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xiaox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学生学习语文的不良现状入手,倡导挖掘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可能存在的某些游戏性因素,探索游戏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挖掘游戏的教育内涵,从字、词、句、段、篇的语文游戏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生 语文游戏活动 语文素养
  针对学生对语文课厌倦的情况,教师如果不转变角色、更新观念、改变教法,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方法,结果会是学生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学得劳而无功,教师高耗低效,吃力不讨好。
  如何让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其教育目标和教育意义?我认为首先要解放语文,给师生教与学的自由空间。在教学中我一直在反思: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大部分一上文化课就打瞌睡?为什么下课后学生比较兴奋,吵声较大,玩得比较野蛮?我仔细观察学生下课后的表现,发现学生在做各种游戏,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一些竞赛性的游戏活动移入课堂呢?
  因此,我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竞赛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等各项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语文素养,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游戏热身,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我设计的游戏名字叫“欢乐穿墙过”。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六人。游戏的道具因地制宜,将三张学生课桌对接,在桌面上用学生课本摆成一个小槽,在小槽的一头挡一块纸板,在纸板下方取一个比乒乓球小一点的小洞,在小槽的另一头放一个乒乓球,游戏方案算是设计好了。
  每个小组派一名选手,比赛要求是:一口气要把乒乓球吹得从小槽另一头的纸板的小洞穿过——这就是“欢乐穿墙过”。能穿过的得1分,不能穿过的不得分。
  经过比赛,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斗志,提起了学生的兴趣,全班同学一下子进入了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
  二、挖掘识字教学中的游戏因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识记。
  我设计出试题签,让每个小组的组长抽签上黑板答题。
  试题一:六个注音题,注对得1分,注错扣1分。
  (1)难兄难弟(nàn)
  (2)横行霸道(héng)
  (3)解甲归田(jié)
  (4)人影幢幢(chuáng)
  (5)虚与委蛇(yí)
  (6)忧心忡忡(chōng)
  试题二:六个改正错别字题,改对得1分,改错扣1分。
  (1)寒暄 各行其事(是) 坐落 山清水秀
  (2)掂量 家具店 宣泄 金钢钻(刚)
  (3)缉拿 功亏一篑 渲染 轻歌慢舞(曼)
  (4)旁证博引(征) 墨守陈规(成)
  (5)万事具备(俱) 谈笑风声(生)
  (6)直接了当(截) 实事求实(是)
  识字教学本来是枯燥乏味的,尤其对于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如果仍用老方法来教的话,学生对这些易读错的字和易写错的字会处于麻木状态,即使读了写了,也是在浪费时间,在做无用功。相反,如果采用小组竞赛的游戏方式来识记,那种集体荣誉感会推动小组的每个成员对这些字音、字形高度关注,并能留下深刻的影响。
  三、破解字谜,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积累丰富的词汇。
  从学生的高考试卷分析来看,失分最严重的就是成语熟语的运用这一类题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积累的词汇太少,面对一个陌生的成语熟语,不会从整个句子理解成语的意思。为了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成语熟语的能力,我采用了破解字谜的游戏,这种游戏其实就是猜谜语。
  谜语既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又是一种文学式样。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集中描绘某一事物的特征。它能使学生在猜测中接受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开发学生的智力。猜谜语的过程,也就是根据谜语中提供的某些现象和特点,经过认真地思考而加以推理、判断,从而确认为某种事物,最终揭开谜团。因此,猜谜语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通过课堂上的各种游戏活动,我觉得真正的学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游戏把学生带进生活,充分发挥游戏的激励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我明显觉得学生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课时不再懒散了,和老师的关系变得亲近了。因为通过抽签、抢答、合作讨论等方式,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大大增强了。因此,作为职业中专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学会激励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游戏移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活动中学语文、在快乐中学语文,将学语文的包袱变为学语文的兴趣,这样才能弥补职业中专学校语文教学上的缺失。
  参考文献
  ①崎岭中心小学 林燕和 《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②《中学语文游戏性教学活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硕士论文。
其他文献
在全球气候变暖日益恶劣的背景下,低碳生活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却更加反映了人们追求环保、健康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节约能源,抑制气候变暖,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学生作为未来的主宰,更要从小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并伴随终生。课堂是一个小社会,人类活动的自然大生态与学生学习的课堂小生态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小学音乐教学要从学唱歌教学和音乐活动等出发,培养学生
期刊
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热爱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力、提高素质,这是新课程的亮点。这是针对应试教育繁难偏重的压迫式学习弊端提出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态度端正、兴趣浓厚、能力超群、富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张弛得体、劳逸结合,该学习时学习,该活动时活动,学习时则全神贯注,追求高效率。一句话,就是要轻负高质,即通过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
期刊
摘 要: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生态观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把学生感兴趣的地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知识、距离学生生活学习较近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内容。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乡土地理 教学策略  引言:乡土地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较好的环保意识。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地理教育深受其害,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是,随着新
期刊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和“善学”。  如何让兴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作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指出:“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可见要突破小学作文教学的瓶颈,就必须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呢?  
期刊
目前,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中小学进行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抓手,教师日常教学所涉及的教案设计、课前预习、课堂质疑、小组活动、课堂突发事件处理,以及作业设计、课后实践活动等等,都可以作为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它研究的范围小、周期短、过程易操作、成果有实效,是引领教师走上教育科研这条幸福之路的有效方式。  但在近几年的教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小课题研究起点和要求较低,参与者鹊起,自然良莠不齐,出现了研究过于随意、研
期刊
摘 要:课前预习是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是高效课堂的前提。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这一良好习惯作为首要任务,并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让课前预习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像金子般闪闪发光。  关键词:良好习惯 方法指导 高效预习  高效的课前预习指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短、容量大、效果好、能力强。只有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了预习
期刊
统计教学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且数据多而复杂,还有很多例题需要试验,所以统计活动所用时间较长。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解决教学时间短与统计时间长的矛盾。笔者特结合十余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做到“三心两意”,即三个用心、两个留意。  一、用心做好课前文章,打好提前量  一是精选题目。  所选的问题要贴近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有用的
期刊
摘 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多元智能的开发者。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学生创造人本化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和智慧,培养学生的乐学、爱学精神。这是我对教师角色和崇高职责的认识。在对一年级语文高效课堂的改革中,我以“促”为核心,努力探究,有了点滴体会。  关键词:以趣促学 以求促学 求知欲 以能促学 多元智能  一、以趣促学  例如教学生认识“
期刊
摘 要:《红楼梦》是经典中的经典,却很难走进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原因有:《红楼梦》内容太丰富,结构太复杂;描写的是一些日常生活繁杂小事,远离现代生活;一般的主题介绍无法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大众对《红楼梦》的熟知度不高。基于此,要让孩子爱读红楼,语文老师要上好一堂红楼导读课,可以利用影视、书评等资源引导孩子初读红楼;从赏读精彩的情节、赏析精美的诗词、了解红楼的基本艺术手法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品读红楼。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