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书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5157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有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在于越来越接近完善。”在卷帙浩繁的人生之书里,人有了力量,也更接近着生命的完善。(开头点题,符合“考场作文入题要早”的原则。但是后一句表意不明,是谈书的内容,还是谈读书之功,未说清楚。)
  有位作家说:“人要讀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并不孤立。人要从外在的世界中获得生命的体验而充盈自己的人生。依我之见,生命当有向外的观察学习和向内的自省,并从中汲取力量,读人生之书,完善自我的生命。(联系材料阐述观点,不错。但是最好将“向外”与“向内”的“读书”之举与“三本书”联系起来谈,表达更精准一些。)
  三本大书正代表着知识、阅历和内心,这道出了精神世界在生命构建中的重要意义。诚如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一本本书籍是精神世界的一砖一瓦,它构成了坚固的外墙。(这个比喻极为不妥。首先,这“一本本书籍”是指哪一类“书”,这应交代清楚。再次,“书籍”又怎么能只是一种“外墙”?它应当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而阅历是个体从社会、自然乃至整个世界中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它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也是精神世界外墙里的基础设施。(这个比喻也需修改。书本知识应当是一种基础设施,个人阅历则是建立在基础设施上的个性化的建筑。)“心灵之书”则告诫人们对心灵的自省,正如林清玄所提出的“观照自我”的禅语。人只有学会和自己对话,精神世界才能获得精致的装饰。(阅读“心灵之书”,是对客观性知识和主观性阅历加以融合、反思和取舍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提升的过程。将“心灵之书”说成是“精神世界的装饰”就弱化了“心灵之书”的价值!将“三本书”借比喻加以阐释是可以的,但比喻都不够精当,必须修改。)
  反观当下,人们汲汲于物质世界(将“物质世界”改为“红尘世界”似更妥帖。)的财富、功名而忙得焦头烂额,又怎能沉下心来阅读品味“人生之书”呢?以简单的地铁现象为例,当欧美国家的乘客都自觉地在地铁中阅读书籍时,中国地铁上的青少年却利用(不是“利用”而是“浪费”)着宝贵的碎片时间转发段子、浏览明星八卦。浮躁喧哗的不只是狭窄的车厢,更是人的精神世界。试问,当一个人连最简单易读的“有字之书”都不愿静下心来品读,更遑论“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这段举例、对比论证处理得都还不错。不过最后一句可再作充实,突出读“有字之书”是基础,舍此,其他两本书更无从读起。)
  爱默生曾说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将此扩展到人生的大范围来分析,看人更应当看他所展露的“人生之书”。如蒋勋那般推崇“出走的文化”,追求人生向外观察和向内自省而不断寻求和自我对话的人,他的生命正像他所歆羡的“一朵花的美丽”那样绽放着。(这一段是对“读书”意义的拓展,可惜作者未具体点明。所以,该段前面应加上一个过渡句——“读书既可以建设自我,更能影响他人”,以承上启下。)
  读人生的三本大书,不是完全抛却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追求而一味醉心于精神世界的构建。诚如哲人所言:“精神世界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地基上。”读人生的三本大书,是要人们能够有一个精神的“舒适区”,这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体悟和记忆。(这一段属于可有可无的“辩证性”论述。有之,内容更全面;无之,文意更纯粹。各人可根据自己的风格喜好决定取舍。)
  人的生命会在人生之书的阅读和充盈中得到全新的演绎。那么,我们何不沉潜下来,于夜阑人静之时品读“有字之书”,思考“无字之书”,观照“心灵之书”?
  读人生之书,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最后两段收束全文,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但末段缺少鼓动性,第一句“人生之书”改为“有字之书”更好,因为“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指的是“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而“读人生之书”已涵盖了这两层意思。)
  【总体印象】
  本文审题立意准确,框架结构合理,但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一是对“人生之书”的含义诠释得不够准确,用喻不当,对其意义的揭示也不够到位;二是很多论述语言比较含混,一些概念阐述得不够明晰,影响了作者观念的传达和文章主旨的揭示。
  【修改意见】
  一是对人生三本“必读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阐释分析要清楚、明晰,无论是用平实的语言诠释,还是通过比喻作形象诠释,皆须精准到位。二是论述语言须明白、透彻、精粹。观念清晰、表达到位的文章方能直入人心。
其他文献
王阳明在临终前说过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辨明善恶是格物,为善去恶致良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致良知”。  人生于世,未曾携带任何东西。因此,学习,在这个世界上,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读书,便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读“有字之书”。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将往圣的绝学继承下来,理解并吸收它们的精髓,这才使原本的“童子之身”逐渐成长,
期刊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两片秋叶  陈薇莉  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黑黄颜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  我悲秋,我亦恋秋。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将军形象?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
1.阅读右面的一幅漫画,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你先读懂它的意思,然后自定立意。(2)自选文体。(3)自拟标题。(4)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我们
风中跌倒不为风  林清玄    路过乡间一座三合院,看见一个孩子正在放声大哭,妈妈心疼地在旁边安慰。   妈妈一手慈爱地搂着孩子,一手用力地拍打地板,对孩子说:   ……  查看原文请点击:《阅读与鉴赏》高中版2006年第3期第62页    魏银锑  生活不需要借口,挫折不需要理由。跌倒不是失败后的哭泣,而是失败后的奋起。每一次的跌倒,只会把我们的生活点缀得更加美丽。风再冷,不会没有歇息,雾再浓,
[内容概述]rn本文主要概述了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友谊的天空”和“师长情谊”两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友谊的天空”由一个主题(友谊)、两个话题(现实交友、网上交友)、一个重要
期刊
书者如灯,“是知灯者,破愚暗而明斯道”.有人说,人生须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大书.吾与之也——有字之书为传承,知识在其中;无字之书为体悟,阅历在其中;心灵之
期刊
《论语·八佾》记孔子之语,有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众所周知,这是“文献”一词的最早的出处.宋儒朱熹《四书集注》云:“文
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之父曾出此语:“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诚哉斯言,“诗书”作为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食粮,古往今来,无人不识其重要。然而当今人们亦产生了“读书焦虑”,仿佛踏出校门便停止了学习的脚步,而以一张张微信朋友圈上的“读书照”自我标榜。殊不知,学习绝不是标签式的阅读与简单的浏览,而是恒久的、伴随生命每个角落的向外发现、向内探索。  有人说,人的一生要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