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cs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本来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可是现在的学生却逐渐远离了阅读。这是为什么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他们放弃了阅读,而选择用各种各样的应试训练来替代阅读。可是语文教育并非只是通过应试训练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不仅仅只是要求一个标准的答案,也不是要成绩高分而语言表达浅薄“语文才子”。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改变学生这样脱离阅读的习惯,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能力。
  【关键词】 阅读;接受美学;阅读主体;阅读形式
  
  阅读是人类成长的第二世界。人类的成长除了身体长大,还有心理精神的成长,身体是属于天然的增长,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和营养便可,而心理精神的成长必须要人类自身不断的学习,而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它最好的导师。但是人类必须要经历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幼儿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在这段时期,人类大部分的活动是在家庭和学校,因而他们的人生经历必然有所限制,而阅读却正好弥补这种不足。
  阅读是一种间接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对书籍文章等的阅读和学习,从而使自己的心理精神得到丰富和成长。这是对作为受限在学校中的学生心理成长的最好方法。它是一种生活实践的辅助,也是满足学生对世界和自我好奇的导师。在人类天性的好奇心驱动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不断得各种各样阐述世界和自我的知识。在得到这些他人的间接经验后,通过自我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一、困惑
  
  在我们的现在学校中,这种阅读式的学习却并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阅读应该是一种天性的需要,但是由于现在应试教育的限制下,这种需要被模糊化。因为在高考升学的压力下,许多学校对应试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针对学生的训练也越来越多。在各种各样的练习中,学生阅读方式也被严重受到限制。各种阅读的理解已经被固定下来,因为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标准答案统一天下。人类天然的好奇心也在这种限制中被削弱,在阅读中的思考和想象也被固定的模式或标准权威答案限制,学生的阅读兴趣减少。最终,不仅造成学生阅读兴趣的消减,而且造成学生知识的狭窄和浅薄,语文能力的低下,更重要的是失去儿童时期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心理。从而造成学生对社会的脱离,又造成心理成长的停止。
  当我从自由的高校中出来的时候,我惊异多数学生对阅读的冷漠,还有语文作文能力的浅薄。面对作文,许多学生搜肠刮肚,抓头搔耳,笔下还是无法挤出几个字,在语文课堂中,表面上是专心听讲,然而却无心思考,只是一心记录老师的标准答案。这一切使我由衷地感到一种悲哀!
  阅读原是我们天性好奇的需要,然而这种天性却屡遭限制。它在千篇一律的高压训练中,在高大森严的权威标准中,开始日渐萎缩……
  
  二、思考
  
  面对这个现象不禁使我产生了一个思考: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应该怎么样办呢?
  参加新课标课程改革的学习,以及对接受美学的学习后,它们给予我灵感和启发,做一个新教师我必须改变理念:调动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下阅读。我,要和学生一起阅读。
  在课堂上,学生受过去旧教学模式的影响,很难一时转变过去那种被动接受习惯。既然如此,我决定先从学生课外阅读开始人手。从学生的微弱的兴趣重新唤醒学生对阅读的好奇心,开阔其视野。从而转变其阅读的心态,使其脱离过去课堂那种消极被动的接受,转变成为阅读中的主体和主导者。
  除此以外,我也要消除学生作为读者阅读,所不应该受到的,外界过分的干预,因为这容易扼杀读者的创造及其独特的见解。当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他们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也是读者探索以及变革自身的过程。我们要知道:不同的读者,他们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审美情趣,认识水平、文化素养以及兴趣需要等,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一定会显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接受美学最经典的阐释。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研究文学接受与影响的可能性,象对待作家、作品那样,深入系统地研究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文本”和“作品”是两个概念,并不是相同的概念。作者创作的成品,只是一种有成为“作品”可能性的“文本”。这个“文本”只有经过读者个性化的阅读,才能成为有价值和意义的“作品”。即作者创作的文本不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还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文学的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在阅读中,读者和作者一样处于主体的位置,对作者所创作的文本,拥有再创造。在接受美学这里,读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而是和作者一样对文本有所创造。
  所以在阅读这项活动中,我决定充当一个不过分干涉学生的引导者。我的任务主要是消除学生阅读的障碍感。即是在阅读中提供必要的方向指导和方法指导,从而恢复学生对阅读的好奇心及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有目的性建立起自己的阅读习惯。
  在这次活动,我并非追求学生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作文能力,而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永远性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可以在阅读在得到永远性的帮助。作为一个有现代化能力的青年,必须使自己与时俱进,这便需要一种终身学习的目标和习惯。著名语言学家维特根斯坦有一句名言:“掌握一种语言,就是理解一种生活方式。”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生活习惯”。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地运用,才能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那么我也套用一下这句名言:“掌握一种阅读,就是理解一种生活方式。”把阅读永远变成生活的一个习惯,从中可以得到永久的“援助”,而并非像现在这样把阅读当作一种负担。
  
  三、行动
  
  那么教师在这活动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阅读的主体位置
  从中学生的思维心理角度来看,阅读是学生极其需要的一项活动。中学生他们介于青少年时期,这个阶段正是学生由感性思维为主的心理,向理性思维为主的心理的过渡,对社会、人生方面的探知是学生的渴望。但是由于学校学习的限制,学生能够亲身实践体验的机会和范围是很小的。因此,作为一种间接经验的阅读是学生最需要和最恰当的一种体验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阅读扩大自己的视野,自主探究社会人生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在理性思维的能力。
  而中学生天然的阅读心理是建立在一种平等自由的宽松的环境上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交流的形式和师生之间的位置是尤为重要的。
  所以要抛开长期以来权威式的主宰身份,也要抛开过去语文课填鸭式的课堂模式,而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走出过去被动接受的身份,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位置,以学生对社会、人生的好奇心和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阅读。
  
  2、阅读的范围
  这种平等交流的方式,是不能够过多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干涉的,她是主要以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为 主,以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为辅。即是学生为主体自由地选择阅读,阅读的范围不局限于作文书,不再是语文周刊,甚至不再是语文类的书籍文章。
  他们不再受到“语文”的过多的束缚,但这并非就是让教师用随意放羊的形式来让学生阅读。因为阅读这个大草场很大,里面什么样的草都有,甚至是有剧毒的野草。因为教师就应该利用自身丰富的学识资源进引导,排除学生可能要吃的毒草,有时教师更应该给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好书,让学生选择。
  我知道学生在这种初级阅读阶段,阅读选择面并不广,所以我可以、也应该对学生介绍。例如各种名著,我们都知道能成为名著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的验证的,并为人们所肯定的文化瑰宝,这种肯定可以说是对名著的一种确认。那么在名著中所含有的文化精华必能为学生提供或多或少的助益。英国伟大的唯物主义学者培根在其《论读书》中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那么作为教师的我还需要犹豫吗?特别是小说,这种以现实生活为材料,以作者经历和思想形成的对生活及行动形成的经验,更能为学生带来教益和对其思想精神进行洗礼。
  除此以外,我还还给学生介绍各种时文,这包括各种现时的报刊杂志。要作为一个与时具进的现代青年,是绝对不能与时代脱节。因此,阅读时文是学生与社会保持交流的重要途径,因为他们将来要面对的是现时社会。时文是现时社会的信息的表现,甚至是一种思考和总结,它涉及的范围是极广的,这更能适应学生广泛的兴趣和需要。那么阅读是否就只是局限于纸质文章呢?其实,阅读并不局限文字符号,广义的阅读更包含各种现象的阅读,如现在各种影视现象。虽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到这类现象可以说是越来越多,并且更多的时候学生更加喜欢影视而不是文字。所以对影视这现象,我更加要注意,并应该对学生做出相应的引导。
  
  3、阅读的组织形式
  在这里我对阅读的范围已做了大概的介绍,但并非只要把这些阅读介绍给学生就可以完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接下来才是实践的开始。
  这时候,我需要把学生组织起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把有相同阅读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让兴趣和团体驱动他们。我知道人类天性除了为求知而阅读外,还有表达的欲望。当他们在阅读的过后,头脑必然形成各种思想,这些思想可能是经验的启发,也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困惑和思考。但是无论是什么,学生都需要表达的地方,而兴趣小组之间的交流便是最适当的地方。他们不仅可以讨论还可以表达写作,用自己的文字把思想变化成一篇篇美妙的文章。此外,我还把他们优美的文章投放在在学校的文学社上,还有各种报刊杂志,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在兴趣小组中,我虽然是组织者,但是不再是权威,而是一个参与者。在这里也不再有固定的教材和统一的答案。我交流中只能有意识地去渗透阅读的技巧和表达的技巧。在这里我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表达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学生的阅读引导,已不再是对阅读结果的干涉了,而应该是对学生思考方向的提点。在对学生表达阅读的结果,应该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并对其中的常识性错误进行纠正,并且可对学生导向更深的研究。
  这是更深层次的阅读,这时可以是研讨会的形式,不再只是以兴趣为主,而是一种更深入的理解,阅读开始细化,针对某人物或现象的研究。在这里,我不仅和学生阅读,而且我定期有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对学生来说是有很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因为教师的阅读成果对学生的思维有拓宽的作用。此外,我还把他们优美的文章投放在在学校的文学社上,还有各种报刊杂志。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这些过程,学生的阅读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应该有所提升,但并非就此就可以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上面我们已经说了,一个习惯的形成应该是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能在生活中长久的持续下去。
  那么学生就应该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目的性,所以我要从学生身边找到某些热门或他们好奇感兴趣的现象,让他们可以从阅读中寻找到答案,或通过阅读思考可以得到答案,从而在生活能长期坚持阅读和习惯阅读。
  
  四、结语
  
  阅读是一种精神成长的需要,所以它应该像衣食住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而并非只是一项为升学考试做准备的活动,否则便会本末倒置。
其他文献
本文所指“困难生”是指那些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暂时遇上困难的学生,习惯上大家把这类学生统称为“差生”,我认为“差生”这一称呼不是很科学和合理的,有点像给学生“贴标签”、下“判决书”,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会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成为真正的“差生”。因此我认为称这类学生为“困难生更恰当一些。  “困难生”形成的原因很多,包括学生、老师、家长、环境影响,学习目的和教学方法以及起始
【摘要】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创造性思维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讲到“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意味着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必要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作为综合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习作水平直接显示着语文教学的成败。就拿习作评改来说,我们常见的做法是,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文山”老师精耕细作,找错别字,改病句;察漏补缺,删冗除繁;评优评劣,眉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孩子有了兴趣,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摘要】中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及人格发展问题,是目前教育者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人榕教育的内容,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隐性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触及到学生心灵深处使之乐于接受,就可以有效的對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进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关键词】加强修养;提高实效;强化人格;参与实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3版)第八课第二框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其中第二目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教材中在该部分内容中对于量质变问题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量质变的定义、量质变的关系、量质变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从课本的表述来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1.“促进事物的质变”还是“促进事物的发展”问题    《生活与哲学
【摘要】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没有谁的水平高,谁的水平低的分别。只有谁是不是真正的为学生付出了,真正的去选择适合学生成长的方法了,真正的去开心的面对自己的事业了。同样的教育学生,态度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同样的走进教室,方法不一样,效果也会不一样;同样的在工作,心态不一样,获得的也会不一样。  【关键词】爱;不要抱怨;慧眼:笑:适合    从教几年了,其实也不怎么懂得何谓教育。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了一些
教学目标:1、实物展示、形象化的演示等手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喜爱菊花不仅是因为菊花好看,更因为它有不怕寒冷的精神。2、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3、读感悟中学习菊花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菊花的内在美。  课前准备:红、黄、绿等各色菊花盆景,画有菊花的头饰、形态各异的菊花贴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八课,一起来写课题。(边板书“看
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处在一个心理与生理的过渡期,他们的身体逐渐发育,身心也开始成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由于单纯熔体受到外界各种信息活事件的影响,形成叛逆,倔强的心理,而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般都会拿出“看、管、压、训”的一套硬式教育方法,因而激怒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对于后进生而言,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更少,许多后进生认为老师已经放弃自己,因而更加自暴自弃。在新时期中,我认为我们应当用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乐学    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抛弃传统式教学思维模式,重构新课堂。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创立适应于和谐乐学的新课堂形態的策略,使《物理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方案。我的实践体会如下:    一、营造“乐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想学”    课堂氛围对教学的影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它具有一种同化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自觉不自觉地去接受这种熏陶。好的课堂氛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