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科学教学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促使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本文从科学教育的教和学两个方面出发,阐述了笔者对于科学教育实践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教师;转变;定位;学生;创新
一、 “教”之有道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都是为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服务的。为了提高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尽情地遨游在科学的海洋中,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首先要从自身出发,改变固有的重知识轻教育的模式。
(一) 转变教师角色,从单一走向综合
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必然。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从教书者转向研究者和创造者;从单一型走向综合型,转变课程观、教学观。为了完成这些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打破单一学科思维习惯,树立综合课程意识,充分调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执教《骨骼、关节和肌肉》这节课时,单一型的“教书匠”可能只向学生解释了“骨骼”、“关节”、“肌肉”三者的特点和作用及协调运动。这样简单传统的教学,不久之后这节课就可能在他们记忆的长河中沉没。综合型的教师一定会在这堂课里加入更多的元素,比如一段生动的“开场舞”,调动起学生全身的细胞,让他们在欢动中感受自己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再比如介绍三者协调运动时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和生活保健知识,让学生知道,合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使我们的骨骼粗壮,关节灵活,肌肉更加发达。从单一地“教”到综合型的改变,更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 明确教师定位,由把控转向引导
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促进他们更好地投入思考和学习,必须改正传统课堂上以老师为主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的固有模式,很可能是限制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让他们依葫芦画瓢,不懂得独立思考。
举个例子,老师问同学:“同学们,有一个聋哑人,又聋又哑,說不出话来,听不见,他到五金商店去买一个钉子,他说不出话就怎么办?——比划。人家就给他一个锤子,他摇手。给他一个榔头,他摇手。不,他是要买钉子,他就使劲比划。店里就这么点东西,不是锤子不是榔头,肯定是钉子。老板给他了,他非常高兴地点头。”接着老师又说:“同学们,下面又有一个盲人,一个瞎子,他要买剪刀,我们怎么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同学们说:“老师老师我们知道,不能这样比划了,要这样比划。”全班同学都赞成这样比划。老师说:“他不需要比划,他直接说买剪刀,因为他是盲人,瞎子们嘴巴会说是吧。”这个故事很简单,却反应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喜欢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这叫思维定势。第一个事件中,老师就给同学们提供了方法,所以到了第二个事件,同学们就懒于思考,直接延用老师的方法了。如果第一个事件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分析聋哑人的特点,了解聋哑人的身体不足,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帮助聋哑人想方法,那么到了第二个事件,同学们也会学习分析盲人的特点和不足,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会发生这种笑话了。
只有教师正确地引导,才能培养学生自己思考和学习,在自己的探索中掌握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技能,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有所成
在学生的科学思维形成过程中,创新思维是很关键的一方面。在此,我重点谈谈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思维更重要。”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想“为什么”,从而激发他们思考“怎么办”,这是创新思维的开端。知识的学习需要想象,一切积极的生活都离不开想象。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图片、视频、课件等工具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同步发展。
比如在《摆的研究》中,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相同时间内不同的摆摆动次数有差异。这个时候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摆摆得比较快?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组讨论后,学生纷纷提出猜想:可能与摆绳长短、摆锤重量、摆幅大小有关……教师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积极思考,并引导学生对相关猜测展开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来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教学,由于充分挖掘了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更加宽广辽阔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 实践让创新思维得以训练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各有所长。所以,在具体的科学实践中,教师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猜测、设计、表达……使他们在独立的操作中有所思、有所疑、有所悟、有所得,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六年级《找拱形》一课中,我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用手中的材料(饮料瓶、剪刀、双面胶等),大胆实验,使圆顶形不产生“向外的推力”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起初同学们还不知如何让下手,接着在我的引导之下,逐渐产生探究兴趣,并开始大胆地设计实验:我们在塑料瓶的圆柱形瓶身处剪下若干个宽度为几毫米的塑料小圈,用其中的一个小圈当作支撑,再把其他的小圈分别剪成两半,成为若干个塑料拱形。把这些塑料拱形一个一个地架到塑料圆圈内,用双面胶固定,使其接近与“圆顶形”时,整个过程分别用手对其施压。同学们会观察到“向外的推力”逐渐消失了,形象、直观地让同学们观察到“圆顶形”不产生“向外的推力”。
通过教师自身的转变以及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我们的科学教育会逐渐地、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甚至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曾素林.《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发表文献:《教师角色的改变:从单一型走向综合型》.
[2]姜岳威.《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5发表文献:《生物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三部曲》.
作者简介:
袁慧,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关键词:教师;转变;定位;学生;创新
一、 “教”之有道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都是为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服务的。为了提高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尽情地遨游在科学的海洋中,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首先要从自身出发,改变固有的重知识轻教育的模式。
(一) 转变教师角色,从单一走向综合
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必然。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从教书者转向研究者和创造者;从单一型走向综合型,转变课程观、教学观。为了完成这些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打破单一学科思维习惯,树立综合课程意识,充分调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执教《骨骼、关节和肌肉》这节课时,单一型的“教书匠”可能只向学生解释了“骨骼”、“关节”、“肌肉”三者的特点和作用及协调运动。这样简单传统的教学,不久之后这节课就可能在他们记忆的长河中沉没。综合型的教师一定会在这堂课里加入更多的元素,比如一段生动的“开场舞”,调动起学生全身的细胞,让他们在欢动中感受自己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再比如介绍三者协调运动时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和生活保健知识,让学生知道,合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使我们的骨骼粗壮,关节灵活,肌肉更加发达。从单一地“教”到综合型的改变,更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 明确教师定位,由把控转向引导
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促进他们更好地投入思考和学习,必须改正传统课堂上以老师为主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的固有模式,很可能是限制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让他们依葫芦画瓢,不懂得独立思考。
举个例子,老师问同学:“同学们,有一个聋哑人,又聋又哑,說不出话来,听不见,他到五金商店去买一个钉子,他说不出话就怎么办?——比划。人家就给他一个锤子,他摇手。给他一个榔头,他摇手。不,他是要买钉子,他就使劲比划。店里就这么点东西,不是锤子不是榔头,肯定是钉子。老板给他了,他非常高兴地点头。”接着老师又说:“同学们,下面又有一个盲人,一个瞎子,他要买剪刀,我们怎么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同学们说:“老师老师我们知道,不能这样比划了,要这样比划。”全班同学都赞成这样比划。老师说:“他不需要比划,他直接说买剪刀,因为他是盲人,瞎子们嘴巴会说是吧。”这个故事很简单,却反应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喜欢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这叫思维定势。第一个事件中,老师就给同学们提供了方法,所以到了第二个事件,同学们就懒于思考,直接延用老师的方法了。如果第一个事件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分析聋哑人的特点,了解聋哑人的身体不足,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帮助聋哑人想方法,那么到了第二个事件,同学们也会学习分析盲人的特点和不足,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会发生这种笑话了。
只有教师正确地引导,才能培养学生自己思考和学习,在自己的探索中掌握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技能,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有所成
在学生的科学思维形成过程中,创新思维是很关键的一方面。在此,我重点谈谈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思维更重要。”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想“为什么”,从而激发他们思考“怎么办”,这是创新思维的开端。知识的学习需要想象,一切积极的生活都离不开想象。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图片、视频、课件等工具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同步发展。
比如在《摆的研究》中,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相同时间内不同的摆摆动次数有差异。这个时候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摆摆得比较快?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组讨论后,学生纷纷提出猜想:可能与摆绳长短、摆锤重量、摆幅大小有关……教师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积极思考,并引导学生对相关猜测展开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来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教学,由于充分挖掘了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更加宽广辽阔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 实践让创新思维得以训练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各有所长。所以,在具体的科学实践中,教师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猜测、设计、表达……使他们在独立的操作中有所思、有所疑、有所悟、有所得,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六年级《找拱形》一课中,我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用手中的材料(饮料瓶、剪刀、双面胶等),大胆实验,使圆顶形不产生“向外的推力”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起初同学们还不知如何让下手,接着在我的引导之下,逐渐产生探究兴趣,并开始大胆地设计实验:我们在塑料瓶的圆柱形瓶身处剪下若干个宽度为几毫米的塑料小圈,用其中的一个小圈当作支撑,再把其他的小圈分别剪成两半,成为若干个塑料拱形。把这些塑料拱形一个一个地架到塑料圆圈内,用双面胶固定,使其接近与“圆顶形”时,整个过程分别用手对其施压。同学们会观察到“向外的推力”逐渐消失了,形象、直观地让同学们观察到“圆顶形”不产生“向外的推力”。
通过教师自身的转变以及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我们的科学教育会逐渐地、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甚至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曾素林.《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发表文献:《教师角色的改变:从单一型走向综合型》.
[2]姜岳威.《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5发表文献:《生物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三部曲》.
作者简介:
袁慧,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