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最后的大儒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却长期从事乡村建设工作;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曾经像朋友一样与毛泽东相处,却因政见不同公开与毛泽东争吵……正是这种充满矛盾的传奇人生,使他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之圣。
  
  “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这是1942年初,梁漱溟在日军的炮火下逃生后给儿子写的信。一代大儒的狂傲与自信跃然纸上。
  有人说,梁漱溟的一生就是一部历史,读懂了他,也就读懂了刚刚过去的百年中国。
  
  “前生是一个和尚”
  
  梁漱溟祖籍广西桂林,从祖父开始离开桂林迁至北京。1893年10月10日,梁漱溟出生在北京紫金城安福胡同一栋普通的民房里,原名焕鼎,字寿铭。
  在顺天中学上学的时候,梁漱溟就是一个特殊的学生。国文课上的作文,他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俗见,以至一位教师警告他:“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当时的顺天中学是一所新式学校,梁漱溟很快成为各种学生运动的中坚。在1907年抵制美货运动中,梁漱溟甚至还和同学们冲进附近店铺查寻违禁美货。
  18岁时,中学毕业的梁漱溟加入同盟会,并在同盟会同仁创办的《民国报》当编辑。一次,该报总编辑孙浚明为梁漱溟画了一幅扇面,上款题‘漱溟’二字,梁漱溟很喜欢,从此作为笔名一直沿用。
  这一时期,刚刚接触社会不久的梁漱溟,因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几度产生轻生的念头。梁漱溟后来回忆起他的这段经历时说:我渐渐晓得事实不尽如理想。对于“革命”、“政治”、“伟大人物”……皆有不过如此之感。有些下流行径,鄙俗心理,以及尖刻、狠毒、凶暴之事,以前在家庭、在学校遇不到的,此时却看见了;颇引起我对人生感到厌倦和憎恶。
  1913年初,20岁的梁漱溟赴西安,并开始素食。当年7月,他向父兄表示志愿出家为沙门。随后他决定隐居,专心研究佛教。由于深受佛教的影响,看破红尘,梁漱溟公开声称今后不结婚,不吃荤,不喝酒。
  梁漱溟学佛的收获,是写出了佛学专论《究元决疑论》,推崇佛道的“出世”思想。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居然影响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1916年,仅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受蔡元培之邀,在北京大学主讲印度哲学。可到了第二年,他再次有了逃离红尘的想法,欲往衡山出家为僧,但未能成志。
  梁漱溟在晚年曾自言,“人有今生、前生、来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这一说法梁漱溟从未和家人说过,也几乎不向朋友提及。
  1918年11月8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自沉于积水潭净业湖,并留下了遗书:“梁济之死,系殉清朝而死……殉清……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幼年所学为本位。吾国数千年,先圣之诗礼纲常,吾家先祖先父先母之遗传与教训,幼年所闻,以对于世道有责任为主义。此主义深印于吾脑中,即以此主义为本位,故不容不殉。”父亲的自杀,使梁漱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荡,他在文章里公开责备自己说:“呜呼!痛已!儿子之罪,罪弥天地已!”他为自己忽视了中国文化和父亲的教诲痛悔不已。
  此后,梁漱溟开始由佛学折入儒学。在北大的7年时间,梁漱溟发表了诸多影响深远的专著,1919年《印度哲学概论》问世,其后两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此书一度再版8次。
  由佛学转向儒学以后,梁漱溟吃素的承诺始终没有改变,坚持了一生。但是,儒家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他触动很大。他感到,过去宣称不结婚,是对父母的不孝,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任。28岁那年,梁漱溟结婚成家。
  
  接续三百年儒学
  
  


  梁漱溟因《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而“暴得大名”。《剑桥中华民国史》写到:“梁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使他成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新传统主义思想家。此书的成功,或许应该归于这样一个事实,它以热烈的情绪感染而不是严密的逻辑分析,调和了新传统主义思想家的内在冲突:一方面要继承已经为世人熟知的进化宇宙论传统,另一方面却提出了新的隔离观念,要把不受历史局限的价值、对人类良知的直觉洞察,与受科学支配的自然和社会政治过程彼此分别开来。”
  与梁漱溟同时代的大师级学者牟宗三这样评价梁漱溟:“(梁漱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传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三百年的文化。”
  梁漱溟从宋明理学入手,将西方生命哲学引入到儒学中,对陆王心学进行了“修正”。尊崇儒学,但不排外,将西学引入传统文化,正是现代新儒家的普遍特征,梁漱溟也由此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之一。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中,梁漱溟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在东西文化观上,他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有别。由此证明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从而跳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二元对峙局面。
  不过,当美国学者艾恺将“最后的儒家”称号送给梁漱溟时,梁漱溟却拒绝接受,因为他仍把自己看成一个佛家。他曾极认真地把自己和同为新儒家代表的熊十力相区别:“我与熊先生虽然一同倾心东方古人之学,以此相交游、共讲习者四十多年,踪迹之密少有其此,然彼此思想实不相同。熊先生应归属儒家,我则佛家也。”
  梁漱溟终其一生都未抛弃佛教,甚至对佛教崇敬有加。他安身于儒、佛之间,在入世和出世的纠结中,度过了他的大半生。
  
  将农民组织起来
  
  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且又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接受朋友之邀,到山东试办中学高中部,并开始了他的乡村建设的实验。
  梁漱溟说他的乡村建设理论“萌芽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大半决定于十五年(1926年),而成熟于十七年(1928年)”。这一时期,正是军阀混战时期,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向何处去?和所有关心中国命运的有识之士一样,梁漱溟也在苦苦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梁漱溟投入乡村建设工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我从事乡村工作的简略回顾》一文中,梁漱溟写道:“进行乡村建设工作,我头脑中所设想的有两个要点,因为从我的眼光看,中国有两大欠缺。中国农民的散漫几乎到了自生自灭的程度。农民不关心国家,国家也不管农民。农民散漫,缺乏团体组织,这是一个缺陷。中国社会所缺乏的另一面是科学技术。我所想的宪政的新中国,必须从地方自治入手,而地方自治又必须从团体自治入手,将农民组织起来,才能实现。我梦想的团体自治是合作社;这种合作社主要是生产合作,也包括消费合作、信用合作。西洋进步从都市入手,是向外侵略发展贸易,而牺牲农村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走这个路子.总之,中国缺乏“团体组织”和“科学技术”这八个字。将这两方面补进来,中国即发达进步,成为很好的国家。”
  自1924年以后的十多年间,梁漱溟先后在河南、山东、广东等地办学,并从事乡村建设实践。1930年,“乡村建设研究院”在山东邹平创建,梁漱溟在这里一干就是整整7年。
  有一段时间,梁漱溟的乡村实验曾经拥有很大“特权”,“乡村建设研究院”实际上代行了邹平全县的行政管理功能。梁漱溟通过办学和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社,使当地村民的主体意识及社会风气有了很大的转变。之后,当时的省政府又决定将济宁和山东西南部的13个县作为“县政建设试验区”。到1937年,实行乡村建设管理的县已达70多个。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被迫中止。
  


  有人说,梁漱溟所从事的是一件充满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乌托邦”事业,在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下,他那种改良主义道路是不可能走通的。但是,对梁漱溟个人来说,这7年的经历,使他对中国的农民有了深刻的了解,这才促使他在二十多年之后斗胆“代表农民”说话。
  
  与毛泽东的缘分
  
  梁漱溟与毛泽东同岁。1918年,两人在杨怀中(杨开慧的父亲)先生的家里初识,当时梁漱溟是北大哲学系讲师,毛泽东则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20年后,梁漱溟到延安,在16天里与毛泽东有过多次交谈,有两次是通宵达旦,梁漱溟回忆说“彼此交谈都很有兴趣”。
  1950年1月,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再三邀请下,梁漱溟由重庆来到北京。毛泽东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还专门派车接他,招待吃饭。由于梁漱溟吃素,毛泽东大声嘱咐:“我们也统统吃素,因为今天是统一战线嘛!”当毛泽东得知他还借住在亲戚家里时,马上派人安排,让他住进颐和园内的一处小院里。
  在这段时间里,梁漱溟与毛泽东的关系十分融洽,经常来往,两人之间有时谈得兴高采烈,有时又不欢而散。也许正是不分上下的朋友关系,使梁漱溟一时忘乎所以,才惹出1953年的那段公案。
  在1953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后来转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梁漱溟的发言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波。
  梁漱溟说道:过去中国将近30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农民而以乡村为根据地的。但自进入城市之后,工作重点转移于城市,从农民成长起来的干部亦都转入城市,乡村便不免空虚。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往城里跑,城里不能容,又赶他们回去,形成矛盾。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话值得引起注意。我们的建国运动如果忽略或遗漏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民,那是不相宜的……
  对于梁漱溟的发言,毛泽东很不以为然。他在讲话中说: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但须知仁政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帮助了美国人。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
  此后几天,会议对梁漱溟的言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梁漱溟震惊不已,他的牛脾气又犯了,不顾一切地要求发言,并与毛泽东激烈争吵,直到有人在会场上大喊“梁漱溟滚下台来!”这场惊心动魄的争吵才匆匆结束。
  随后,毛泽东给梁漱溟的问题定下了基调:虽“反动”,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给“出路”。
  30年后,90岁高龄的梁漱溟谈及此事,意味深长地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这些都是难免的,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否定“文革”第一人
  
  与毛泽东争吵之后,梁漱溟开始深居简出,很少开口。1956年11月,在“大鸣大放”的高潮中,许多朋友认为梁漱溟应当出来说说话、出出气了,但梁漱溟沉住气,决定旁观一段时间。结果,在随之而来的“反右”斗争中,那些朋友当中的许多人戴上了“右派”帽子,而梁漱溟却侥幸躲过一劫。
  1966年,“文革”浪潮席卷全国,梁漱溟也在劫难逃,他的家被抄,不得不栖身于北京鼓楼铸钟厂两间小破屋中,政治上更是莫名其妙地被补戴了一顶“右派”帽子。
  1972年底,全国掀起“批林批孔运动”。梁漱溟参加政协学习组学习近一个月,却一言不发。于是,有人说梁漱溟与孔子有着割不断的“阶级感情”。梁漱溟终于开口了,他花了两个半天时间,讲自己对“批林批孔”的意见。他说,我只批林,不批孔。批孔是从批林引起的,我看不出林彪与孔子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不批孔。至于批林,我认为林彪谈不上有什么政治路线,不过一心要搞政变夺权而已。
  梁漱溟这番话一出口,政协学习组立即开始批判梁漱溟。从1974年2月到9月,先是6个月的分小组批判,然后是两个月的大会批判。到9月底,召开集中批判大会。然而,当组织者询问梁漱溟有何感想时,他却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1976年,“四人帮”垮台,在“两个凡是”笼罩的气氛中,梁漱溟在政协会议上一针见血地说:“文革”搞糟了,“文革”的祸因是治国不靠法治而靠人治。此时,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还没有开始,梁漱溟的话可谓先声夺人。
  1977年3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梁漱溟仔细阅读,发现毛泽东1953年对自己猛烈批驳的讲话也收在其中,题目是《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
  1978年初,全国第五届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当选全国政协主席,梁漱溟当选为政协常委。升了“官”的梁漱溟在这次会议上再次向“文革”开了火,时年他已85岁。
  梁漱溟在发言中指出,“文革”的最终结果是生产停顿,人民生活贫困,牵连数以千万计的无辜者。放眼望去,所谓的“牛鬼蛇神”一大摊,还不包括受害的基层干部和普通老百姓。这样的人治是多么可怕!他说:中国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人治的办法恐怕是走到了尽头。经过“文革”10年的惨痛教训,大家对人治的危害有了清醒的认识,对法治才有了迫切的要求。
  当时,尽管一批老干部在私下场合对“文革”已经开始否定,对“两个凡是”也表示了不同意见,但公开讲话否定“文革”的还没有,梁漱溟是第一个。
  10个月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梁漱溟担任了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1988年6月23日,95岁高龄的梁先生坦然告别人世。有人慨叹,一个入世的知识分子是很难保持自己的心境平和的,他会呐喊、激愤、忧伤、痛苦,而这常常不免伤及他们的身心,影响他们的个人生活,甚至使他们短寿。像梁漱溟这样,一辈子都直道而行,却又能活到95岁的高龄,不能不说是一个生存的奇迹。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掌握较好的语言技巧其必备的素质,在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中,对于内部技巧的熟练运用能够增加语言的渲染力,给听众带来更好的收听体验。本文通过分析东方
7月7日上午,文强的生命画上了句点。去年9月26日,文强因涉嫌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和涉嫌受贿等职务犯罪被逮捕。今年4月14日,文强案一审判决:犯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
“看我这猪长得俊吧?”张春梅问记者,一脸炫耀的神情。  猪长得几乎与猪栏矮墙齐平,毛色黑亮,就快出栏了。也许是为了方便通沼气的缘故,猪圈紧挨着厨房。厨房边上就是张春梅2003年盖起的四间新房。  房子外边,随意走着一群鸡。“今年一窝鸡尽是公鸡,只有四、五只母鸡。长这么大,都可以卖了。”张春梅看着鸡说。  除这些猪和鸡之外,张春梅还养着30多只羊,一年最少也有1.5万元的收入。用她的话说,“不比外出
为了掌握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单井抽水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过程,为沙漠生态防护林工程可持续供水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设置在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灌溉用第69号水源井
当前,二手房在整个房产交易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消费者通过中介购房已经成为一种有效并且常见的选择。然而当前,中介市场良莠不齐,一些“居心不良”的中介商想尽各种方法欺
目的:观察和分析刮痧疗法配合光子嫩肤仪治疗面部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109例面部黄褐斑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4例,采取单纯的刮痧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55例,
在市政园林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园林植物的栽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施工环节。园林植物的栽植工作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特点,在对园林植物进行栽植时,必须要以成活原理作为基础,以
期刊
今年的5月又是个多事的月份,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出现了湖南真假罗彩霞案、杭州富家子飙车夺命案和湖北巴东县女服务员刺死官员案。阔少、修脚女、“顶替门”,也成了这一月中国互联网上的关键词。如果把三事件“融会贯通”来分析,就会得到一个相同的结论:权贵一旦狂妄自大,百姓就遭殃。  先从飙车“命案”来分析,杭州富家子飙车夺命案,有一个令人震撼的网络新词——“欺实码”。“欺实码”其实就是“70码”的谐音,讲的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