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怪味豆少女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j_z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只有25岁,笔下却已有两部火爆的“产品”;写《失恋33天》纯粹只是为了发泄,而商战剧《浮沉》背后却是她的零职场经验;她有着“小清新”眼神和习性,但扑面而来的却是王朔般的辛辣尖酸洗练干净;她的手机里永远只存13个人的号码,私人世界里非敌即友,最大的梦想是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学会做比萨和泡芙。她就是鲍鲸鲸。
  鲍鲸鲸出生的那天,身为军人的鲍爸爸搓着手嘿嘿地乐:“丫头片子,老爹的小情人,好。以后就当小情人养了。”一句话,统领了鲍鲸鲸以后的成长曲线。“平平安安长大,简简单单为人”,这是父母对她唯一的要求。因为被要求过低,鲍鲸鲸像快乐的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长大。15岁时,她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酒量,每晚两听啤酒,鲍爸不仅不反对,还笑眯眯地为她做“后勤供给”;17岁时,因为看了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学音乐10年的鲍鲸鲸私自放弃本行去考北京电影学院编剧专业,当父母的也只是一句“你喜欢就好”;后来上了大学,成天忙着谈恋爱看影片到处玩,因为老逃课,老师打电话回家要劝退,鲍妈听了,一边做家务一边淡定地问:“她专业课怎么样呢?”老师说还行,鲍妈便说:“那等她什么时候专业课不行了再说吧……”
  环境造就人呐,在这样非主流教育方式的熏陶下,鲍鲸鲸一天一天也“怪”起来。她喜欢研究父母,羡慕母亲到嫉妒。鲍爸是个厉言厉行的军人,但回到家却文艺得一塌糊涂。鲍妈在家安心当主妇,相夫教女,收养流浪猫狗,什么烦心事也没有。等到鲍爸退休了,鲍妈又享受到了鲍爸亲手绣的十字绣手机链。鲍妈的幸福让鲍鲸鲸羡慕嫉妒恨,也勾勒出了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像我妈一样做家庭主妇。我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必须存在的,她的个人价值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她活着就特别有价值。”
  鲍鲸鲸就这么没有出息地活着,率性而自我。大学毕业了,她只在上海上了一个月的班就跑回了北京,理由是吃不惯那儿的东西。父母很支持:“养你这么大,不是为了让你找一个不开心的工作然后每天愁眉苦脸地回家。你就先在家呆着,我们养你养到25岁,25岁以后就找个人嫁了。”鲍鲸鲸领了这“圣旨”,就踏踏实实地宅在家里,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宅女”生活,听音乐、上网,偶尔练练剑道,实在无聊,就开始写字。
  鲍鲸鲸喜欢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2008年夏天,她和男友发生了一次伤筋动骨的争吵。情感的受挫让鲍鲸鲸在郁闷之余决定在网上倒倒自己的苦水。2009年5月17日,她以“大丽花”的名字在豆瓣网里发布了失恋日记的第一篇,希望通过文字来寻求一种情绪释放。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日记发布后一分钟,一位豆瓣网友便回复了她:“加油。”一天后,这个数字变成了89位。当日记更新到第3天时,有一个网友给鲍鲸鲸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对我来说,这不是小说,是指南,求生指南。”这个回复让鲍鲸鲸又惊又喜,那一刻起,她决定认真地写完这个帖子,把它当小说,给它情节、结构、细节,并给这个帖子冠上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小说,或是指南》。这,便是后来红极一时的小说《失恋33天》。
  《失恋33天》鲍鲸鲸写了89天。89天里,她一边写一边参与网友们的讨论,网友们对后续情节有相当多热烈的猜测和构想,鲍鲸鲸便故意拧着来设计,在这样一个热闹好玩的过程之后,《失恋33天》引发了超过一万多条回帖,成为让许多网友苦苦追寻的“网络日记直播体小说”。2009年初,小说变成铅字出版面世,短短几个月销量便超过11万册,三次再版仍供不应求。而因为风格自成一体,鲍鲸鲸被评论界封为“85后新锐美女作家,女版王朔”。
  更大的意外还在其后,一个月后,著名导演滕华涛找到她,要将《失恋33天》搬上大银幕。鲍鲸鲸有些受宠若惊地接待了这位执导过《蜗居》、《双面胶》、《裸婚时代》的导演,然后聊了不到3分钟,没过脑子就决定成交。“给你了,拿去干嘛都行。”事后有人问原因,鲍鲸鲸便傻乐:“他的眼神特别干净、特别清透,对这种太真诚的人,我没有抵抗力。”
  光棍节《失恋33天》上映,创下了国产小成本电影的神话,成为年度票房市场的最大“黑马”。而那些精彩绝伦的台词更是风行一时,深受80后追捧。
  外界闹得风生水响,但鲍鲸鲸却反应平淡。鲍鲸鲸很喜欢这种没有变化的日子。但她也有懊恼的时候。“早知道《失恋33天》被喜欢成这样,我当时就不随便起‘大丽花’的名字了,应该起个有气质一点的,或是威风一点儿的,要知道,大丽花可是一种特别臭的花啊。”
  《失恋33天》后,滕华涛导演又扔给她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将商战小说《浮沉》搬上银屏。鲍鲸鲸看完小说后只有一个反应:这事儿跟我关系不大,关于“国企改制”的话题又遥远而陌生。但鲍鲸鲸却傻愣愣地接了过来:“滕导特别相信我,我不能让他失望。我也希望在我二十三四岁的时候能做这样一件挑战自己的事,也许将来有一天可能会脸红,会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幼稚,但它是小清新年纪里最好的纪念,会觉得很值。”
  当然,为了避免日后不脸红得太厉害,鲍鲸鲸认真做了很多功课,对外企、国企人员的大量采访,向经济学家吴晓波讨教,“混”到IBM里当前台……她要拼尽她全部的心力,做这样一件“以后会觉得值得”的事。
  事实上一切也是值得的。2012年7月,电视剧《浮沉》多家卫视强力热播,现代感十足的商战和情感两大元素相互渗透,流畅沉稳的多线叙事,对各色都市人生存状态精确到位的交代,信息量巨大的职场博弈,佐以灵光闪现的小“毒舌”……一切令观众大呼“过瘾”。再一次,鲍鲸鲸让人大惊失色。
  如今,鲍鲸鲸却依旧活在那个怪味的世界里。不化妆,不穿高跟鞋,正式场合里的“美美打扮”只有半小时的底线;兴趣爱好依旧诡异,为了“看企鹅生孩子”,神经兮兮地跑到南极。她甚至开始谋划学习作词作曲,以期认识自己的偶像陈奕迅;至于今后的打算,她更是清晰明了:“接下来就想结婚、做全职太太、过踏实小日子。如果以后能混成我妈那样,一辈子就挺完美了。”
  鲍鲸鲸的人生里写满了“怪趣味”,粉丝们有时便会戏谑地喝倒彩,她就嘿嘿一笑:“其实我是一特理智、特严肃的人。我的经历范围挺窄的,受不了特大喜大悲的感情,所以会努力把自己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摇曳生香摘自《深圳青年》)
其他文献
有朋友是医生,因医患冲突受到委屈,到我这里寻求安慰,我问她,当初为什么选择这职业?她的回答出人意料:少年时迷上一部医疗背景电视剧,女主人公是大夫,听诊器挂在胸前,双手斜插在白大褂的口袋里,她被那个姿势迷倒了,于是投身医学院,解剖了无数兔子青蛙。  姿态之所以迷人,甚至到了“误人终身”的地步,归根到底,还是姿态背后的职业迷人,是电视剧对职业的描述迷人,姿态不过是职业这个巨木上的一朵兰花。  作为创作
期刊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人劳碌奔忙,只见他咚咚奔跑,一只手机从不离手,喂喂,弯腰,转身,寻找信号来源,信号还是不好,又离座去接听,弄得一桌都举着筷子等他。  他回。说,抱歉抱歉。没法子啊,事儿太多了。话毕,人刚坐下,手机又响,此君又言,对不起各位啊,你们先吃着,我出去接个电话,稍后就来。只见他进进出出,上上下下,一刻不得闲。  这样的大忙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劳而无功,百忙却没
期刊
有一次旅游,碰到一个南昌小伙子,城里人,他说:“我小时候觉得,除了城区南昌话,其他方言都是乡下话。包括北京和上海。”南昌人有这种豪情,我倒是万万没想到。我只知道上海人特别自豪自己的方言,我没想过南昌人也有这种豪情。  小时候,我经常生活在城里南昌话和郊区南昌话之间,开学住在城里;放假,住到郊区乡下。在乡下,很多东西的称呼都和城里不同,比如那种有刺的黄瓜,南昌人称黄瓜,乡下人叫“热瓜”;南昌人说用针
期刊
在我人生的头20年,我总会因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心害怕。比如,我会躺在床上睡不着觉,为同学们是不是不喜欢我的背包这类事情惶恐不安。所以,我尽可能地让自己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古怪显得低调,尤其是我最隐秘的“嗜好”——拯救世界。  我热爱环保的怪癖始于13岁那年。那天我收到了自己最喜爱的一本少年杂志的邮件包裹,杂志的封面上赫然写着“拯救地球吧,女孩”。时至今日,我都清楚地记得这句话。那本杂志里列出了各种
期刊
18年前,家住江西南昌的匡燕灵生下一个男婴,爱人魏朝宝给儿子取名“魏俊”。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夫妻俩越来越觉得他过于安静,遂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医生的一席话无异于晴天霹雳,才10个月大的儿子竟患了先天性自闭症,他的智商将永远停留在四五岁时的水平。  天塌下来,日子还是要照常过下去。小魏俊一天天长大,会走路了,会叫爸妈了,尽管每一点进步比同龄的孩子晚了几年,但依然给了魏朝宝夫妇不少慰藉。魏俊到了上学
期刊
有一天我到某地办事,下飞机之后搭计程车。由于是初次到那个城市,就跟司机打听当地的情形。他除了为我介绍,还发表了不少对时局的看法,两人谈得很投机。  到达目的地,表上是180元。  “给100就好了!”他居然手一挥,豪爽地说。  “那怎么成?”我递过去200元,说:“不用找了!”就跳下车。听到他在背后连声喊着“谢谢、谢谢”,觉得好温馨。  办完事,我又叫车回机场。机场到了,计程表上的数字是120元,
期刊
我是初中道德品质课老师。我从来都不把教科书上的道德理论强加给学生。学生读再多的道德书,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变成道德高尚的人。但自从开始写“赞美日记”后,孩子们都变了。他们开始关心别人,学会对小事心存感激。作为赞美日记创始人的我,目睹了孩子们的变化,感觉很吃惊,却也很新鲜。  英美(化名)也是其中的一个孩子。她是我去年教的一个漂亮女学生。可漂亮的英美在写赞美日记期间让我揪心了很久。学习不是很突出,也没有
期刊
我过生日那天和几个哥哥在一起吃饭。小哥像报告一个天大的喜讯一样对我说:戴玉强要来武汉开音乐会了!我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戴玉强来过好几回了。我小哥说,这回不一样。这回你嫂子被选去合唱。说时一副乐滋滋的神色。  我小嫂子在一家公司工作,平常没事,就参加了中老年合唱团,经常排练演出什么的。戴玉强来武汉演出,需要本地合唱团的配合。合唱团的人本来只是自己唱唱消遣生活,对上台不上台也都无所谓。可这回来的是戴玉
期刊
五一期间,我在马尔代夫某个度假村,蓝天碧海,景色宜人。晚餐是自助,有大虾和螃蟹,我在自助餐台前端着个盘子盛菜,有一位兄弟,用胳膊肘一捅我,问道:芥末在哪儿呢?我不知道芥末在哪儿,却看出来这样一个趋势——国外的度假村和酒店在偷偷施行一个新的种族隔离政策,在吃饭时,把中国游客和外国游客分开。我在这里说的“种族隔离”是指美国的那套做法,隔离且平等,有时候某些酒店是“隔离且多给你点儿”,中国游客占据好座位
期刊
168年前的一个冬天,在美国纽约州的伊普斯威奇河河口,尼古拉斯·派克上校端起猎枪,射杀了一只鸭子。这条记录在上校笔记本中的寥寥几笔,却让加拿大鸟类学家格伦·奇尔顿激动不已。  他迫切想调查清楚的,不是这起凶杀案的动因,而是结果。上校最后把鸭子怎么样了:是吃得只剩下了骨头,还是被制成了标本,或者那只鸭子还留下了鸭蛋,那么蛋壳又去了哪儿?  上校枪下的那只鸭子,并不是普通的鸭子,而是一种生活在北美东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