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的悲剧诗篇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b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巴金的名作《家》做成舞剧,用音乐与肢体语言表现一个反宗法礼教、反封建的大主题,是需要相当勇气的。第一次看完这台戏在回家的路上,我就给导演何川和作曲梁仲祺发了短信,我认为这是2016年中国舞台的一抹辉煌。两次观看,两次极具质感的冲击,让人按捺不住想把这台戏的观感记叙下来。
  一、一台能名正言顺载入四川艺术史辉煌篇章的大戏
  这是一部有胆有识、有艺术追求和审美高度,能带给社会和观众思考的舞台悲歌,是对过往时代和我们的父辈祖辈充满悲怜之心的一次祭奠,也是一次让人通过舞蹈进入近百年前那个乱世,感知他们的气息与呐喊,从而加深我们对当下生存状态的认识,激发人们对历史和现实反思的回望。两次观看,两次被深深打动,它从编剧、舞蹈、音乐、结构、人物、舞美、灯光、造型等方面,都占据了四川艺术的制高点,舞蹈和音乐表达丰满扎实,厚重又不失灵动,宛若欣赏了一部舞台呈现的悲剧诗篇,让人既陶醉又心波难平。这台戏理所应当地受到了各方关注,也获得了相当的肯定。毫无疑问,它能名正言顺地被当成四川艺术史的代表作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抓住了艺术通向人性的那根缰绳——爱情、悲悯、痛苦、死亡以及希望等,它潜藏在每个人的灵魂之中,通过舞台起伏跌宕催人泪下的表现诗意地升华于人的灵魂之上。
  二、打造站得住、立得起、留得下的好作品
  (一)脈络清晰,叙事性强,忠实原著。从剧本改编角度来看,舞剧结构与人物从原著脱胎而来,但没有盲目复印,而是根据舞剧特点删繁就简,根据舞台需要创新发展。舞剧是兼有舞蹈与戏剧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戏剧部分我认为几乎无可挑剔,两场婚礼两场葬礼,展现了高家最有特点的四个横截面,强化了美丽人性受到压榨摧残的主题,催生出觉慧逃离家庭、追寻自由的结局。戏剧冲突需要设置矛盾和对立面,冲突越激烈戏越好看,这台戏的对立面高老太爷只是符号似地背影相对,他个人并没有亲手戕害祸殃,但他所代表的那个社会,那种封建传统,宗法礼教体系,早已浸入到中国人的骨髓,祸害和挤压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生存空间,所以就有了觉新的压抑,鸣凤和瑞珏的死亡。这就良好地阐释了巴金原著的主旨。当然也有些遗憾,比如没有交代觉新与梅表姐青梅竹马的相恋,让觉新在婚礼上面对陌生新娘的失落惆怅缺了支撑点,不过由于演员良好的展示和音乐的铺陈升华,似乎并未让人感觉到明显不妥。
  (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舞剧是靠人物来体现主题的,只有人物的形象定位和相应的表演立得住,这台戏才谈得上艺术魅力。在舞剧《家》中,无论是觉新的彷徨压抑、矛盾挣扎,瑞珏的温婉恭良、逆来顺受,梅表姐的哀怨郁闷、欲诉还休,鸣凤的单纯善良、悲哀倔强还是觉慧的青春阳光、觉醒抗争,无不鲜明生动。即便是一帮定位模糊的高家太太们和老爷们的舞蹈,也非常具有角色感,而且所有人物的舒张描摹都没有偏离主题——对封建社会和宗法礼教进行鞭挞,所有遭受命运迫害者的大声呐喊呼吁。就人物刻画而言,鸣凤可能最为完整明晰,几个转折点都很干净。她形象的成功塑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当然也得益于舞蹈编排。鸣凤最先给观众的形象是天真烂漫,年轻纯洁,步履轻快,身段轻盈,举手投足都带有少女的羞涩与温馨。她和觉慧的那段双人舞是所有表现怀春男女的肢体教科书。
  (三)内心情感细腻丰沛。相对于话剧和戏曲来讲,舞剧在人物内心的刻画上难度更甚。但我发现何川和梁仲祺都是是情感描写的高人,无论是梅表姐稍纵即逝的蹙眉皱额还是嘴角边轻轻划过的叹息,都被他们刻画表现得淋漓尽致。鸣凤小碎步里的欢快、眼角的羞涩、见到爱人的慌张、命运即将遭受厄运的彷徨无依,都被描述得清晰细腻。觉新的情感是全剧中心,几段大的舞蹈活生生地描绘出他个人理想与家族利益、宗法礼教的强烈冲突,具有很强感染力。他与梅表姐和瑞珏的三人舞,剪不断、理又乱,我认为是把巴老书中的平面形象非常忠实地舞蹈化了,甚至这一段比巴老原著表现得还要细腻真切。那段觉新和瑞珏的双人舞,一条红围巾从瑞珏脖子上滑落,渐渐地将两人牵扯起来,最后围到了觉新的脖子上。这种对情感描述的新颖性和穿透力,不仅别具一格,而且具有经典性。这两段舞蹈我认为可以作为双人舞和三人舞的教程。由此更加深了我对何川的印象:他是位太善长用舞蹈抒情、表现情绪、营造审美冲击力的舞蹈大家。
  看完这台剧也引起了我另一种思考:舞剧的情感展示和表达,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是舞蹈家通过对人物的理解,由内到外的精神溢出,技术反而成为手段,许多只能意会的瞬间是排练场泡不出来的,它是演员的文化素养、阅读体验、人格修养在舞蹈瞬间的综合抒发。就此而言,我认为这台戏的几位主要演员,包括几位群舞演员,无疑是四川乃至全国的优秀演员,或者说,通过《家》这部舞剧,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跻身于一流舞蹈家的行列。
  (四)具有实力的舞蹈大团。我认为四川省歌舞剧院不愧为全省艺术造诣最高的艺术院团,在全国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觉新的表演是值得赞美的,其舞姿疏朗大方,英姿不凡,基本功扎实,动作灵动饱满,尤其难得的是在表现力方面也富有感染力。其他几个独舞演员,梅表姐、瑞珏、觉新、鸣凤都各有特色,就人物的完整性讲鸣凤更胜一筹。瑞珏死亡前后的舞蹈催人泪下,尤其是她死去的时候那方当年掩盖过她新娘面容的红巾又重搭在了她脸上,但桃花春风,人面不再,又一个年轻生命死于封建礼教的压榨之下,她的那段独舞和后来与觉新的双人舞让人印象深刻。整个演出没有炫技成分,所有演员的表演几乎都恰到好处。舞剧结尾处瑞珏死亡后觉新一次次的抽搐,步履蹒跚不知归处,非常形象地展现出他内心的凄苦与绝望。大幕落下,繁华散尽,人们回到巴金先生托举的主题——对生命意识的追问,被命运迫害的悲剧。四川省歌舞剧院摈弃堂会意识,把主要精力和主要骨干用于打造站得住、立得起、留得下的好作品,其胆识和胸怀非常值得钦佩。
  三、舞剧需要有诗人气质的导演
  何川是当今中国最优秀的舞蹈编导之一,这从他这些年频频捧回的国家级奖杯就可以证明。但优秀的舞蹈家、舞蹈编导一定是在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我认为何川在这部戏上有两个突破:一是对他自己过往作品的突破;二是在舞剧结构、人物把控、核心舞段的层层递进上的突破。我突然想到一个词汇:舞蹈诗人。诗是人类内心感受世界最直接的产物,是灵魂的本能闪念。所谓诗人并不仅仅是指会写诗的人,它是指那种具有诗性的敏感、执著和清醒特质的艺术家。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文艺的最初的灵感都是来源于诗性的触动,犹如蝴蝶效应般搅动艺术家的心神,最后才形成艺术作品。全剧无论是群舞还是单双三,都布局得当,节奏、疏密恰到好处,宛若一部凄美的诗篇在舞台上第次展开,缓缓呈现。这台舞剧中有大量传统舞蹈的成分,也有现代舞的成分,但都处理得从容不迫,相得益彰。看戏过程中有几段舞蹈给我造成相当的冲击力,这也是何川的独创。   (一)表现压迫情节的舞蹈。几个家丁模样的人物手拿横杠对鸣凤进行堵截,桎梏般地压迫年轻生命,它的创造和寓意非常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二)大胆摆放在舞台中央并多次变换的椅子。自古以来椅子在中国就象征等级地位,这里象征封建宗法礼教势力。椅子的舞台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演员们与椅子构成的舞蹈与队形不断强化着“家”这个主题,强化宗法礼教对人性的逼迫压榨。椅子在这部剧中构成了无声语言,推动了舞剧的发展。椅子这个意象,可能很久都难以从观众的记忆里抹去。
  (三)几组高超的单双三舞蹈。前面提到过,多年来何川的“单双三”在业内享有不错的口碑,他擅长用舞蹈描写人物内心,举手投足都由心生,不单纯为舞而舞。首演梅表姐与觉新告别后的独自离去,踽踽而行的脚步,清瘦孤独的背影,月光投射在高墙下长长的光影,令人心碎,那个意境让人想起李清照和唐琬。
  (四)改编版在内涵上有所提升。比如结尾的时候觉新不再是慢慢颓唐地退下舞台,而是加入了一排椅子作为道具,挡在中间再从台前推到台后,把这个角色的内心苦闷却又无可奈何的心境表现得更加富有质感。瑞珏死前两人的双人舞,四目相对,依依难舍,催人泪下。
  (五)几段令人难忘的群舞。个人认为相对于《川茶铺子》,何川在《家》的群舞编排调度上有很大提升。比如第一幕开始时,高家太太们和丫环们的女子群舞,通过舞蹈队形的变化,颇具四川特色的身段动作、表情姿态,营造出了高家深宅大院礼法深重的意境。一群具有鲜活生命却又遭受禁锢的女人们的叹息和无奈,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比如,两段葬礼的群舞、封锁鸣凤的群舞、驱逐瑞珏到高家外生孩子的群舞等等,尽管演员众多,主演和群演混杂,但调度得当,疏密有致,没有让人感觉到紊乱。在舞美灯光的配合下,导演始终让主要角色说话,用主要角色的动态发展来推动剧情,语汇清晰明了,让人能从舞台众多人物营造的庞杂氛围中感受到主题的伸张。全剧的整体节奏也控制得恰到好处,不冗长累赘,也不粗枝大叶,场景的迁换从容流畅,配合台上正在行进的情感节奏,缓缓而起,徐徐而落,简洁大气,无一人喧宾夺主,无一处节外生枝。所谓艺术家,莫过于此。
  就編导特色来看,何川当属高人之列。一是紧紧围绕觉新、瑞珏、梅表姐、觉慧、鸣凤这几个主要人物命运展开,通过几段单双三舞建构了这台舞剧人物抒写的基本构架;二是把本土文化与民俗风情渗透在舞台构成和舞蹈之中,特色鲜明;三用几段大群舞营造氛围,把几个主要角色置身和淹没其中,最后再让他们或者死亡、或者挣脱出来,升华了这台舞剧的主题。
  四、磅礴大气又哀婉动听的悲歌
  音乐是舞剧的基础,它在表现思想内容、戏剧情节、人物形象及性格构建上有至关紧要的作用。相对于舞蹈来讲,音乐既有独立性,也有强烈的关联性,所有的人物剧情都在音乐构建的河床上流动,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看过近年来国内的几台舞剧,相比之下,舞剧《家》的音乐创作当属佼佼者,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
  (一)具有磅礴大气的纵深感。这部舞剧的音乐创作、录制,都具有很高的标准,其形象性、生动性和完整性对这部舞剧的构成与展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节奏节拍、段落、情绪方面为人物塑造做了出色的铺垫和启发。整个音乐的配器、乐队的使用,在当下都具有一流水准,其交响性、抒情性、色彩性等方面是这台剧成功的基础。觉新结婚那一段,如何表现一个新郎内心世界的纠结,对任何作曲家都是挑战。一缕穿过喜庆锣鼓引申而至的琴声,将人领入到另一个环境,觉新的不甘与苦痛,驯服与隐忍在激烈搏斗冲撞,面对新娘他欲拒不能,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柔肠百结,困顿不堪,作曲家用音乐搭建的人物内心空间拓展了有限的舞台空间,使这个“家”具有了纵深感,是观众得以进入舞台人物内心的必由之路。
  (二)在西洋音乐表现中强调中国音乐的民族气质。舞剧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地点是四川成都。因此大量音乐遵循了民族音乐传统,旋律、音调、节奏都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但同时其配器、演奏又是西洋器乐。其在典雅性、抒情性、优美性上毫无疑问又大量采用了西方音乐元素;在节奏和风格上不拘一格,流畅华美,深沉动听,不少地方音乐如同情节的引导,令人领略到舞台上的恢宏、华丽、迷幻、哀婉、深沉、绝望。有人认为川腔川调的东西多了些,我觉得倒未必。只是,在把川剧的旋律用西洋器乐展现的时候是否需要做一些配器的处理,值得思考。这方面关栋天的京剧《将进酒》的配器值得借鉴。
  (三)人物形象音乐提升了舞剧的品质。所有的艺术说到底都是人的艺术,这部舞剧主要角色的形象音乐对角色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作曲家深入研究了剧中的每个人物,按照人物性格特征来设定人物调式主旋,通过音律的起伏跌宕来揭示人物特质和内心情感,到后来一听音乐就知道人物动态,不同的剧情阶段配器和节奏不同,刻画出同一人物在不同境遇下的状态和心境。随着情节发展,音乐层层递进,从波澜不兴的开场,穿过温婉的乐声逐渐进入到深深庭院之内,接触到高老太爷、冯老太爷这些符号式的人物,音乐的强弱、浓淡、起伏,营造出了沉闷中生命顽强抗争的艰难,而鸣凤、梅表姐和瑞珏、觉新,他们身上那些人性的光辉,也通过音乐赋予了特别的色彩,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瞬间。
  (四)融汇了民俗性。剧中多处使用了地方音乐元素,尤其是川剧锣鼓和川剧唱腔的运用,大胆果断,别具一格,丝毫感觉不到突兀,也增加了这部舞剧音乐的风格特征和辨识度。瑞珏死去的那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场似的葬礼,漫天的纸钱,这时候一缕大提琴声如同从瑞珏栖身的小屋飘忽而出,好像她并没有死去,而是在娓娓叙说自己的悲难和对亲人的留恋,秋夜梧桐雨纷纷,心碎啸天意难平。我注意到作曲家把川剧腔调基本都用在几个重要转折点上,高亢飘忽,具有浓郁的市井气息,让人想起华兴街、三庆会,想起出将入相戏台上的人生悲欢。实际上,在西洋音乐的民族化和民族音乐的西洋化方面多年来都有论争,这部舞剧音乐的出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五)強烈的叙事和抒情性。整台音乐对话性很强,闭上眼睛,能够通过音乐感受到台上人物的起起落落,分分合合。我在观看的时候有种感觉,作曲家是位非常优秀的作家,只不过使用的是音符和旋律。鸣凤的音乐形象刻画的非常成功,人物描述相对完整。鸣凤第一次出场的音乐轻快而温暖,同她豆蔻年华的天真无邪相契合。随着剧情的推移,她的音乐越来越沉重、灰暗、忧郁、到后来的石破天惊,她怀揣着刚刚萌芽的爱情走向死亡,一朵玫瑰尚未绽放就悄然枯萎。鸣凤死去时候的音乐是令人揪心的,这里有一段停息,给了观众情感停顿和悲叹的空间。后来觉慧与复活的鸣凤重逢,音乐温暖得能让人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温度,但周围又是如此冰凉,他们的欢乐含带着潜藏的悲伤。作曲家这里使用的仍然是鸣凤的主旋,但配乐上做了不同处理,明亮中带有阴影,欢乐中含有泪水,不时切入的低沉乐声预示着悲伤的结局。观众一边看着两个青年人为爱而歌而舞,一边为这段爱情的毁灭生出深深的悲叹。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艺术的魅力。如果能够单独推出舞剧《家》的音乐碟,相信也会吸引不少乐迷。
  (六)弦乐的使用独具一格。这是一台表现人物情感和命运的舞剧,揭示内心情感对作曲家和舞蹈家都是考验。在这台舞剧中,运用弦乐展现人物激荡的内心和命运起伏是作曲家的杀手锏,无论是在觉新结婚,梅表姐离去,还是鸣凤之死,瑞珏之死,瑞珏和觉新生死离别等紧要之处,独奏或合奏的弦乐都在高墙内外深情叙说,有时浅唱低吟,舒缓低沉,有时又悲愤难抑,洒泪啼血,营造了凄美诗意的审美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人想起聆听杰奎琳·杜普蕾的感受。
  (七)打击乐的使用撼人心魄。有人说敢于在舞台上频繁使用打击乐的作曲家都是高人。这部舞剧但凡到了紧要处,配器上一定离不开打击乐,有时候还独领风骚。对作曲家而言,这确实需要底气和胆魄。尤其是最后一场瑞珏之死,强烈的打击乐如同重锤敲击在觉新胸口,令他如遭电击,踉踉跄跄,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他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境遇,令人难忘。
  五、舞美、灯光、造型锦上添花
  舞美比初演有了很大提升,立体透视造型形成的空间压抑感,色彩的沉闷古旧,灯光的布局渲染,人物的服装造型,都为此剧锦上添花。
  这台剧也有值得改进之处,比如梅表姐出场偏晚,鸣凤和瑞珏死去后又复活起舞的样式有重叠性,个别演员在表演上不够专注,个别道具的使用还可以更符合剧情一些,避免生涩,在表现生命亮色方面还可以继续拓展空间,音乐在某些地方可以更加鲜明等。
  巴金的这部作品诞生于1931年,巴老离开我们已经12年,如果他在天堂俯瞰了这部舞剧,相信也一定会击节盛赞。
其他文献
今天天气晴朗,外婆说趁着天气好,要带我到田里去采扁豆,我听了可兴奋了!  来到田里,远远就能看到那一大片扁豆:绿色的枝叶、红色的枝干、紫红的小花、弯弯的扁豆荚,密密麻麻地长成了“扁豆墙”。扁豆荚你挨着我,我挨着你,风儿一吹,随风摇摆,像是在说:“你好,你好!”  我学着外婆的样子采下一个扁豆荚,只见它弯弯的像新月,里面的豆子成熟了,把身体撑得鼓鼓的,像鼓起腮帮子的小孩,十分可爱。  一会儿,我和外
过年了,“客人”们约好似地来到朱海家,朱海笑脸相迎,茶酒伺候,待人走远了,笑容还僵在脸上。  朱海老婆数落几句:你个背时鬼,比猪还蠢!跟着你,倒了八辈子霉!儿子儿媳也怨怨艾艾,牢骚满腹。朱海沉默着,反拱着手走上屋顶。只见马路影影绰绰,途经车辆晃动着灯光,愈近愈亮,又很快驶过。他想,假如步韧不来收猪,他就不会……  那年秋天,朱海推倒土砖屋,盖起两层高楼,门前水泥地坪整得亮亮堂堂。一辆东风牌货车开进
春暖花开,繁花似锦。在浓浓春意中,我想结合自己的编剧实践,谈一谈写好电影剧本应把握的几个方面,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我是从小说创作转型跨界作的编剧。今天放映的是我担任编剧的两部电影《北纬30度之爱》《厚土深痕》,一部是爱情片,一部是伦理片。我认为创作剧本需要具备以下的认识:  一、弄清剧本和编剧在电影中的地位和作用。  剧本是电影的一剧之本,剧本的好坏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一部好的剧本不一
1949年生于四川省射洪县,1965年以文艺兵应征入伍。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原解放军总后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画家(享受文职副军级和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待遇)。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顾问、西藏自治区“西藏美术院”顾问、曾任全军美术高级职称评委、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被中国文联评为“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  酷爱西藏文化,三十年来长期在西藏采风创作,2009年进驻
我们学校种了很多菊花,这些菊花有粉色的、黄色的、紫色的……当你走近它们,它们好像在欢迎你,朝你点头微笑。菊花的茎是笔直的,叶子翠绿,花瓣层层叠叠,一根根又细又长的花瓣微微卷曲着,外面的花瓣长,里面的花瓣比较短,中间还有白色的花蕊。这些菊花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真是漂亮极了。  我喜欢菊花,更喜欢菊花素雅坚贞的品格。
从少年时代开始,我便期盼通过游历世界来学习艺术。直到1987年,我才怀着一种惶惑的心情东渡日本,试图在那里找到东西方艺术的巧妙结合点。在那里,我犹豫不决地挨过了三年。当我在离开日本前的某一天,多年的瞑思苦想突然在我的精神夜空中划出了一道光亮——或许这就是人们通常称为的灵感。一瞬间我就决定了未来的绘画之路。  1990年,因为偶然的机会我移居德国,居住在柏林,并四处游荡。寒冷的欧洲,令人的头脑格外清
我知道这个星球上有大熊猫,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在重庆念初中,《动物学》课本上,依稀记得这个萌宠是叫“大猫熊”。很想看看,却不知道哪里有?到位于枇杷山的重庆图书馆查资料,方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就开始饲养大熊猫了。  紧随其后,1938年在中国,重庆北碚也展出了饲养的大熊猫。重庆有大熊猫的信息让我兴奋不已!然而,令我大失所望,北碚那只大熊猫早就归西了!待我念高中的时候,听说重庆枇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