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不但要正确而且要能被听进去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q789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选择有效比选择正确更重要”。意思是说,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不仅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还要下大力气去研究如何让正确的道理容易被人所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性是正确性到达的途径!倘若我们讲的道理都对,却没人愿意去听或者被接受,那么这道理讲得再正确也是白搭。等于在做无用功。但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问题似乎仍然没有引起重视,我行我素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记得有一年。有关部门在人民大会堂组织了一场报告会,邀请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向首都高校师生作理想信念报告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6000多人参加的大会堂里竞有人在下面打起了瞌睡。有人责怪现在的大学生实在太不懂事,吴院士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比在座所有人的爷爷奶奶年龄都大,他们连最起码的尊重都不顾,实在不像话。我当然也很为吳老感到愤懑,但冷静想想,我们如何去避免此类事情的再生?
  其实没听进去的何止是那些打瞌睡的大学生呢,你能保证台下那些即使没打瞌睡的人,他们都在认真听,并都听进去了么?我在这里丝毫不敢有贬损吴老的意思,由于专业上的原因,我对他一直是很敬重的。我相信他那天讲的道理肯定都正确,也不乏生动(因为报道说有3次热烈的鼓掌)。但为什么还会有人打起了瞌睡。不愿意听呢?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当然我也相信,在现场打瞌睡的人肯定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在认真听的。然而虽然听了,但愿不愿意接受,或者能不能都照吴老的指点去做,其实也是个未知数。
  毋庸讳言,90多岁的老人与现在的年轻人之间沟通是有一定困难的(不是说他们对爷爷奶奶不孝顺,这其实是两码事)。有关方面举办这次报告会。当然是想借助于吴老两院院士的声望。但这其实也仅是一厢情愿而已,实际效果如何,那是要通过实践去检验的。此事就像我们现在谈“反右”、谈“文化大革命”,年轻人就不一定都感兴趣一样。因为双方的经历、阅历、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理念等等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去研究我们的工作对象,去研究他们究竟在想些什么,希望我们能对他们讲些什么。而是自以为是,自说自话。再正确的道理也无法深入人心。
  由此,我便想到了解放初期,北大请老舍先生去作报告的事来。那天,两位学子受命上门去约请,因为陌生,他们找到老舍家后就自报家门说明来意,言罢即想告辞。老舍却没让他俩立即回去复命,而是请他俩坐下喝茶聊天,在聊的过程中详细地询问了学校现在的情况、老师的情况、学生的情况、伙食情况,以及他们希望去讲些什么等等。经过详细了解,老舍心里有了底。于是才从容地答应下来。那天他上台,开口第一句话就把大伙给逗乐了。他说我跟你们北大有缘,我曾经报考过北大,可惜当时的北大不识货,没有录取我,因此我是个弃儿,只能背井离乡到国外去谋生。你们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比我幸运,我祝福你们,你们将来一定比我有出息!顿时引来一片欢笑声,这样的演讲怎么会不吸引人呢。我们现在作报告、去做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去研究过我们的工作对象么?你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又希望我们去讲些什么么?倘若我们所讲的与他们希望听的是两张皮的话,那会产生出好的效果来么?
  其实不能被人接受的话尽管正确却都是废话,不能被人接受的文字虽正确也都是废纸(有人看都不看,转手就扔进了回收站)。此话虽不中听,但却是事实。
  现在,我们有许多正确的道理为什么没人要听。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些讲话人耍两面派,他们只负责兜售而不愿意身体力行,不愿意在老百姓面前作表率。过去我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以前焦裕禄、甘祖昌等人没上过什么大学,但他们说出来的话为什么人们愿意听?因为他们以身作则,与老百姓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老百姓信服他们呀。
  如今,我们干部的学历、职称是提高了。硕士、博士、教授、高工已不稀奇,许多新提拔的干部都有研究生的学历,有些还是洋博士。但他们的人文修养、人格魅力却大相径庭,有些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有些人甚至还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来让人不齿!现在个别地方风气不正,两面派作风盛行。不能说与我们某些干部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一点都没有关系。说他们是一帮蠹虫,并不过分。因此。如何使正确的道理乐于让人接受,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
其他文献
早上,孙女雯雯起床后很不高兴,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问她为什么,她告诉我,昨天她哥哥郎朗、姐姐蕴蕴跟她一起玩,可是他们谁都不让她当队长:郎朗最大,7岁,当队长;蕴蕴6岁,当副队长;她4岁,他们只让她当队员。  我不太清楚他们是不是真的知道队长、副队长、队员,到底有什么不同;但我知道,他们有关队长的概念,应该是从动画片《汪汪队立大功》中获得并初步建立的。因为孙女更小一些的时候,我跟她一起看过这部动画片
期刊
有一段网传视频(见2019年4月10日解放日报公众号《单霁翔今天退休了……》),是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介绍当年向吴邦国委员长汇报情况——  那天,吴邦国委员长来视察,仓库保管员把一方印抬了出来,很大,是乾隆皇帝85岁退位时用和田玉刻的。我问:“怎么把这方印拿出来了?”说:“这方印印壳坏了,跟委员长汇报一下。”接下来,我向委员长报告:“这方印,世界上最大的皇帝印,但是这个印壳因为保管不善,裂了,就
期刊
看了《杂文月刊》2019年7月原创版中杜中伟的《归化,我们能得到什么?》,只能是苦笑。中国足球(女足除外)为什么这么背气呢?说来真有点怪怪的,在中国收入最多的是足球队员与教练,而最拿不出手的也是中国足球。看来钱真不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用在中国足球上不灵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男人都能稱得上男子汉的,男人和男子汉不是凭性别而是凭气场区分的……假如归化巴西球员埃尔克森或别的外员
期刊
最近听说,华为公司有一项规定,非因公聚餐,无论外边来客还是内部聚餐,参加者中谁的职务最高,就由谁买单。不但要买单,而且要当着大家的面。把发票撕掉。  这个规定,出自《华为公司改进工作作风的八条要求》。其中的第三条明确提出:“有上级参加的非因公就餐应由上级付账(AA制除外),更不允许以公费名义报销因私就餐费用。”包括任正非在内的公司高层,每次参加非公聚餐,都要结账、撕发票、给小费。(6月5日《检察日
期刊
坏人不是一下子变坏,贪官不是生來就是贪官。他们的蜕化变质,往往有一个过程,一些小小不言的事,慢慢地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比如说端水杯之事,系鞋带之事,原本只是生活小节,一旦你让别人端水杯端惯了,系鞋带系惯了,就是蜕化变质的开始。  这虽不是“规律”,却说明一个人变懒、变坏、变贪,往往是从讲排场、端架子、摆谱开始的。湖北省阳新县原县委书记童金波的“出名”,并不是什么光彩事,他出名是因为他
期刊
惧內,即怕老婆的“雅称”。中国的男人们,最忌讳怕老婆。即便真有惧內者,在大庭广众面前,往往也要拍着胸脯、气壮如牛地吼道:“龟孙子才怕老婆呢!”更有甚者。一边钻进床下。一边放声高喊:“男子汉大丈夫,说不出来就不出来!”有幅《惧內图》,画面上,妻子身穿红布兜,怡然自得地躺在床上;丈夫头戴乌纱帽,诚惶诚恐的跪在地上,微微抬头向内人认错或求饶。图上配诗曰:“云淡风轻午夜天,愁眉苦脸跪床前。时人不知余心苦。
期刊
察人识人,选人用人,实为世上难中之难事,因为人原本就不是一种“客观性”存在,充其量是一种“现象”而已,难察其真相,难识其本质。人作为一种特殊存在物,一会伪装,二会表演,三会变化,千万别高估了自己的眼睛和智商,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官场“识人术”和“用人经”。这正好说明识人之难,识成熟之人更难,识政治上成熟的人难上加难。  选拔“忠诚干净担当”、政治上成熟、德才兼备的人担任领导干部,于党、于国、于民都
期刊
随着“百亿保健帝国”权健的轰然倒塌,孤陋寡闻的我又知道了一个原本不值得知晓的名字“束昱辉”。看了2019年第1期《廉政瞭望》刊发的相关报道才知道,多年前,江湖上还没有“束昱辉”这号人物,只有一个出身农家、技校毕业的电工束必和。尽管收入微薄,束必和却痴迷于赌博。一次赌牌时,遇到警方突查,束必和破窗而出,自此音信全无。多年后人们才知道,束必和北上天津,改名束昱辉,成为医疗养生专家,商界大佬。报道还配了
期刊
乡友茶聚,把牌言欢。谈笑间,一位省属国企副总突然起身,和我热情握手:你就是xxx?久仰大名!好多年前就在报纸上经常读到你的大作。  明知道对方是浮夸、谬奖,错爱,不过,那一刻,心里真实的感觉还是蛮爽的,蛮暖的,甚至有一点点心猿意马。当然,被人当作粉丝的这个镜头。很快也就淡忘了。直到有一天,又听到两段“名人轶事”,记忆卷土重来。  朋友女儿读小学时,有次班主任在课堂上提问,我们班上50多个小朋友,哪
期刊
观看足球比赛,最赏心悦目的是假动作,最煞风景的是小动作。假动作,展现的是足球运动员或过人、或声东击西的精湛技巧,是足球技术的绝妙和独到之处,是绿茵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梅西、C罗等足球名将出神人化的假动作,犹如芭蕾舞一样漂亮,使人陶醉难忘。球迷对于精彩的假动作。除了掌声还是掌声,当令人击掌叫绝的假动作一出现,喝彩之声随即铺天盖地而来。  小动作则不然,那些不光彩球员,往往利用身体接触之机,或手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