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是清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ay_redt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清”“静”深入地理解,才能正确地把握“悲凉”的含义,真正理解这首“悲秋的赞歌”这一充满矛盾的统一体,把握《故都的秋》的主题。
  【关键词】清  静  悲秋的赞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061-02
  才子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作文眼,立在文首,提纲挈领,开宗明义。点出故都之秋的鲜明特征。“清”“静”是写景,“悲凉”却是在抒情。可见,对“清”“静”深入地理解,才能正确地把握“悲凉”的含义,真正理解这首“悲秋的赞歌”这一充满矛盾的统一体。
  首先,“清”“静”是清静、清雅、清凉之景。
  秋院: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一椽破屋一定不在都市繁华中,往往在偏僻人烟稀少处;北京的秋晨,凉风飒起,方能饮得下泡的一碗温热浓茶;碧绿的天空,澄澈透明;那偶尔的驯鸽的飞声袭来,叫人顿生鸟鸣山更幽之感;蓝色白色的喇叭花,恬静的对着阳光,太阳似乎也忘记了驾车西去,在槐树上踟躇,多么清静。就是那花,也不醉心于繁花似锦,不管赏花人来或不来,她就在那里,素淡文雅的开放,多么清雅!枯黄尖细且长的秋草,失却了生命的葱郁丰盈柔韧,只剩下生命尽头的冷落与荒凉。
  秋槐: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一夜长眠不觉落蕊满地,足见她飘落的轻盈;憔悴而陨,早已散了她素雅的芬芳,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秋蝉:秋蝉的衰弱的殘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白露即将为霜,那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的蝉,将走上生命的尽头,在秋日里上演着最后的疯狂。声声衰弱的嘶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秋雨秋果:“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飒飒的凉风,伴着那稀疏的大滴大滴秋雨,凉凉的;淡绿微黄枣子颗儿,清冷的色调,便是秋天最美的颜色。
  其次,“清”“静”是清闲、清寂、清淡之人。
  唯有清闲,才能在这皇城人海中停下匆匆的脚步,等自己的灵魂追赶上来,“租人家一椽破屋”住着,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脚踏落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留意“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感觉“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情主人公在独我的世界里与大自然倾心交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动作的悠闲、感受的细腻,是多么清闲、清寂、清淡啊。就是那雨后“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对着这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的变化,心也不动摇,“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都市中的人也是那样的清闲、清寂、清淡。
  最后,“清”“静”是清寞、清欢之情。
  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寂寞。作者就是在这清静、清雅、清凉之中感到形体的清寞,又因这清静、清雅、清凉才能感受到弃绝红尘喧嚣,获得精神自我独立的欢乐。作者将这些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加入浓烈的主观情感,酿造成美酒,细细地品味,让人沉思、让人深刻,让人产生细腻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在这秋的咏唱中,作者获得极大的满足,内心是丰盈而欣喜的,而这些只与作者有关,只与故都的秋有关。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代文人历来就有情结。秋风萧瑟、千树落叶、 众芳摇落的秋天,文人墨客悲萧瑟、凄凉自然之秋。而草木一春让文人墨客联想到人生一世,从而体悟到人的生命的脆弱短暂渺小;中国古代文人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驱使他们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可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文人入世往往如履薄冰,精神压抑,命运坎坷。从而忧惧繁华的消逝和更加残酷的未来,由此悲人生之秋。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作者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笔下的秋,不仅是自然之秋,更是著我之色彩的秋,是人生之秋。作者说 “特别的来得清”而不说“来得特别的清”,作者不喜欢半开半醉的南方之秋,喜欢秋意十足的故都之秋。所以这个“清”“静”,是故都之秋在审美上与“我”的文人悲秋文化情结的暗合。“我”快意于这些“清”“静”的悲凉,唱出属于悲凉的赞歌。人间至味是清欢,回到作者、回到故都,才能饮下这杯现实中苦涩而清凉的酒。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得到改变。“先学后教”是新时代中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被各科目教师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先学后教 高效课堂 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工具,也是思想感情的表达和倾诉,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都离不开语文,所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简单的说话,而是要能够通过语言把自己的内心及思想情感诉说出来。所以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重心。  【关键词】学生 语言 表达能力 培养  【中图分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优势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对于提升高职语文教学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策略,以供相关教育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职 语文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该文介绍了成功的方式;做人的道理;成败的得失;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如何做榜样;遇到新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及废物利用与资源节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前进与上升 好人命不长 成败 医头、医脚 榜样 新问题 废物利用 资源节约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071-02  1.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事情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062-01  围绕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如何真正理解个性化的文学作品,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表明教师应对文本进行多元的解读。中学阶段无不是将人物评价、价值取向、主题、语言、背景和作者来作为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核心要素,随着多元解读的外延越来越拓展,“个性化”解读
期刊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在传统教学方法下教学效果一直得不到提升,新媒体教学应用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质量。在本文中,结合新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提出几条应用中教师可以借鉴的策略,包括对网络新媒体即时性、直观性、丰富性特点的充分利用,希望能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 高中语文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案例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案例教学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本论文从教师驾驭课堂案例教学的能力,案例教学中最好做到一例到底,把握好讲解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能力 一例到底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068-02  一、引言  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实施,对于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着,新课程改革下,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全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分析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探讨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  【关键词】中学历史 核心素养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
期刊
【摘要】道德与法制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有着积极意义。文章从深化教学理念、创造丰富的课堂形式以及构建科学化课堂评价体系三方面探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创新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提升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道德与法制 课程 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064-02 
期刊
【摘要】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这是一门旨在强化学生法律观念、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学科,有效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对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道德与法治知识比较枯燥,加上部分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为了增强教学实效性,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以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载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高效吸收,本文对此进行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