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密闭园和间伐园主要病害发生情况比较

来源 :植物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B1230ZXC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回缩间伐是荔枝密闭园改造的一个有效措施,但改造后的病害发生情况尚未见有报道。为给荔枝密闭园改造提供病害防控方面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分别于荔枝花穗期、小果期、果实成熟期和冬梢期,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荔枝密闭园改造示范园,对4个荔枝品种于密闭园和间伐园发生的主要病害种类、病害危害程度进行了两年的调查。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间伐园与密闭园所发生的主要病害在种类上无差异,但各物候期间伐园的平均总病叶率、果实成熟期的平均总病果率均低于密闭园,其中3个品种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从花穗期至果实成熟期,密闭园和间伐园的病害危害程度均逐渐升高,在果实成熟期达到最高峰,进入冬梢期时又有所下降;调查还表明对密闭园进行回缩间伐改造有利于荔枝病害管理,改造后果园的病害防治重点时期为花穗期至果实成熟期。
  关键词 荔枝; 密闭园改造; 回缩间伐; 病害发生比较
  中图分类号: S436.6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05291542.2017.02.030
  Abstract Tree thinning and branch pruning were considered to be the two effective treatments in modifying litchi highdensity orchard, but the effect of thinning and pruning on disease occurrence has not yet been report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isease control in the modification of highdensity orchard, the occurrence and infection degree of main diseases of four litchi cultivars were separately investigated in the period of flowering, small fruit, fruit maturing and winter shoot in the thinned and unthinned orchard in 2012 and 2013.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no noticeable difference in the types of main diseases between the thinned and unthinned orchard, however, both the average total diseased leaf rate in all phenological phases investigated and the average total diseased fruit rate in fruit maturing period in the thinned orchard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unthinned orchard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hree litchi cultivars. Meanwhile, from flowering to fruit maturing period, the infection degree in both thinned and unthinned orchard rised regularly and peaked in the fruit maturing period, and then decline in winter shoot period.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inning and pruning facilitated the orchard disease management, and the period of flowering to fruit maturing was critical to disease control.
  Key words litchi; modification of highdensity orchard; thinning and pruning; comparison of diseases occurrence
  我国荔枝种植大规模发展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当时种植荔枝效益好,果农普遍采用密植早结丰产的栽培模式,但随着荔枝树龄的增长和树冠的扩大,目前大多已进入封行密闭期,光照和通风不良,树势早衰,坐果率低,果实大小不均,色泽较差,大小年结果现象明显;果园封行密闭还容易滋生病虫害,严重影响产量和果实品质;再者,果园封行密闭也会给农事管理带来不便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种植效益普遍降低,这极大地影响了荔枝种植者的积极性和荔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荔枝密闭园的改造势在必行[13]。
  回縮间伐是荔枝密闭园改造的一个有效措施[3],也是病虫害农业防治措施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关于回缩间伐等密闭果园改造措施对树冠光照强度、树体光合能力、枝叶生长、果实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在苹果[46]、梨[7]、荔枝[89]、龙眼[10]等果树上均有一些报道;然而,涉及对病害发生危害情况的影响则是一些经验性的概述,缺少系统的调查数据。为明确密闭果园回缩间伐改造措施在荔枝病害防控方面的作用,笔者从2012年开始连续两年对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密闭园改造示范园的荔枝病害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比较分析了回缩间伐改造后果园与密闭园主要病害发生种类、病害危害程度及不同物候期病害发生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3个调查样地均选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荔枝密闭园改造示范园,未进行改造的部分称之为密闭园,进行过回缩间伐改造的部分称之为间伐园,果园各项栽培管理措施均相同,具体如下:
  样地A: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农科中心果园,荔枝品种为‘糯米糍’,1992-1993年种植;间伐园面积约2.7 hm2,于2010年8月完成间伐改造,株行距约为4 m×10 m;密闭园面积约12 hm2,株行距约为4 m×5 m。
  样地B: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水东镇麦氏果园,荔枝品种为‘黑叶’和‘白腊’,1996年种植;间伐园面积约4 hm2,于2010年秋完成间伐改造,株行距约为5 m×10 m;密闭园面积约2 hm2,株行距约5 m×5 m。
  样地C: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吕氏果园,荔枝品种为‘白糖罂’,1990-1993年种植;间伐园面积约4.7 hm2,于2008年完成间伐改造,株行距约为4 m×8 m;密闭园面积约0.5 hm2,株行距约为4 m×4 m。
  1.2 调查方法
  分别在荔枝花穗期、小果期、果实成熟期和冬梢期各调查1次。间伐园和密闭园均采用随机五点取样,每点选取1株荔枝树,每株树按东西南北4个方位各调查2个枝梢,记录枝梢的总叶片数、总病叶数和不同种类病害病叶数;在花穗期和挂果期,每方位调查5个花穗或20个果,记录总花穗(果)数、病花穗(果)数;再以株为单位计算每株树的总病叶率、各病害病叶率、总病花穗(果)率,最后以5株树的平均值作为所调查间伐园和密闭园病害危害程度的评价标准。
  各病害病叶率(%) = 各病害病叶数/总叶数×100;
  总病叶(花穗/果)率(%) = 总病叶(花穗/果)数/总叶(花穗/果)数×100;
  调查时采集各类病害标本,携回实验室作病害种类的进一步确认和鉴定。
  1.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各病害病叶率、总病叶(花穗/果)率。
  同一荔枝品种在不同回缩间伐措施、不同物候期的调查数据采用DPS 7.05软件进行二因素无重复试验统计分析(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果实成熟期的平均病果率差异显著性采用Fisher非参数检验[11]。
  2 结果与分析
  2.1 回缩间伐措施对荔枝园病害发生种类的影响
  两个不同荔枝产区的3个间伐示范园共4个荔枝品种的两年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同一示范园的间伐园和密闭园在主要病害种类上是相同的。宝安农科中心果园‘糯米糍’的主要病害为3种,分别是炭疽病、拟茎点霉叶枯病和藻斑病(表1);茂名麦氏果园‘黑叶’和‘白腊’及茂名吕氏果园‘白糖罂’的主要病害为4种(表2~3),分别是藻斑病、炭疽病、拟茎点霉叶枯病和锈病,3个品种间不存在差异。另外,在本次调查的所有果园中也有一些病害危害极轻微,如煤烟病,随机取样时均未调查到该病害。
  2.2 回缩间伐措施对荔枝园病害危害程度的影响
  对4个荔枝品种两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间伐园4个不同物候期的平均总病叶率和果实成熟期的平均总病果率均低于密闭园(表1~3),其中‘黑叶’、‘白腊’和‘白糖罂’3个荔枝品种间伐园与密闭园间的平均总病叶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表4),‘糯米糍’、‘黑叶’和‘白糖罂’3个荔枝品种间伐园与密闭园间的平均总病果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表5)。
  2.3 间伐园与密闭园的病害发生发展规律
  从表1~4数据可见,无论是间伐园还是密闭园,从花穗期至果实成熟期,平均总病叶率逐渐升高,并在果实成熟期达到最高峰,果实病害也在这一时期显现,进入冬梢期时平均总病叶率又有所下降,‘黑叶’和‘白腊’(2013)两个荔枝品种不同物候期之间的叶部病害危害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表4)。
  3 结论与讨论
  有研究指出,通过改变栽培模式可有效调控葡萄和番茄植株冠层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微气候因子,创造不利于病菌繁殖的微环境,从而达到控制病害发生和危害的目的[1213]。回缩间伐作为密闭园改造的一个有效措施,同样可直接改变植株本身及整个果园的微环境,如光照强度、温湿度等的变化,而这些因素均与病害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阮班录等[5]和李培环等[6]的研究表明,间伐可有效改善苹果树冠层光照条件,个体透光率和果园的整体透光率均得到明显提高;杨祖艳等[10]通过改善龙眼树体结构使树体内膛的光照强度明显增加;在对荔枝的研究方面,蒋爽[9]对比了不同郁闭园改造方法对荔枝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小区相比,回缩小区中回缩树的辐射透过系数要显著高于对照,回缩、间伐小区的平均湿度可降低3.3%~3.6%。这些结果均表明,回缩间伐可使植株或枝条数量减少,果园通透性得到改善,从而恶化病害发生条件。本研究两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各荔枝品种物候期,间伐园的平均总病叶率和平均总病果率低于密闭园,与柑橘[14]和杨树[15]上的研究结果相似。
  贺梅英[16]的调查结果表明,针对荔枝龙眼密闭园的改造,部分农户对是否采用间伐技术仍存在疑虑,其中一个很重的原因就是担心减产,但多数农户还是认为间伐最明显的成效是株产量提高和病虫害减少;徐炯志等[17]在茂名、湛江兩市的考察报告中也提及龙眼密闭园回缩矮化修剪改造后病虫害减少,比矮化前节省了80%劳动成本;本研究结果则以具体数据表明了回缩间伐技术在荔枝果园病害防控方面的作用。
  荔枝霜疫霉病和炭疽病是荔枝生产上的两大病害,但由于霜疫霉病的发生与雨水及湿度关系极大,加之示范园的病害防控管理水平较高,且调查只是针对树上果实、调查时间又都是选在天晴时段,故没有霜疫霉病发生危害数据,关于间伐园与密闭园霜疫霉病发生差异则有待今后进一步调查,其调查时间应选在连续阴雨的时段。关于炭疽病,荔枝叶部极为常见,鉴于病叶会成为后期侵染成熟果实的菌源,且炭疽病菌是一种潜伏致病菌[18],因此,在花穗期至果实成熟期这一阶段需重视该病害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厚彬. 荔枝产业综合技术[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0: 115121.
  [2] 陈厚彬, 庄丽娟, 黄旭明, 等. 荔枝龙眼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J]. 中国热带农业, 2013(2): 1218.
  [3] 邓振权. 密植封行荔枝园回缩间伐技术[J]. 中国热带农业, 2011(6): 6971.
  [4] 李丙智, 阮班录, 君广仁, 等. 改形对红富士苹果树体光合能力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3(5): 119122.
  [5] 阮班录, 刘建海, 李雪薇, 等. 乔砧苹果郁闭园不同改造方法对冠层光照和叶片状况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8): 38053811.
  [6] 李培环, 吴军帅, 董晓颖, 等. 苹果密闭园不同间伐方式对光照、光合和生长结果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1): 22172223.
  [7] 王宏伟, 仇仁波, 魏树伟, 等. 密植丰水梨园改造对果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2, 44(10): 6162.
  [8] 华敏, 何凡, 王祥和, 等. 荔枝密植园修剪技术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05, 34(5): 2930.
  [9] 蒋爽. 郁闭园改造对黑叶荔枝生长发育的影响[D].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2012.
  [10]杨祖艳, 孙熹, 何加文, 等. 改善树体结构对提高龙眼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J]. 南方园艺, 2012, 23(2): 36.
  [11]唐启义. DPS数据处理系统: 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M]. 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6263, 9193.
  [12]杜飞, 朱书生, 王海宁, 等. 不同避雨栽培模式对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和植株冠层温湿度的影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26(2): 177184.
  [13]唐丽, 王海娥, 李小玲, 等. 避雨栽培对番茄生长微环境及病害发生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25(6): 20212025.
  [14]曾蓉, 陆金萍, 张学英, 等. 农业和化学措施对柑橘树脂病和炭疽病的协同控制作用[J]. 上海农业学报, 2010, 26(4): 2630.
  [15]宋印刚, 杨列富, 胡猛, 等. 营林措施对杨扇舟蛾和杨树水泡溃疡病防治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16): 88718872.
  [16]贺梅英. 荔枝龙眼间伐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J]. 中国南方果树, 2013, 42(2): 6872.
  [17]徐炯志, 潘介春, 秦獻泉, 等. 广东省茂名湛江两市荔枝龙眼考察报告[J].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3(5): 3336.
  [18]刘爱媛, 陈维信, 李欣允. 荔枝采后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及对贮藏效果的影响[J]. 植物保护学报, 2006, 33(4): 351356.
  (责任编辑:杨明丽)
其他文献
摘要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自2019年1月11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首次被发现以来,截至6月24日,全省已发生16个州(市)128个县(区、市),累计发生面积达11.72万hm2,总体呈现由滇西南、滇南、滇西向滇东南、滇中、滇东北和西北迁飞扩散的趋势。4-5月,实地调查受害株率4.00%~97.00%,平均单株虫量0.02~2.72头。同时,世代重叠现象突出,田间可
摘要根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Pst)的一段特异蛋白基因序列,按照锁式探针的设计原理设计探针和扩增引物,优化系列反应条件,建立了特异性的Pst超分支滚环扩增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技术能够从供试的10种不同的病原菌中特异性地检测出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DNA检测的最低浓度为500 fg/μL,检测灵敏度高于常规PCR。  关键词番茄细
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问责已成为约束权力责任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些问责或多或少正在走样。  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地方简单以问责数量衡量整治效果,有的部门为了凑数,只好挖空心思“泛化问责”,最终造成基层干部“躺枪”。凑数式问责背后心态多样,有的为“拼凑政绩”,有的是“捏软柿子”,有的为“息事宁人”,有的是“敷衍塞责”,其本质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为完成任务对每个
81岁的魏德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他在边境线上放牧巡边57载,堵截越界牲畜数以万计,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他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边境线安家  1964年初,24岁的魏德友响应党中央号召,从北京来到新疆塔城地区,成为兵团第九师161团原兵二连的一名新兵。  为了筑牢国防屏障,原兵二连进驻到额敏河畔的萨尔布拉克草原。
摘要 为明确温度对草地贪夜蛾飞行能力的影响,采用昆虫飞行磨技术测定了不同温度处理的草地贪夜蛾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整个世代在5种不同温度(20、24、28、32和36℃)下饲养羽化的2日龄成虫吊飞10 h的飞行能力差异显著(P<0.05)。其中24、28和32℃条件下饲养的个体飞行能力较强,32℃时达到最大值,其平均飞行距离最远,为(29.48±2.73)km,平均飞行时间最长,为(7.
湖南省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保存着毛泽东一家自1952年到1977年的生活开支账本。这些发黄的账本看上去和普通勤俭人家的生活账本没什么两样,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一笔笔记录在内,连购买手纸、火柴等细微的花费都记得清清楚楚,真实再现了当年中国“第一家庭”的财务与生活状况,反映了这个家庭严于律己、勤俭节约的家风。  从账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一家生活开支基本靠工资。毛泽东的工资原来是每月610元,国民经济困难
摘要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属鳞翅目灰翅夜蛾属,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危险性害虫。斑痣悬茧蜂已被证明对同属于灰翅夜蛾属的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幼虫均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为探究短期驯化是否能有效改善斑痣悬茧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能力,本研究比较了有、无寄生经历的斑痣悬茧蜂雌蜂分别对2龄和3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在寄生行为和效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有寄生经
摘要研究了華南双季稻区水稻抗稻飞虱种质资源‘Rathu Heenati’(RHT)和广东省超级稻主栽品种‘玉香油占’上褐飞虱、白背飞虱及田间捕食性天敌的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和‘玉香油占’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均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褐飞虱和白背飞虱1年内在华南双季稻区存在两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晚稻稻飞虱的发生数量高于早稻,其中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数量要大于褐飞虱,而
进入2019年,随着3月29日英国脱欧关键时间节点日益临近,英国国内关注争执的焦点已不是脱欧之后的政策举措,而是该“硬脱欧”还是“软脱欧”。这软硬之差,就是英国与欧盟能否达成一项协议——在脱欧后英国仍留在欧盟共同市场里。如果留在共同市场内,那英国就必须付出代价。因此,“硬脱欧”还是“软脱欧”问题,实际上又变成类似于“人间是否值得”的旷日持久大争论。  这场争论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接近达成共识,反
摘要近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江苏垦区小麦赤霉病菌群体中抗多菌灵菌株的频率逐年上升,多菌灵防效逐年下降,部分农场采用多菌灵防治几乎失效。为了筛选替代多菌灵的药剂,我们在白马湖等6个农场对几种新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40%叶菌唑SC和25%丙硫菌唑WP在所有农场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丙硫菌唑WP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所有农场其防效都超过80%,防治后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