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冲过山瑶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ing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旱冲,山连着山,水连着水,高低起伏,层峦叠嶂,满目都是茂密的绿树,是个风景如画、物产丰饶的宝地。
  平乐县大发瑶族乡的大山深处有个叫早冲的瑶寨,那里生活着瑶族最独特的一个分支——过山瑶。过山瑶亦有“中国的山地吉卜赛人”之称,就像族名一样,为了选择肥沃的山地刀耕火种,他们经年累月地从一个深山岭头迁徙到另一个深山岭头,过着艰辛贫苦的“过一山吃一山”的游耕生活。后来在政府不断地动员和帮助下,他们终于定居下来,而旱冲的瑶族同胞就是在1996年被发现的最后一群“过山瑶”。在这个村子里,每逢盘王节,瑶族同胞都杀鸡宰猪,宴请宾朋,诵经作法,祭祀盘王,跳盘王舞,唱盘王歌……过山瑶的语言、服饰和纺织蜡染、刺绣编织技艺,以及生活礼仪、婚嫁丧葬、节庆祭奠、歌舞等习俗,无不透射出最纯最浓的瑶族特色,并且都得以完整传承下来,所以说旱冲过山瑶是瑶族民俗的“活化石”,应该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瑶族同胞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等统称为“古”,每个瑶寨都有三五个很会讲“古”的能人,甚至有的老者一个人就会讲几十个“古”。旱冲的瑶族同胞也十分喜欢讲“古”和听“古”,逢年过节或冬日农闲时,到了晚上,喜欢听“古”的人就会带些米酒、烟叶和木柴,聚集到会讲“古”的人家里,围坐在火塘边聆听。这时,讲“古”者边喝酒边讲述,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听得大家着了迷,有时直到鸡啼天晓才散去。
  有个“古”是这样讲的——在湖南永州江永有个地方叫千家峒,是瑶家先民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聚居地之一,那里四周环山,绿树成荫,百鸟争鸣,山花点点簇簇丛生,四季不败,无数清澈的小溪汇成河流。峒中有四块大田,土质肥沃,千户瑶家共耕种,田里长的谷粒有花生米大,大家生活很富足。有一年粮官来到千家峒,瑶家好客,大家热情款待,轮流宴请粮官。粮官久不回话官府,官府以为粮官被害,便派兵马前来攻打,千家峒一时变成血火之地,吊脚楼被焚毁,古老的长鼓被焚毁,古朴缠绵的瑶歌被焚毁,宁静平和的生活被焚毁……瑶族长老吹起牛角,把十二姓瑶族人召集在一起,告诉大家,千家峒的历史结束了,鸟有鸟道,兽有兽道,各自逃命去吧。走前他们祭了盘王庙,把牛角锯成十二截,每姓各拿一截,相约五百年后,千家峒的子孙重新回来相聚。从那以后,千家峒就成了瑶族子子孙孙心中一个难以解开的结,一个永远难以抑制的痛。早冲的过山瑶,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啊!
  如今的旱冲,山连着山,水连着水,高低起伏、层峦叠嶂,满目都是茂密的绿树,是个风景如画、物产丰饶的宝地。桂江水清澈见底,大瑶山苍翠葱茏,半天云里山岭头,倚山而建瑶家楼——旱冲的瑶家民居,墙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特有的红土“干打垒”筑起来的,屋顶是红木青瓦,结实的三合土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一进门是堂屋,很宽敞,这是办红白喜事和会客摆酒席的地方,左边是灶房,一个角上砌两眼大灶,另一个角用木板隔出一块地方,里面放着一个齐胸高的大黄木桶和两个大水瓢,这是洗澡的地方,右边是卧房,所有门窗都是用结实的瑶山杂木做的,厚重灰黄中透着一种结实和清凉。从这些坐落在半山腰的房屋往外细看,丛林荫翳,青翠欲滴,山峰迷茫,云雾缭绕。
  旱冲和千家峒一样也有瀑布,名为马尾水。沿着弯弯曲曲的陡峭小径,缓慢走过一段隐隐约约的通天般的山路,“青石溪边踏叶行”,身旁是高山深谷,谷底是奔腾的山泉,或潺潺欢歌,或隆隆轰鸣,路的两边是茂盛翠绿的灌木,真有那“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山路曲径通幽,时不时有山风拂过,湿润的林木气息随之扑面而来,树梢上的小水珠也趁机掉落到面颊,不知名的野花随风摇曳,浅黄嫩绿,疏密有致,暗香浮动。不久就听到轰隆隆的水鸣声,别着急,离瀑布还有两三里。擦一擦汗水,继续前行,爬上陡坡再经过一片树林,前面豁然开朗,感觉到有密密麻麻的细雨淋在身上时,再抬头往上看,便见一波巨大的泉水从山巅倾泻下来,仿佛白天而降——飞瀑急泻,有如天来,悬练百丈,珠玉跌落,轰鸣如雷,水花四溅,细雾腾空。此景恰如中唐诗人徐凝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当然,除了这些“云雾山间绕,孤峰耸碧天”的旖旎风光,让人不能忘怀的还有瑶家自酿自泡的杨梅酒、灶塘上方熏着的腊肉、深山丛林中吃虫子长大的土鸡,以及淳朴憨厚、热情善良的山民。还有,就是那天在绵绵潮水般涌动着的晨雾中,远远见到的瑶妹吧……
  最灿烂的,是那随山风
  飞舞着的头帕
  一里两里山路
  像早晨林间穿行的一曲《过山瑶》
  在光脚丫下悠然远去
  臂弯挎一篮棒槌的回声
  从明净的山泉中你走来
  翠竹叶般的眼睛里宁馨盘旋
  蜡染和织锦赋予你粲然的面孔
  看你美丽成熟透的山楂
  又酸又甜味道十足我仿佛喝尽了山里醇醇的糯米酒
  和瑶家烟波浩渺的爱情
  银项圈闪耀出长鼓之舞
  寻出山寨前的一块空地坪
  骤起的牛角
  扭动的水腰
  让大山也成了波动的海
  山丫妹子斑斓多姿
  我想起苞谷刚烤熟时
  流盼在火塘边的那潭芳香
  开着撩人的花苞
  是瑶妹
  不论绣到哪个汉子的荷包
  都能鲜亮整个瑶寨
  鲜亮所有的山居秋水
其他文献
箩筐  竹编的箩筐,人们总是把它编得大大的,一对箩筐可以装上一百斤左右的粮食。  小时候的我,曾模仿大人想挑起满满一对箩筐的东西,但它纹丝不动。大人轻而易举就挑起了,我羡慕不已。其实大人们除了个大、力大,也要憋着股劲儿的,可我没看清他们憋着劲儿时筋腱鼓胀的样子,只看见他们脸上挂着笑,有时还看似轻松地和旁人聊几句,愉悦地打几声招呼。  那时是20世纪80年代初,刚分田到户,村民们喜笑颜开,侍弄属于自
期刊
她力气似乎比我大  在山石嶙峋之间徘徊  牧羊,砍柴  她的背簍装满玉米、猪菜和月光  我喜欢她和泥土一样的肤色  大地般容山纳海的胸怀  那地里生长的  也在她心底生长  我愿意和她分享平凡里的柴米油盐  看她温柔羞涩的脸颊映满霞光  我要用岁月打磨一枚爱情的戒  与她此生划地为牢
期刊
露圩镇位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东南部,距县城37公里,离南宁市84公里。全镇总人口39900多人,壮汉杂居,壮族占87%。露圩镇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始建于1937年的露圩镇民兴街(又称老街)至今仍保留原貌,具有壮族骑楼建筑特色,古色古香。露圩镇是宾阳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壮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基地。是南宁市民委确定的“五言壮欢”传承基地,是南宁市文新广体局确定的国家级壮族歌圩生态传承基地。2017年,广西
期刊
提及芭蕉,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唯美的画面:丰沛的雨水,连绵不断地击打在屋角窗前的芭蕉树上。此时,一个人“开轩面场圃”,静眺远山,聆听蛙鸣。一旁是一杯热气四溢的香茗,手中是一卷装帧典雅的古书,耳畔是一曲极富南国情调的《雨打芭蕉》……  说到这里,有些读者以为芭蕉是欢快的、浪漫的,其实,在传统诗词中,芭蕉是凄清的、愁苦的。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说的正是芭蕉的忧伤愁苦
期刊
曾经,家乡的那考河是一条臭水沟,那考河流出的臭水常常会污染到下游的竹排冲,导致河道沿岸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严重地影响了周边社区的正常生活。  曾几何时,那考河变了,在城市环境建设的改造中,那考河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湿地公园。  环境就是民生,那考河成为湿地公园得益于南宁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是指城市建设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像海绵一样良好的“弹性
期刊
绣花  一针一线牵动着淳朴  实而存华  如大米般沉甸  布鞋面上  衣袖边缘  挤满缤纷,彩蝶飞舞  艰涩的日子  母亲依然把愉悦与希冀  如歌一样吟唱  梦里枕着阳光、雨露  一路芬芳,一路孤行  始终,点缀远方  织布  夏日如蓝,机杼欢声  如一只脚系棉线跳动不停的画眉  无论怎样飞跃  都永远飞不出  母亲轻巧的手  织布机上的布料  脸面涂灰  毫无知觉间  仿佛被压在石块下的劲草  
期刊
秋霜染红了山川,瓜果熏醉了鸟兽。“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好醉人的秋天!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邀文友依然兄回老家驯乐苗族乡游秋。  第一次到苗乡的依然兄闹着要去看看老苗王故居。老苗王故居在大屯,离乡政府驻地四五公里,不远。进屯可驾车也可步行。驾车走新路,路程短,快捷,但了无新意。步行可走旧路,虽绕道,路程长,却可能有意外收获。我们决定步行走旧路。  “老三,你看!”行程中,依然兄突然惊
期刊
暖风轻手轻脚  织一件绿的地衣  山村里  鳥在啼鸣草在疯长  盘旋的公路  插进远眺的木楼  刮过山坳的风  晃动无忧无虑的年轮  牛背上的童年  成了永久的记忆  有雨的日子  岁月倚着木楼的栏杆  听石板小巷频叩  远去的脚步声声  虫鸣无限放大  藤蔓缠绕的古树  爬满密密的乡愁  总在特定的时间里  弥漫的袅袅炊烟  依稀回放昨天背影  山村的色彩  是一幅泛黄的水墨画卷
期刊
盛夏时节,在距广西全州县城七公里的枧塘镇枧头村有一片百余亩的清幽荷塘。炎炎烈日下,碧绿的荷塘里荷花争奇斗艳,競相绽放,处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阵阵荷香。青翠的荷叶间,绽放的荷花白的似雪,粉的似霞,而白里透红的荷花就似少女美丽彩裙的花边,连片的荷塘里呈现着缤纷的色彩,不时有蜻蜒和蜜蜂翩舞花蓬问,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说起赏荷,自然会让人想起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期刊
闻着花香,行走在花浪之上,有红瓦白墙被桐花拱于高原之上,在花海间若隐若现,犹如海市蜃楼,这便是三堡街了。三堡小学可算是三堡街的起点。每逢街日,从这里向东行进,商铺相对交错,硬生生把山岭下的桐花撇开。只见人流三五成群,货物东来西往,至大约两百米处,就到了三堡街的丁字路口。  这里不是一般的热闹,从西南面降盘村来的人流,与东北面堡上壮寨方向来的人流在此融合交汇,就像三堡的曹渡河匯入红水河,洪流翻腾,浩
期刊