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教为先 修身为本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千年,其间产生很多包括生产方式、生活观念、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今而言的,是我们的祖先在过去较长时间段的历史发展中慢慢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在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开始提升德育的重要性。“五育人”是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五个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精神,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研究和实践领域又提出了“环境育人”的观点。2012年1月,教育部、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等七部委又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实践育人”又被提到了应有的高度。而“五育人”中有很多方面与我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如因材施教、以身作则、孟母三迁、知行合一等等。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与其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伴、为友”。所以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强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自觉把握道德的底线,努力做一个仁德之人。高校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地方,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演变,无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学校教育思想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这些结合点的整理,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我国教育的理念和途径。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与教书育人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言教”在于说理、讲授,而“身教”在于示范,指导学生的行为。当然,在二者之间孔子倾向于后者,他强调身教,教师更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给学生作出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教师的言行要一致,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这样才能发挥“教”的作用。教学有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重在传道,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教书育人重在育人,教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良师。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孟子·离娄下》)他认为道德修养高、有才智的教师不断以自己的德行、才智培养和影响他人,社会就会有更多的贤才,这突出了教师的育才作用。同时,荀子对教师的道德品质提出了两点明确的要求:一是“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仕》)即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威信,德高望重是为师必备的条件之一。二是“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修身》)即教师首先要具备善的品质,然后才可以教育他人。教师在教育中应起主导作用,还应把德育融入于智育之中,道德教育通过智育进行。这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仍有启发借鉴意义。
  二“人本管理、人为为人”与管理育人
  在中国的古代,存在很多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其中影响较大的属儒家学派“以人为本,道德教化,以仁爱治天下”。“修己安人”(《论语·宪问》)也是对以人为本的间接阐述,意思是注重自身的修养,身为管理者要首先管理好自己,培养自己的仁义道德,而后再去要求别人,带动被管理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在高校中,身为人师,要倡导人性管理,自身做不到的事情不能苛刻于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此在高校的管理之中,管理者要对被管理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管理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有什么样的特点,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在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自由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这样更体现管理的针对性,当然每一个管理者也处在被管理之中,他们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在影响着被管理者。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 985年为《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再版作序时说:“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所以,在高校中,管理者如果不能管好自己,那么就不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榜样,也就无从谈起管理育人了。从管理的角度看,管理更是一种自我管理,管理者要专注于自身的修养,管好他人的基础是管理好自我,由个人发展去带动整体进步,才能体现“人本管理,人为为人”的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校发展后劲的重要前提。
  三“乐善好施、温和礼让”与服务育人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意思是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而高校的服务涵盖了学校的方方面面,后勤、图书馆、校医院等等,也涉及到学校的很多岗位。广义上说,学校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被管理者,也是被服务者。所以在校的工作者肩负着管理和服务育人两个方面。“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第十三》)意思即为:“平时接人待物要保持一种恭恭敬敬的礼貌态度;每做一件事,不管事大事小,内心都要保持认真敬重的态度,尽心尽力把事做好;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以忠诚为本,诚心诚意,即使去到文化落后的地方,这些原则都不可离弃违背。”所以作为管理服务人员要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他们的廉洁自律、温和礼让、尽心尽力,他们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能对学生起到一种榜样示范的作用,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要尽心尽力、细致入微地服务,态度温和地为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自尊自重、脚踏实地,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树立育人意识,给学生做出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榜样。
  四“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与环境育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意思是讲“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也就是比喻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自然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长,反过来如果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育人环境是一个庞杂而复杂的环境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周围现实,也包括起间接作用的一切客观因素;既包括天然的环境部分,也包括已经改造的环境部分。大学校园环境是积极向上的,校园风貌是朝气蓬勃的,当代的校园不仅仅是一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更是一个推动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地方,文化是无声的,但其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动员力。“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下》)同样的水果,生在哪、长在哪很受环境的影响,当然人也同样。校园中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舒适、高雅的设施环境,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不管是可以看见的物质、设施环境,还是看不见的人际、制度、网络环境,这些都不可或缺地被包含在校园环境中,海纳百川的校园文化使当代大学生形成了一个有活力的集体,在高校不仅要培养他们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实践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优良的品德和素质。把德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们更加能接受,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
  五“知行结合、以行为本”与实践育人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意思是讲对于知识而言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中国的大学生最欠缺的就是实践和动手能力,要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实践出真知”,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灵活运用知识,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也在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认知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孔子说“纳于言而敏于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画旨》)。“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因此在学习知识过后,定要迈向实践的第二步。学校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按照学生所学的专业联系实践地点,在学校举行小的实践活动,就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步,慢慢适应大型活动,集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锻炼操作能力,注重实践的科学化,增长知识才干,感悟人生真谛,真正地提高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标记,是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也是现如今文化创新的基点。“五育人”中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及实践育人,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体现了现在德育思想与传统德育思想的结合,研究这些结合之处,对于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思想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陈文江.高教战线要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2013(4).
  [2]段丽君.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
其他文献
新建民办语言类本科院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大都逐步形成了以语言类专业和基于外语能力特色的经管、信息、艺术类等专业共同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外语+专长”、“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实现培养具有跨国文化交际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为外企、外贸及国际交流领域提供外向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一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期刊
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这是毋庸置疑的。进行特色化教学是目前改革的趋势之一,其基本的路径。便是将大学语文和高校自己的特色相结合。如全国中医药高校的《大学语文》,在篇目编选上,适当选取与医学内容相关的文章,就很适合中医药类专业的学生学习。[1]又如一些公安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在教材编撰上也突出公安法律专业特色。[2]  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特色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必须从不
期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经济社会、现代教育模式及学校自身发展定位的需求  1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随着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必须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支撑。培养大批适应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对中国机械工程高等教育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1]另一方面,当前,广东的经济社
期刊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是道德发挥其社会功能的主要路径。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无论是个体行为还是集体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人类社会关系和人类活动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历史起源和发生过程,认为“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应当理想等的价值
期刊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文化养成之地  每个朝代都需要信仰,在当今充满怀疑的时代校园更需要信仰,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相信风骨更胜于媚骨。因为学校是先进文化的摇篮,更是文化养成之地。  1进一步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建设  中国的圣贤梁漱溟在任北大哲学系讲师时能够不畏上、不畏书,直言要行“仁政”缩小工人农民间的差距,虽受打击不改初衷。散文家朱自清在辞去清华大
期刊
一学生文化活动的调研背景和意义  学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校已逐步培育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积极向上的学生文化活动,建设较为成熟的主要有技能文化节、艺术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及各类创新创业活动。2008年,我校技能文化节入选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2012年,我校技能文化节被评为杭州市属高校十佳校园文化品牌之一。此外,我校在浙江省高职高专“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及浙江省大学生科技
期刊
当代社会,青年学生择业的主体意识增强、择业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同时,很多青年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非理性相符行为。追热门,随大流是择业中的常见现象。现在的青年学生在就业中多盲目追求好岗位、好地方而不顾自身的条件,职业特点和社会总需求。因此,青年学生的非理性从众行为会给他们的择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本文从青年学生非理性相符行为的角度,分析青年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特点,并提出了青年学生合理职业
期刊
大学时期是人生关键的阶段,是高职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生最后一次可以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的阶段,也是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为了实现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项目组长”潜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这个阶段,作为教育者,我们要采取有效的途径,促进我们的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一目前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  1高职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分析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变化。
期刊
青年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是一所高校未来的希望所在。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青年教师生活世界的运行危机及其秩序重塑。  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生活世界总体呈现出积极向上、有序自主的良好状态,但也存在着亟须加以关注和改善的方面。一是职业活动的工具化。由于教学、科研、论文、获奖等指标性评价体系越发精密和琐碎,青年教师的职业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异化、工具化。二是日常生活的碎片化。
期刊
近年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本校是新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但研究生教育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在仅仅6年内,招生人数就增长了接近1倍;学科规模和层次逐步扩大,学位授权点由3个二级学科增加到2个一级学科覆盖下的24个二级学科;导师人数同步增长并出现导师能力参差不齐等情况。能否确保培养质量,建立符合本校特点的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依照198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