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的“俗”

来源 :颂雅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52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共选录柳永词五首,第一首即是《雨霖铃·寒蝉凄切》。总结前人对柳永词的评价,抑多于扬,而抑之者又集中于“俚俗”二字上,究其实,柳词语言呈现精妙隽秀和不隔之美,俚俗而又精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柳永词 燕乐 俚俗
  “念去去千里烟波,……晓风残月。”女儿问我如何单喜欢这句,还加之以自创曲调?不答。后来带她去长江沿岸游玩,她才略懂其意。此词形象鲜明,意境凄迷,可以入画;气魄宏大、潇洒豪放,可以怡情,阴柔和阳刚之美并备,确实是柳永词中极品。
  词大抵是随着隋唐时代的燕乐而出现,其最早是为了这种音乐形式来进行写作的。当时的主要参与者是一些民间知识分子与艺人,燕乐当时是集西域文化与汉族文化之大成的一种文化产物,具备着强大的生命力,而词的出现本来是为这种新兴音乐的不同曲调所谱写的歌词。在宋代诸多词人中,柳永虽不是最优秀的一位,确是当时誉满文坛的一位,他的作品以及创作风格对当时宋词的飞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开创了宋词的全新方式。
  李清照在其《词论》中论述到:“逮至本朝……始有柳屯田永者……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时。虽……而词语尘下。”这段关于柳永词的评价,就我而言,无非两个理解:一是配合了当时的音乐风格;二是超脱了传统“词语”的束缚,创作了新的被大家认可与喜欢的俚俗语言。这两点中得到第二点正是柳永所作词的创新之处,当时坊间流行说法“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永词”,即为明证。
  历史上有很多对于柳永词的评价,大多的认为其的词“俗”。这里所谓的俚俗,蕴含着两方面的含义,即情趣的俗与语言的俗。前者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受到欢迎,相对于当今的大白话,这种“俚俗”倒有半文半白的优雅,所以越到后来,批评柳词俚俗的越来越少。至于情趣的俚俗,我个人觉得,也应该结合作品的受众和时代特征来给予公允评价。
  词在当时是流于市井之间的俗文艺,因此其是它的原始印记。我们今天看到的以及熟悉的敦煌曲子词,其就是词最早的原始形态,其特点就是俗。随着文化的发展,词经过长久的发展以及文人不断改造,丰富了表现力,有了新的样式与姿态,诞生了新的美学价值。柳永填词,其实就是从广大市民的基础出发,用来表现他们的心思与趣味。他不单是迎合了市民的趣味,也唱出了市井的心声。
  柳永以流连坊曲的风流才子自负,和歌伎关系密切,其词的内容也是对自己熟悉的歌伎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以及关系的描述。他的很多词,赞颂歌伎不仅天生丽质,而且“自有怜才深意”,词人与之惺惺相惜甚至深深相爱。只是这些表现在词里的歌伎,常常带着词人自己作为失意文人的影子,而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关于男欢女爱的轻佻俗艳的表达,从而打上“浪子文学”的印记。
  比如《定風波》这首词。整个全词以一个红尘女子的背景与语调,描写了她的爱人远去——很可能是追求富贵功名去了,留下她独自徘徊在春天里,暗自神伤。词很婉约,勾勒出她很后悔,觉得自己不该那么轻易的让她的爱人离去的情境。这首词的内容和《诗经·卫风·伯兮》类似,只是伯兮中的描写更加具备一种来自上古的质朴,它又和《闺怨》相近,然而《闺怨》描写的是养在深闺的大家闺秀。柳永此词中的女主人公,则完全就是一个普通小市民,这位下层女子,情人离开后,花开花落、季节变化,再也不像往常那样引起她感情的波动,她已经麻木,无所谓了,有一搭没一搭地做着针线活儿虚度青春。词中俗语“是事”“可可”“无那”“无个”“恁么”等,以口语俗语写普通俗情,浅白无遮拦。
  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市井女子情感上的困惑,在当时是很难用理性方法解决的。柳永所歌所写,不避开市民强烈的生命意识,不隐晦他们内心的情绪和诉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情感生活的丰富和自由度。
  “山远水远人远,音信难托”“断鸿声里,立尽斜阳”等,柳词语言呈现精妙隽秀和不隔之美,俚俗而又精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此对照当下热度未退的“身体写作”,高下和毁誉自有轩轾。
  参考文献:
  [1]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亓迪.谈柳词之俗[J].文学教育(下),2009(06).
  [3]潘琦.浅谈柳永词的“俗”[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7).
  [4]李昌集.宋代柳词论案的历史解读与文化透视[J].文学遗产,2011(01).
  [5]田维瑞,王培谦.薄幸赢当世词境拓后人──柳永词的文学史意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
  作者简介:蒋郁葱(197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文学硕士,北海职业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美术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不仅仅是传授绘画的技巧,更是在画作赏析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仅是高超的画技,更体现了创造者自己对于自然、生活、社会、情感等的感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 人文素养 美术鉴赏 培养策略  一、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绘画潜能  每位學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美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尤其对于美术这一具有艺术性特征的学科而言更
期刊
摘要:对于美术而言,色彩是其中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具有生命的象征意义,能够表达空间感、光影感、情绪、语言等多种美术内涵,因而在美术教学中,色彩的运用就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一个任务。本文通过总结色彩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目的和原则,分析其应用途径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绘画的精髓,能够认识到色彩运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术教学 色彩运用  色彩是人们对于美的最直观感受。对于绘画而言,色彩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期刊
摘要:吉祥图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兼具了美好的寓意。中式烹饪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更要兼具审美价值,由此传统吉祥图案开始出现在中式烹饪中。烹饪工艺美术是烹饪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主要是讲解烹饪中雕刻图案的设计和雕刻、菜肴的造型和摆盘、菜肴色彩的搭配等,其中传统吉祥图案就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以为烹饪教学增添更多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为烹调出更加美观、味美的菜肴奠定基础。
期刊
摘要: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注重培养幼儿创造美的能力、制作美的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让幼儿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理解美、接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增强,进而获得良好的审美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术教学 审美力 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幼儿美术教学中,大部分美术教师只注重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手工制作能力,以及素描能力等,而忽视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特感知能力,导致幼儿缺乏对美术学习的兴
期刊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小学阶段教学要加强对学生智育、美育和德育等方面知识的传递,全面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以及发挥绘画的艺术启蒙作用,需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绘画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创造能力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令绘画在小学阶段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提升 小学阶段 学生绘画 创造能力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求,需
期刊
摘要:社区文化虽然对居民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均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然而其建设却没有随之加强,大多数社区居民也并没有主动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对此,想要真正发挥社区文化的优越性,首先我们必须正视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多个方面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本文从目前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发展社区文化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社区居民 社区文化 现状 策略方法  近些年来社区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美术等课程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美术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不重视,所以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方向进行研究。本文教师从美术教学与乡土文化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美术 乡土文化 有效整合  美术属于艺术类课程,所以教师在对美术课程的开展进行探究时,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认识到乡土文化为美术教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启蒙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具有陶冶学生情志、帮助学生提升美术审美能力的作用。在差异化视角下实施的教学策略是从实践中得出的,分层差异教学理念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差异化教学主要根据不同的出发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随后依照教学方法的差异性自然有不同的作业用以学生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对美术作业进行差异化鲜明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时能得到更
期刊
摘要:小学的美术课堂可以培养学生创造与欣赏美的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美术创作,开拓了学生创新的能力。童话绘本在美术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入童话绘本,应用其有趣的故事情节以及卡通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本文重点简述童话绘本在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探讨利用童话绘本开展美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培养自我欣赏美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全新发展态势之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师将“自主”“合作”和“探究”等新元素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进行互助与共同发展,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与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本文主要以小学高段学生为对象,依托于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围绕着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策略来展开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美术 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小学高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