对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时发现: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意见领袖,然后再
本文主要探讨用便携式剂量仪对进口花岗岩堆场进行吸收剂量测量时的影响因素,并初步分析这些因素对吸收剂量测量的影响程度,同时提出了复杂环境下对进口花岗岩进行放射性检验
摘 要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而就业指导的信息化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给传统就业服务管理模式注入信息化的崭新元素,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功能、现状加以分析,探索构建就业信息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功能 现状 前路 高校 就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不但是在经济上、科技上还是农业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快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严谨的城市规划管理的功劳.严格
目的:探究在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衰患者治疗中,在患者再灌注治疗后给予其早期洋地黄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当中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
在如何培养人才上,松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注重人格的培养 名刀是由名匠不断锻炼而成的;同样地,人格培养,也要经过千锤百炼。松下认为,造成社会混乱的原因,可能在于忽略了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否具备有效性,主要通过德育工作的评估机制得以反映。德育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必经之路,但是德育工作的评估存在一系列的难点。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效性评估中,需要把握方向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长效性原则。在具体的有效性评估中,需要从目标评估、方法评估以及成效的评估三个方面,从总体上监测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是否具备有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德育工作
目的:探究在急慢性盆腔炎中康妇炎胶囊灌肠联合保妇康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康妇炎胶囊灌肠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康妇炎胶囊灌肠联合保妇康栓治疗方法.结果:不良症
对于中国实施脉络连接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以及推动全球信息安全治理体制变革完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全球数据驱动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