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老北京人的冬季吃食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小时候北京的冬天,冷得那叫一个邪乎。雪后的房檐上挂满了冰凌子,马路都恨不能冻得裂开了大口子,人们出门戴着棉帽、毡帽,两耳扣着耳罩,穿着大棉袄,脚上是自家做的骆驼鞍毛窝。可捂得再严实,那西北风也会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刺得你脸生疼。贫苦人家的孩子们到了这时候,那可受罪啦!两只小手冻得通红,粗糙不堪,裂的小口子一个挨一个,有的还渗出了血。脚后跟冻得红肿发亮,晚上睡觉疼得不住掉眼泪。
  寒冷的冬天,给老北京人增添了许多活儿,缝补棉袄棉裤,赶着做棉鞋,腌咸菜,存白菜,买黄土摇煤球,主妇们操心受累,为儿女,为这一家人平安过冬。
  可是,冷归冷,累归累,人们变着法儿的对抗这恶冷天,不但要把日子过下去,而且还要想出各种招数让生活更松快,更舒坦。拿吃来说,老北京人就活得很多彩。
  萝卜赛梨——辣来换
  冬天青菜少了,水果吃不起,这水萝卜就成了平常人家的一宝。北京人把水萝卜叫“心里美”,淡绿色的皮,玫瑰红的瓤,吃起来又脆又甜,沁心爽口。每到冬天,孩子们的零嘴儿,老人的防病都要靠它,既预防感冒,又帮助消化。
  那时候我住在南城,一到晚上,小贩提着马灯,肩背柳条筐,“萝卜赛梨——辣来换!”的吆喝声,在人静的胡同里能传出二里地。我在路灯底下看小贩削萝卜,一把宽又短的小刀,先横一刀削去萝卜头上的樱子,再立刀在外皮上旋转镟皮,一片片往外掰成花瓣,最后在萝卜的中心,横三刀竖三刀,把萝卜心切成一根根小立柱,瞬间一个萝卜就成了一朵花。买回家来,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聊着天,你一条我一条地掰着吃,那酥脆劲儿,真的赛梨。奶奶还爱砌上盖碗茶,乐着说“吃水萝卜就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
  不知什么原因,这些年市场上特别水灵的心里美很难碰到了,买到的水萝卜不是辣就是艮。倒是有一种叫水果萝卜的,外表特像天津的卫青,价虽贵点,水头却足,口味儿也不赖,但总觉得不如咱北京的心里美,那种情结始终割舍不掉!
  馄饨开锅
  晚上10点以后,胡同里会有卖馄饨的,挑着担子,手拿小木梆子,“梆——梆梆!”地敲,吆喝着“馄饨开锅!”这副担子,一头是一个小火炉子,炉上坐一口铁锅,锅内有多半锅水,熬着棒骨,另一头是一个小柜子,放有醋壶酱油壶,四个小抽屉,内有馄饨皮、肉馅、各种作料、瓷碗。另有一桶清水——这副担子少说也有六七十斤。
  馄饨现包现煮,作料有冬菜、紫菜、虾皮、香菜、胡椒粉、酱油、醋,馄饨皮是三角形的,馅是包进去的,不是抹在皮上,这是正宗的北京馄饨,白汤。三九寒天,睡前您来上一碗,热热乎乎,浓厚鲜香。别看是小贩,那用料、味道都不含糊,不比现在,什么榨菜末、辣椒糊,逮住什么放什么,湯少了就兑刷碗水。
  共和锅
  “共和锅”是一种低消费的涮肉形式,因为受大家欢迎,后来改名叫大众火锅。一个大圆桌面,中间挖一个圆洞,上卧一个特号铜火锅。锅内有若干挡板,挡板有洞让锅内的水相通,锅下有火,水呱呱地开。吃涮肉者,每人一小碗调料,肉论盘出售。因为锅是大家“共享”,所以锅底不收钱。每人两双筷子,长的夹肉,短的入口,吃主都比较自觉讲卫生。
  前门外西柳树井有家中型清真饭馆,字号叫烤肉刘,平时卖炒菜、馅饼,入冬后增添涮肉、烤肉。届时,店外立一个木板,写着“新添共和锅”,经常座无虚席,生意十分火爆。我因为住在菜市口,离那儿很近,故常去那里用餐。后来虎坊桥东大街改造,这家饭馆被拆迁,不知搬到哪里落户。
  涮肉的要点一是肉要讲究,包括肉的部位和刀工,二是调料齐全、正宗。辅料只有大白菜、冻豆腐、粉丝、绿豆杂面,但芝麻烧饼不能缺少。今天不少家的涮肉,把什么海鲜、肥牛,甚至香菇、蒿子秆、冬瓜、萝卜一大堆,统统塞入锅内,好歹全咕嘟在一起,成了一锅大杂烩。这与京味涮肉完全是两回事,饮食的改良,革新可以,但与继承老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
  小米面窝头
  煤市街南口往西,路北有一家米粮店,字号是大和恒。他家出售的小米面,在北京四九城没有不知道的,尤其是平民百姓人家,都知道这家粮店的小米面好吃不贵。
  叫小米面,其原料并没有小米,是糜子、黄豆和玉米,磨成比较细的面,淡黄色。“糜”本应读mi,但在这里作为一种谷物——糜子,故读mei音。老北京的茶汤,就是糜子面冲的。传说大和恒的主人本是京郊的农户,好喝酒,一次喝糊涂了,就用糜子面勾了一碗粥,没想到喝到嘴里感觉很好,经常喝它竟身强体壮,于是便把此招传给了后人。粮店的经营者又配上黄豆,做成了一个新品种,价格不贵,很受下层民众欢迎,生意相当红火。
  小米面蒸的窝头暄软口甜,人们都很爱吃。我那时正在广内大街回民学院读初中,早起上学将凉窝头切成片,贴在火炉子的外肚上,烤成一面焦黄,再到学校门口的小摊上,来碗炸丸子炸豆腐,就是很好的一顿早餐。
  除了以上这些经济、实惠的吃食外,老北京人还有烤、蒸、糊白薯,两样擀面条、拨鱼儿、煮尜尜(用玉米面做的小疙瘩,也叫盆里碰)等,这些普通百姓推出来的饮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慈父三迁  彭相虎1966年出生在河北沙河市的一个普通乡村,姊妹4人中,他排行老小。彭相虎天資聪明,自打上学起成绩就很好。1983年,因为家境困难,彭相虎无奈辍学,与大学失之交臂。  退役后,彭相虎回到老家结了婚,随着两儿一女的相继出世,彭相虎开始为生计奔波。30年间,彭相虎干过泥瓦工,在钢化厂、化工厂、玻璃厂当过合同工,还卖过蔬菜,贩过粮食,历尽艰辛。彭相虎认为自己吃了文化不高的亏,绝不能让历史
期刊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一直是《水浒传》描述的诸位好汉向往的生活方式。这其中,牛肉想必给各位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武松景阳冈打虎之前吃了几斤牛肉,劫法场石秀跳楼之前吃的是大盘牛肉,石碣村吴用邀请阮氏三雄一口气吃了10斤牛肉……简单统计一下,《水浒传》全书描述吃牛肉的情景多达四十多处。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番,《水浒传》中的牛肉饮食,描述的是否是宋代饮食的真实情況。  目前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就
期刊
2017年9月,潘铁姬带着“爷爷”李景海赶到山东曲阜,曲阜是李景海的老家,尽管已经没有亲人,但看到熟悉的风景,李景海仍激动得泪流满面,长跪不起。  千辛万苦找到他  潘铁姬是辽宁锦州市民,经营着一家店铺。这个身材高挑、面容清秀的东北女子从小乐于助人,平时见了别人有困难,总不忘伸手帮一把。  2012年8月的一天,潘铁姬听说凌海文化宫附近有个流浪老人,白天外出,晚上睡在文化宫房檐下。潘铁姬十分担心老
期刊
小王最近因为家里的事烦透了,确切地说,是为了老父亲的事。“竟然跟一个5岁的小孩怄气啊,怎么劝都劝不过来。”小王本来想让父亲来看看心理医生,可是老王怎会轻易让人摆布?小王只得自己替老父亲来请教一下医生,家里有如此小气的老人,该怎么办?  “孩子气”不是病  镜头一:跟孙子怄气离家出走  小王的儿子闹闹今年5岁,平日有些骄纵调皮。一天,老父亲和老母亲在家里照看孙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玩具造型不被破坏,闹闹
期刊
在朱德委员长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我把珍藏了32年、朱德委员长亲手赠给我的一条毛毯和一件大衣捐赠出来,交给有关单位,表达对朱德同志的哀思与怀念。  我珍藏的这条毛毯和大衣是1945年11月23日,党中央派我到东北去工作,临出发前夕朱德委员长赠给我的,当时我任八路军总部的高级参议。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945年8月15日,我到达延安,首先见到八路军总部参谋长叶剑英同志,他安排我暂时住在陕甘宁边区人民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最近我心情不太好,想和您说一说。我丈夫过世已经好几年了,儿子也已成家立业。我好不容易才慢慢从悲痛之中缓过来,遇到了一个对我特别体贴的人。我们境况相似,很有共同语言,他的出现拨动了我那沉睡已久的心弦。  可能是母子心有灵犀,儿子观察到了我的情绪变化。我对儿子也没有隐瞒。满怀期待地希望得到儿子的支持。没想到,儿子却在过了些天后,突然提出要把我名下另一处房子的房租给他。我听完有点儿懵。
期刊
我国历史上,关于“不死药”,有很多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传说,当属嫦娥盗取后羿的不死药因而羽化成仙的故事,正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描述此事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当今21世纪,我们已经可以很确认地说,古代所说的各类“不死药”都是不存在的,即便未来出现人类寿命更大限度的延长,那也是科学进步的结果。不过从考古资料来看,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古人都曾经追求过长生不老,这是一种普遍
期刊
交友需谨慎  对于古人来说,交友不是微信QQ加好友,生活中的交友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英,位高权重。对于张英这个人,列位读者可能不太熟悉,张英最出名的事情就是他在权势很大的时候,家里跟邻居在院墙修筑方面起了争执,家里来信要求张英撑腰,张英回信主张退让,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态度让家人退让三尺,对
期刊
小人书,大名叫连环画,它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具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在人们的娱乐生活相对简单的年代里,连环画寓教于乐的方式,成为许多青少年乃至成年人喜闻乐见的重要读物。即使在文化生活丰沛的今天,许多人对小人书依然有割舍不去的情结。  喜欢小人书的人,都会记得阎峰樵的名字。《破冰斩浪勇向前》《英雄民兵王寿波》《友谊深四海》《百宝箱》《大象搬家》《捕鲸记》等20多
期刊
2017年10月31日下午3点,当沈华步入广州荔湾区中山八路一家健康中心时,正在训练的年轻人像见到老朋友一样跟他打招呼:“华仔,下午好!”沈华稔熟地笑着回应。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大家口中的“华仔”沈华已经是95岁高龄的老人了。  9旬华仔大变身  虽然年纪最长,但在健身房里却毫不含糊。沈华脱掉外面的汗衫,只穿紧身背心的他一身结实的肌肉若隐若现,背部肌肉盘踞在厚实的肩膀下,让他呈现出壮硕的倒三角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