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培养和谐思维的尝试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52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
  
  当代中学生关心国内外时事,思维活跃,爱国热情高昂,“看不惯”、“不舒服”的情绪体验时有流露。如在反恐问题上认为美国太霸道了,同情阿富汗的“塔利班”和伊拉克的萨达姆;在中日有关历史、钓鱼岛、东海资源等问题上,认为中国政府太软弱了。这些问题的解读都涉及到民族主义的认知问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问题,如何对学生的“问题情结”进行疏导?笔者进行了课堂探索与实践。
  
  二、目标
  
  (一)探讨民族主义对世界政治的双重影响,学会把握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绝对好或绝对坏的东西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或衡量办法,这更符合世界的本来面目。做一个激情而又理智的中学生。
  (二)学习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探究大战发生的原因,认识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是极端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解读极端民族主义,培养和谐思维。
  
  三、准备
  
  了解学生“民族主义”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不适;师生共同搜集极端民族主义的相关历史史实,历史人物的相关言论,结合时事政治,摘编胡锦涛主席建设和谐世界的谈话,布什总统的反恐讲话;布置思考,民族主义对世界政治有哪些影响?材料制作成课件。
  
  四、过程
  
  (一)出示材料,导入本课。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意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让别人分割陆地和海洋,而我们德国只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过去了,我们也要求有日光下的地盘。”
  上述言论就是极端民族主义的典型。
  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前的矛盾和斗争:
  1 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深恐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法德矛盾十分尖锐。俄国与奥匈帝国的矛盾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国与德国的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与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建立。这样,帝国主义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激化阶级矛盾,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争夺世界霸权,抢占更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积极进行扩张势力。希特勒和法西斯组织纳粹党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号,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骗取广泛支持。纳粹党的早期党纲就明确规定:“我们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国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的人口”。表示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这是极端民族主义的充分表现。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纳粹党掌握全国政权。从此德过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特点是以军部为核心,军部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1936年,一批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二二六”兵变。不久,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对外制定了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二)引导分析,领会极端民族主义,现实问题切入。
  所谓极端民族主义是指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世界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是极端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
  材料据媒体报道,美国总统布什2005年9月14日在联合国峰会上发表演说,号召世界各国继续跟随美国反对恐怖主义时,竞无人鼓掌,令他颇为尴尬。而在四年前,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布什提出要么站在美国一边、要么站在恐怖主义一边时,世界各国人民都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对恐怖主义严厉谴责、坚决斗争。
  为什么布什同一内容的讲话时隔四年竟会遭到如此冷遇?你认为如何才能消滅恐怖主义这个毒瘤。
  这要归咎于美国使国际反恐斗争偏离了正确轨道。首先,它以暴易暴,企图通过发动战争来消灭恐怖主义,结果适得其反。其次,是反恐谋霸,借反恐扩大霸权。第三,采取双重标准。对袭击美国的恐怖分子用战争去对付,对袭击他国的恐怖分子则予以纵容。反对恐怖主义应该由联合国主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准则,采取政治、经济、法律等措施综合治理,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做到标本兼治。
  (三)联系现实,培养丰富的历史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材料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你认为在当今世界格局下,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需要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1、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2、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3、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4、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胡锦涛主席深刻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
  (四)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分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政治的双重影响:
  1 积极影响。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民族主义成为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巩固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外来干涉和控制的思想基础。在民族主义旗帜下,一些亚非拉国家实现了权力集中,调动了国家资源服务于经济建设,推动了民族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对外关系上,民族主义是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以及外来干涉和控制的有力武器,促使获得独立的国家废除新老殖民者强加给它们的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在全球层面上,民族主义推动第三世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促进世界政治民主化和多极化方面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 消极影响。民族主义如果在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中不顾他民族、他国利益,甚至不顾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片面追求本民族、本国利益,极易发展为民族扩张主义和地区霸权主义,导致国家关系的恶化,破坏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民族分离主义不仅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为他国干涉提供机会。如前南地区的民族分离主义不仅导致前南斯拉夫联盟的分裂,而且引发了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当泛民族主义被作为推行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实行民族压迫和种族压迫的工具时,具有消极的影响和作用。极端民族主义诉诸暴力和恐怖活动,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五、反思
  
  我们的历史教学要依据教学对象的需要、兴趣来组织学习内容,关注教学对象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他们的现实处境,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享受思想的自由和心灵的撞击。民族主义教育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复杂的情感体验,表现形式有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良心、荣誉感等。在设计施教的方案时,情感体验过程应该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否则就会显得空泛而盲目,学生的情感体验仅仅就会停留在接受或反应的感性水平,很难上升到性格化的理性阶段。
其他文献
新的课程标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教育教学中師生教与学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指出:“在教育活动中准确地自我表现定位是教师观的核心。教师应意识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要为人师,不做经师;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不同层次上提高数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
期刊
多年来,教与学总是相辅相成的。在过去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教师耐心地教,学生刻苦地学,最后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收效甚微,学生应得到的智力开发、思维形式的拓展都没有到位,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教学方式上大做文章,把教学活动彻底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让新的课程理念占领整个教学领域,真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真的做到引导学生会学、巧学、灵活、创新,到了关键之处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期刊
摘要: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欣赏,相互创造的课堂。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表扬,赏识学生,面向全体,尊重个性,真情鼓励,推陈出新,肯定优点,正视不足,跟踪鼓励,着眼发展。让学生“抬头”学习,使学生在鼓励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鞭策中得到上进的力量。  关键词:赏识 尊重 鼓励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主动设问和研究,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并进行各种体验。从中学会如何去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起应对急剧变化环境的能力和创造力。这种学习方式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其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和已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析、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结合地理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研
期刊
数学新教材大纲把原来对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改为“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只有两字之差。概念的内涵却更加丰富了,使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了认识上的转变。在注重逻辑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其中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看不到数学的本质,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学中过多注重
期刊
“学问”,顾名思义,不仅要学,还要会问,只有能提出问题来才能把学问搞好。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问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 教师是一本会说话的书  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学生,不懂就要问,越是爱问问题的学生越是爱学习的学生,老师也越器重,不要怕难为情。要把教师当作会说话的书。在以往的学生中,问问题最多的学生往往科学成绩也是最好的,因为他们在思考、在
期刊
摘要: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工伤事故频繁发生。当前我国工伤事故处理中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工伤事故处理模式必须确立制度保障功能、补偿功能、惩戒与预防功能,须兼收民事侵权责任的优点。构建我国工伤事故处理综合模式,要以工伤保险优先选用为原则,以企业存在过错时的补充方式为基础,企业无过错时采用取代模式,第三人侵权时适用相加模式,但当企业未缴纳保险费时,则由企业直接承担特殊侵权责任,本文对我国当前立
期刊
摘要:笔者对尖子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尖子生在思想、心理素质上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并据此提出对尖子学生实施德育的对策: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推向社会的大课堂,加强集体主义教育,重视榜样的作用,争取家校的配合。  关键词:尖子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对策    德育历来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但长期以来,人们实施德育总习惯于侧重道德行为方面,因而把教育的对象集中于少数的所谓“差生”。我以为这
期刊
说明文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来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但是,在说明文的写作实践中很多同学抓不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把握不住说明的中心,因而文章写得很散,不能把事物介绍明白,很难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因此,学生写说明文,常常感到自己在心理上与描写的对象有着难以言说的“距离”。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性,说明文的写作也不例外,只要教师指导得法,一定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打破说明文写作的“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