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需要合理运用案例,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所触动,情感上有所感动,心灵上有所震动,进而让学生产生思考,并进行自主感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构建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知识平台,让学生展示的风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政治 问题 对策 因势利导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死记硬背,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治课程知识教育的目的,但是却忽视了政治教学的另一重要目标即培养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导致师生只关注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受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不愿接受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传统课堂教学的明显缺点就是封闭与专制,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把学生当做被接受的“容器”。教师由于习惯理论观点的预设,而不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攫取典型的生活素材,导致课堂上的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严重背离。
有些政治教师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在课堂上只追求表面的热闹,缺少让学生锻炼深层次思维的机会,使其获益甚少。部分教师在“常课”和“公开课”上表现大不相同,在公开课上精心设计探究方案并把探究活动作为公开课的亮点,但是在平时却按着旧的教学方式很少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的教师非常重视新课程探究式学习,但是却只是按教材内容进行探究,不做丝毫调整和删减,且方式固定化、格式化、步骤公式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和变通,导致学生毫无探究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一讲探究就让课代表或探究小组长带领探究,自己则做“甩手掌柜”,不参与、不引导,致使一节课后学生往往探究得挺高兴,实际却没学到明确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怕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就在课前自己查阅和收集资料,他们大都按着教学考试大纲来备课,忽视了学生的内心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教材要求学生要认真地分析,并且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对照和感悟,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对金钱观得出一个正确的认识。但是,在备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潜意识里知道金钱观是要求人们用钱时要有度,学生只是知道很浅显的金钱观,却不知道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另外,有时上课中,学生由于课前没有查阅相关资料,只是参照老师收集的资料来学习,这样学生会对课程失去兴趣,也不会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
二、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
教师应当以主阵地的地位审视课堂,以发展的观点改革课堂,从创新的角度驾驭课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注意教与学之间和谐、融洽的氛围。民主平等的教学能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影响其终身学习的动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得到真正实施。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学策略应发生根本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育“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和追求深层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的形式,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被动局面。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高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思考现实人生,设计自己的未来。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教学观念和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的应试教育必须彻底打破,更应使学生转变其对待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脉搏,改变教法,把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人类的先进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内化,从而促进学生内在的身心发展。学生讨论的方法各抒己见、自由争论,可以使思维得到发展,认识得到升华,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讲授完毕后的讨论,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掌握乃至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拓宽政治教育的渠道
在教材的处理上,以课本为基础,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辐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有关现实生活材料,运用现实材料来增加课本中理论的信度和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为了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考试是必要的。但是,倘若考试异化为教育的目的、任务,考试就沦为阻碍教育发展的障碍。教师应当正确对待政治课考试,改变当前把学生的成绩当作教师教学绩效评估标准的不合理制度,拒斥“考什么讲什么,多考多讲,不考不讲”的应试教育状况,改变当前的“唯分”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只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指导作用。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烦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教师置学生的诸多疑问于不顾而高谈阔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会碰到很多问题,例如代沟问题、不正之风问题等。另外,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上会引起群众的议论,而观点不尽相同。如果社会各界不重视这些问题,就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读书无用论,降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削弱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坚持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到端正态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社会各界共同行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政治教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刘忠年.构建和谐课堂,激活学生思维[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
[2]刘艳春.政治课问题教学法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07)
【关键词】高中政治 问题 对策 因势利导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死记硬背,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治课程知识教育的目的,但是却忽视了政治教学的另一重要目标即培养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导致师生只关注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受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不愿接受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传统课堂教学的明显缺点就是封闭与专制,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把学生当做被接受的“容器”。教师由于习惯理论观点的预设,而不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攫取典型的生活素材,导致课堂上的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严重背离。
有些政治教师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在课堂上只追求表面的热闹,缺少让学生锻炼深层次思维的机会,使其获益甚少。部分教师在“常课”和“公开课”上表现大不相同,在公开课上精心设计探究方案并把探究活动作为公开课的亮点,但是在平时却按着旧的教学方式很少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的教师非常重视新课程探究式学习,但是却只是按教材内容进行探究,不做丝毫调整和删减,且方式固定化、格式化、步骤公式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和变通,导致学生毫无探究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一讲探究就让课代表或探究小组长带领探究,自己则做“甩手掌柜”,不参与、不引导,致使一节课后学生往往探究得挺高兴,实际却没学到明确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怕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就在课前自己查阅和收集资料,他们大都按着教学考试大纲来备课,忽视了学生的内心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教材要求学生要认真地分析,并且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对照和感悟,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对金钱观得出一个正确的认识。但是,在备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潜意识里知道金钱观是要求人们用钱时要有度,学生只是知道很浅显的金钱观,却不知道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另外,有时上课中,学生由于课前没有查阅相关资料,只是参照老师收集的资料来学习,这样学生会对课程失去兴趣,也不会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
二、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
教师应当以主阵地的地位审视课堂,以发展的观点改革课堂,从创新的角度驾驭课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注意教与学之间和谐、融洽的氛围。民主平等的教学能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影响其终身学习的动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得到真正实施。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学策略应发生根本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育“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和追求深层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的形式,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被动局面。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高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思考现实人生,设计自己的未来。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教学观念和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的应试教育必须彻底打破,更应使学生转变其对待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脉搏,改变教法,把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人类的先进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内化,从而促进学生内在的身心发展。学生讨论的方法各抒己见、自由争论,可以使思维得到发展,认识得到升华,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讲授完毕后的讨论,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掌握乃至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拓宽政治教育的渠道
在教材的处理上,以课本为基础,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辐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有关现实生活材料,运用现实材料来增加课本中理论的信度和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为了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考试是必要的。但是,倘若考试异化为教育的目的、任务,考试就沦为阻碍教育发展的障碍。教师应当正确对待政治课考试,改变当前把学生的成绩当作教师教学绩效评估标准的不合理制度,拒斥“考什么讲什么,多考多讲,不考不讲”的应试教育状况,改变当前的“唯分”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只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指导作用。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烦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教师置学生的诸多疑问于不顾而高谈阔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会碰到很多问题,例如代沟问题、不正之风问题等。另外,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上会引起群众的议论,而观点不尽相同。如果社会各界不重视这些问题,就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读书无用论,降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削弱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坚持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到端正态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社会各界共同行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政治教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刘忠年.构建和谐课堂,激活学生思维[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
[2]刘艳春.政治课问题教学法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