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伯渝:69岁无腿战士逐梦43载征服珠峰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3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5月14日上午,珠穆朗玛之上,一双钢制的假肢,“砰”地一下,插在了山岩的积雪上,此刻,世界上再没有一座山比这双假肢的主人更高。
  据夏伯渝登山团队消息,北京时间,2018年5月14日10时26分,69岁的中国无腿老人夏伯渝,第五次挑战登顶珠峰成功!43载坚持的力量,换来的是实现登上世界之巅的梦想,他成为了中国登上珠峰年龄最大的人。
  磨难:第一次攀登珠峰,双脚截肢
  夏伯渝与珠峰结缘于1975年,那年他26岁。一年前他阴差阳错被选入国家登山队,彼时的夏伯渝还不知道登山是什么,更没想到一年后的自己,能够在珠峰上攀登。而就是这一次珠峰之行,夏伯渝失去了双脚。
  夏伯渝所在的20个人的突击队攀登到距离峰顶仅200米的地方,遭遇恶劣天气,几个小时仅能前行几十米。一行人便在8600米的“死亡地带”被困2天3夜,所有食物、氧气、燃料都已耗光,只能下撤。
  下撤途中,與夏伯渝结组的一名藏族队友因体力透支,不慎将背包掉到悬崖下。因为失去了睡袋,在7600米的地方过夜的时候,队友冻得浑身发抖。年轻的夏伯渝将自己的睡袋让给了他,而自己竟然在零下25度的缺氧的高寒地带睡着了。当夏伯渝回到6500米营地时,才发现自己的脚已没了知觉。
  夏伯渝被截肢,失去了双脚。
  目标:重返珠峰,与癌症抗争
  1987年,夏伯渝在国家体委的建议下,开始从事残疾人运动,一干就是13年。13年里,夏伯渝参加过轮椅乒乓球、举重、轮椅投掷等多项残疾人比赛,每次都能拿到奖牌。只是每一块奖牌的背后,都是巨大的伤痛——他的残端经常被磨破,甚至感染。夏伯渝不得不选择从膝盖以下2/3处再一次进行截肢手术。
  命运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
  1996年,47岁的夏伯渝在自己左腿腹股沟里发现一个疙瘩,经检查发现残端发生癌变,那是转移到淋巴上的癌细胞。当发现生命进入倒计时时,夏伯渝更明白“活着”的重要——生命脆弱,更该为理想而活。放疗期还没结束,夏伯渝就重新投入训练。
  2011年,已经退役了11年的夏伯渝因意大利举办的首届残疾人攀岩锦标赛,再一次出山。62岁的夏伯渝是年纪最大的参赛选手,却在11个国家33名选手当中,取得了两枚金牌。
  珠峰之梦,再一次燃起。
  抉择:距离珠峰顶峰94米选择下撤
  2013年,时隔38年,夏伯渝再一次挑战珠峰,却不慎摔伤。2014年,夏伯渝从尼泊尔出发准备向珠峰发起冲击。得知珠峰2号营地上方发生雪崩,16名尼泊尔夏尔巴向导遇难。那一年珠峰攀登活动全停。2015年夏伯渝再次抵达珠峰大本营,却遇上了尼泊尔8.1级大地震,只能再次放弃。直到2016年,夏伯渝第四次冲顶珠峰,当他抵达8750米时,珠峰顶峰距离他仅94米。
  只是夏伯渝用了41年时间,依旧没有走完这最后的94米——山上突起暴风雪,能见度不到1米,而脚下的山梁只有二十厘米宽,两侧都是万丈深渊。
  那时候67岁的夏伯渝在想,或许这是自己最后一次登珠峰了,他多想能够不顾一切地冲上顶峰。只是夏伯渝必须放弃,因为——和他在一起的还有5名20岁出头的夏尔巴向导,他们的职业是护送那些登山者抵达峰顶。“我不能因为我的理想而罔顾他人的生命。”他停下来,没再向前,而是转身,下撤。
  那天,夏伯渝用了近24个小时才撤回大本营。对夏伯渝而言,这是自己这一生走过的最艰难的路。遗憾,但无悔。
  波折:禁止残疾登山者攀登珠峰
  因为心中的遗憾,夏伯渝决定第5次向珠峰发起挑战。
  2017年12月,就在夏伯渝递出手续办理登山证时,却得知了尼泊尔政府发布的法令:2018年起拟禁止双截肢者和视力受损者获得登山许可证。
  可他是夏伯渝。年过花甲又如何?没有双脚又如何?即便珠峰有8844.43米那又如何?山,就在那里。
  夏伯渝开始多方奔走,寻求对策,国内外的很多朋友也积极行动起来,众多登山者对尼泊尔政府这一行为提出质疑并申诉。终于,在2018年登山季到来之前,3月7日尼泊尔高等法院责令政府允许残疾人攀登珠穆朗玛峰。
  3月31日夏伯渝从北京出发,前往加德满都,开始为冲顶珠峰做最后的训练。
  何谓向死而生?我想应该是如同夏伯渝老师这般吧。知道生命脆弱,知道意外太多,知道生命的每一天都在迈向死亡,所以才知道该如何选择更好的去生活,才会在活着的每一天里,都这样拼尽全力。
其他文献
在许多人的心里,最难忘的是妈妈的手,爸爸的背。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有父母的地方就有爱。  父亲,像是一座山:巍峨,屹立,永远不倒。  父亲,像是一面海:寬阔汹涌,有容乃大。  父亲,像是一根顶梁柱:稳稳的撑起一个家。  父亲,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形象也许都不尽一样,但父亲对子女的爱,都是发自内心的、无私的、永恒的。  本期特别策划,我们走进部分红二代、名家和读者,看看他们眼中、笔下和心中的父亲是怎样
期刊
今年70岁的王荔君是长春的一名退休教师,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她却为了一群“星星孩子”奉献了自己的晚年时光,这一干就是18年。在这18年间,王荔君不仅用心钻研特殊教育,还在面临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卖掉自家房子开办学校。王荔君说,这些“星星孩子”就好像一个个折翼天使,为了让天使们快乐成长,她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来源:中新网 刘棟/摄)
期刊
亲爱的爸爸,您离开我们两月有余,我不尽思念淤积于胸——儿子还有很多话没有来得及向您诉说。  我是多么的不想长大,只为您不会变老。  我可以经常享用您给我买的那些玩具——手枪、积木、不倒翁……您手把着手教我瞄准,用玩具枪的橡胶吸盘子弹,打死了家里墙壁上那些可恶的蟑螂。  每个礼拜去外婆家回来的路上,您用自行车一前一后推着弟弟妹妹,我跟在后面,走着走着就打起了瞌睡。可我从来没有把您和妈妈跟丢……  那
期刊
近日,红花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离退局局长童爱军率队来到88岁的离休干部岳进旺家,说心坎话,如其女儿一样,一说就是两个多小时。此次走访化解了老同志心里的不愉快。临近晚饭,岳老干坚决要求必须留下,一顿便饭拉近了老干部与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诠释了走访就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双高期”服务好老干部的重要工作措施,一定要把走访看望老干部作为经常性、常态化的工作抓好抓实。  红花岗区离退局以走访老
期刊
父亲贾彦春,一生于乡间教书,退休在丹凤县棣花;年初胃癌复发,七个月后便卧床不起,饥饿疼痛,疼痛饥饿,受罪至第二十七天的傍晚,突然一个微笑而去世了。其时中秋将近,天降大雨,我还远在四百里之外,正预备着翌日赶回。  我并没有想到父親的最后离去竟这么快。以往家里出什么事,我都有感应,就在他来西安检查病的那天,清早起来我的双目无缘无故地红肿,下午他一来,我立即感到有悲苦之灾了。经检查,癌已转移,半月后送走
期刊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人社部和财政部近日印发《关于2018年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通知》(人社部规〔2018〕3号,以下简称《通知》),启动了今年统一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工作。  这是人社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8〕21号)之后首次提标,标志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开始
期刊
当94岁的潘鼎坤教授站在讲台上时,就像一棵老树。背微驼着,但腰板还是笔直的,透着颤巍巍却利落的劲儿,落步又极稳,像是讲台上有他的根。  潘鼎坤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一名退休教师。好不容易退休,但没几年他又重新走上讲台,“过一过自己上课的瘾,重温旧梦。”他说着,眉梢眼角都漾起笑意。  授课间,四块大黑板很快写满,学生要帮他擦,潘鼎坤一挥手:“不用,我自己来。”刷刷几下擦干净,又继续写。  一堂课3小时
期刊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关于父亲的一些往事又在我的脑海闪现。  父母一共养育了6个子女。我们六姊妹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欢乐,也给父母带来了艰辛。父亲与母亲历尽艰辛,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苦,却为我们经营了一个和谐温馨的家,使我们在艰难困苦的年代也能健康地成长。  1964年,农村蔓延“种庄稼”(天花病),村里死了很多小孩,我和二妹及三弟也不幸染上。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我和二妹痊愈,三弟
期刊
一直以来总想写点父亲的什么,可不知从何着手,直到有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  父亲出远门旅行,进火车站那一瞬间的背影——满头银发、已不再挺拔的身躯,定格在我的脑海,成为经典的永恒。  曾看过一篇题为《父母老了,你准备好了吗?》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与‘死亡’相比,‘老’是一种更能体现时间残酷的漫长过程。前者是一瞬间的断裂,而后者,则是在你不经意间慢慢侵入你的生活。在父母的老年斑里、在他们逐渐不再
期刊
“这是我多年来的心愿。”  在众人關切的目光中,一位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稳步爬上扶梯,登上了不满周岁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南海的万顷波涛中,缓缓驶向海底的沉积珊瑚礁,观察采样长逾8小时,最大下潜深度1410米。  这位耄耋老人,就是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一位82岁高龄、依然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科学大家。  走出载人舱,汪品先精神饱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