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期待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mu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卻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不论是多么的不明晰,旅行仍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
  尽管如此,旅行还是很少迫使人去考虑一些超越实际、需要深层思索的哲学层面的问题。我们经常得到应该到何处旅行的劝告,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到那个地方,又如何到达那个地方,尽管旅行的艺术会涉及一些既不简单,也非细小的问题,而且,对旅行的艺术的研究可能在一定意义上(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帮助人们理解希腊哲人所谓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或人类昌盛。
  实地的旅行同我们对它的期待是有差异的,对此观点,我们并不陌生。也许,承认实地的旅行和期待中的旅行之间的基本“差异”,这样才会更接近真实,也更有益。
  如果说我们往往乐于忘却生活中还有众多的我们期待以外的东西,那么,艺术作品恐怕难辞其咎,因为同我们的想象一样,艺术作品在构型的过程中也有简单化和选择的过程。艺术描述带有极强的简括性,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必须承受那些为艺术所忽略的环节。一本游记,譬如说,可能会告诉我们叙述者“旅行”了一个下午赶到了山城X,而后在山城里的一座建于中世纪的修道院里住了一宿,醒来时已是迷雾中的拂晓。
  事实上,我们从不可能“旅行”一个下午。我们坐在火车上,腹中刚吃过的午餐在翻腾。座位的罩布颜色发灰。我们看着车窗外的田野,然后又回视车厢内。一种焦虑在我们的意识里盘旋。我们注意到对面座位的行李架上一个行李箱上的标签。我们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敲打窗沿。食指的指甲开裂处勾住了一个线头。天开始下雨了,一颗雨滴沿着蒙满灰尘的车窗玻璃滑下,留下一道泥痕。我们在寻思车票放在哪里,我们又看着窗外的田野。雨还在下。火车终于启动了。火车经过了一座铁桥,然后不明缘故地停了下来。车窗上停着一只苍蝇……所有这些,可能还只不过是“他‘旅行’了一个下午”这一意蕴繁杂却让人误解的句子中的“下午”的第一分钟里发生的一些事件。
  如果要求一个讲故事的人给我们提供如此琐屑的细节,他必定很快恼怒不已。遗憾的是,现实生活就像是用这种方式讲故事,用一些重复、不着边际的强调和没有条理的情节惹我们厌烦。
  知晓了这些事实,我们便不难解释此种怪现状了,那就是在艺术作品和期待中找寻有价值的因素远比从现实生活中找寻来得容易。
  期待和艺术的想象省略、压缩,甚至切割掉生活中无聊的时段,把我们的注意力直接导向生活中的精彩时分而无须润饰或造假,结果是,它们所展现的生活气韵生动、井然有序。这种气韵和秩序是我们纷扰错乱的现实生活所不能呈现的。
  选自《广州日报》
其他文献
在我乡下老家的高山顶上,生长着一棵老柳树。它虽然长得不是十分高大伟岸,但也躯干粗壮,大约两三个人才得以合抱;由若干枝杆绿叶组成的树冠,蓬蓬松松,像一把巨伞,苦苦撑起一片天空;远远望去,如哨兵一般,默默虔诚地守护着一方天地和天地间的黎民百姓。这棵老柳树是何时何人所栽,村人们都说不清楚。想必,一定是第一个涉足者抢先栽下的,分明在告诉世人,这里已经有了主人!有了树,就有了生机;有了生机,也就渐渐吸引来更
统万城这个霸气的名字,曾让我一遍遍地臆想它的巍峨壮观,坚不可摧;复原它的繁华富丽,车水马龙;再现马背汉子赫连勃勃的英武和神明。不羁的心曾无数次地徜徉在统万城,来寻找一个强大的帝国。跪拜远逝的灵魂,扼腕血色的帝国梦。前段时间应同学邀请终于有幸亲临了统万城。驱车前往,漫漫的黄沙像长幅的卷轴徐徐展开在眼前,我撒出长长的视线去搜寻,只见萋萋的荒草在风中摇曳,车一直向前行驶、行驶,同伴有点泄气了:“这不就是
那时,相机是侈奢品。因而,那时会想,有个相机必定是很称心的事。春夏秋冬、天南海北、张三李四,举手之劳就能留住青春、定格欢乐、固定真情。因而临毕业前就果断出手,买下个135虎丘。更伟大的是,这相机是熟人帮着以出厂价购得。同学都以我的这个“伟大”而欢呼、而幸福、而沾光。翻看那些有的已因时久而泛黄的相片,思绪会随画面穿越时空,而那固定的画面也会动起来。随着,脑子里就会一连串的蒙太奇;再随着,面上就会泛起
清秋时节的乡愁,如诗如画般美丽,比大海宁静,比高原充实,比山川灵动。在故乡,四季格调分明,春夏秋冬的迷人景致交替纷呈。而清秋或浅秋时节又是绚丽多姿的,送爽的秋风秋雨,养眼的青山碧水,飘香的瓜果蔬菜;蓝天丽日,白云飘飘,信天游在山川荡悠悠,缠缠绵绵———山峁峁上看得远,你在山的那一边,叫一声妹妹听不见,你是哥哥的心尖尖……经过一场秋雨的洗礼,故乡的山,青翠,叠秀;故乡的树,碧绿,泛秋;故乡的人,神气
炊烟,是催人的长笛,总是在田间太阳落、牛羊回村庄的时候飘起,催促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回家。对那些半生或者多年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炊烟就是母亲的身影模样,就是母亲的手,就是母亲的呼唤。无论是旅居富贵繁华的京华,还是客居温柔烟雨的江南,无论是奔走于苍凉旷古不见人烟的塞外大漠,还是蛰伏于人海茫茫的大都市,炊烟总是能够惊醒心中蛰伏着的那一条思乡的虫蛰,来啃噬隐隐作痛的心口。昔日的乡间,过去的日子,是有炊烟的
三伏天,雨水足,人敬菜的叶子又肥又大,像一把一把的绿蒲扇。大棵足有半人多高,小棵的也有一两尺,枝梗又粗又硬,将蒲扇叶子擎向天空,粗犷而豪迈,那样子莫非是要挥动天上的云。郭庄的旮旮旯旯,都能见到人敬菜。久无人居的院落,会被这种植物包围甚至淹没。连庄稼地头儿弄堆肥的粪堆旁,垄沟边,猛不丁的就伸展出一蓬一蓬的人敬菜。茁壮的人敬菜棵子,是麻雀、野鹌鹑和各色以草籽为食的小动物们的乐园。小时候,从西上坡废弃的
如果生活是一本书,那么爷爷一定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简单而深情。  爷爷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这个离县城五公里的村庄。按说离县城这么近,村庄应该很开放。但是土墙,茅草,固执的观念,让它保留着古老的模样。爷爷一生都在这个小村庄里遥望与幻想。  我出生的那一年,爷爷81岁。在地里忙活的爷爷得知我出生的消息后,在田埂上抽了一袋旱烟。这一年大孙子结婚,五月份多了一个小孙子,六月份又多了一个小孙子。喜事连连,这个家人
这个坑塘紧挨街巷东侧。坑塘不大,也不太深,只是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平日里,家住街北边的女人,早起去坑南边的厕所倒尿盆,并不梳洗打扮,披散着头发,睡眼惺忪的,只几步就走到了;坑塘西边人家养的大黄狗,跑去坑东头人家院子偷鸡食吃,被人家主人呵斥几嗓子,眨眼间便夹着尾巴跑回家来了。夏天,街巷上空常飘浮了几块云彩,仅一忽工夫,天就下起一阵“太阳雨”。隔着不宽的街道,西边屋顶的灰瓦,被雨点溅起白濛濛的雾气;街道
哲学有用吗?十四岁时,爸爸给我看一本著名的哲学史。尽管这本德文写的著作已经出版快七十年,是再版,还是有读者。原因可能有两个:作者从亚洲出发,不是从欧洲开始。他先谈印度与中国的哲学,再解释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他没有搞过什么欧洲中心主义,相反他的出发点是一种全球化的立场。不光在当时,在今天也算非常进步了。1950年代我还住在农村。我们很穷,不能吃什么好的,我就开始“吃书”。因此我十四岁变成一个“哲学家”
这是一个具有典型江南地貌的小城市,离杭州西湖不过一个小时车程,人口约20万。有五六幢高达30层的住宅拔地而起,这些高楼群竟然通体是灰黑色的,接近灰底防锈漆,然后在墙面涂上了白线条,很显然,房产商想营造一种“粉墙黛瓦”的中式风,但遗憾的是失败了。那种沉闷的色调给人以非常压抑的感觉。如再经过三五年風吹日晒,可以想象,这种用漆刷出来的颜色将以怎样的“惨不忍睹”之状示众。城市是有颜色的。符合城市地理环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