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到先秦系列——清朝·曾文正公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ong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引夫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明一切行门皆从孝悌起,大用无尽,会其宗趣,皆摄归于孝悌也。
  ——马一浮先生
  曾文正公在给弟侄的家信中写到: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而《易》曰:立志不恒,凶也。
  这个春天起:冥心无用,悠游涵养,是自曾文正公开始。公言: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谁不是呢?事事夹杂,变动奔忙无时不有。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然而人的劳力,浮定有无,纵垂纶千尺,最后满船空载明月归,已是获得。
  唯有顺物自然无容私焉,万物才归回到各自的来路与去路上。
  而况曾公戎马一生,日用之间,无一日不读庄;及至毛润之先生云:愚于今人,独服膺曾文正。古人有着自己的日用功夫及虚怀涵养处。
  于经学一脉,清朝人物,我读的其实是黄宗羲与王夫之两位先生。然一则是志业粗疏,并未精深恐误人弟子;二则经实为径,转述难无刻舟求剑之弊。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找出书来读读。
  有一天,忽然发现曾公可爱,是在他给家弟的信中: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厌烦难看矣。然诸弟苟有长信与我,我实乐之如获至宝,人固各有性情也。
  当即,拍桌大笑。师妹问我笑什么,答:不知道。但这人跟我们应该是一伙的。一切贤圣,只是孝悌。性德之全者曰仁,行仁之道曰孝。
  曾氏十三门学问,流传下的只是一套《曾国藩家书》,然业已完备,并无额外可添缀处。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简直是可以托孤的类型。师妹说:哪有那么夸张?读完却有同感。
  再想到历史书上的评价,不过是一个立场对着另一个立场。人已不存,只是符号。而家书中见其人智慧又可爱,取大不遗小。念兹在兹,苦口婆心的劝诫,无非是子侄要修德。恐其浮在表面的荣华之上,终不免颠沛。
  他与父母禀安问吉,于自恃有才的弟弟劝其戒傲戒慢,于生性温缓的子侄勉其勇猛精进。发力于自省,亦讲到世事中的轻重权衡。
  读信与读经不同,与读史更不同。经是循其大道语其天理,史是时与势中一个个生命的火花。而信里却是潺潺流动的春水,是清泉与甘霖。它不是非读不可的,但若读到,你就是寄件的那个与收信的那个人,总不可置身事外。
  语言如剑之所发,句句是指向自己。是长辈与兄长的护持,也是廓然大公之处。
  静中默省我之愆尤,处处获戾,其源无外乎此中。盖古人之病,亦即我之病;今人之疾,亦我之疾。然耐受力往往又不若今人,治病之力诚又不如古人。
  今见九州大地,人人溺于习见,不免悲心加重。师告我:疗愈悲心,唯有养慈。既以与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有,慈悲之力看似是对外给出去的,实则是返归于你自己。
  因其只知人有习气,不知去其习气;知去人之习气,不知去己之习气。终归如风画空,无有能所。
  字字直指,翻开这样一本书,正是当下所当读之书;握起这样一枚药,正是当下所当服之药。
  曾文正公家书节录:
  1、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立身切要之事明矣。
  2、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3、弟性偏急似余,恐怫郁或生肝疾,幸息心忍耐为要。
  4、季弟每日亦须看史,然温经更要紧,今年不必急急赴试也。
  5、总之吾有望于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悌为端,其次则文章不朽。诸弟若果能自立,当务其大者远者,毋徒汲汲于进学也。
  6、季弟信亦谦虚可爱,然徒谦亦不好,总要努力前进。
  7、时事日非,吾家子侄辈,总以勤谦二字为主。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8、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难,往时在余幕府者,余亦平等相看,不甚钦敬。汩今思之,何可多得?
  9、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究以自养自医为主,非药力所能为力。
  10、以后在家莳养花竹,出门则饱看山水,环金陵百里内外,可以遍游也。算学书切不可再看,读他书亦以半日为率。末刻以后,即宜歇息游观。
  11、凭濠对击,坚韧不出,最为合法。凡扑人之墙,扑人之濠。扑者,客也,应者,主也。我若越濠而应之,则是反主为客,所谓致于人者也;我不越濠,则我常为主,所谓致人者,不致于人者也。
  12、凡行军太速,气太锐,其中必有不整不齐之处,惟有一静字可以胜之。
  13、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编辑 / 徐   展
其他文献
曾经,杜牧行经魏征故居之时,有感而作“蟪蛄宁与雪霜期,賢哲难教俗士知。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封相卒于贞观元年,他无幸得见的清明盛世貌,却经由丹青画笔绘出一二而流传于后世。  初唐绘画中大成者,肖像画与宗教画,其发展离不开隋朝绘画的基础。隋朝命短,但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乱,使得画坛齐聚,名家辈出。隋文帝重修寺院,复兴佛法,宗教美术得以复活。及至初唐,有汉王李元昌(弟韩王元嘉、滕王元婴)、阎立
期刊
《女则》是历史上最早雕版印刷的书,是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可以作为后世典范的书,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它的消失或许恰恰能证明这本书绝对不是宣传"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好教材。  长孙皇后将历代著名女子的言行摘录汇集,并点评其得失,用现代的话来说,《女则》是一部第一夫人所著的、后宫版的《资治通鉴》。如果为史官所作,也只是理论上的意义,而这位皇后所作,可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操作版。唐代以前,历史上的贤
期刊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健忘的人。健忘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了,中青年人患健忘的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医认为健忘是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属神志病的范畴,与五脏虚损、情志失调、痰瘀互结等密切关系,临床病情多迁延难愈或进行性加重发展为痴呆。现代医学认为老年健忘与衰老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智能将会明显下降,这是人体机能生理性衰退的表现之一。然而,部分健忘却是老年性痴呆的早期症状
期刊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国立西南联大校园。  潘际銮收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在1944年,那年他16周岁。  这位老人如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中国焊接第一人。作为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的现任会长,潘际銮在许多场合回忆起西南联大。  他还记得母校的样子。泥土板筑成的围墙里,是120亩的校园,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所设计。  校门并不大,黑底白字的匾额悬在大门上方,进门就是一条稍宽的土路。教
期刊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未雨绸缪这个典故出自《诗经·豳风·鸱鸮》,其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牗户。”鸱鸮读chī、xiāo,是猫头鹰一类的鸟。牗读yǒu,表示窗子,户指门,牖户这里代指窝巢。诗句的意思是:鸱鸮在未下雨的时候就啄剥桑树皮,修补窝巢。后来“未雨绸缪”就比喻做什么事情都预先准备,防患未然。  毋当不要讲。临渴这句意思是不要到了口渴的时候才去挖井。真是到口渴才去挖井,等
期刊
李世民出身高贵,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他胸襟开阔,文武全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和手下的大臣们顺时而动,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而进行了全而的改革和整顿,奠定了唐朝的立国规模,这种社会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后人所推崇的“盛唐气象”。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在治理国家上,除了具备历史上的英明帝王共有的优势外,还有一个重要优势在大多数明主
期刊
得了眼疾,隐居乡下,治疗,  远离电脑、电视、手机,多日。  正是五月,春日迟迟,  暮春时分,在一个小镇,独处月余。  行 散  魏晋时期,人们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于是炼丹。吞丹之后,药力足猛,内心灼灼。于是去风中寂跑,谓之行散。  但我每日亦行散。  一个人散步。  早晨在住的院落里散步。  院落是日本人设计的,把枯山水运用得入情入画。也许深受了八大山人和石涛影响,那一枝一叶,枯萎得那样让人心动
期刊
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100处文物建筑向公众免费开放。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现有的3435处不可移动文物中,80%为历史建筑,为了让市民亲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日前启动,通过文物建筑免费开放、主题寻访、传统修缮工艺现场展示等多样化的形式,吸引更多人走进“老房子”,品读建筑之美、人文之美。  世界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
期刊
朱熹曾这样解释贞观二字,贞,正也;观,示也。“贞观”,以正示人。贞观,其实在循序一番天地之道,而魏征心中的天地之道,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当时刚从关东地区巡视回来的魏征信心满满地说:“正如饿极了的人很愿意吃东西,大乱之后百姓也更愿意接受教化。只要上下同心,按照圣哲的教导行事,几个月就能见效。要是两三年才见效,那就是失职!”魏征一番话,让李世民发自肺腑地感言:“我有这样的光辉成就,全是魏征的
期刊
梁羽生的武俠小说《七剑下天山》,小说一开场,便是傅青主(即傅山)与反派大高手天山派的楚昭南在五台山上的一场生死之战,“傅青主挟数十年内家功力,凌空下击,不能将楚昭南击倒,心中也是暗暗吃惊。瞬息之间,两人已斗了五七十招。”。据小说描述:“傅青主不但医术精妙,天下无匹,而且长于武功,在无极剑法上有精深造诣。除此之外,他还是书画名家,是明未清初的一位奇士。”  后来傅山的文字读得多了,对其了解才渐入佳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