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年前的一天,一位领导同志问我:几个跟你差不多的同志提拔了,有想法了吧?我答道:要说一点想法没有,那是骗人,但我没有资格跟党讨价还价。开始,那位领导同志微露疑惑,大概以为我在变着花样发牢骚吧。
其实,我说的真是心里话。我父母从大山里出来,靠做手艺糊口,家徒四壁,目不识丁。解放了,我成为家乡新中国的第一代小学生,也是我家几辈第一个进校门的人。因家境清贫,我上小学减免学费,上中学享受助学金,连上大学的路费都是政府掏的……后来成为一名领导干部。人非圣贤,血肉之躯,生活在人间烟火之中,不思自己的荣辱进退,那是骗人的鬼话。可念及“根本”,确实无资格跟党讨价还价。
那位领导听了我的简单介绍,点点头说,有这种心态就好。这句话,使我感到心里踏实了许多。
记得在大学毕业分配的时候,我被分到离家几千里外的“漠北”。工宣队长要我表态,我说过没有资格讨价还价。那时分配优先保证边疆,城里尚有富余名额。谁不留恋亲人、家乡,谁不向往繁华都市?有同学好心地笑我头脑有点发热。
踏上工作岗位,改行不断,调动频繁。领导征求我的意见,虽然心中不无苦楚,我最终仍说我没有资格讨价还价。好心的同事劝我:不要那么呆。
入党的时候,同志们帮助我:仅有朴素的报恩思想是不够的,要有阶级觉悟。我觉得大家说得对,怎么能只考虑党、党的事业给我个人带来的恩惠呢?许多老一辈革命者,家境优裕,脱下皮鞋穿草鞋,抛下体面舒适的安稳日子,餐风饮露,甘冒被杀头的危险。革命于他们个人、他们的家庭,只有付出而无恩惠,他们追求的是民族独立、人类解放。入党,我的思想就有了升华。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这些年,在许多人那里,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民族独立,人类解放,仿佛那已是远古的事情;个人利益要服从人民的利益,要讲奉献,仿佛是从万里长空传来的声音。遇事讲等价交换,先谈价钱后干活,一心为个人谋利益,似乎被视为理所当然;你替群众着想,人家不相信有人会那么“好”。我胸中那个调料瓶被打翻了,油、盐、酱,酸、甜、苦、辣,搅在一起,说不出到底是什么味儿。
如果干什么事都必须等价交换,那岂不等于是“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了吗?都要求“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那财富何以积累,社会如何进步,国家如何运转,公益事业靠什么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对此的批判,今天仍然闪烁光辉。我突然萌生奇想:要为群体累积、奉献,是人和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只不过在大多社会里,劳动者为社会的积累、奉献是被迫的,积累奉献的成果,成了有产者桌上丰富的大餐;在劳动者当家的社会,国家、财富、发展、进步,全是劳动者自己的,因此积累和奉献应该是自觉的、自愿的。
商品是应该等价交换的,那种无偿的平调,无法体现劳动的多少,也就不能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会滋生懒汉,扼杀能者,不利于社会进步。但是,个人的工作,生产劳动,是无法也不能等价交换的,社会的发展需要积累。之所以表彰那些作出奉献的先进人物,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为我们人类这个群体谋了福祉。
可话又说回来,重视个体的利益,又有何不妥!那种置劳动者个人的温饱、苦乐于不顾,空谈奉献的高调不能再重复了!没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的利益,哪来群体的利益?过分强调个体利益,是对忽视个体利益的反对。
不知是否老来糊涂了。我甚至觉得,牺牲个人、家庭的利益,去为民族、人民的利益奋斗,那是少数先进分子的作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对一个事物、一场变革的态度,首先是由个体利益的得失决定的。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使千万农民参加红军;解放战争时期,无数为保卫胜利果实而汇聚起来的工农大众,形成了陷蒋家王朝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今天,政治民主、社会发展、生活安定,群众看着家里摆的、碗里盛的、兜里装的,迸发出拥护改革开放的巨大热情。
一个组织,一场变革,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必须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这恐怕是历史唯物主义应有的诸多道理之一。
反而言之,一个组织、一场变革,给我们带来了利益,我们铭记不忘,报之以参与、奉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们颂扬千万农民为土地还家、有吃有穿而参军参战,同样应提倡“富而思源、富而思进”,为全面实现小康努力工作、积极奉献。
如果把这称作“朴素的报恩思想”,那么我倒认为,知恩图报,总比“端碗吃肉,放筷骂娘”强。说句实在话,今天有怨气的人不少。人生在世,风霜雨雪,总会有不称心的事。可是,若多想想我们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多想想改革开放政策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实惠,心气可能就顺多了。
老了老了又转了回来。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自觉思想有所提高,可凡遇大事,一个念头又自然冒了出来:我没有资格跟党讨价还价。在虚假、浮华之风滋长,只管自己不顾其他之行蔓延的时候,多一点“不忘根本”的朴素思想,有何不好!
其实,我说的真是心里话。我父母从大山里出来,靠做手艺糊口,家徒四壁,目不识丁。解放了,我成为家乡新中国的第一代小学生,也是我家几辈第一个进校门的人。因家境清贫,我上小学减免学费,上中学享受助学金,连上大学的路费都是政府掏的……后来成为一名领导干部。人非圣贤,血肉之躯,生活在人间烟火之中,不思自己的荣辱进退,那是骗人的鬼话。可念及“根本”,确实无资格跟党讨价还价。
那位领导听了我的简单介绍,点点头说,有这种心态就好。这句话,使我感到心里踏实了许多。
记得在大学毕业分配的时候,我被分到离家几千里外的“漠北”。工宣队长要我表态,我说过没有资格讨价还价。那时分配优先保证边疆,城里尚有富余名额。谁不留恋亲人、家乡,谁不向往繁华都市?有同学好心地笑我头脑有点发热。
踏上工作岗位,改行不断,调动频繁。领导征求我的意见,虽然心中不无苦楚,我最终仍说我没有资格讨价还价。好心的同事劝我:不要那么呆。
入党的时候,同志们帮助我:仅有朴素的报恩思想是不够的,要有阶级觉悟。我觉得大家说得对,怎么能只考虑党、党的事业给我个人带来的恩惠呢?许多老一辈革命者,家境优裕,脱下皮鞋穿草鞋,抛下体面舒适的安稳日子,餐风饮露,甘冒被杀头的危险。革命于他们个人、他们的家庭,只有付出而无恩惠,他们追求的是民族独立、人类解放。入党,我的思想就有了升华。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这些年,在许多人那里,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民族独立,人类解放,仿佛那已是远古的事情;个人利益要服从人民的利益,要讲奉献,仿佛是从万里长空传来的声音。遇事讲等价交换,先谈价钱后干活,一心为个人谋利益,似乎被视为理所当然;你替群众着想,人家不相信有人会那么“好”。我胸中那个调料瓶被打翻了,油、盐、酱,酸、甜、苦、辣,搅在一起,说不出到底是什么味儿。
如果干什么事都必须等价交换,那岂不等于是“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了吗?都要求“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那财富何以积累,社会如何进步,国家如何运转,公益事业靠什么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对此的批判,今天仍然闪烁光辉。我突然萌生奇想:要为群体累积、奉献,是人和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只不过在大多社会里,劳动者为社会的积累、奉献是被迫的,积累奉献的成果,成了有产者桌上丰富的大餐;在劳动者当家的社会,国家、财富、发展、进步,全是劳动者自己的,因此积累和奉献应该是自觉的、自愿的。
商品是应该等价交换的,那种无偿的平调,无法体现劳动的多少,也就不能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会滋生懒汉,扼杀能者,不利于社会进步。但是,个人的工作,生产劳动,是无法也不能等价交换的,社会的发展需要积累。之所以表彰那些作出奉献的先进人物,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为我们人类这个群体谋了福祉。
可话又说回来,重视个体的利益,又有何不妥!那种置劳动者个人的温饱、苦乐于不顾,空谈奉献的高调不能再重复了!没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的利益,哪来群体的利益?过分强调个体利益,是对忽视个体利益的反对。
不知是否老来糊涂了。我甚至觉得,牺牲个人、家庭的利益,去为民族、人民的利益奋斗,那是少数先进分子的作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对一个事物、一场变革的态度,首先是由个体利益的得失决定的。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使千万农民参加红军;解放战争时期,无数为保卫胜利果实而汇聚起来的工农大众,形成了陷蒋家王朝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今天,政治民主、社会发展、生活安定,群众看着家里摆的、碗里盛的、兜里装的,迸发出拥护改革开放的巨大热情。
一个组织,一场变革,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必须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这恐怕是历史唯物主义应有的诸多道理之一。
反而言之,一个组织、一场变革,给我们带来了利益,我们铭记不忘,报之以参与、奉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们颂扬千万农民为土地还家、有吃有穿而参军参战,同样应提倡“富而思源、富而思进”,为全面实现小康努力工作、积极奉献。
如果把这称作“朴素的报恩思想”,那么我倒认为,知恩图报,总比“端碗吃肉,放筷骂娘”强。说句实在话,今天有怨气的人不少。人生在世,风霜雨雪,总会有不称心的事。可是,若多想想我们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多想想改革开放政策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实惠,心气可能就顺多了。
老了老了又转了回来。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自觉思想有所提高,可凡遇大事,一个念头又自然冒了出来:我没有资格跟党讨价还价。在虚假、浮华之风滋长,只管自己不顾其他之行蔓延的时候,多一点“不忘根本”的朴素思想,有何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