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教师上课的导入环节做得都不错,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或委婉含蓄、引人沉思,或慷慨陈词、渲染氛围,或娓娓道来、移情入境。教学过程亦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但结尾往往不是很精致,有的甚至是草草收场,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课堂也得讲究“收口”,才算完整。一堂课更像一篇文章。古人作文有所谓“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开头固然要有凤头般的灵秀,但结尾也要有豹尾的刚劲有力。一堂课设计了“凤头”,还要有个漂亮的结尾,才不至于留下遗憾。当然,课型有异,结尾方式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课堂结尾还是有一定的原则和章法可依循的。下面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收其纲所谓纲举目张,而收网的关键也在收纲。一堂课的“纲”,就是课堂设计的主干,或课堂内容的主线。很多语文课堂都存在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堂设计之初,思路都很清楚,但学生往往听得不清楚,再加上不善于整理听课笔记,以致于晕了车,毫无收获。其实教师不妨把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直接告诉学生,用自己的教学思路作为课堂结尾,起到统摄全课的作用,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课堂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偏重说理的文章,不妨尝试此法。比如教学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结束时师生可共同回顾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国诗的早熟、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富于暗示性以及中国诗的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如此这般学生会对此类理论性较强的文章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显其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意思是指作品一开头就要切题,要开门见山,而作品的结尾又要起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一堂课既要品读作品的主旨,又要有教师的个性化解读,更要启发学生主体的阅读感悟。三者一个都不能少。所以,课堂不妨以卒章显志的形式结尾。笔者在教学《兄弟阋墙》时,在逐步将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引向对人性的思考并举例阐述后,设计了这样的结尾:“十年文革能轰轰烈烈的进行,恰恰证明了人性当中的低劣。造反派批倒斗倒各级领导干部,参与分享权利,对专家学者和一切有成就者的迫害更是出于嫉妒与不容,‘公报私怨’找到了冠冕堂皇的借口,这其中暴露的正是残忍人性的发泄。从‘人性’的角度看汶川大地震,其中表现出很多人性当中光辉的一面,但也有个别领导干部赈灾不力,黑心商人发国难财等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人性’这个沉重的话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每前进一步,都要花大力气去克服人性低劣的顽固阻碍。请同学们课外再次审视《官场现形记》所选篇目,结合所了解的社会现象,反思国民性格并反思自我行为。”从课后相关作业来看,学生的思考又深入了一层。
传其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因此,特别是对于侧重抒情的课文,不可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我在教学《陈情表》时,把课堂的重点放在了“陈”和“情”上,结尾处朗读了毕淑敏散文《孝心无价》的最后几段: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一堂课结束了,亲情温暖了教室,对亲人的爱,流淌在每一个同学的心间!
荡其韵韵味是文章富于内蕴、含蓄模糊的味道。很多课文尤其是古诗文内蕴丰富,读之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无穷。而引领学生品味文章的韵味,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生不爱语文,不爱语文课,正是因为对生活、对生命、对时间、对苦难、对美……缺少一份感悟。同时,我们的课堂也缺少让学生去感悟的情景创设。因此,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感悟美文,还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收尾将课文韵味荡漾开来。明代著名学者谢榛所写的《四溟诗话》中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课堂结尾也要留下“余韵”,使学生收获一份感悟。教学《将进酒》,我把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的朗诵放在了课堂的最后。缓急有序的音乐,低回深沉的朗诵,富有磁性的声音把李白慷慨激昂背后的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久久地回味着对生命、对时间、对诗意人生、对荣华富贵的思考。
展其思新课改形势下的高考,更加侧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培养思维能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式。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在剧本《伽俐略传》中曾写道:“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语文课要给学生以思考的快乐,就不能仅仅限于课堂,要让学生的思考点拓展到课外,拓展到生活。在课堂结尾处,要尽可能地去发散学生的思维。阅读《匡超人》,我留给学生的思考是探索匡超人的成功之“道”;教学《小团圆媳妇之死》,我留给学生的思考是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愚昧的真诚”和“残忍的善良”,把问题带到课外,去思考自我,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课堂收尾是任何类型的课堂教学都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首先要有收好尾的意识,其次要把握课堂结尾的原则,进而领悟课堂结尾的艺术。只有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作者单位:合肥一六八中学)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课堂也得讲究“收口”,才算完整。一堂课更像一篇文章。古人作文有所谓“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开头固然要有凤头般的灵秀,但结尾也要有豹尾的刚劲有力。一堂课设计了“凤头”,还要有个漂亮的结尾,才不至于留下遗憾。当然,课型有异,结尾方式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课堂结尾还是有一定的原则和章法可依循的。下面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收其纲所谓纲举目张,而收网的关键也在收纲。一堂课的“纲”,就是课堂设计的主干,或课堂内容的主线。很多语文课堂都存在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堂设计之初,思路都很清楚,但学生往往听得不清楚,再加上不善于整理听课笔记,以致于晕了车,毫无收获。其实教师不妨把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直接告诉学生,用自己的教学思路作为课堂结尾,起到统摄全课的作用,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课堂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偏重说理的文章,不妨尝试此法。比如教学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结束时师生可共同回顾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国诗的早熟、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富于暗示性以及中国诗的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如此这般学生会对此类理论性较强的文章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显其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意思是指作品一开头就要切题,要开门见山,而作品的结尾又要起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一堂课既要品读作品的主旨,又要有教师的个性化解读,更要启发学生主体的阅读感悟。三者一个都不能少。所以,课堂不妨以卒章显志的形式结尾。笔者在教学《兄弟阋墙》时,在逐步将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引向对人性的思考并举例阐述后,设计了这样的结尾:“十年文革能轰轰烈烈的进行,恰恰证明了人性当中的低劣。造反派批倒斗倒各级领导干部,参与分享权利,对专家学者和一切有成就者的迫害更是出于嫉妒与不容,‘公报私怨’找到了冠冕堂皇的借口,这其中暴露的正是残忍人性的发泄。从‘人性’的角度看汶川大地震,其中表现出很多人性当中光辉的一面,但也有个别领导干部赈灾不力,黑心商人发国难财等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人性’这个沉重的话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每前进一步,都要花大力气去克服人性低劣的顽固阻碍。请同学们课外再次审视《官场现形记》所选篇目,结合所了解的社会现象,反思国民性格并反思自我行为。”从课后相关作业来看,学生的思考又深入了一层。
传其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因此,特别是对于侧重抒情的课文,不可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我在教学《陈情表》时,把课堂的重点放在了“陈”和“情”上,结尾处朗读了毕淑敏散文《孝心无价》的最后几段: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一堂课结束了,亲情温暖了教室,对亲人的爱,流淌在每一个同学的心间!
荡其韵韵味是文章富于内蕴、含蓄模糊的味道。很多课文尤其是古诗文内蕴丰富,读之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无穷。而引领学生品味文章的韵味,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生不爱语文,不爱语文课,正是因为对生活、对生命、对时间、对苦难、对美……缺少一份感悟。同时,我们的课堂也缺少让学生去感悟的情景创设。因此,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感悟美文,还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收尾将课文韵味荡漾开来。明代著名学者谢榛所写的《四溟诗话》中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课堂结尾也要留下“余韵”,使学生收获一份感悟。教学《将进酒》,我把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的朗诵放在了课堂的最后。缓急有序的音乐,低回深沉的朗诵,富有磁性的声音把李白慷慨激昂背后的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久久地回味着对生命、对时间、对诗意人生、对荣华富贵的思考。
展其思新课改形势下的高考,更加侧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培养思维能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式。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在剧本《伽俐略传》中曾写道:“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语文课要给学生以思考的快乐,就不能仅仅限于课堂,要让学生的思考点拓展到课外,拓展到生活。在课堂结尾处,要尽可能地去发散学生的思维。阅读《匡超人》,我留给学生的思考是探索匡超人的成功之“道”;教学《小团圆媳妇之死》,我留给学生的思考是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愚昧的真诚”和“残忍的善良”,把问题带到课外,去思考自我,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课堂收尾是任何类型的课堂教学都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首先要有收好尾的意识,其次要把握课堂结尾的原则,进而领悟课堂结尾的艺术。只有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作者单位:合肥一六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