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维新报人的言论写作思想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1681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时期被称为中国报纸的政论时代,是因为那个时代迫切需要政论来开启民众的智慧。当时所办的报刊以及读者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报刊的政论文章;报刊影响力的大小也取决于所登政论的好坏。因此,维新派有影响的报人都是声名远播的政论家,如王韬、梁启超和汪康年就是杰出的代表。政论时代必然会产生政论写作的理论,研究和总结维新报人言论写作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代表报人言论写作的特色,而且可以为当代言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王韬的言论写作思想
  近代最早以言论著称的是早期维新派报人王韬。作为中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在办报的过程中,不仅亲手撰写了大量时人莫能与之颉颃的报刊政论,而且在一些文章中零星地表达了对言论写作的看法。
  “论时事”是报刊言论最基本的特点。报纸评论是《循环日报》最明显的特色,也是王韬对中国新闻评论的一大贡献。王韬说《弢园文录外编》“乃就客粤时所作,汇辑成书,中间多论时事”①。“论时事”,就是针对当前社会的各种问题,进行评说,发表看法。而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重视理性学术而轻经世实用,“自帖括之外,一无所知”。王韬却与之相反,不仅忧世伤时,留心当世之務,而且每有心得,必尽倾吐而后快。他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近千篇论文,均以内政外交等重要时事为题材,讨论的是现实的社会问题,贡献的是经邦济世的自强策略,表现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和爱国精神。只要读过《弢园文录外编》的人都知道,书中的文章都与当时的时事政治和社会问题密切相关,自始至终都洋溢着一股忧世伤时、愤懑郁勃之气。笔者觉得,读王韬的政论,仿佛感受到了“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屈子之风,看到了一颗“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②的拳拳爱国之心。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的王韬,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陶养,少抱用世之志,至老不衰。他虽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甚多,但内心深处崇尚的仍是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境界,怀抱的是经邦济国的用世情怀。只是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才退而想到“以笔墨代衮钺,固儒者分内事也”。③
  由此可见,王韬借日报立言,直陈时事,不仅是基于对报刊言论的理解,而且是他积极用世的方式。有理由认为,王韬虽然没有提出过“文人论政”的命题,但他的办报实践实实在在地开创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胸怀大局、蒿目时艰、关心国计民生的优良传统,成了中国新闻界“文人论政”的开路先锋。
  “自抒胸臆”。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自序》中说:“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至其工拙,亦末也。鄙人作文,窃秉斯旨。”意思是说,写文章的关键在于:纪事也好、述情也好,都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明白你的作文意图,而不要过多地追求文字的雅俗和技巧的工拙。“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既是王韬作文遵循的宗旨,也是《循环日报》言论的一大特色。王韬所写的政论,无论是宣传西法,还是倡导变革,无论是抨击黑暗,还是臧否人物,他都能将自己的观点主张、好恶爱憎清新生动地表达出来,给当时沉闷僵化的文坛注入了新的生机,给读者以振聋发聩的影响。
  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自抒胸臆、独陈己见的文章,对当时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分析和判断,明显高出于同时代的一般文人。他用自己“多谈时务”的政论,在努力实现“借彼事端发挥胸臆,……开悔悟于愚民”的办报目的。
  梁启超的言论写作思想
  如果说王韬只是回顾了自己言论写作的体会,并没有对言论写作进行理论阐释的话,那么梁启超的言论业务思想则是维新派报人中较为丰富的。
  什么是言论。1902年,梁启超在《答和事人》中说:“凡言论者,发表一己之意见者也。言者与听者各有其自由,断未有能强之使与己同者。”④就是说,言论就是发表个人意见的文章,是作者在“言心中之所怀抱”。发表言论和阅读言论的人,都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当然,梁启超所说的“言论”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新闻评论,其内涵比新闻评论要宽,既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普遍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看法的“论说”,也包括就已经发生的某一具体新闻事件发表意见的“时评”。梁启超说:“凡论说所论,则事之应举措者也;凡时评所评,则事之已举措者也。”⑤就是说,应该做的事是论说的对象,已经做了的事是时评的对象。论说和时评都属于言论。
  言论必须有一定的宗旨。1912年,梁启超在回顾自己办报的经历时说,他的立言宗旨是一贯的,“若夫立言之宗旨,则仍在浚牖民智,熏陶民德,发扬民力,务使养成共和法治国国民之资格。此则十八年来之初志,且将终身以之者也”。⑥梁启超说自己立言的宗旨,就是开启民智、熏陶民德、发扬民力,务必造就中国的“新民”,而且这一宗旨要坚持到底,终身不变。康有为曾经批评梁启超流质多变,梁启超自己也承认:“若其见理不定,屡变屡迁,此吾生之所最短也。”⑦笔者认为,他的思想“多变”主要体现在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方面,而办报中“立言之宗旨”是始终如一的。惟其如此,他所办的报纸和开民智的言论才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发表意见应该淋漓尽致、毫无隐蔽。梁启超说:“至立言者,必思以其言易天下。不然,则言之奚为者?故鄙人每一意见,辄欲淋漓尽致以发挥之,使无余蕴,则亦受性使然也,以是为对于社会之一责任而已。”言论是阐述个人意见的,观点不明确、不突出,就不能影响受众。他总结自己言论写作的特点是:“鄙人之言其心中之所怀抱而不能一毫有所自隐蔽(非直不欲,实不能也),此则其一贯者也。”⑧梁启超提倡写言论应该“淋漓尽致”的观点,是对王韬的直抒胸臆和郑观应“直言无隐”言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所写的大量酣畅淋漓的言论作品,对于提高当时言论写作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921年,他对自己的言论做过这样的回顾和总结:“吾侪诚不敢自谓其所见之必当。虽然常以天真烂漫的态度,自发表其现时良心所主张,一无瞻顾,从不肯以投合社会心理之故,偶发违心之论,尤不愿作模棱两可之辞,以逃天下之责难。”⑨可以说,“淋漓尽致、毫无隐蔽”是梁启超言论写作一贯坚持的思想主张和重要的特色。
  为了一定的目的,可以发稍偏稍激的言论。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报馆者,救一时明一义者也。故某以为业报馆者,既认定一目的,则宜以极端议论出之,虽稍偏稍激焉不为病。何也?吾偏激于此端,则同时必有人焉,偏激于彼端以矫我者,又必有人焉,执两端之中以折中我者。互相倚,互相纠,互相折中,而真理必出焉。……夫人之安于所习而骇于所罕闻,性也。故必变其所骇者而使之习焉,然后智力乃可以渐进。”⑩这种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发表偏激的言论,使受众“变骇为习”的主张是否正确?从动机角度说,梁启超的观点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与合理性。人们往往习惯于已有的成见而难于接受新生事物,发表极端偏激的言论,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可以惊骇其心灵。从矫枉过正这个角度说,偏激也有一定的作用。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因受了谭嗣同“扫荡桎梏,冲决罗网”思想的影响,其政治情绪从平和转向激进,面对数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民众麻木不仁的状态,他提出了这种特殊的言论策略。自王韬以来,人们普遍遵奉的言论法则是“持论公平”,梁启超也提出过“言论要公允”的主张。他之所以提出“既认定一目的,则宜以极端议论出之”的观点,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宣传技巧而已。从梁启超的思想和实践中可以看出,他的言论不求深刻但求新颖、不求严谨但求实效的特点,的确是当时特定时代的产物。
  言论写作的“公、要、周、适”四条原则和“四不”要求。梁启超在《时报》和《国风报》创办的时候,对于言论写作提出了新的主张。1904年6月,他在《〈时报〉发刊例》中,对“本报论说”栏目提出了四条主张:一是“以公为主,不偏徇一党之意见”。就是说,言论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说话,不要“挟党见以议国事”。二是“以要为主。凡所讨论,必一国一群之大问题”。言论写作应当以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对象,而不是无关大局的琐屑小事。三是“以周为主。凡每日所出事实,其关于一国一群之大问题,为国民者所当厝意者,必次论之”。即对于新近发生的民众所关注的大事,必须依次全面论述。四是“以适为主。虽有高尚之学理、恢奇之言论,苟其不适于中国今日社会之程度,则其言必无力而反以滋病”。言论要切合现实需要和社会大众的水平,不要做脱离现实的高谈阔论。(11)1910年,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中,对论说及时评又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凡论说及时评皆不徇党见,不衍陈言,不炫学理,不作诙语。”(12)就是说,言论不要存党派偏见,不要蹈袭陈旧的观点,不要炫耀高深的学理,不要说诙谐戏谑的话语。从正面来理解,就是言论写作应该做到公正、新颖、通俗、严谨。梁启超提出的四条原则和“四不”主张,与过去所说的为达到一定目的可以发偏激言论的观点完全不同。《敬告我同业诸君》写于1902年,《〈国风报〉叙例》写于1910年。观点前后有变化本属正常,也符合梁启超思想屡变屡迁的特点。虽然前一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终究具有偏颇之处,而后一种观点则明显是对过去言论观的纠正与超越。公正、全面、新颖、通俗、严谨、实用,永远都是言论写作正确的原则与方法。
  汪康年言论写作思想
  自称“以言论救人国”的汪康年,在16年的办报生涯中,始终以写作言论为天职,晚年还办了一张“以评论及记载旧闻,供人研究为主,不以登载新闻为职志”的《刍言报》。(13)他在言论写作实践中,发表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言论要敢于批评政府的过失,鞭笞酷吏豪强的恶行。汪康年认为,报纸是用来监督政府和维护民众利益的。报人的“清议”之权,就体现在扶正祛邪上面。他说:“政府所颁之政令,官吏所施行之条教,苟有不便于民者,报馆得昌言而纠正之;酷吏之虐民,豪强之纵恶,民所痛心疾首而不能自达者,报馆得大声疾呼之。此报馆所不能辞之职也。”(14)汪康年的弟弟汪诒年在《汪穰卿先生年谱》中说:“先生平日绝不主张激烈之行动,以为天下大器,破坏滋易,建设实难,以吾国之人才、财政、内忧外患而无论,尤不当虚作一建设之理想,轻言破坏。故平素持论,恳恳窾窾,专属望于政府之能自改革,勿自蹈于危亡之域,以致危亡天下。”就是说,汪康年是一个不主张激烈行动的人,平时的言论恳恳窾窾,只希望政府能自改革。这只是汪康年的一个方面。其实,汪康年还有另外一面,就是敢于发表激烈言论。也许正是为了社会不发生“激烈之行动”,他才敢于发表激烈之言论的。例如,1907年2月20日,他在《京报》发表的《论偷安为贫弱之原因》中批评清政府“竭生民之脂血,以供外族之牺牲,对乎世界,无国际法人之资格”,其笔锋之犀利、言辞之激烈、思想之精辟、感情之沉痛,并不在梁启超之下。
  写言论要有“百訾不馁”、“强御不避”的精神。言论写作就是对时事发表意见和看法,以公平之心评价事物的是非得失。汪康年主张,在写作中要有独立的思维、独立的立场,对于自己所赞成的或者反对的要能坚持真理。他说:“若夫以昭昭白日之心,发慷慨激昂之气,言之急,无隣于诡,言之平,无近于阿,通上下之意,平彼此之情。所与者,必以言助之,虽百訾不馁;理所否者,必以言阻之,虽强御不避。固将奉以始终,勿致失墜。”(15)就是说,评论时事不能看评论的对象是谁,而是看其是否合理。维护和坚持真理是需要勇气的。从本质上看,言论写作,不仅是一个人思想水平和语言才能的展示,更是一个人精神人格的体现。
  写言论要具有爱国的立场。晚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期。当时,有一些报纸,对于国家的忧患和政治的弊端,常常以置身局外的姿态,以嘲谑的口气进行评说,以致被外国人讥讽为“天空中人所作之报”。对此,汪康年深感忧愤,多次批判这种轻慢失职的行为。他认为,作为中国的报人,当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己任,没有理由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他说:“凡人痛伤本国之事,垂涕泣道之,可也;慷慨直陈,可也;婉转言之,亦可也;甚至微文刺讥,亦无不可也。若夫嘲谑轻薄,引为笑端,则不啻为本国之罪人矣。”(16)
  汪康年认为,对自己国家的伤痛之事,用嘲笑戏谑的态度来对待,这不是一般的错误,而是本国的罪人,因为这种做法完全丧失了爱国的立场。在中国新闻史上,作为职业报人,汪康年是最早认识新闻的真实性与立场性关系的人。他既强调“记事贵实”,又强调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十分宝贵的思想。
  言论写作的方法。汪康年在《刍言报》上发表的好几篇文章都涉及言论写作方法的问题。归纳起来,其中有三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写言论时,事实要有着落,事理要弄明白。1910年12月,汪康年在《刍言报》发表的《论报章立言之宜慎》,对当时报纸在许多事情上的以偏概全,以及“于应然者鼓吹之,而于不应然者绝不一遏止之”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并告诫报界的人:写言论时,“于事之理路,平时万不可不研究明白。至下笔时,尤不可不审慎。否则,于事无益,徒为笑柄,甚不可也”。评论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而言的,如果事实都没有着落,事理也没有弄清楚就下笔作文,那么这样的评论不仅没有正面作用,反而会给作者和报纸带来麻烦和负面影响。所谓“报纸立言之宜慎”,慎就慎在评论对象——事实的准确性,慎就慎在分析的思想高度——事理的正确性。二是言论写作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就事论事。汪康年说:“近来风气,既渐趋重舆论,则首須整顿者,即为舆论,而于论事论人,尤宜致谨。否则其结果,有令办事人鼓舞及令办事人灰心二种。毫厘千里,不可不慎也。夫论事无他,曰是曰非而已,曰措置之得法不得法而已。”就是说,报纸论事论人,关键在于评判其是非以及举措是否得法,就事论事,不必涉及别的东西。“吾辈所求者,事之妥善而已。果其事而是矣,又措置得法矣,虽有他故,何害焉?果其事而非矣,或措置不得法矣,虽无他故,奚赖焉?”(17)三是言论措辞应有一定的规则。汪康年在《续论报章立言之宜慎》中,批评了报纸言论用词方面的问题。说当时的报纸“于其事之是者,亦必以轻藐之意出之,或以疑怪之辞出之。如其题有云:‘外务部亦知重主权耶?’‘政府亦注意疆界耶?’‘贵人亦能助国债耶?’此等口气,触目皆是。”汪康年认为,这样的言论不是与人为善,也不是从大局出发,而是“蓄意乖睽”的表现。记者与官员之间,并没有什么个人恩怨,发表言论,纯粹是为了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因此,他主张:“若果有事妨大局,迹属隐微,则应显言发之,直言攻之,不应作藏头露尾语;又不应作微文刺讥语;尤不应再作体谅语、婉曲语。”在汪康年看来,言论写作除了精神、立场、胆气等因素外,还应当是事实、事理、是非和措辞的统一。事实不清、事理不明、是非不分、措辞不当的言论,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害的。
  总之,维新派报人对中国新闻评论的贡献,除了实务层面外,也有理论的贡献。虽然他们的评论作品远远胜过其理论的影响,但是他们毕竟是中国新闻评论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们的言论写作思想,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理论的光芒。(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论文,批准号:08BXW006)
  
  注 释:
  ①王韬:《弢园著述总目•弢园文录外编》,《弢园文新编》,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4页。
  ②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③王韬:《弢园著述总目•瓮牖余谈》,《弢园文新编》,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4页。
  ④⑦⑧梁启超:《答和事人》,《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975页。
  ⑤(12)梁启超:《〈国风报〉叙例》,《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3页,第2214页。
  ⑥梁启超:《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9页。
  ⑨梁启超:《时事新报五千号纪念辞》,《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369页。
  ⑩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970页。
  (11)转引自单波著:《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13)汪诒年纂辑:《汪穰卿先生传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2页。
  (14)汪康年:《论粤督限制报馆》,《汪穰卿遗著》卷二。
  (15)汪康年:《京报发刊献言》,《汪穰卿遗著》卷二。
  (16)宣统三年五月十六日《刍言报》,《汪穰卿遗著》卷八。
  (17)汪康年:《贬国民公报》,《汪穰卿遗著》卷五。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特聘常务理事)
  编校:赵 亮
其他文献
期刊
人们对养鸡场的养殖环境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气溶胶的发生及其传播已经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但是对气载金葡菌的耐药性及其携带耐药基因的传播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因此,该研究对当前养鸡场环境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进行调查,以及其耐药基因予以鉴定,揭示养鸡场具有耐药性及携带耐药基因的环境金黄色葡萄球菌气溶胶的发生及传播机制,阐明养鸡场的用药善包括滥用药物情形,给养鸡场的疾病预防和临床用药方面作出一定的指导,具有流
期刊
期刊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致死率几乎为100%。2010年底至2013年初,在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奶牛饲养场和放牧区出现了奶牛狂犬病样病例,本文
期刊
期刊
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是一种寄生于鸡盲肠的单细胞寄生原虫,是鸡球虫病的主要病原体,目前国内外对鸡球虫病的防治主要依靠药物。长期使用药物使其对药物表现出严重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