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声乐演唱专业课程改革方案探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ddy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各种艺术门类相互借鉴交融,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要求变得多元和复杂,歌唱艺术也趋于融合的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目前声乐演唱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以及弊端,提出将传统美声、民族、流行完全分离课程体系进行融合的课程改革方案,以期打破唱法间的严格界限,建立学生艺术交融的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让我国的声乐演唱事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声乐演唱 课程改革 借鉴 交融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114-03
  一、声乐演唱专业发展现状
  现代声乐教学来源于欧洲的美声学派。随着意大利歌剧在16世纪出现并迅速风靡欧洲,美声唱法应运而生,这种将呼吸、位置、共鸣完美运用的歌唱方法,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被全世界认同,在美声唱法发展到巅峰的时期,也造就了一些歌唱大师,他们将美声唱法研究透彻,并且形成理论体系,从而指导学生演唱,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有了声乐教学。我国从二十世纪初引进西方的音乐体系,1927年,我国第一所音乐学院成立,音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声乐演唱也开始逐渐得到发展。从早期只有美声唱法专业,到五十年代开创了民族唱法专业,今天这两种唱法的教学体系也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目前,中国的声乐教学也基本都是按照美声、民族两大体系来设置。这种专业的教学模式为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唱演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人们审美要求的变化,观众对流行演唱的需要变得越来越广泛。过去,流行演唱没有专业学习途径,流行歌手基本靠自己摸索,如今,随着人们对音乐艺术审美的提升,简单的模仿已无法满足。流行音乐在欧美的发展也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其创作和教育也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所以,一些艺术院校开始开设流行演唱专业。那么流行演唱应该完全与美声、民族演唱教学体系分离还是相互借鉴和结合呢?美声、民族的演唱教学模式在新的环境之下也是否需要去做一些改变呢?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二、传统课程体系的利与弊
  目前我们传统的声乐课程体系设置一般将美声、民族、通俗三个方向完全分开。美声唱法采用欧洲的传统声乐教学体系,演唱的作品主要为中外艺术歌曲以及意大利歌剧;民族唱法则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民歌戏曲演唱等相结合,也形成了一套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演唱的作品主要是创作歌曲、地方民歌以及民族歌剧作品;流行唱法目前也逐渐开始形成以西方流行音乐体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演唱的作品主要是欧美流行歌曲以及中国流行歌曲。此外,各方向分别开设针对性的理论及表演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针对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学生在自己专业方向能获得很扎实的知识体系和基本功。而这样的课程体系也会让各方向的学生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而完全不了解其他方向的情况,美声、民族唱法的完全不接触流行,甚至有些老师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能唱也不能听流行歌曲,否则就显得很不专业;另一方面,流行的学生也完全不需要接触美声、民族。这样的结果是,传统唱法的人关门造车,完全不关注市场和观众,演唱的方式以及作品越来越脱离社会,无法得到观众的共鸣;而流行的学生完全不掌握古典演唱知识,一味学习所谓实用唱法,或者完全不了解古典音乐,也不了解本民族的音乐,唱出的东西也会显得空、虚,没有根基,并且完全没有自己本民族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本身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艺术以前所未有的相互借鉴、交融的多元化形态呈现给大众,近年来音乐剧的风靡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不管是音乐风格、演唱方法还是舞蹈表演,都没有严格界限,它是各种艺術门类相互借鉴、融合的最好代表。人们在观看音乐剧时不会去在意它是什么唱法,而是它究竟能不能带给你情感的共鸣以及美的享受。所以在这样一个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要求如此多元和复杂,艺术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的时代,难道我们的声乐艺术还必须要划出严格的界限吗?
  那么古典与流行可以很好的结合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其实艺术本就应该是相通的,更何况都是演唱专业。比如,美声、民族的歌曲,用流行和声编曲以及电声乐队伴奏;或者一些流行歌曲用古典唱法来演绎;还有近些年出现的跨界唱法,也为很多观众所接受。要做到这种借鉴和结合,就需要有这样的思维和能力,而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引导就变得非常重要。传统的界限分明的教学模式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新的、交融化的教学模式值得探讨。尤其对于综合大学的音乐专业来说,更加具备条件做出改变。综合大学的音乐专业,培养方向本身就和专业艺术院校有差别,而且综合大学又具备专业艺术院校所不具备的课程资源,那么创造出交融化的,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
  三、解决办法探索
  针对目前的本科四年制教育体系,我们可以打破之前一专到底的模式,而转变为1+3模式,采取第一年基础通识教育,后三年分方向深入研究的方式。
  (一)一年级音乐通识教育,包含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历史、演唱基本功
  很多学生在进入本科专业学习之前,一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跟随声乐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演唱方法,而对各种唱法的风格特点、发展历史其实并不十分了解。很多学生在入学前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是哪个方向或者适合哪个方向。我们常常在入学专业面试中发现,一些学生明明是适合美声的嗓子,却学了民族唱法,而适合流行演唱的学生却学了美声唱法。有经验的声乐老师都知道,如果学生往不适合的方向走,是没有前途的。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反复纠结、转换演唱方向,反而影响了学习。所以,在一年级阶段,我们不必急于对学生作严格的方向划分,而是应该先打好各方面的基础,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条件和兴趣,让老师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再确定将来的发展方向。
  1.音乐基础指的是乐理、视唱、听音等基础音乐知识,这是音乐学习的根本,无论什么样的教育体系,都应该强调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   2.音乐历史应该包含西方古典、流行音乐以及中国古典和流行音乐的历史与风格,音乐历史的教学应该强调感受和广泛性。传统教育模式下,知识性的音乐历史学习,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力,让学生记住谁在哪一年写了什么作品不重要,而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魅力进而有自己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学习,也不会让学生产生严格的界限思维,而通过了解各种音乐的历史和风格,学生能更好地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选择方向。
  3.演唱基本功就是指以美声唱法为基础的科学的发声原理和方法。毫无疑问,将人体作为乐器来研究,并且将这个发生乐器的原理研究到极致的,就是美声唱法,现代的各种演唱方法,都是在此研究的基础之上去发展的。所以,作为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学习这种规范的、科学的发声原理。通过演唱基本功的训练,我们能更为客观、正确地找到适合自己发声条件的发展方向。在这一点上,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往往不重视,或者认为传统演唱与流行演唱方法相悖,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其实目前很多流行唱法中运用的实用练习方法,也都是以传统演唱理论为基础,在此之上去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并且会更为极端地去使用声音乐器,所以,对于流行演唱的学生尤其需要了解基本的发声原理,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声音乐器。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教学体系中也应该加入专门的学习生理构造的课程,歌唱是以人体来作为发声乐器,如果我们对人体这个发声器官都不了解,又何谈科学地运用它呢?目前中国的所有声乐教学体系中几乎都没有这一项,这方面的知识一般由声乐老师教给学生,但是声乐老师毕竟没有专门研究生理构造,对于这方面的讲解不一定会十分准确,有些老師怕讲错干脆不讲,所以才会出现有学生说出“空气是吸到肚子里或者丹田里”这样荒谬的话。而这样的课程在综合大学里是完全有条件开设的。
  (二)从二年级开始根据专业能力和兴趣选择演唱方向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各方向的音乐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对于自身的声音和身体条件、个人气质、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再结合老师的专业化建议,就能作出更好的方向选择。由此,就必然会带来专业教学教师制度的改变。传统模式中,声乐教学一般采用导师制,一位专业导师负责学生四年的专业教学。而1+3的教学模式则是在一年级,由专职教师负责基础训练,在此期间,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声音特点有充分的了解,也可以给出专业的建议。二年级确定发展方向后再确定专业导师,进行更为深入地学习。
  (三)加强各演唱方向的相互学习与合作
  在三、四年级开设一些针对性的课程,以促进各演唱方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学习。避免分专业后就各自不接触的情况。比如:继续开设音乐欣赏以及艺术分析课程,包含中外、古典、流行以及当下的音乐,各演唱方向的学生共同上课、交流,引导学生既要懂得欣赏古典音乐,也要关注当下的音乐发展状况。也可利用可能的资源,创造性地开设合作课程。
  (四)根據各学校的学科优势设置特色课程
  各艺术院校的学科优势各有不同,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开发。比如有作曲专业的院校,可利用原创优势开设特色课程;有现代器乐优势的院校,可开设电声乐队合作课程;综合类大学学科特色更加不同,比如传媒大学,就可以充分利用录音、音乐传播等学科优势,开设特色课程。
  综上所述,任何演唱技术都是为艺术服务的,我们不应该人为地把它划分出不可逾越的界限,而是应该在教育阶段,就引导学生懂得艺术的根本,建立起学生对于艺术相通交融的意识,笔者认为这比单纯的技术更为重要,也不能只培养与市场脱节或者没有民族根基的匠人。声乐演唱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希望打破演唱方式的严格界限,培养有想法、有创造力的真正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美]梅里贝斯.德姆.挖掘嗓音的潜力[M].周音怡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王士魁.民族声乐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4]王韡.中国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摘要:城市公共设施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关键部分,对体现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城市文化中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自然文化等都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产生重要的导向和影响,也是当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内涵和方向。城市文化导向下的公共设施设计不仅能够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还能够为群众提供舒适、美观、现代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扩大城市影响力。  关键词:城市文
摘要:新疆文化的多样性是历史长河的积淀,多民族的共生共存使得新疆的每个区域都是文化多样性的缩影。塔城地区多民族的特性,形成了多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多元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和谐共存,这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充分体现。  关键词:新疆 塔城 少数民族音乐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5-0019-02  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候自然条
应用型转型发展是地方普通高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必要手段。地方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顺应高校发展和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提取整幅图像的全局特征,而用户通常只关注一幅图像中的局部区域。对于如今海量的数据库,提取图像的全局特征使得数据库的信息量变得非常大。这样,从巨大的图像特征库中查找匹配的图像特征时检索准确率将大大降低。针对用户感兴趣的局部区域,提出视觉关键词的概念。一幅图像用若干个视觉关键词替代,这样一幅图像的特征量将大大减小。视觉关键词是用户感兴趣的图像区域,这样使得检索更加具有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
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江苏省淮安市中学生本土音乐认知情况,并提出了如何改善当前中学生本土音乐认知情况的三条措施。
由于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s中节点的快速移动,使得维持源节点与目的节点间的通信路径成为一项挑战性工作。节点的高速移动导致通信链路频繁断裂。为此,提出基于节点移动度的虚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