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行愿》云聚活动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unicom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佛门弟子,一定会知道四大菩萨之一——普贤菩萨。那坐在白象上、目光坚毅、发大愿行大行的尊者。而喜欢上《普贤菩萨行愿品》,则是因一位朋友从峨眉山上带来送我的本焕老和尚的血抄本。特别是读到“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也是我每天喜欢朗读的一段经文。
  秉持普贤菩萨精神的《行愿》杂志,所建立的心灵家园每周开展的行愿云聚活动,是我在喧闹的都市中,向往的一块充满温馨的绿洲。感恩赵倩老师发起的云聚,每当大家一起诵读“望满空云朵之来去,想地上众生之相遇,所有初遇,恰如重逢,所有重逢,恰如初遇”,真是感慨人世间的变幻与机缘。也要感恩周周与阳阳等的主持与组织,你们的倾心付出,浇灌出行愿云聚的开花结果。


  回望云聚的第一次活动,是甘老师主讲“不怨人,不生气”。在讲前,老师也谈到自己先发了心愿,誓将菩萨与先贤的智慧与爱传递出来,云聚刚好就提供了这个行愿的机会。老师讲到不怨人,怨人是苦海。越怨人,心里越难过,以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祸。我反思自己,自己表面虽然不说人非,但心里不满、怨恨也多,只是没讲出来。自己学佛多年,勉强管住口舌,但心还是没有转,羡慕嫉妒恨一样没少。有时因为嘴上不说,反而憋在心里更难受。老师说道不怨人的好处,只是一个不怨人,就能成佛。现在的精明人,都好算账,算起来不是后悔,就是抱屈,哪能不病呢?“不怨人”三个字,妙到极点啦!
  云聚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工作中遇到矛盾,心情郁闷地来参加活动。在礼拜普贤菩萨像后,单独与老师交流时,说到因自己对所设计建筑结构,提出更安全的要求,而不能得到同事认可,花了许多精力与时间,反而被否定,十分难受。老师开导我,建筑结构安全很重要,但合天道也重要。为了结构安全,为了让自己安心,而与同事对立,反而让自己更不安心。只有用智慧之光,学会与人沟通与合作,才能得到最大的安心。老师指着楼下车水马龙的道路,开导我说,道路本来是四通八达的,如为了一些拐堵擦挂,非要停下来,与人争个是非对错,不仅自己呕气,也堵了其他人的道路,反而过错更大。虽短短的几句,却驱散驱散了我心中的怨恨,反思自己的语言行为,发现自己也有很多不足,这对我启发很大。
  云聚活动不仅有声,还有灯。有几次,甘老师与阳阳等,将无数酥油灯布置成心形,大家围坐在心灯周围。在大小三圈心灯的陪伴下,大家分享各自的体会,点滴的心得。如一位同修讲到学习后,在公交车上为众乘客祝福并结缘佛菩萨;一位在丈夫去世后,走出痛苦打开心量,常为路上陌生人祝愿等等。当听到同修们在生活中走出迷茫,重获光明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有一次点灯时,正好遇上我父亲的生日,老师还特别请大家,与我一起在灯前,为父亲祈福,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如有缘,能感受到佛光普照,结缘佛门。
  云聚活动不仅带来智慧,还带来健康,真是普贤菩萨所发十愿之一——恒顺众生。参加了几次蔡老师的养生课,学习了耳诊、八段锦、六字决等。讲课中,不仅讲五行怎样对应五季,不错是五季,春夏秋冬再加上长夏;五脏对应五情的理论。还结合实际,针对每个人的状况,义务作耳诊,贴耳穴贴,穴位找得很准,一按就疼得叫出来。这也坚定了我一直为母亲贴耳穴的信心。
  在云聚活动中,还有手语舞、艾灸、健康饮食等多种活动,每次大家都兴致盎然,到时间后还欢声笑语不断,大多要延迟一个小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真是“一期一会,不可思议,在这里,遇见自己。自然、欢喜………”
其他文献
早在2006年初,我便听大学同学赵倩女士讲,她要办一本心灵文化杂志,用媒体人的角度来传播中国传统的佛教文化。对于我这样一个毕业于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长期从事证券投资分析的人来说,并不是完全的赞同,更不用说立即成为一名行愿人!由于是大学同班同学,加上钦佩赵倩女士能够放弃自己原有的高收入工作,全身心投入创办杂志这样的精神,我才半信半疑地开始了解一些佛教知识,认识佛学,接触更多与佛法有关的东西。 
期刊
今生有幸结缘《行愿》读刊,受益良多。劝善教行的精神食粮,每时每刻都在清洗着我心中的污垢。在此感恩6年来,为《行愿》杂志默默付出的每一位行愿家人!深深感恩我们行愿创始人千辛万苦的付出——从此世间多了一丝光明,照亮心灵的黑暗之处;多了一把柔软的刷子,洗净心灵的污秽尘垢。  感恩自然万物滋育了我,让我好好活着,在人生的路上一步步努力前行。  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辛辛苦苦把我抚养成人。  感恩给予我改变力
期刊
一年一次的 “行愿心灵之旅”是行愿传媒的核心品牌活动。是行愿心灵家园为感恩每一位家园人和行愿读者所组织的缘聚学修活动。是在所有支持《行愿》杂志的高僧大德和有缘人的关爱推动下因缘组织构建的。“行愿之旅”旨在通过参访、朝圣和聆听高僧大德的开示、授课、解惑以及大家的互动分享、交流等方式引导有缘人走进并感悟、实践传统文化的智慧,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用智慧指导生命,和谐家庭,成就事业,快乐人生!  2013
期刊
嗨!终于实现了十年来的愿望。1999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最贫乏的岁月。这年因为我即将为人之母不得以离开工作多年的地方,满怀喜悦准备着未来,想象着宝宝到人间后的一切……  5 月3 号凌晨经过几个小时撕心裂肺的疼痛挣扎的宝宝终于与我顺利见面,天刚微微亮,我的身体经过一夜的折腾也有些微微亮了(有点感觉)。又渴又饿看看时间想起昨晚妈妈来看我时告诉我今天一早就送好吃的过来,还告诉我一些分娩的经验,要如何与宝
期刊
我是广东罗定市苹塘中学的一名人民教师,有幸与我们伟大的《行愿》结缘。这种缘份是如何结下的呢?这要感谢我的小姨子吴丽思女士,是她在2016年春节把这本杂志从广西南宁市带回来的,从而与它结下良缘,使我在这个花花世界中寻到了另一种精神享受,获得了智慧和力量。  《行愿》杂志是一本以智慧为指导的心灵成长读物,创办于2006年,到今年刚好十周年。《行愿》是一本通俗、大众化、可读性强的杂志,它关注心灵成长,传
期刊
9年前,我和印顺法师第一次在成都相识,那时《行愿》杂志刚创刊一年。当他知道我们自己出资在民间出版和传播这本佛文化读物时,认同之下鼓励我们这条路并不容易,需要用心努力坚持。这些年虽然相见不多,但他一直关注和支持《行愿》杂志通俗化、大众化、时尚化的现代佛文化传媒探索之路。  在因为《行愿》和法师的一些沟通中,他的智慧、真诚、坦荡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大家去弘法寺,他总是非常谦和、开心地和大家聊天。信众的
期刊
一直觉得,唯有受过苦的人,有会和慈悲结缘,唯有善良的人,才能和《行愿》结缘。  为何我们有今日的聚合,那是因为我们前生的尘缘。我很庆幸,今日能和你们相聚。这种如家人般的温暖,让我每当失望、落魄时,备感力量。  我很感谢《行愿》的文字,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每当捧起书,静静读着那简单而质朴的文字,让我备感清凉。我这些年也经历了很多变故:离婚,妈妈重病缠身等。这一路走来,感恩很多善良的人帮助,感恩熊文华老
期刊
来之前已经在网上细细查了南华寺的详细资料,千年古刹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南华寺之所以能够在今天依然名播四海,恐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保留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真身。惠能大师在中国佛教史和哲学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人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带着对这首充满禅机的四句偈的崇敬之情,我和
期刊
欢 迎 辞  望满空云朵之来去,  想地上众生之相遇。  一期一会,不可思议,  与自己,与某些人,也与某个地方相遇。  所有初遇,恰如重逢,  所有重逢,亦是初遇。  行愿“心期四”,每周星期四,  给自己一些安静的时间、空间……  放下尘事,感悟生命。  行愿“心期四”云聚,  在这里,遇见自己。  “云聚”缘起  《行愿》的创办,以及此处心灵家园的落成,缘于创始人和所有行愿人的美好心愿。行愿
期刊
这次峨眉山金顶开光,是四川省政府办的一件大好事、善事,是宗教政策在四川峨眉山贯彻落实的充分体现,世界影响巨大。通过这次盛大的法会,我们国家再一次向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表明中国公民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和中国的文化相融合,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与时俱进的。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佛教是正教,是慈悲之教,理性之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