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面向全国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开展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活动,是全国中小学多类科技创新活动成果集中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在校园高墙之上开启了另一扇窗,让科技之光射进了长期封闭的课堂。
筚路蓝缕
1979年11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委探讨性地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为后续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进行了导向性的赛前热身。
之后,主办方用两年多时间对展览进行了调研、总结,在重新策划、拓展、部署后,于1982年把赛事正式定届定名为“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从名称上可见,活动的重心开始由科技制作向科技发明转移,强化了参赛项目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大赛逢双年举办一届。
从1991年起,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又牵头举办“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逢单年举办一届。由于生物离不开环境,青少年在研究成果中突出反映了环境问题,1999年该活动引入环境科学内容,更名为“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从此,以上两项活动和赛事交替在全国各地轮流开展和举行。
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合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的状况和前景,与国际青少年科技活动接轨,主办方从2000年开始着手对上述两项活动进行完善、整合,届次数相加,每年举办一届,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题,定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02年首次整合的届次记为第十七届,以后顺延记届,截至2014年共举办了29届。
35年的历程表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经验积累、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发挥先进学校示范作用、开拓国际交流渠道等方面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我国广大青少年、教师、社会人士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与时俱进
首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创新项目、获得专家指导和与参赛选手交流切磋、实现科技梦、青春梦的机会。
其次,在活动中既能激扬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热爱,拓展思路和视野,又能引导他们追寻科学探索的途径和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还可提升创新意识和追求真理、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
再次,赛事活动释放的正能量,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劳动技术课、通用技术课、科学课的加盟,让科技创新教育由课外活动转正为必修课程;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引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使书本知识的传承增添了创新思维的元素;综合多样的研究性学习,引导青少年把探究的范围从课堂、校园拓展到社会……
此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还带动了“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活动”等颇有影响的赛事活动的产生。这些活动的共同使命是:聚集社会合力,为青少年个体志趣、特长的发展开启多扇可供选择的窗口,助力科技创新型后备人才的成长。
今后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及赛事,将不断适应社会进步、人才成长的新要求,朝着更科学、更健康、更具有魅力且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时俱进。
放飞梦想
“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是近两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主题。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于:中国梦的本质是强国梦,强国梦的关键是科学梦,科学梦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根本是人才,人才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宗旨在于让青少年增知、增智、增能和放飞青春梦。
求知、求新是每个青少年探索现实世界、产生创造欲望、实践青春梦的内在动力。释放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比单一传承知识更加重要。因此,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致力于倡导青少年在问题的探究中求知,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交流与成长中触摸当代科技前沿,让他们放飞梦想的羽翼更加丰满。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优势在于知识量和经验,学生的优势在于好奇心强、奇思妙想甚多、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面对一个具有原创性的课题,师生通过优势配合都将有所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之所以设立教师板块,就在于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科技素质,才能推开引导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的另一扇窗。
此外,放飞梦想必须是自己亲历,否则就会缺少梦想成真的成就感。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定:项目的作者必须遵循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研制和撰写的“三自原则”。鉴于青少年在知识、方法等方面还不成熟,要求辅导老师引导他们主动通过资料查询,或向相关老师、专业人员咨询和求助,但不能抄袭、让他人替代。只有经过亲历磨练和交流,才能检验付出的价值,才能激扬自我的智慧、体会真实的情感。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参加不同层次活动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已经发展到1500万之多,每届均有500名左右的选手可获得在全国大赛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资格。这些在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有幸在大学前就能获得院士、教授、专家的悉心指导,与涌现出的同龄英才们共同切磋,这无疑对他们放飞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上升气流。
祝愿中国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们都能利用这个平台,通过这个窗口,乘着这股气流,放飞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人生,强盛自己的祖国!
筚路蓝缕
1979年11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委探讨性地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为后续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进行了导向性的赛前热身。
之后,主办方用两年多时间对展览进行了调研、总结,在重新策划、拓展、部署后,于1982年把赛事正式定届定名为“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从名称上可见,活动的重心开始由科技制作向科技发明转移,强化了参赛项目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大赛逢双年举办一届。
从1991年起,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又牵头举办“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逢单年举办一届。由于生物离不开环境,青少年在研究成果中突出反映了环境问题,1999年该活动引入环境科学内容,更名为“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从此,以上两项活动和赛事交替在全国各地轮流开展和举行。
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合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的状况和前景,与国际青少年科技活动接轨,主办方从2000年开始着手对上述两项活动进行完善、整合,届次数相加,每年举办一届,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题,定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02年首次整合的届次记为第十七届,以后顺延记届,截至2014年共举办了29届。
35年的历程表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经验积累、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发挥先进学校示范作用、开拓国际交流渠道等方面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我国广大青少年、教师、社会人士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与时俱进
首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创新项目、获得专家指导和与参赛选手交流切磋、实现科技梦、青春梦的机会。
其次,在活动中既能激扬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热爱,拓展思路和视野,又能引导他们追寻科学探索的途径和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还可提升创新意识和追求真理、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
再次,赛事活动释放的正能量,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劳动技术课、通用技术课、科学课的加盟,让科技创新教育由课外活动转正为必修课程;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引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使书本知识的传承增添了创新思维的元素;综合多样的研究性学习,引导青少年把探究的范围从课堂、校园拓展到社会……
此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还带动了“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活动”等颇有影响的赛事活动的产生。这些活动的共同使命是:聚集社会合力,为青少年个体志趣、特长的发展开启多扇可供选择的窗口,助力科技创新型后备人才的成长。
今后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及赛事,将不断适应社会进步、人才成长的新要求,朝着更科学、更健康、更具有魅力且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时俱进。
放飞梦想
“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是近两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主题。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于:中国梦的本质是强国梦,强国梦的关键是科学梦,科学梦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根本是人才,人才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宗旨在于让青少年增知、增智、增能和放飞青春梦。
求知、求新是每个青少年探索现实世界、产生创造欲望、实践青春梦的内在动力。释放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比单一传承知识更加重要。因此,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致力于倡导青少年在问题的探究中求知,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交流与成长中触摸当代科技前沿,让他们放飞梦想的羽翼更加丰满。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优势在于知识量和经验,学生的优势在于好奇心强、奇思妙想甚多、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面对一个具有原创性的课题,师生通过优势配合都将有所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之所以设立教师板块,就在于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科技素质,才能推开引导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的另一扇窗。
此外,放飞梦想必须是自己亲历,否则就会缺少梦想成真的成就感。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定:项目的作者必须遵循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研制和撰写的“三自原则”。鉴于青少年在知识、方法等方面还不成熟,要求辅导老师引导他们主动通过资料查询,或向相关老师、专业人员咨询和求助,但不能抄袭、让他人替代。只有经过亲历磨练和交流,才能检验付出的价值,才能激扬自我的智慧、体会真实的情感。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参加不同层次活动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已经发展到1500万之多,每届均有500名左右的选手可获得在全国大赛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资格。这些在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有幸在大学前就能获得院士、教授、专家的悉心指导,与涌现出的同龄英才们共同切磋,这无疑对他们放飞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上升气流。
祝愿中国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们都能利用这个平台,通过这个窗口,乘着这股气流,放飞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人生,强盛自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