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训课中实施激励机制的探讨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fenr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实训课,但教师在计算机实训教学中面临一些困难:第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难度;第二,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普遍较差,没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只会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不能举一反三。笔者针对此种现象在计算机实训课中就实施激励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训课;激励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程的特点是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计算机实训教学作为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计算机课程的实质,关系到他们实际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教学特色、提高职业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如何在计算机实训课中提高教学效率?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在计算机实训中运用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用信任来激励学生。
  
  在学生产生心理自卑、对学习没有信心时,教师要相信学生存在智能优势,只要这种优势得到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跟不上的学生。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在上课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做错了,可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再对他说:“下次还请你上来演示,老师相信你能行。”在“下次”之前,教师为他创造成功的条件,那么,相信他的“下次”总会有进步的。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地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学习能力会更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其次,用尊重来激励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同志、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肤浅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盲目,产生“出格”的表现。对此,教师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学生批评训斥,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有关实验表明,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受到批评训斥后学习效果就越差,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我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再说一声“请坐下”。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请”出效率来。
  
  再次,用帮助来激励学生。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勇气,找不到良策时,教师既要帮他们树立信心,又要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创设克服困难的条件,掌握学习方法,逾越学习障碍,完成学习任务,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获得量。如我在授课巡视时,发现有学生在WORD操作中“文字效果”不知道在哪设置,我就主动走到他面前,提示他,而没有直接告诉他,让他自己发现这个“文字效果”在哪里设置。
  
  最后,用赏识来激励学生。
  
  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认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它启示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学生答题正确了,我经常采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予以赞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在灵活把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朝着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标努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我做了如下尝试和探究:    一、练好基本功,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的基础是继承,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是一个逐步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
期刊
一粒种子播撒在土壤里,它需要汲取营养,需要沐浴阳光,需要雨露滋润,良好的培育条件,才能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培养一名学生也同样需要良好的育人环境,这就是我们所做的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根本目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学风、校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期刊
一、语文阅读教学在义务教学中的目标和教师的角色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熟悉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改变。”“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
期刊
目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伴着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英语教学也成为我国教育中的重头戏。因此,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阶段——初中英语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创新的英语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    一、注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英语课堂上营造生动活泼且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创
期刊
众所周知,当今科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日益趋向专业化;而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两方面的发展趋势,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它需要我们重新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既要求他们具有坚实的高中物理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求他们拓宽知识层面,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些要求,虽然我
期刊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期刊
摘要: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造思维;求异思维;观察;想象;
期刊
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意采取符合学生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即“五步式情境教学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使英语课堂“活”起来,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收效颇佳。  在教学实践中,五步式情境教学法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之
期刊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只有多种品质协调一致发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变化    1、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
期刊
鲁迅先生在其小说《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旧民主革命时期下层小人物的形象。阿Q凌弱惧强,被强者欺负时,会搬出古代君子为人名言“君子动口不动手”作挡箭牌,令许多读者忍俊不禁。  “君子动口不动手”,说的是有道德涵养的人,对与人的矛盾是非方面,只在言语上争辩而不会动粗失态。这当然是文明之举,今天我们仍然提倡。但是,我想借用此语,针砭我们教师队伍现状。“动手”,是指动手写文章而非动粗。要教书育人,“动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