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人类在享受社会、科技带来的巨大利益与进步的同时,应深刻反省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灾难性破坏,警惕精神家园的迷失。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传播重要载体的语文教育,也应从精确的科技文化转向和谐的生态文化。传统教育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新课程标准》正是在时代精神与传统教育的碰撞中应运而生,引领人们关注作为生命体的人的发展和成长。
时代要求我们变传统的课堂语文为发展性的语文课堂,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育生态,让学生的心灵在交流、撞击和放飞中得到“生命的满足”,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中体味成就感和自豪感,让他们的一生在求真、向善、尚美中陶冶心灵、放飞自我、走向成功。为此,我进行了“演讲·品读·写作”三段式语文教学法的实验与研究。
这种发展性课堂教学关注师生发展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强调师生主动参与的积极内化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性,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自身探索体验和感悟。重视全体学生全面的发展,即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增长,更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终身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演讲·品读·写作”三段式教学法的实质是:以“一个主题”为核心,以“主题演讲,品读文本,体验写作”三段为主体,以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软环境,以主题阅读的大语文观为基础,以深厚的情感教育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为主线,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引领学生求真、向善、尚美为终极目标。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一)主题设计
现行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以主题单元建构的方式来编排的,编者试图通过一个单元板块实现某一方面主题的教学。这种方式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主题内容的建构,立足于学生生活领域,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相对完整的体验或知识体系,有利于营造对话,交流情境,进行思维碰撞。
鉴于此,一个主题的设计可以是一个单元的大主题,也可以是师生根据需要设计的小主题。如“人生”“理想”“自然”“亲情”等大主题,又如“广告词”“感悟母爱”等小主题。
(二)主题演讲
让学生进行课堂演讲的话题近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可以说是一个热门话题,可往往流于形式,如果设计主题就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教师提前两三天给学生布置演讲内容和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和素材,写好演讲稿,并熟悉演讲内容,到时进行表演。这个步骤难度较大,教师要多给予写作和演讲指导,要求学生从选择材料,安排结构到命名标题,风格样式,逐项精心构思,巧于提炼;在语言方面可以层层切磋,句句推敲,字字斟酌,做到准确简练,富于表现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引自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通过这些做法以及相当一段时间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能唤醒、激励、鼓舞学生。首先,它能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其次,它能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它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第四,它能鼓舞学生作文的信心。
(三)品读文本
文章是有逻辑,有内涵,有情感的。语言本身是双刃剑,课堂上我们要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理解背后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情和义乃至文外的东西。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文章中凡刚与柔、实与虚、正与侧、疏与密、多与少、深与浅、分与合、美与丑……一切有韵味的地方,无一不在品析的视野之内。有一定深度的赏析与品味,使文章的、文字学的、语言学的、文章学的、美学的、哲学的、社会学的等方面精美的手法、丰美的意蕴,都显现于你的面前。
对于课文要“四品”,要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人们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造语精练。其实,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的品读功夫要达到“力透纸背”的境界,那将何其了得!
(四)体验写作
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与书面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同步的,相辅相承的。表达与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语言、感受语言、把握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和升华情感的过程。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杜丽娘步入园中,情不自禁地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同样,语言文字非亲身实践不可,要写,一定要写。课堂,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写作”往往就是 “品读文本”的具体实践和表达。
如在品读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心理描写时,设置这样的体验写作:我们每个同学都有遭遇恐惧的经历,请描述一下当时的心理。又如,在品读完《第一次真好》后,可让学生抒写他们生命中的第一次。再如,品读完《理想》第一段后,让学生运用比喻、顶针、排比的手法续写“理想”等等。这样,学生的作文不再是“空中楼阁”,也不再是“假话堆砌”,而是有本可依的真实表达。
总而言之,“一段主题演讲”是“放得开”,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其肆无忌惮地说,气势磅礴地说,独树一帜地说;“一段品读文本”是“深下去”,让学生走进美丽的文本中,品得深,品得细,品得美,品得奇,在品读中让学生求真、向善、尚美;“一段体验写作”是“走出来”,大胆构思和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演讲·品读·写作”组合在一起便构筑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循序渐进的“大语文时空”。这个“时空”是真正属于学生、真正放飞学生心灵、真正让学生走向成功的 “时空”。
参考文献:
[1]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及其教育专著
[2]余映潮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人类在享受社会、科技带来的巨大利益与进步的同时,应深刻反省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灾难性破坏,警惕精神家园的迷失。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传播重要载体的语文教育,也应从精确的科技文化转向和谐的生态文化。传统教育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新课程标准》正是在时代精神与传统教育的碰撞中应运而生,引领人们关注作为生命体的人的发展和成长。
时代要求我们变传统的课堂语文为发展性的语文课堂,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育生态,让学生的心灵在交流、撞击和放飞中得到“生命的满足”,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中体味成就感和自豪感,让他们的一生在求真、向善、尚美中陶冶心灵、放飞自我、走向成功。为此,我进行了“演讲·品读·写作”三段式语文教学法的实验与研究。
这种发展性课堂教学关注师生发展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强调师生主动参与的积极内化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性,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自身探索体验和感悟。重视全体学生全面的发展,即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增长,更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终身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演讲·品读·写作”三段式教学法的实质是:以“一个主题”为核心,以“主题演讲,品读文本,体验写作”三段为主体,以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软环境,以主题阅读的大语文观为基础,以深厚的情感教育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为主线,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引领学生求真、向善、尚美为终极目标。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一)主题设计
现行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以主题单元建构的方式来编排的,编者试图通过一个单元板块实现某一方面主题的教学。这种方式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主题内容的建构,立足于学生生活领域,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相对完整的体验或知识体系,有利于营造对话,交流情境,进行思维碰撞。
鉴于此,一个主题的设计可以是一个单元的大主题,也可以是师生根据需要设计的小主题。如“人生”“理想”“自然”“亲情”等大主题,又如“广告词”“感悟母爱”等小主题。
(二)主题演讲
让学生进行课堂演讲的话题近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可以说是一个热门话题,可往往流于形式,如果设计主题就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教师提前两三天给学生布置演讲内容和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和素材,写好演讲稿,并熟悉演讲内容,到时进行表演。这个步骤难度较大,教师要多给予写作和演讲指导,要求学生从选择材料,安排结构到命名标题,风格样式,逐项精心构思,巧于提炼;在语言方面可以层层切磋,句句推敲,字字斟酌,做到准确简练,富于表现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引自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通过这些做法以及相当一段时间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能唤醒、激励、鼓舞学生。首先,它能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其次,它能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它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第四,它能鼓舞学生作文的信心。
(三)品读文本
文章是有逻辑,有内涵,有情感的。语言本身是双刃剑,课堂上我们要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理解背后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情和义乃至文外的东西。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文章中凡刚与柔、实与虚、正与侧、疏与密、多与少、深与浅、分与合、美与丑……一切有韵味的地方,无一不在品析的视野之内。有一定深度的赏析与品味,使文章的、文字学的、语言学的、文章学的、美学的、哲学的、社会学的等方面精美的手法、丰美的意蕴,都显现于你的面前。
对于课文要“四品”,要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人们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造语精练。其实,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的品读功夫要达到“力透纸背”的境界,那将何其了得!
(四)体验写作
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与书面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同步的,相辅相承的。表达与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语言、感受语言、把握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和升华情感的过程。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杜丽娘步入园中,情不自禁地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同样,语言文字非亲身实践不可,要写,一定要写。课堂,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写作”往往就是 “品读文本”的具体实践和表达。
如在品读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心理描写时,设置这样的体验写作:我们每个同学都有遭遇恐惧的经历,请描述一下当时的心理。又如,在品读完《第一次真好》后,可让学生抒写他们生命中的第一次。再如,品读完《理想》第一段后,让学生运用比喻、顶针、排比的手法续写“理想”等等。这样,学生的作文不再是“空中楼阁”,也不再是“假话堆砌”,而是有本可依的真实表达。
总而言之,“一段主题演讲”是“放得开”,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其肆无忌惮地说,气势磅礴地说,独树一帜地说;“一段品读文本”是“深下去”,让学生走进美丽的文本中,品得深,品得细,品得美,品得奇,在品读中让学生求真、向善、尚美;“一段体验写作”是“走出来”,大胆构思和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演讲·品读·写作”组合在一起便构筑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循序渐进的“大语文时空”。这个“时空”是真正属于学生、真正放飞学生心灵、真正让学生走向成功的 “时空”。
参考文献:
[1]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及其教育专著
[2]余映潮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